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风轻云淡 2008年11月29日14:40:03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昨天看匣兄寄来的蔡老师弟子规的讲座, 很有感触。上午送儿子去乐队,路上和他分享讲座的内容,问他同样的问题:如果你手上有一样你非常喜欢非常好吃的东西,你会怎么做? 儿子不加思索答道: “我自己先尝一口,再分给爸爸妈妈还有旁边的朋友, 又补充道, 如果只有一点点,那就先问别人要不要.” 这个回答, 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又问: “为什么你要先尝一口, 再分给大家?” 儿子不以为然地说, “我想尝尝看是什么味道,是不是真的好吃!” “如果你以前吃过,知道那非常好吃呢?” 我追着问. “那我也想吃一点.” 儿子很诚实的答道. 我想了想,决定不直接评价他的选择, “如果是爸爸妈妈,你觉得我们会怎么做?” “如果阿公,阿婆(爷爷,奶奶,外婆)在, 一定先给他们吃. 他们不在的话, 先给我吃.” 接着我把蔡老师提到的三种回答(给父母;给孩子;自己吃)告诉儿子让儿子判断.儿子觉得给父母和孩子都是对的,因为爱父母,也爱孩子. 只想着自己是不对的. 晚餐时, 告诉他爸早上问儿子的问题, 让他猜猜儿子的回答, 他爸说: “我相信儿子一定会分给爸爸妈妈,阿公阿婆,或者其他人, 不过, 他会先sample一点.”呵呵,真是知子莫如父. 儿子在一边不好意思地笑了. “你看他平时, 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我们留一份, 自己也是个小馋猫,什么都要先sample一下.” 他爸解释道. 想想,可不是嘛. 我一直觉得儿子很懂得share, 很尊敬长辈,知道爱家人,也引以自豪, 却忽略了细节,其实潜意识中,还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 相信今天的交流也能让儿子想一想。 |
送交者: 笑菡 2008月11月29日18:33:57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先想到谁? 由 风轻云淡 于2008-11-29 14:40:03 |
好儿子, 真情流露, 很真实很诚实. :-)我听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讲过, 控制潜意识的能力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加强的. 不是他不愿意, 孩子就是孩子. 现在做孩子真好,我们小时候太压抑自己了, 做什么事都想去讨大人欢心, 尤其是女孩子. |
送交者: Box 2008月11月29日21:14:35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好儿子, 真情流露, 很真实很诚实. :-) 由 笑菡 于2008-11-29 18:33:57 |
倒过来了, 西人心理学有它历史文化的背景依托,而且分弗洛依德与荣格两大渊源。弗洛依德这一脉下来,强调人的生物性,割断人的文化和社会存在,“潜意识”其实就是一个欲望和本能的深海,这个东西可以说既是弗洛依德发现的,也不是弗洛依德发现的,因为从古希腊而降的整个西方世俗文化,就是一种欲海情天的文化,所以按照这种逻辑,从本我、自我到超我,是一个不断自我控制的进程。 但荣格这一脉的心理学理念则完全不同,现代发展可读弗洛姆的著作。荣格这一脉的观念,很接近东方人的生命体验和思维方式。其实在人的本能中,既存在利己的一面,也存在利他的一面,东方文化注重把人人与生俱来本能的、自然存在的良知诱发出来,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而成就一种美好、自然、健康的人格。所以在东方文化来看,人的「本我」本来就是善的,而且是自然而然的善,就象种子要发芽、抽枝、长叶一样,教育就像给小树绑个小棍棍,让它长直而己。 古人讲“赤子之心”,“童言无忌”,就是讲一种天然的本真和天真,非常纯净,纯洁。没有一丝的杂染和欺骗。孩子一生下来,他只有生命的本能,然后能够分辨自己与他人,然后才形成“自意识”,再发展是“自我”,再往后才可能发展为“自我中心”以及最后的“自私”。所以生命的本能完全是一种无意识,从生命的本能发展成自私,中间有许多阶段,而这又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自然过渡的,所以教育的意义也正在这里。 爱的教育、同情的教育、感恩的教育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也就是唤醒孩子自我生命的那种感同身受的体验,唤醒内在自然存在的本能和良知,这些东西都不是外在于每个人、每个孩子的,生命的感动无法从外部注入,就象我们读小说、读诗歌会同悲同喜,但我们的欢笑或眼泪出自我们的内心,不是作者给予我们的。所以中国人把良知称之为“天良””── 因为那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当然心地的天良有浅有深,有露天矿也有深藏矿,深藏矿不易开发却常常包含无价之宝,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指这个,不是说浪子给“修理过来了”,“教好了”,而是说教育帮助他打开本来,所以他“良心发现”了。 