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每个孩子面前都有两条路(新版) [打印本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8-12-14 01:13
标题: 每个孩子面前都有两条路(新版)
一条路是:以饭碗为导向的谋生之路。
另一条路是:以大师、大家、天才为导向的出人头地之路。

第一条路:

以前事情想得容易了。觉得只要家长,孩子齐努力,考上重点大学不难,其实很难。
因为重点大学属于淘汰性的,你再努力,别人比你更努力,你还是考不上。
因为名额有限,注定大批人进不了重点大学,那么,孩子的饭碗问题就面临着威胁。

因为经济危机的因素,今明年大学生的就业会成问题,我最近看报道说有个大学的学生当家教
的工作不好找了,现在改作家政了。

现在的问题真的有点棘手了。国家最近推出的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几乎都是基建,
基建更需要民工,大学生的不要。郎咸平认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结构性问题,
我们是制造大国,欧美是服务业大国,而服务业,如营销,管理,金融,物流,传媒,
电信,教育等需要大量大学生人才。所以美国大学生数量很多但就业不大成问题,起码
过去是这样的。许小年对这次国家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好像比较失望,他觉得服务业
才能支持更多人就业,而制造业不会。我觉得他说的这个主要是指大学生就业吧。

国家目前对传媒,电信,金融等服务领域控制得非常严,民营资本空间很小,大学生很难进
这类企业。所以大学生真的很可怜,纷纷做家政,做保姆了。这情景让人想起当年的下岗工人。

我过去曾说,让孩子搞计算机然后进军工企业报效祖国。这想法不错,但只是一个想法,
风险极大。进这种企业,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想很多人会羡慕日本的大学生,日本大学等级森严。进了东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基本上日本最好
的企业随便挑。而我国不是这样,即使你进了北大,清华还是不保险的,找好工作还是非常之难
的。因为前面说了,适合大学生就业的私营企业太少了,而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没有关系是很
难进的。而公务员考试现在的火爆堪比高考。

每个人本能的厌恶风险,但现实就是考大学成了一件高风险的投资。那么,有没有其他路?

现在再来看第二条路,

第二条路是培养孩子出人头地,成名成家的。这条路的培养难度大,风险比较大。但回报也大。
这条路其实最大的风险是,一个孩子成名成家并不一定是培养出来的,天赋会在里面捣乱,
如果没有天赋,或者个性不适合走这条路,就是再努力也不一定成功。

所以现在当家长的是很焦虑的,我的一些文章,说这条路不行,那条路不通,实际上是增加了
家长的焦虑。那么,我到底有没有什么有效的想法帮大家解除这种焦虑呢?

我的想法就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我们回到问题的起点,孩子的第一条路不就是谋一个饭碗吗?
那么,我们能不能搞一个战略战术,最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是有的。

我们想想,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什么技能肯定能有饭碗?我希望大家一起想。

第一个,我如果是个非常好的厨师,我是不是不愁饭碗?好像巴菲特说,即使经济危机时代,你如果
是个最好的厨师,最好的律师,最好的医生,你永远会有工作。

第二个,律师。这个行业我不大了解,有了解的说说。

第三个,医生。

第四个,外语人才。现在英语已经普及化了,那么,能不能多学点外语,我懂三门外语,再狠点,五门,是不是就不再发愁工作?
外国小朋友动不动就说自己会三、五门外语,中国孩子好像极为稀少,是不是可以挑战一下?

第五个,程序员。

第六个,作家。

第七个,唱歌。

第八个,画画。

第九个,留学。

360行,哪个行当最容易找到工作?最重要的是,哪个工作从小培养能够抢得先机?
如果把律师当成第一职业,就得在文科方面未雨绸缪了。如果把程序员当作第一职业,就得加工理工科。
如果想留学,而且去德国,德语得提前准备。

有人觉得琢磨这些累,那么,能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当然可以。未来变数太多,有时候预测费力不讨好。
但凡事预则立,如果规划恰当,措施有力,那么,成功的概率更大些是肯定的。

超前规划是必须的,超前学习也是必须的,当然如果孩子智力普通,眼前的功课都应付不了,那么,就不要勉强
超前学习,要超前的是职业的谋划。因为这样的孩子也许并不适合走学业这条路,更要抓紧考虑职业准备,
比如,让孩子去练练舞蹈,没准能靠这端上不错的饭碗。

