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我给心雨上语文课 [打印本页]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9 17:24
标题: 我给心雨上语文课
今天心雨休息一天
自然耽误了一天课程
刚才心雨要求我给上一节语文课
那好
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
我自然不会像学校老师那样

上课了
四年级课本:乌塔
首先让心雨自己阅读课文
然后把课文内容讲给我听
我提问
你希望自己像乌塔那样吗?
你喜欢她的哪些活动,为什么?
乌塔为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
你认为乌塔这里面有没有做的不妥当的事情?
如果你是乌塔,这样的事情,你会如何解决?

正在进行时
期待心雨的下文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12-9 17:28
我还以为是鸟塔
养鸟的塔

为啥休息?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9 17:39
标题: 回复 #2 jiangying 的帖子
保密
如果告诉你
家长配合孩子逃学
你相信吗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9 18:01
在网上找到了课文内容
发上来大伙看看
这节课该怎么上

pic0038.jpg (89.58 KB, 下载次数: 0)

pic0038.jpg

pic0039.jpg (105.49 KB, 下载次数: 0)

pic0039.jpg

pic0040.jpg (128.02 KB, 下载次数: 0)

pic0040.jpg

pic0041.jpg (111.26 KB, 下载次数: 0)

pic0041.jpg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8-12-9 19:59
我想提问心雨的问题:
文中提到的几个国家和城市,梵蒂冈。。。都在地球(欧洲)的什么位置?有什么特点?

感受:觉得这篇文章,主要还是给家长看的。。。
给自己提问的问题:
1、是否能在孩子14岁的时候带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游历这几个地方?
2、你从这篇文章中能够看到国外对孩子教育的几个方面?有何反思?

要点:1、好好挣钱;2、自主能力的培养;理财能力;计划性活动;兴趣;。。
作者: xiaoningningya    时间: 2008-12-9 19:59
可以讲讲地图,认识一下欧洲.
让孩子策划一次旅游路线.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9 20:13
心雨完成作业情况

你希望自己像乌塔那样吗?

我希望自己像乌塔那样自己旅游各个城市

你喜欢她的哪些活动,为什么?

我喜欢乌塔

在每到一个城市的时候

发给家人一条信息

表示自己很安全

她怕家人担心

我觉得她很懂礼貌

乌塔为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

乌塔用三年时间的周末去餐馆或超级市场

分发广告单

假期还陪人家的小孩玩

挣了不少钱

她在家就设计好了

每到一个地方先查警察局的电话

遇到危险的时候好打电话

而且每到一个地方就给家人打电话

她在家里阅读了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你认为乌塔这里面有没有做的不妥当的事情?

乌塔怎么会到别人的房间睡觉呢

她不怕房间里的人是坏人吗

既然乌塔睡在小作者的床上

那小作者睡在哪呢

没有结婚的男孩子和女孩子

是不能在一张床上睡觉的

如果你是乌塔,这样的事情,你会如何解决?

如果我是乌塔的话

一个旅馆没有房间了

我就会去另一个旅馆住宿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8-12-9 20:14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9 20:17
顺便说一下
心雨明天也不想上学
想在家赖一周
喜欢我给上课
不过明天可以不去
一周可不成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8-12-9 21:09
看了这篇课文,不知道批判中国语文教材的人会说什么?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12-9 21:15
标题: 回复 #3 听语漫步 的帖子
相信,当然相信

不逃点学,学生生涯多无趣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8-12-9 22:55
标题: 批判批判
读完此文,你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

这是教材设计者的要求,但说实话,让大人们想想,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这件事情不是那种“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认真”这种比较容易说清楚的道理,

这个孩子自己周游列国,是由欧洲的特殊性决定的,比如,国家很小,周游十个国家跟我们在国内走十几省差不多,
其次,交通便捷,便宜,一个14岁的孩子做这件事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

值得大书特书的应该是这样的事情,邓小平16岁就到法国勤工俭学了。一个人飘洋过海,又勤工俭学,
这是很不容易的。而马克思17岁就开始择业思考,进而确定了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这个作者,显然是把这个14岁男生做的事情当作一件壮举来写的,并有意影射中国孩子的不堪。
那么,中国孩子是不是应该向这个孩子学习,明天就开始打点行装准备一次出国游呢?
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走几个省或许是可能的,我记得南方大雪的时候一个学生骑车跨越几个省回家过年。

这件比较稀松平常的事情被这个少见多怪的作者当作壮举来写,进而影射中国孩子的不堪,出发点就是错的。
读这个文章我们能思考些什么呢?告诉孩子,看人家多棒,你多衰吗?如果学习人家什么理财啊,自己赚钱等等,
更是无稽之谈。就拿送报纸,送外卖来说,在国外,很多孩子靠这个赚点小钱,那是因为国外劳动力缺乏,
在中国,这样的工作成年人都干不过来,怎么轮得到孩子?