我妹妹怀她大女儿时,看了十几本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书,讲话怪怪的,我马上批判邪见,跟她说这些书你一本也不要再看了,因为你不懂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和深层语境,读之有害无益。 现在她两个孩子在家里完全是按中国传统教育,当然是那种真正可以称之为中国传统的教育,结果呢?两个孩子身心成长都很正常健康。如果她们在中国,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孩子的榜样,而在美国呢?咱们再等等看,嘿嘿 |
送交者: 笑菡 2008月11月30日12:11:09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倒过来了, 由 Box 于2008-11-29 21:14:35 |
很多时候觉得东西方在儿童教育理论方面有很大分歧. 有时候我也困惑. 昨天赶着出门, 少说了两句. \"儿子很懂得share, 很尊敬长辈,知道爱家人,也引以自豪, 却忽略了细节\" 我本来是想说只要儿子懂得share,尊敬长辈,爱家人的道理, 行为上的细节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控制的. 看了匣子兄的帖, 又细想一下, 很多成年人的自私不得体的行为, 不少是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 即使他们认为自己心里并不这样想的, 但并不知道该怎么做. 所以话说回来, \"从小看到大\", 父母在孩子行为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是相当重要的. 问题是, 怎样教育孩子才是对的? 大小子很小我们就教他要SHARE, 家里来的小朋友, 一定要和小朋友SHARE他心爱的玩具. 他这样做了, 但当他到西方小朋友家去, 想玩别人的玩具时, 西方人家长人的教育方法是\"That\'s his toy, if he wants to share with you, it\'s great; if he doesn\'t, it\'s also his choice.\" 弄的我和大小子都傻傻的. 儿子问我, \"为什么我不SHARE就不行, 他不SHARE就可以?\" 后来我就知道了, 不能太认真, 否责我跟三四岁的孩子解释不清楚. 亲戚家里有三胞胎孩子, 其中一个儿子有很严重的ADHD, 女儿从小不容忍兄弟的怪异行为和声音, 常常取笑他, 家长也制止不了. 那时孩子们八岁, 亲戚很苦恼, 一筹莫展. 我问她为什么不能教育女儿对兄弟要有耐心和爱心, 没有耐心爱心也起码要有家规, 不能说的话就不能说,不不能做的事就不能做. 亲戚说儿童心理医生说儿童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前, 心智发育不成熟, 有些想法和行为是不能强加于他们的, 会适得其反, 影响正常儿童的发育 (记不清了,大致如此). 当是我听了惊讶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只想骂那个儿童心理医生混蛋. 有些书的确是不能看, 越看越糊涂, 就象我老爸常说:\"医生的话你都敢全信?\" :-) |
送交者: Box 2008月11月30日13:41:17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很多时候觉得东西方在儿童教育理论方面有很大分歧. 由 笑菡 于2008-11-30 12:11:09 |
有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那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儿童教育理论”其实是个非常狭义的概念。第一它不是西方传统的,第二他它只是美国现代的,第三它不是美国“精英文化”的儿童教育理念,这种我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教育理论其实是无根的。 我们当代中国人教育孩子是比较惨的,惨就惨在文化的根断了。其实儿童教育的根在“家教”,而家教的根在传统。你看美国的犹太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印度人。。。真正好的家庭,关起门来的教育都是自己文化传统的教育。我们中国人的家庭关起门来只能大眼瞪小眼,根本就没有传统可教孩子,这本身就是大危机。而失去自身传统,就没有比照和参考,无法对美国当代儿童教育理论进行判断、取舍和补救。其实美国这套儿童教育理论到底好不好是明摆著的现实,看看美国中、小学教育就一目了然了。 我们中国人自己讲的话往往是人微言轻的,而事实上《爱的教育》中就曾指名道姓地批评美式现代教育,认为那是一套误人子弟的东西,我第一次读到这种观点的时候也颇为震惊,想不到西人对此也有这样清醒而明确的认识。 再比如你说到“That 's his toy, if he wants to share with you, it's great; if he doesn't, it 's also his choice.”