这个时代,想偷懒说我平庸我快乐还真是有点不合时宜。除了父母的手段高强,能为孩子保驾护航,
否则,平庸到连饭碗都成问题那就没法快乐了。优秀的平庸也是平庸,不能前面有个优秀的称号
就自己麻醉自己。鲁迅那时的中国是“做奴隶而不得”,今天的形势是“做庸者而不得”。

大家注意到,我现在很少提天才,大师等等的培养了。就是说,大师,天才不要刻意去培养,
一方面,大师,天才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有的成功者,靠父亲的偏执成功了。但不是说,任何偏执的父亲都能成功。
的确时不时就会有人造天才成功的例子,像经济学家穆勒,像大物理学家维纳,像朗朗,
但是,这样的个案太少,经验也太个别,没法普及。

另一方面,孩子真是天才,大师的料。说实话不是想扼杀就能扼杀的。这种人的抗争精神很强,
毛泽东的老爸让他当帐房先生他抗争,华罗庚的老爸不让他学数学他抗争,海顿的父亲不让他学琴,
他半夜起来偷偷练哥哥的琴。

所以说,孩子你可以放心的管,不要瞻前顾后,我要是毁了孩子的天才怎么办?
如果使劲管都管不了,那么你该暗自庆幸,没准孩子是天才的坯子,当然
前提是孩子走正路,是为了正当的兴趣抗争。

管的时机也很重要,太早不好,太早应该放,8岁,或者10岁之前,让孩子什么都接触接触,起码
得让他有机会证明自己是不是天才。如果莫扎特的老爸不是乐师,而是一个厨师,他天天听炒菜
的声音估计也成不了音乐神童。贝多芬也一样。如果过了十岁,基本上很多天才应该脱颖而出了。
你可以大致观察出他有无天赋。如果观察不出,或者拿不准,就按照自己的规划来,不要管孩子
的兴趣诸如此类,兴趣就是兴趣,兴趣必须服从饭碗的大局。当然,这里不是说不给孩子发展兴趣
的机会,而是说,把兴趣业余化,兴趣是该玩的,不是花大量时间去学的。

比如弹琴,一看基本上成不了朗朗,孩子也不怎么热爱这东西。就由专业变业余,不要心存幻想,
不要做小概率的事情,除非孩子强烈地与你抗争,呵呵,电子游戏这样的兴趣除外。

如果孩子不争,很顺从,这孩子要不就是暗合你的心愿,要不就不是天才的料,其实这很不错,
乖乖听话没准饭碗无忧。

我现在基本是个规划派了。有人说,这样会不会让孩子少了很多自由和快乐。
很可能会这样。但如果注意管理艺术,孩子的日子不会太难过。

归根结底,现在是特殊时期,在特殊情形下,孩子必须得管。当然前提是科学化管理,不要胡管,
家长要多学习,思维不要混乱,父母是一种职业,要想成功,不付出一定的努力是不可能的。

每个孩子面前都有两条路,实际上你只要考虑好第一条路就可以了,那就是以饭碗为导向的谋生之路。
我们很多时候想法太复杂,瞻前顾后,这样会贻误战机了,尽快把问题简化,目标明确化,
这样就可以尽早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了。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14 08:25
这两天被你的一连串思考整晕菜了
找不到北了
作者: yayama    时间: 2008-12-14 10:09
:) :) :) :) 谢谢
作者: qsqsqsqs    时间: 2008-12-14 10:14
楼主说的很好。基本正确。补充一点:张五常说孩子10岁以前要带,要关注他们,引导他们,10岁以后就可以放手——我认为张说的有道理。张的意思是如果10岁以前带的好引导的好,10岁以后就不要再多烦神。说到这,孩子较小的爸爸妈妈应该得到启示,现在应该多为孩子费心;而孩子稍大的爸爸妈妈也应该将张的意思理解为:即使10岁以前关心引导的不足够,现在更多的关心引导也是非常好的。

楼主说的,“管的时机也很重要,太早不好,太早应该放,8岁,或者10岁之前,让孩子什么都接触接触,起码得让他有机会证明自己是不是天才。”我认为这和张的观点并无矛盾而是互补的。所以我认为10岁以前是孩子自我探索(借助各种学习和经验)、家长“发现”孩子和引导孩子的关键时期。