这样的文章,我们能思考些什么呢?如果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显然是在误导孩子。不妨直截了当的跟孩子这样交流:

这个孩子这么做你是不是觉得很让人佩服?
如果孩子点头,你告诉他,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你如果生活在欧洲你也能做到,但在中国,是不现实的,
这是因为,

首先,欧洲很小,国家之间其实距离很近,出国就像我们出城或者出省。
其次,欧洲很富裕,中国人没那么多钱。中国人出趟国相当于父母一年甚至几年的工资。
第三,欧洲福利好。能够给孩子提供便宜的通票,中国坐火车贵,而且人多,春运时能挤出人命。
第四,欧洲人懒,劳动力少,所以孩子能找到工作赚零花,在中国,可能性不大,顶多捡点废品卖,很多孩子捡着捡着就开始偷了。
第五,欧洲的货币是通用的。叫欧元。中国人出国要进行货币兑换,很麻烦。
第六,欧洲出国免签证,中国人出国签证很严。到欧洲,美国签证成功率很低,也就是说,你没有到其他国家随便旅游的自由。
第七,欧洲人的语言相似,连比划带蒙能猜出个大概,语言不是很大的障碍。

讲完这么多,告诉孩子一个道理:

永远记住,每个国家的国情是不一样的,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未必就能做,中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目标是赶上发达国家,希望你们这一代能够实现。
作者: qqyou    时间: 2008-12-9 23:09
补充,欧洲很安全,人也善良,孩子自己出门很放心

在我们这里,就怕给拐卖到山沟里去了,哈哈
作者: xinyuer    时间: 2008-12-10 08:07
跑个题:
我正酝酿着给我家那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请假呢,带她出去玩去,不过现在不行,我们都没有时间
作者: 千江有水千江月    时间: 2008-12-10 08:27
大家交流下给孩子请假的办法吧 我比较笨,每次跟老师请教都很费劲找借口,还好至今老师每次都很爽快,不过这学期请得少了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10 08:51
下雪了
继续逃学一天
今天的安排
美术课:肯德基里有什么
英语课:利用美术课作品展开对话(英语课文)
作文课:听雪(出去踏雪听雪,回来写作文)
劳动课:包包子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10 08:53
又引起了老易的深刻思考
九岁的孩子看不了那么远
我也没有那么多的远见多识
就事论事罢了
晚上再来汇报具体课程内容
作者: ldelly    时间: 2008-12-10 09:02
  11楼的说得有理,生搬硬套只会误人子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只有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特点,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才是可取的。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传统和文化,脱离这点只可能是东施效颦!
  当然,有时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作者: jjwwtt    时间: 2008-12-10 09:33
我家孩子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倒没有想这么多。只是说:乌塔的独立性真强,我可做不到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8-12-10 11:02
1.不能跟外国小孩比,国情不同.
2.逃学我在行.
为了避免给孩子认为家长跟老师说谎的印象.就跟老师说,家里有特殊的事就行.孩子也认同.
我同事的小孩经常上学期间,家长领着旅游去了,基本都直接告诉老师.不说假话.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10 12:26

老师刚才把电话打家来了
问心雨能不能写作业
让其他同学把作业给带回来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8-12-10 12:50
如果逃学,也决不把逃学的时间用来讲课堂的内容,,,课堂的内容,老师讲的更专业。。。如果可以逃学,就让孩子大把大把看有兴趣的书,看碟,听故事,去旅游。。。。。
作者: 细数阳光    时间: 2008-12-10 14:42
是做好了准备,想一逃到底,还是趟趟道儿。。。。。
作者: ldelly    时间: 2008-12-10 15:37

作者: snowyiyi    时间: 2008-12-10 16:14
全职妈妈的孩子才能享受的待遇——逃学。呵呵。
作者: 老等    时间: 2008-12-10 16:34
逃学的感觉真好
有家长配合的逃学没享受过~~
这样的经历就值得一辈子回味!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10 16:44
雪没下来
不得不改变计划了
语言调查
刚才带心雨找了几个来自不同地域的朋友聊天
了解各地语言
就这么几个人我都听晕了
有四川绵阳的
有安徽的
有河南的
还有河北张家口和黑龙江的
特意要求人家说家乡话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08-12-10 17:02
网络就是好啊。

