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谈谈你对培训班的看法 [打印本页]

作者: happysnowwolf    时间: 2008-11-29 23:46
标题: 谈谈你对培训班的看法
现在的培训班一家一家地开,孩子到底应该学还是不学,不学,孩子一无所长技,学吧,孩子又很累!
作者: 棒棒糖0709    时间: 2008-12-4 08:56
如果是当负担当然累,如果是作为兴趣,学多少班都不会累。大人不应该以自己的感受去定论孩子。如果上培训班,首先要做好前期思想工作,让孩子感到他就是去学习怎样玩最好,看哪个孩子玩会累?
作者: wzsh2007306    时间: 2008-12-8 10:09
我赞成棒棒糖的看法.因为我的女儿现在叫她不去学培训班才伤心呢.孩子学习就是玩中学的.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玩.除非你自己要他们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否则他们是没有一点儿压力的
作者: 苑囿    时间: 2008-12-9 19:29
社会上各种培训班好坏不一.多走走.多看看.综合比较.冷静分析.
作者: yajahdiko    时间: 2009-1-25 09:25
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其次家长必须时刻保持理性,切忌跟风,这样既白花钱,又耽误了孩子的时间。
作者: luojun968    时间: 2009-2-1 21:07
支持楼上的看法!!!!!!!!!!!!!!!!!!!!!
作者: lisa415705    时间: 2009-2-22 07:32
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其次家长必须时刻保持理性,
作者: 四海无家    时间: 2009-2-22 14:06
看孩子的兴趣来吧,家长也应给出一定的建议.
作者: baby0077    时间: 2009-2-28 15:59
兴趣是主要的,学中有乐,玩中有学,一定要用心哦
作者: 老等    时间: 2009-3-12 14:06
标题: 推荐篇文章
什么是成功------值得父母深思的问题
刘墉凤凰卫视「世说心语」教育第三讲─什么是成功?