对楼主前瞻的孩子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我认为楼主分析的很好,但我想也可不需过于落实。我们无法准确预见10年20年后的科学研究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就业市场的状况。但培养孩子的基本素质就可以应对变化的将来,这些基本素质我想就是如下既可能独立存在又可能相互关联的方面:合群的能力和领导能力;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探索自然、历史和社会的兴趣和能力;使自己身心处于较良好状态的能力;提出创见的能力、想象力和各种才艺;等等。在如上方面,可以重点培养某些或某个方面。
作者: qsqsqsqs    时间: 2008-12-14 10:36
对楼主说的两条路,我想是否可以做这样二分:

第一条路就是社会提供的岗位是既定的,既不可少,也不可再多,比如社会一定要有教师、医生、律师,等,但数量一定有限制,你要从事这样的工作,就必须在所有想当教师、医生和律师的人们中做水平方向的竞争,战胜同侪,获得岗位。这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公务员:一定要有,但也不可能多,技能要求一般,能否当关键看你能否挤掉同侪。

第二条路体现为一种垂直方向的努力。如果没有毕加索,也就没有毕加索的“岗位”。也就是这里的岗位是获得岗位的人本身创造出来的,如果这个人没有创造这个岗位,这个岗位也就不存在。这里最突出的例子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所推动的企业家岗位是企业家自己创造的,他们经由竞争性的企业经济,带动社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里最突出的例子是不是比尔·盖茨?当然这第二条路种类也是很多的。第二条路能走得通,会给个人带来极大的物质和精神报偿,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在我国,第一条路的问题不仅在人太多,更在能吃苦的人太多。第二条路的难处在:对特定的孩子不仅由天赋决定了某种限度,而且社会条件也提供了某种限度。中国家长的全部困难,也许就这上述两个方面了吧。而从前瞻的角度看,中国人多的问题,缓解的速度会非常慢,而中国社会条件的变化却可能较快。因而家长应分析孩子自身的情况和预计社会的变化,作出走哪条路的选择。
作者: snowyiyi    时间: 2008-12-14 10:46
95%以上的孩子是以第一条路为主的。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8-12-14 10:53

  小易原来反对应试教育
  现在竟然比应试还应试了
  这个算应饭教育了
  我以为大师培养的教育能够轻松对付应试教育
  就是应试教育搞好了
  应饭也是捎带脚的事

  一句话
  基础很重要
  孩子变化太大
  社会变化太快
  过早定型定向培养对基础总是有影响

  不一定要把每个孩子当大师培养
  但要把每个孩子都当未来大师看待
  打下基础将来孩子进入真正喜欢或者适合的行业
  一切都很轻松
  否则
  即使有适合自己的行业
  发现青春年华都为了三两米折腰了
  再进这行业困难重重了
  不划算 

  真正最好的行业是创意
  就是广东、香港人说的食脑阶层
  为三两米折腰的人眼光肯定没有这个行业的人高
  当其他传统行业为了几个现成的岗位抢得头破血流的时候
  这个行业的人可以创造工作岗位


作者: qsqsqsqs    时间: 2008-12-14 11:05
原帖由 snowyiyi 于 2008-12-14 10:46 发表
95%以上的孩子是以第一条路为主的。

在10岁前做走第二条路的准备,但后来走的是第一条,如果算上这部分人,比例就要高许多。而10岁以前就决定走第一条,我想就很难再走上第二条,而且第一条走的也未必有改走的人好。

我还想补充的就是城乡差别。二元社会是中国的基本现实。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走第二条路更难,因此鼓励更多的走第一条。同时由于农村孩子海量的人数和百里挑一形成的卓越的吃苦精神,使城市孩子很难竞争,同时城市基础教育条件更好,因此城市孩子走第二条,或在10岁以前做走第二条的准备,是十分明智的。这不仅会使他们有可能走通第一条,也可能使他们在走第二条时,自身的生活质量更好。
作者: leowelkin    时间: 2008-12-14 11:19
是不是楼主品尝到找工作的艰苦了,所以观念大逆转..................
作者: 昨日乱昏山    时间: 2008-12-14 11:47
呵呵,这砖拍的咋活生生把孩子的路拍得剩一条了呢!脚步永远赶不上头脑啊,我觉得其实这些有些多虑,绝对不能把教育当成一种投资来寻求利益最大化。就象老易文中所说什么都让孩子接触接触,呵呵,学着钢琴想着朗朗,画着画想着达芬奇多累呀,是天才挡也挡不住,不是天才也能往素质上靠靠。把心态放平和,让孩子大胆的投入到竞争,自已去选自已的路吧!
作者: chenxiaojie0110    时间: 2008-12-14 13:14
按楼主的说法应该是每个孩子只有一条路,因为两点能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哪来第二条。