校长的远程教育课。

继续哈,等着听呢。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10 17:16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8-12-10 12:50 发表
如果逃学,也决不把逃学的时间用来讲课堂的内容,,,课堂的内容,老师讲的更专业。。。如果可以逃学,就让孩子大把大把看有兴趣的书,看碟,听故事,去旅游。。。。。


如果不是心雨要求的
我才没有那心思给心雨讲课本呢
昨天的安排是酱紫的
早上起来
心雨一边听童话故事一边学钩针
上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午休时间我就不知道心雨在做什么了
反正是我睡觉了她没睡
下午三点左右自己出去玩活力板
在别人放学之前麻利儿跑回来了
回来让我给上课
结果就这么上了一节语文课

今天早上起来没刷牙洗脸
一看见外面下雪就开始作诗
大冷天的开着窗户
被她爸爸教训了一通
爷俩差点打起来
上午九点开始一边画画一边听英语
然后我去买菜回来做饭
心雨自己出去玩活力板
十一点准时回来包饺子
一锅包子一共是十六个
心雨大概包了六个
感觉没过瘾

今天中午倒是跟我一起睡觉了
不过中午老师的一个电话
心雨有点不爽
睡觉前打开数学书看了会统计
用铅笔尺子画了一会
午觉起来受老易影响
我给心雨讲了电影《刮痧》
为此在被窝里决定下楼转一圈去
好在平时和这些外地进京打工人员关系处的不错
到那也赶上人家生意不忙的时间段
人家就爽快的说起了家乡话
不过心雨记住多少就不可知了
作者: 一叶小舟    时间: 2008-12-10 20:44
巧了,我家姑娘今天早上也没上学,她是因为睡觉时咳嗽,没休息够。
没心雨好运气,她得一个人呆在家,不过自由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据她说,她睡到8:50分起来就一直躲被窝里看书,看《我们爱科学》,到10点才起来吃早餐,然后开电脑听故事,她说又选了horrid henry的故事来听。
女儿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呆在家里真没意思,还是上学好,有朋友玩。
所以下午她选择了上学
错过了早上的数学课,不知道作业是什么,希望明天别挨老师的打
作者: sanxiaoa    时间: 2008-12-10 21:48
11楼的理解和分析很有见地,对于这篇课文而言,我觉得作者的思想观点并非在“影射中国孩子的不堪”,文章的主要情节是“我”和乌塔之间围绕几个问题的对话,从而引发读者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所以个人以为,说“作者的出发点就是错的”是否需要再讨论。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10 21:55
终于明白了心雨为什么逃学了
因为有一课英语课文没有背过
被老师说了
所以想错过这个周五
不过刚才在我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
很快就完成了两课课文的背诵
其中一课是今天上午画画时候放的
应该是老师今天讲的课程
因为上午连续播放了很多遍
所以晚上没有读就会背了
心雨很兴奋
虽然同学带回来的作业没有完全写完
还是很愉快的进入了梦乡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12-10 22:58
在我的心目中,心雨是灰常优秀的,想不到也这么脆弱

想当年,5年级半期考试老师给我0分,叫我拿回去叫家长签字,我硬说卷子掉了就是不签
作者: qqyou    时间: 2008-12-10 23:28
孩子成长过程中,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

只要能保持孩子和父母的顺畅交流,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11 08:56
平时心雨放学回家都很开心的
即使有什么不愉快
我也会及时发现
了解清楚情况
积极想办法解决的
但是他们老师真的是不容乐观的
昨天中午电话里的说话语气依然是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别说孩子了
我打第一次和这个老师接触
就很反感她的这种说话方式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12-11 09:22
标题: 回复 #34 听语漫步 的帖子
心雨5年级了吧?5年级应该可以搞定一切了,放手吧.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11 09:23
四年级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8-12-11 13:23
原来是没完成作业逃课?不好.

我女儿有一天忘记写什么作业,跟我说:我明天问问老师再写吧.
第二天忙着就去幼儿园问作业去了.不过问的是同桌.
原来那天没留作业.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12-11 14:29
我还逃过考试呢
逃课算什么
作者: lingling0921    时间: 2008-12-11 20:42
心雨妈妈真得很会教孩子哦,,,,,,

我也谈一下对十一楼比较激进的看法的看法.

虽然国情不同,说白了,最大的不同是父母的教育不同,观念不同引起的.(可能是由于国情的不同演绎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吧)

其实中国也有孩子能独立到祖国的各地去旅游,我也看到过这样的报道,大概也就是9,10岁吧,自己就去过好多地方了.这需要父母从小培养,.......