这看起来一方面赞扬了孩子们分享的精 神,一方面又教育了尊重和理解,以及个人权益和自由,好像一举数得。但问题就在于,分享和独占本身就是非此即彼、互不兼容的,父母在这里并没有给孩子一种应有的正确判断和指导,相反地,等于在告诉孩子分享和独占是一种个人选择,而且那是每个人的权力和自由,而这个权力和自由显然比那个 “great”重大不知凡几。所以这种讲法政治上正确,但对心智开启的蒙童来讲,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次第的无的放矢,没有轻重、主次、缓急、远近之分,所以西人教育的确很粗糟,而这句话用来教孩子本身是有问题的。 其实我曾经不厌其烦地讲过,西方文化是一种世俗、宗教的二元文化,西方人的心灵结构也是一种二元的心灵结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身边的西人都不信教,他们就不受这种二元文化心灵结构的影响,这就好比中国人切断历史传统近百年了,但文化深层的东西,还是存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只不过藏得深而不自觉罢了。象上面你引的这句话,sharing和choice是同等真实的,前者是西人人格中宗教意识的那个自我,后者是西人人格中世俗意识的那个自我,我们中国人的孩子没有这样双重的文化背景,这句话听去就会慢慢变得越来越自私。而且更深一层来讲,这个sharing里面有没有包含对别人的关爱呢?还是仅仅意味著“众乐乐”而已?这又是个很大的问题。 你老爸讲得很好,一句顶一万句,嘿嘿。 ![]() |
送交者: Box 2008月11月30日15:30:19 于 [儿童成长] 发送悄悄话 |
回 答:嗯,这个读懂了,上面的又读了两遍,谢谢由 风轻云淡 于2008-11-30 14:10:04 |
我的帖不必那么认真,但蔡老师弟子规的讲座倒是值得认真看,他背后其实是有几位真正的高人,他这套教法是一套慎终追远的真正传统的人性化的教法,孔孟无它,“安心”二字而已。 很高兴看到你和儿子之间能有深入的沟通,这比什么都重要,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8-12-9 23:48 发表
从木头脑袋在我帖的回帖里知道了这个帖子,专门进来看看
看而不回非礼也,所以就随便的说上两句。
在美国还要去读弟子规,那真是比木头脑袋还要木头脑袋,简直是榆木脑袋了
《弟子规》是干嘛的,古人拿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8-12-10 09:50 发表
……昨天孩子写作文,写他的爸爸,写到和爸爸最喜欢玩的事情时,他犹豫了一下,写成滑冰(其实他最喜欢和爸爸玩打架),我问他:你不是每次都念叨,希望爸爸快点回来,和你打架玩吗?他说:不能那样写的。我说:为什么?他摇头不说,,最后才说:那样写老师会批评的,不能打架的。我劝他:不能说谎话,最喜欢玩的是打架,就不要乱编一个。而且和爸爸打架是一种游戏,和同学打架伤害对方是两回事。。。最后,他才肯改过来。。。。这就是一种权威的力量,影响了个人的表达。 ...
昨天孩子写作文,写他的爸爸,写到和爸爸最喜欢玩的事情时,他犹豫了一下,写成滑冰(其实他最喜欢和爸爸玩打架),我问他:你不是每次都念叨,希望爸爸快点回来,和你打架玩吗? ...
原帖由 woodhead 于 2008-12-10 09:52 发表
木头脑袋,是说我吧。。呵呵。。
关注这个贴,主要是楼主给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子,可以打开看看外面的风景。。同时给我们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这是我所喜欢的。
孩子读什么,我倒觉得,只要他喜欢,又不是很 ...
小小小鲸鱼 | 2008-12-10 13:05 | 金钱 | +10 | 双重人格,,,我在思考其他办法 |
小小小鲸鱼 | 2008-12-10 13:05 | 威望 | +10 | 双重人格,,,我在思考其他办法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8-12-10 13:04 发表
以前我在一个贴子里写过孩子对孔融让梨的看法,把它贴这里:
周日陪他读三字经,读到孔融让梨这里,他说如果孔融是哥哥就好了,接着又摇头:不行,他是哥哥,还是一样(他指如果是哥哥也一样会让梨)。小子倒是觉得孔融吃亏了 于是问他:如果你是孔融,你会选大的还是小的。他不假思索说:小的。我心里窃喜,连忙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不喜欢吃水果。 。。。
道德上的利他和本性上的自我,怎么取舍,,,如果利他影响了自我,宁肯他维护自我;如果自我影响了他人,那就希望他约束自我。就是希望他爱惜自己也爱护别人,不能委屈自己,也不要影响他人。。。。绝对反对牺牲自我的道德标准。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8-12-10 15:43 发表
帮主
我不能做到牺牲自我
但我不反对别人牺牲自我
飞机上有一对母子和空姐
只有两个降落伞
母亲如果绝对反对牺牲自我
带上降落伞先跳了
落地后心还没落
向 ...