如果有第二条,那就有无数条。因为这不是在判断是非。

永远不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之上。有哪位家长能够明确的回答下面的两个简单的问题:1、20年后的中国、世界是什么样?2、孩子长大后会对什么职业更感兴趣?为了解决上上面的问题,楼主不停在物化着人,把一个存在微妙心理变化的人,物化成一个可以完全控制的物,完全是机械化的思想。在这个科技加速发展、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有谁能够确知上面两个简单的问题。举个我们公司的例子:我们公司劳务公司的日本研修部的一位同事,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去年年底奖金拿了15万,但昨天却被公司辞退了。而整个韩国研修部被撤销了,全部人员辞退,他们的奖金在去年全部是10万以上的。在我们这个中小城市,在去年谁能说他们的工作不好。一年尚且看不清,却说20年,实在是有点扯淡。过早的确定职业,不光不是高回报的小概率事件,而是小概率的高投入低回报的事件,是在自寻死路。

别再用机械化的思维来看待教育,误导我们的家长了,因为楼主试图把教育变成只有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而这些是计算机和机器人更擅长的。

我想这也许就是状元的思维,因为高度的问题,用的好时就是高瞻远瞩,不好时就变成了好高骛远。

[ 本帖最后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14 13:15 编辑 ]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8-12-14 13:45
楼上,我想可以这么试着回答你。

20年后,也许世界变化很快,但有一点不会变,即你的孩子已经20多岁了,要面临就业问题了。
20年后,还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就业的竞争会越来越大。

如果你不是一个有能力“安排”孩子的人,那么,只要这两个因素存在,从概率上讲,提前规划
比不规划实现就业的可能性就大。

孩子成人是教育问题,就业是技术问题。
教育是教育,就业是就业,
不要将教育与就业问题混为一谈,
思维混乱是要吃亏的。
作者: chenxiaojie0110    时间: 2008-12-14 14:49
标题: 回复 #12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您是一位能人,任何互相关联的事,在您这里都可以绝对的分开。

我又看到了“安排”这个词。

楼主还是重新闭关吧,思考出如何操控孩子的方法以后再来为我愚钝的大脑上课。

我现在有一个完全操控孩子的方法,一般人不会尝试,但楼主不妨一试。方法如下:

孩子一出生就把他关到一个纯色的小屋里,不让他见除你以外的任何人,除此之外,不让他接触其它任何事物。

这样的话,我想你操控他肯定是没有问题。
作者: chenxiaojie0110    时间: 2008-12-14 14:55
标题: 回复 #12 education2008 的帖子
重新问一个问题,您觉得您的现在和未来是你的父母安排好的吗?您的父母有能力安排您的将来吗?一个让父母安排未来的人是成功的吗?请赐教。

最终的成功都来自内因,只有外因的存在永远不会成功。

[ 本帖最后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14 16:11 编辑 ]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8-12-14 16:01
一天不见,眼花缭乱。。。。
凭空添了这多妙论,且容我一一细看。。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8-12-14 17:44
举一个规划的例子。

一个朋友打算送孩子留学,但是留学对于英文写作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这时候就要有意识到强化他的写作能力。
因为学校教育在写作方面是非常薄弱的。而且这种强化不能临时抱佛脚,真实的写作能力提高是比较难的。

怎么能说规划无用呢?如果凭孩子的兴趣来,他一辈子都不会对英文写作产生兴趣,自然也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那么,多少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也是空话。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作者: 9143in    时间: 2008-12-14 19:43
楼主,太赞成您的观点了。

确切地说,在孩子们相互竞争的同时,您不觉得家长们的竞争在一开始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了吗?!