    前两次的节目里,我分析了今天新新人类的四大特质,也就是他们的寿命比上一代长得多、他们面对的时代,变化速度之快,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他们是计算机的世代,以及他们有多元的价值观。
这些新新人类既然那么不同,父母当然不能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你要想想,在新新人类特别漫长的生命当中,他们可以作更多的尝试;面对疾速的变化,他们应该不断地再学习,也就是他们可能在一生当中会不断转行,或者多次再进修。透过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他们对时空的掌握远远超越过去,又由于多元的价值观,使他们不再像以前的孩子,想得那么单纯。
所以当你想为孩子设想未来的时候,你先得想想,希望你的孩子拥有什么?你希望他将来有名有利?希望他成为政治明星?希望他作医师、律师、工程师?还是希望他作个普通人,但是能够快乐满足、健健康康过一生?
    只是,今天中国起飞了,经济创造了奇迹,作父母的也就希望自己的遗传能创造奇迹。加上一胎化,一家老小捧着一个小祖宗,更是从孩子诞生的第一天,就在想,那会是个天才。就在想,所有父母自己没实现的梦想,都可以由那小娃娃实现。
请问,这样呱呱落地的娃娃,能享受快乐的童年吗?他们从一出生,就背负了一个好大的包袱,他们能轻松得起来吗?
  怪不得再2007年,第二十八届国际心里学大会上,美国的心里学家琳达‧卡姆拉说:据统计,三岁的中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年龄美国孩子少55.6%。
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长大,只是当我们希望他未来快乐成功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现在的快乐。当我们希望孩子长命百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未来的健康,要在他们小时候打下基础?当我们希望孩
子长得高高大大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是在睡眠的时候,而他们常常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
    我记得以前在美国住家附近,有个中国人开的水果店,只见那两口子天不亮就起来进货。十二点还坐在店里清点剩下的蔬果。他们没时间为自己的院子剪草,没时间管孩子,让孩子都成了不良少年。可是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放弃在国内很好的工作,到美国来吃苦的时候。他们两口子一起说:「为了孩子!」
    请问,他们真为了孩子吗?只怕还毁了孩子。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爱孩子、造就孩子,如果没有计划,又不能认清自己孩子的才能,来因材施教,恐怕也跟那开水果店的夫妻一样,舍本逐末。没帮得了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我每次回台北,在大楼里常看见那些妈妈们,带着孩子跑进跑出,一下子去学珠算、一下子去学钢琴、一下子去学舞蹈、一下子去老师家补习功课。
台湾有句很逗的话,说补习班的老师「谋财害命」。是谋家长的财,害自己和学生的命。
而当我问那些带孩子往前冲刺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如何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希望孩子以后成功、快乐、健康。」却没想到孩子可能还没成功,先失去了快乐和健康。
也正因此,过去十几年,我在大陆巡回演讲,最常被问到的题目就是:「什么是成功!」问的学生,个个十几年寒窗、苦读、考试,过了一关又一关,进入一流的大学,却茫茫然地问:「什么是成功!我为什么要成功?」
    成功是那么抽象的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悬在空中,「你要成功!要成功!」「要把别人打败,才能成功!」「要成功才能有钱、有钱才会快乐!」从小,每个孩子就接受这样的洗脑,这样的催眠。大人们好像打开一扇门,指着门外一条窄窄的小路,和后面的高山,对孩子
说:你只要沿着这条路走,攀上那个山头,就成了。然后交给孩子一个很重很重,几乎把那弱小身躯压垮的行囊,说里面都是我们为你准备的东西,还有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爱,去吧!背着这个行囊,去吧!去成功吧!
    孩子们出发了,有些天生体能好,硬是克服万难,攀上了巅峰。有些孩子能力有限,转往其它的地方,或倒在了中途。只是,我要问,那攀上巅峰的孩子,下一步是什么?他能一直留在山顶吗?人生到此就够了吗?
    如果战争的目的是为和平;工作的目的是不是为休闲?赚钱的目的,是不是为花用?
    那么?成功的目的是为什么?
    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为实现理想。是发挥自己的能力,发光发热,是在人生的旅途留下脚印。是在每一天都有收获,是在每一刻都寻找快乐。
而最成功的人生应该是从生下来,就能快乐、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
各位当家长的人哪!请想想!你的孩子拥有这些吗?
作者: 清风晓月    时间: 2009-4-17 15:43
我也赞同二楼棒棒糖的看法~~
    在报兴趣课之前应先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不要强迫孩子学一些不喜欢的东西,其实适当的上上培训班很有必要的,当孩子学到新本领的时候也会很有成就感的,我女儿上兴趣课很积极的,反而是不让上要不高兴,呵呵~~
作者: 宁静    时间: 2009-6-14 12:43
赞成大家先尊重孩子、再理性报班的想法。
从小女儿参加过不少课外班,很多都是学了一时,一方面孩子的兴趣在变化,年龄侧重点也不同,另一方面,好多培训班感觉没教出来什么。 只有一点我很欣慰,就是孩子在其中是快乐的。
作者: wsp111    时间: 2009-6-19 20:50
我觉得还是上培训班好,孩子在家没有其他小朋友玩,老跟大人玩又没意思,上了培训班可以有小朋友玩,所以我儿子很喜欢上培训班,当然都是比较活泼的,象玩一样的培训班。
作者: katy520    时间: 2009-6-20 14:51
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其次家长必须时刻保持理性,切忌跟风,这样既白花钱,又耽误了孩子的时间。
作者: zoe1899    时间: 2009-6-25 10:32
马上暑假了,我觉得培训班还是有必要的,我的孩子下学期就是大班了,如果天天在家里让老人看着,所能学到东西就太有限了
作者: yanyan666    时间: 2009-6-29 11:15
标题: 长到乐趣就是好
要看家长如何教育,不要给压力他,不要给他有一种上培训班就是负担,让他在学习中得到快乐,这也可以成为一种好事,所以选择培训班很重要,一定要考察一下才报名。
作者: wyxhsf    时间: 2009-6-30 00:06
我的孩子现在只要一提培训班就不愿意,觉得自己也没有给太多的压力呀。现在他平常就学钢琴,金口才,还有轮滑,会多吗?因为下半年要上一年级了,所以暑假又报了学前班,把金口才给停了,不知道这算不算多呢
作者: whwp    时间: 2009-6-30 13:14
根据孩子的兴趣可以选点培训班上,但要多考查,现在培训班太乱了,放暑假了,上培训班让孩子有更多的朋友一起玩.
作者: 乐知    时间: 2009-6-30 19:01
标题: 这篇使我对幼儿教育产生困惑的文章~
曾经我很坚定地认为,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快乐教学才是正确的方法。看完了这篇文章我迷茫了。
     1、犹太人的幼儿教育

  在日本有一位犹太人写了一本书,书名是《犹太人的教育》,作者在书中说明了犹太人如何培养天才的秘诀。犹太人目前散布世界的人口总共只有一千六百万人,比我们台湾人口还要少,然而他们历年来荣获国际公认最具权威的诺贝尔奖,却占全部得奖人的百分之三十二之多,为其他各民族之冠!目前犹太人移居美国的人口约有六百八十万人,在比例上仅占全美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二,然而在美国大学攻读博士的犹太人,目前竟然占全部博士班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九,而美国著名的大学中,犹太籍的教授竟然占了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的比例,这种杰出的表现,著实令人不胜惊讶!为什么犹太人的成就能够如此的杰出呢?主要的原因很可能与他们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早期的幼年训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一般犹太人的孩子从三岁起就必须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这些文字的内容儿童是否能够了解,都必须不断反覆加以背诵和学习,此外,犹太人的父母不是每天经常跟婴儿说话,就是播放音乐给婴儿欣赏,或由父母轮流唱歌给婴儿听,他们时常在婴儿的摇篮或床边四周挂著许多图画,使婴儿能够经常观看,并且常常更换这些图画,以便刺激他们认知的能力。由于犹太人如此普遍的重视幼儿教育,因此他们的孩子大都能够奠定未来学习的良好基础,难怪长大之后也就人才辈出。