原帖由 woodhead 于 2008-12-10 15:21 发表
我常常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在5岁的时候,我们觉得很满意;在10岁的时候,能够和你进行思想上的“交锋”,而不是逆反;到20岁的时候,还愿意能和你一起探讨一些成长的问题,让我们感到欣慰。。
一句话, ...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08-12-10 16:29 发表
还有,qqyou,你这个评委太心狠手辣了,呵呵。你应该也是从小善于写作文的人吧,难道你忘记了孩子总有个阶段是喜欢模仿,喜欢流光溢彩、炫目堂皇。过了这个阶段,才是平淡中见功力的阶段。被你判低分的那些,大概不巧刚好在这个阶段而已。如果原本是这样,为了得奖而故意写成平淡文风,那才叫虚伪呢,对不?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8-12-10 16:15 发表
我不是反对这样做,而是反对这样的道德标准。。。。选择这样做,是她的选择,我们当然会尊敬和仰慕这样高尚的人,,,但不能把这样的标准作为衡量芸芸众生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会成为某些人的统治工具,,,这样的标准,会让大家压抑本性不说真话。。。。既然你都说了,你做不到,为什么指望别人能做到呢?。。。。我有一个梦想:中国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虑的说自己相信的话,自己思考的话,自己想说的话。(借用一下伟人的话)
原帖由 qqyou 于 2008-12-10 00:57 发表
说到吃东西,楼主也可以去看看鼠版的一个老贴,是2002的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76860&extra=page%3D78&page=1
其实这都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天性问题。
那个帖子后面还说到了孔融让梨的 ...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8-12-10 13:04 发表
以前我在一个贴子里写过孩子对孔融让梨的看法,把它贴这里:
周日陪他读三字经,读到孔融让梨这里,他说如果孔融是哥哥就好了,接着又摇头:不行,他是哥哥,还是一样(他指如果是哥哥也一样会让梨)。小子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8-12-10 16:47 发表
模仿是学习别人的结构或者形式,如果是照抄,甚至瞎编那就不对了。比如你明明没有干,却说自己帮助了老奶奶过马路,那不是可笑了么。
当时很有趣,有一个孩子的文章,居然完全是在一个范文里抄来的,我在 ...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8-12-30 21:16 发表
1. 对事不对人,"让梨"这件事为什么不能值得肯定呢?
2. 就算被杀是因为'逆反',那也是成年之后之事,岂可因此事否定这个人的一切呢?更何况,还不一定是应为“逆反”被杀呢。恐怕政治原因更多一些吧?
3. 古代估计所有的小孩都会接受这种"让梨"的教育,那么是不是都会(或者大多数)所谓的"逆反"呢?
4. 比如和别人分享玩具,如果没有经过教育,相信绝大多数小孩都不会自愿的。是否教育小孩分享的概念就是"压抑磨灭了孩童天性"? 这是一例,其实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压抑磨灭孩童天性“,比如学习,比如运动,比如学才艺等等。...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09-1-21 14:56 发表
又见box好文,虽然跟这帖不是完全相关,多少还是有点联系,所以也转在后面了。单独发帖子怕又被班主删掉。
主帖:美国的价值教育有其深远的经济及战争战略目的
送交者: 枯木朽株 2009年01月17日18:01:3 ...
西方文化只有科学、理性、博爱、宽容精神可以称
之为真正的普世价值,前两个来自世俗文化,后两个来自宗教文化,除此之外的人
权、自由、平等、民主都不是普世价值。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09-1-22 13:02 发表
qqyou, 真遗憾,从你的发言来看,你没有读过经典(翻着看不算,故意挑刺地看也不算)——中国经典没有读过,外国经典也没有读过。你的脑子里还是教科书给你灌输的那一套,你只是做了一些微调而已。box的话你没有 ...