家长的规划能力,对未来的洞察能力,指导和引导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培养能力已经在一开始就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影响孩子的未来和本应属于他们的竞争秩序了。

66版主说到食脑阶层,在西方还容易点。人家的法制规划市场激励体制决定了创意人才的适宜环境。咱们国家还得要加油加紧发展啊。任何新事物,新发明,一旦进入市场,由于缺乏法律体系最基本的保护,不出三个月,山寨版本满天飞。不但不利于产品/观念的不断更新完善,还降低要求,过低售价,活活将刚刚创意和思想扼杀在摇篮里。为什么?人太多,贫富不均(购买力不平均),凡是凑合就是最好了。所以,也难呀。

总之,在中国,就业就是高风险。

但是,有规划就是要比没有强。看看外资企业,进入市场前花大量的时间做调查。人人都知道预算是浪费时间,计划哪有变化快。但是一边骂着shit,一边盯着excel,今天飞到法国明天飞到比利时地讨论... ... 而咱们大多国企民营企业呢?一上项目就是大项目,市场大都凭感觉,最后总是以供大于求收场。

楼歪了... ...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8-12-14 19:56
正所谓要低头走路,更要抬眼看路,知道前方会有怎样的路可走,心里更敞亮些,并不是件坏事。

如果换一个词来替代这个“操控”,用“引导”可能更恰当。当孩子还小,父母的意志倒还有时可以凌驾于其之上,到俺儿子这个年龄,就得识得去放手了。完全放开当然不可能,父母引领必不可少。
作者: chenxiaojie0110    时间: 2008-12-14 21:06
标题: 回复 #17 9143in 的帖子
家长规划孩子的未来?有点楚门的世界的意思。

什么时间规划,一出生吗?用什么方法?

用现在的方法培养20年后职业要用的知识吗?

您能确知20年后社会的职业需求吗?

凭感觉吗(这好像是您说的方法)?那我只能祝福你和你孩子好运了。

这是规划吗?在我看来是定型,是对孩子成长的限制。

这是有眼光吗?在我看来是好高骛远。

规划应该是战略层面的,是方针,不会是具体的方法,要有确切的目标。如果您给您孩子规划的目标是一个具体的职业,那我再次祝你和孩子好运。

从楼主文章里看不出战略的意思,倒满篇是战术。如果是确知的事,战术也必不可少。可关键是现在制定无法确知20年后的事的战术,不得让我佩服各位的洞察力。

有人把战术说成战略,把规定说成规划,俺无言以对。

是俺能力不足,俺始终不具备洞察20年后的能力。刚刚看了2008年最失败的预言,按连明年也看不清。俺更不具判断20年什么职业最好的能力。

俺还是好好配好俺儿子吧,努力帮他发展他现有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20年后的的事还是让他自己做主吧,20年后的知识还是让他自己学习吧。

俺不不会替他走路,俺只想教会他如何走路,学会跑步,抬头看路,现在也也看不到他的职业之路,实在距离太远,超越了俺的能力,俺只看到了地平线。

抬头看职业之路还是等他职业定型后,自己去做吧。

[ 本帖最后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14 21:13 编辑 ]
作者: chenxiaojie0110    时间: 2008-12-14 21:24
标题: 回复 #18 ealain 的帖子
换成引导很好!但换成引导,楼主的规划(俺觉得是规定)如果不调整恐怕很难实现。因为这做主的就不是楼主了,是孩子。

[ 本帖最后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14 21:28 编辑 ]
作者: chenxiaojie0110    时间: 2008-12-14 22:16
原帖由 education2008 于 2008-12-14 17:44 发表
举一个规划的例子。

一个朋友打算送孩子留学,但是留学对于英文写作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这时候就要有意识到强化他的写作能力。
因为学校教育在写作方面是非常薄弱的。而且这种强化不能临时抱佛脚,真实的写 ...

呵呵,没看见。明显的偷换概念。
用这种完全可控的环境选择权偷换了完全不可控的人和社会。人可以选择环境,适应环境,但很难控制环境。
偷换概念后的规划(更确切的说是计划。我规划我出国留学,好像是病句哈。),非常好。因为这不是对人生的规划,是对具体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的选择计划,以及为确知的环境所做的准备。

谁也不会说规划无用,但规划应是指导性的,阶段性的,是有确知目标的规划,并且也不是父母执行这些规划,是孩子。

人生刚刚开始,孩子的思想还没有定型时就规定好孩子的人生路走哪条路,选择什么职业,就是好高骛远,用简单的战术偷换战略的概念。

[ 本帖最后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14 22:39 编辑 ]
作者: er00892    时间: 2008-12-15 11:09
同意楼主的观点,不过行动起来,有很多地方可以变通。目标是目标,达成目标的路有很多。选择一个孩子和我们都认可的路去走。只要对孩子好我都赞成。
作者: er00892    时间: 2008-12-15 11:13
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做年薪10万被炒鱿鱼的那个,也不做年收入1万的人。年薪10万说明他的工作能力,此处不养爷自由养爷处。就算暂时找不到工作,也总有积蓄。年薪1万的就很难说了。
作者: shanlon    时间: 2008-12-15 11:15
孩子总是会长大的..........