  2、希腊的幼儿教育

  除了犹太民族之外,古代的希腊也出现了不少震古铄今的著名人物,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阿基米德、毕达格拉斯......等等,然而雅典的人口在全盛时期也不过是五十万人而已,而且五分之四都是奴隶,自由民不过仅仅十万人而已,然而为什么他们也会孕育出那么多的旷世奇才呢?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主要还是得力于他们非常重视幼年教育的习俗,他们认为小孩最迟在三岁之前一定要接受教育,不仅要学会阅读,而且还要学会写字、说话和音乐,因为这些都是充实内在美的必备条件,与体操运动锻炼体丑的外在美一样的重要。由于过去特别强调幼年时期的认知教育,因此也就培育了不少的人才。

  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风尚,孩子从小便要背诵许多经典诗文,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博学的大儒,不过自民国以后,西风东渐,重视儿童个性的心理学发达之后,国人便不再强调幼年时期的训练,结果与后来的希腊一样,不仅国语文程度一落千丈,而且在科学、艺术,及文化道德方面均缺乏深具创意的伟大人物,这实在是一种值得吾人深思猛省的一个教训。

  3、俄罗斯的幼儿教育

  俄罗斯一向都被视为一个农业国家,工业与教育一般都被视为比较落后,然而事实上并不尽然,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目前它的战略武器之性能,与美国相比几乎都有过而无不及的现象,因此他们的科技也大都居于领先的地位。事实上这也是他们重视教育的结果。例如根据最近的统计,他们高中学生修习微积分的共有五百万人,而美国高中生念微积分的只有十万五千人。此外苏俄的教育家古儿布士卡雅曾说:“教育需从出生那一天就开始,最重要的是学前时期的训练。”另一位教育家马卡列因克也表示:“五岁前的教育最重要,人类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九成均在此。”俄罗斯就学年龄虽然是七岁,然而托儿所和幼椎园却非常富有弹性,凡是出生后两个月至七岁的各种年龄之幼童均可以入学,学习的教材程度也很高,而且幼稚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一律使用英语来教学,由此可见其刻意培养下一代的用心昭然若揭。

  4、美国的幼儿教育

  在美国方面,近来对于学前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转变,例如在一九二○年代,幼稚园只是重视幼儿身体的保健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到了一九四○年代便改为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和情绪方面健全的发展,然而到了一九六○年代,却同时重视社会、情绪、知觉、认知与语言方面力求均衡的发展。一九六五年詹逊总统还订定了一个著名的幼儿头脑开发计划(Head Start Project),以便大力提高少数民族的儿童阅读和写字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业程度。此外还动用大量的经费拍摄精心设计的电视教育影片‘芝麻街’(Sesame Street)每天播出半小时,使学龄前的幼儿也能获得非常良好的教育,近来有不少学者更进一步强调,最有效的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这些学者除了前述的格林都曼之外,哈佛大学的怀特博士也曾经表示:“目前美国有许多教育研究者,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已经承认,教育工作应该是从诞生之后便要开始。”“过去几千年来教育家努力的对象主要都是集中在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身上,可是现在世界上的教育家已经明白,教育必须从出生后开始,因此相信今后的十五年内,全世界的教育将产生极大的变化。”由于不断的强调这种幼年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许多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纷纷将子女送往各地这类的训练机关接受训练,以便大量提高智慧、语言、数学、艺术、体能或运动技巧方面的能力,有些父母为了能够自行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本身也不惜花费十分昂贵的代价,亲自参加有关培养‘超级婴儿’的讲习会,面对这一股热潮,哈佛大学的小儿科专家布礼泽顿(T. B.Brazelton)不得不感慨的说:“今天的美国,每一个人都想养一个最聪明的孩子,而不再培养最能适应、也最幸福的儿童。”

    5、丹麦的幼儿教育

  在丹麦,把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丹麦的年轻父母就经常把孩子“搁”在住所外的院子里午睡,只是偶尔从楼上的窗户往下看看。

  丹麦是欧洲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福利国家之一。在高税收政策支撑下的高福利给丹麦百姓提供了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多种优惠,使得社会安宁稳定,百姓生活无后顾之忧,因此,丹麦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另外,同其他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相比,丹麦人的思想比较“超前”,不少人就认为,孩子“独自在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