不应该把一种文化的所有价值都视为普世价值,否则那便是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
当今世界在宗教之外,没有任何文化能够与西方文化相抗衡,除了中国文化。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08-12-31 13:48 发表
拿孩子做实验是个挺有意思的尝试,谢谢您的分享。
不过,我还是相信,孩子的反应不过反映了父母本人的修为罢了。孩子做出的选择,通常未必是父母三令五申的结果,而是来自于父母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到的潜在意识 ...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1-22 16:30 发表
”让孩子读经,目的是培养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小奴才而已,可惜现在不能闭关了,人们眼界也越来越开了,想骗人也不那么容易了。“
阿Q先生虽然辩才无碍,但窃以为说这些话还是过了一点点。
如果真的有"人"希 ...
原帖由 柳爸 于 2009-1-22 19:00 发表
让孩子多读点古代经典是非常有益的。
昨天,我和女儿开始读《孟子》第一章。主要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义“”利“之辩。
女儿肯定读懂了孟子的谈的”仁义“和梁王”利“的意思。赞成孟子的仁义思想有道理。
为了进一步让女儿明白,我随手拿了一张近期《参考消息》,头版就是布什告别白宫的演讲。布什当政8年的三件大事: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
这三件大事互相联系,互为原因,互为结果。
把这件事,让女儿来用“仁义”和“利”观点来评判,女儿一眼就能分析出布什的不义,如果她是美国总统,她用“仁义”观点会怎么怎么做,当然不会有后来的战争和危机了。
昨天和女儿谈到孟子和孔子谁更伟大,我说肯定孔子伟大,因为孔只说“仁”不说“义”,孟子多说了一个字“仁义”。她说,说的字少就伟大?我说当然,万事归一,你能说出一个字来,并且一生都这样做,你也会和他们一样伟大。
儿肯定读懂了孟子的谈的”仁义“和梁王”利“的意思。赞成孟子的仁义思想有道理。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1-22 18:36 发表
这个“他”可大可小,我想很很多家长的目的是希望这么培养出来的孩子比较听话吧。
但实际上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就像上面那位朋友说的,孔子的道德,几千年了,真正可以身体力行人的不过几个而已。
用圣人的理论去规范孩子,孩子所看到的是成人的言行不一,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反叛。但很可怜的是,这些反叛的孩子,在今后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往往又陷入了这个怪圈,这就是所谓中国的婆婆和媳妇理论。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1-22 18:41 发表
以前看到本坛一个老帖子,可以对比中外对孩子品德教育的差别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67075&highlight=%D1%A7%C9%FA%CA%D8%D4%F2
所幸的是,我看到我孩子现在学校的守则,已经开始有所改 ...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1-22 22:12 发表
我逛过读经论坛,真的没有发现有多少家长的读经目的是培养出来的孩子比较听话。懂道理了是那些家长们发现孩子的变化而已。
中国的家长大体上都希望小孩子听话一点,没有读经的家长也是如此的。但是以目前 ...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1-22 22:46 发表
记得看过一个老文,搜出来了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38522&highlight=%C2%DB%D3%EF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1-22 22:58 发表
记得在哪里看过一眼,似乎早期这个论坛曾经就读经的问题发过大水,这个帖子是不是那时的遗迹之一?
阿Q先生很多观点很犀利,也很有见地,俺是很佩服的。只是在读经这个问题,不敢苟同,你说服不了我,我 ...
原帖由 踏雪放歌 于 2009-1-22 23:09 发表
我常常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在5岁的时候,我们觉得很满意;在10岁的时候,能够和你进行思想上的“交锋”,而不是逆反;到20岁的时候,还愿意能和你一起探讨一些成长的问题,让我们感到欣慰![]()
认为它有价值的人,都是那些CCAV说啥我说啥,不用自己脑子,金辉鹦鹉学舌,韵文水平小学没毕业的人而已。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09-1-23 13:36 发表
…………,一边又说,和你意见不同者全是无脑的鹦鹉而已,岂非自相矛盾?
我觉得你写帖子时总有一鼓气咻咻的情绪,只怕不妥。若是因为自己的观点受到挑战便生出怒意,这本身只能说明对自己的信仰体系尚有未周全之处,有盲信的地方,所以有此反应。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