送你一个辩证法:
计划是必需的, 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原帖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14 21:24 发表
换成引导很好!但换成引导,楼主的规划(俺觉得是规定)如果不调整恐怕很难实现。因为这做主的就不是楼主了,是孩子。

作者: shanlon    时间: 2008-12-15 11:21
孩子的路会由你去策划, 但是他走的路不一定是你策划好的..
但是并不等于你就不要去策划了...

想起以前听到的一个乞丐和状元的故事了...

原帖由 chenxiaojie0110 于 2008-12-14 22:16 发表
呵呵,没看见。明显的偷换概念。
用这种完全可控的环境选择权偷换了完全不可控的人和社会。人可以选择环境,适应环境,但很难控制环境。
偷换概念后的规划(更确切的说是计划。我规划我出国留学,好像是病句哈。),非常好。因为这不是对人生的规划,是对具体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的选择计划,以及为确知的环境所做的准备。

谁也不会说规划无用,但规划应是指导性的,阶段性的,是有确知目标的规划,并且也不是父母执行这些规划,是孩子。

人生刚刚开始,孩子的思想还没有定型时就规定好孩子的人生路走哪条路,选择什么职业,就是好高骛远,用简单的战术偷换战略的概念。

作者: 细数阳光    时间: 2008-12-15 11:23
哪条路都得独具慧眼,还得看好了方向,如果偏离了航道,难免会走沟里,坑里,

第二条路很诱惑人,光晃晃的,按部就班估计够呛,还真得有先知先觉,推理一翻。
作者: qqyou    时间: 2008-12-15 13:23
俺不是什么专家现在专家都快成了骗子的代名词

俺活着也不是为了混饭吃

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快乐

泡坛也快乐,写帖子也快乐,甚至吵架都在快乐中
作者: qqyou    时间: 2008-12-15 13:30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shanlon2008-12-15 13:27金钱+1互相拍砖能快活! 但是吵架还能快活的人 ...
shanlon2008-12-15 13:27威望+1互相拍砖能快活! 但是吵架还能快活的人 ...

这样的人很多的,在很多坛子上和大家一起斗嘴、吵架、甚至诡辩

但基本是乐着写的,即使挨了骂也都还在那里笑。

开心么,要是搞得自己气呼呼的,不如就去潜水吧,何必出来乱说,给自己找不开心呢。
作者: shanlon    时间: 2008-12-15 13:38
哈哈...你去真的吵架试验下, 就知道了!

这个论坛上来得晚, 还没见过吵架的!
这里面许多文章互相对立, 也只能算是拍砖, 还没上升到吵架的程度!
作者: menghuan    时间: 2008-12-15 13:40
两条路糅合在一起走好一些,这样我会比较满意。
作者: chenxiaojie0110    时间: 2008-12-15 14:16
原帖由 er00892 于 2008-12-15 11:13 发表
我宁愿自己的孩子做年薪10万被炒鱿鱼的那个,也不做年收入1万的人。年薪10万说明他的工作能力,此处不养爷自由养爷处。就算暂时找不到工作,也总有积蓄。年薪1万的就很难说了。

能挣多少钱与你的教育有关,但与你规定的孩子的人生方向无关,或者说负相关。与俺要说明的事几乎无关。

首先说明:劳务出口,特别是低端的很低技术的劳务出口在中国东部,由于工资上涨,汇率变化,行业景气是江河日下,是夕阳产业了,做劳务出口的人自然的失业压力剧增。但在不用多说,5年前吧,还是一个热门行业,想进我们公司是很困难的。要说20年前,那时出口名额都紧俏的要命,从业者更不怕没有人员了。谁能有眼光在20年前(或者说5年前)看到现在的状况,又如何规划职业。20年前的规划又有何用,只是害了孩子。

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好的习惯了态度,并不是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其实孩子有了正确的态度,家长是不愁孩子学不到知识的——他要学和要他学能一样吗。想起99的一个评论:教育好了就不愁找不到工作。
作者: 梦幻妖精    时间: 2008-12-15 16:50
这个是不是冒牌的易先生哦~~~

晕菜

[ 本帖最后由 梦幻妖精 于 2008-12-15 16:53 编辑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