有一个贴子说怕孩子被骗了,猛一听,很有道理,其实仔细一想,这样的思想给了孩子其实很可怕,中国人素质没有国外人高我承认,但是中国还是好人多啊.....因为害怕上当,因为害怕受骗上当,会使我们失去了多少东西啊,,,,,,
作者: 雪人姐姐    时间: 2008-12-12 09:39
我的要求也总是比老师的低,
估计以后上小学了也会用这招。
作者: lusea01    时间: 2009-4-27 14:08
听语是个智慧知心好妈妈!
作者: 19楼尔尔    时间: 2009-11-24 15:48
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自己做主来上课,并且是孩子讲课文,家长提问题,让孩子在做老师的同时,自己去思索。
听语,牛啊!
作者: cailixia    时间: 2009-11-25 11:19
偶尔逃逃学,丰富一下童年生活,不错!
作者: dahlia29    时间: 2009-11-25 14:14
我也经常想儿子能不去上课就好了,就可以让他听我上课,还可以不用留下来重写或重做。可惜啊,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
作者: liangyan1999    时间: 2009-11-27 13:55
标题: 回复 #1 听语漫步 的帖子
挑刺和感想:

1. 文中是“黑T恤”,图中是白色的;
2. 是小姑娘,不存在小男孩的问题
3. 青年旅馆就是男女混住,多人一间
4. “肯德基里有什么?”--垃圾食品呗!
5. 老易说的有很多有道理,国情不同,没办法的事。
6. 逃课不是办法,永远不逃课也不可能。
作者: 学而妈妈    时间: 2009-11-27 17:45
来学习校长的文章,呵呵,看见语文二字就进来了,没想到学会的是逃学
作者: liangyan1999    时间: 2009-11-27 21:23
还能加100块钱哪!怎么没人给我多加点儿钱呢?
口水ing
作者: 清平    时间: 2009-11-30 08:59
真羡慕啊,可以鼓动孩子逃学,在我们这儿,家长是怎么也不敢的,何况孩子,
想想也可怕啊, 孩子都被教育成一个模式的了
作者: s2203972    时间: 2009-12-4 11:29
楼主很有心,自己在家安排孩子的学习!
11-12楼的关于对于中西方差异的分析,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各国文化差异,教育方式肯定也有所差别!
不过现在年轻的父母,很多都开始关注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我大哥,住在新疆哈密,也在我侄子8岁的时候让他一个人坐飞机到广州,我二哥家里过暑假的!
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是也说明现在很多家长也开始注意不要过分保护自己的孩子了!
作者: zxcvmyf    时间: 2009-12-20 20:39
原帖由 lingling0921 于 2008-12-11 20:42 发表
心雨妈妈真得很会教孩子哦,,,,,,

我也谈一下对十一楼比较激进的看法的看法.

虽然国情不同,说白了,最大的不同是父母的教育不同,观念不同引起的.(可能是由于国情的不同演绎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吧)

其实中国 ...



一个城镇,拐买人口的直接到小学校门口强行掳人,男孩机灵,拼命大叫,逃开了。学校的保安问他怎么不和他爸爸走,他说他根本就不认识那个人。那段时间,所有有小孩的家长人人自危。因为被拐的不是一个两个。同样是那段时间,一个两岁的小男孩消失了几个小时,家长遍寻不获,结果自己回来了。问他去哪,一个阿姨背他走了。阿姨说些什么?阿姨说:三万……两万……
还是那个城镇,路上遇一面包车翻掉下了山路边,忙打110报警,110告诉这事不归我们管,你们打*****吧。再打提供的那电话,打通后说立刻就来,可是30分钟的路1个小时也没有看见任何援助车辆。
两方群殴,已有人被杀伤躺地上,打110报警,110问:死人没?没死的话,等死了再来报。
有人被抢,被抢后报警,警察让他把人抓到再来。
天方夜谭???????哈,天方夜谭。
父辈告诉我,闲事莫管。遇不公平事要学会忍耐。
我也只能看好自己的孩子,别一不小心,弄得骨肉分离。
作者: bluebirdfriend    时间: 2010-1-1 20:31
我家儿子倒是经常忘了带作业本 有时候作业多得恨不得想帮他做。
作者: 流动风    时间: 2010-9-4 15:44
第一次看到楼主的帖子 很有见地
我有时也会帮孩子逃点小课  只是在家的时间不像楼主这么有效利用 学习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