  可丹麦人的年轻父母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总忘记带回自己的孩子。这时,警察成了最好的保姆,他们会把大街上长时间无人领取或是在草坪上酣睡的小孩一个个送回家。

    6、德国的幼儿教育

  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但家庭教育与职业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力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或家乡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1、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孩子一个银行账户(在德国5马克即可开一账户)。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

  2、从蹒跚学步起就开始注重孩子坚强性格和参与意识的培养。孩子跌倒后,父母不是赶紧去扶,而是不断地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为陶冶情操,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手工活动,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

  3、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遇到的个人问题和烦恼增多,父母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尽量去理解孩子。

  4、在择业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引导,确保孩子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

   7、法国的幼儿教育

  法国的儿童教育着重点放在儿童的感性教育上。法国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儿童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法国的孩子如果家里有客人,他们都回到自己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已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家长经常和孩子二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国的幼儿园、学校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意性,他们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在这其中父母的作用是,比孩子先走一步,在前面拉一把,再站在孩子的后面推一把。

    8、日本的幼儿教育

    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幼儿教育,从二战后,其幼儿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日本幼儿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简朴生态化的环境给孩子社会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众所周知,日本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于是,我们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幼稚园的硬件也会是最好的。但是,参观了他们幼稚园之后,我们感到反差极大。幼儿园的环境和硬件设施极为简朴,看不到一点“豪华”和“现代化”的影子,幼儿的玩具是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和自然物,如绳子、席子、纸盒、瓶子、旧轮胎等应有尽有,只见孩子们乐在其中。户外是一个小院子,院子的地是泥地,种有多种植物,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塑胶地散发的气味,也没有水泥地反射的刺眼的光线。站在树阴下使人感到很平静、很舒适。

  (2)、真实的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孩子社会化

  在幼稚园组织的欢迎会上,不像国内幼儿园那样精心挑选部分“演员”,经过反复训练,机械化地动作表演,而是面向幼稚园的全体幼儿。三岁组、四岁组分别表演儿歌“井、剪子、布”“宇宙船的歌”,五岁组的孩子与参观者一起跳邀请舞,虽然语言不通,但欢快的音乐早已使大家忘记了国籍。从他们稚嫩的脸上表现出来的是大方、友好的表情,气氛异常热烈。对于这样的机会,日本幼稚园不是把它看成是表演节目给客人看,而是充分利用这种“人力资源”,因为难得有这么多的客人,这正是一个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大好时机。宽松、融洽的互动过程,锻炼了幼儿的胆量、增强了其自信。

  (3)、教师们自觉率先垂范的自我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孩子社会化

  幼儿园教师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质与水平。在幼稚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他人。在许多规则面前,我们许多教师充当的是一个说教者角色,而不是一个实践者角色。在这一点上,立中之町幼稚园老师们为我们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和园长及其他老师一样,穿着袜子走在木地板上。参观一圈回到进口处时,笔者发现,进去时随脚脱下的还算摆放整齐的鞋子,正像我们平时要求幼儿做的那样,一律鞋头朝外整齐地排列在门口,一位老师静静地站在一旁微笑着恭候我们。

  (4)、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加强社会化

  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头戏,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日本教育家松本喜一郎认为,当一个人步入社会时,不仅要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且不给其他共同生活的人增添麻烦,还能做出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劳动。在日本,非常重视教育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就要求幼儿要有良好的规则意识。社会性形成是有赖于教育和指导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与周围人共同生活、共同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幼稚园集体生活中,他们有了集体意识,在与其他小伙伴交往中,他们逐步开始了解人际关系,慢慢地学会将来社会所必需的素质。日本强调的是幼儿在集体中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和交往,并通过集体来加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提出“积极和朋友交往,和朋友共同感受快乐和悲伤”“看到伙伴的优点,感受到一起活动的快乐。”教师向幼儿传授人际关系经验时,首先要求他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在幼儿期就培养他们彼此之间的信赖关系,在与其他幼儿的共同生活和联系中,学会如何相互合作,如何解决纠纷,让他们逐步体验到与人共鸣的愉快感觉。

到底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正确的?
作者: 请说之    时间: 2009-7-1 10:35
依据孩子兴趣吧,否则适得其反
作者: LILIA0307    时间: 2009-7-1 18:41
还是得因人而异,孩子有兴趣的话就学,没兴趣不要强迫
作者: qzy504    时间: 2009-7-2 16:43
每个阶段孩子哪个方面薄弱,就可参加兴趣班,课程不要安排太满,寓教于乐。
作者: 得分手    时间: 2009-7-5 20:35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不是问题,主要是如何快乐的学习,从楼主提供的事例来看,各国都重视幼儿教育,但做法都尽量采取边玩边学的方式,对老师、父母的要求远高于对孩子的要求,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不是光顶着孩子去上这个班、那个班的,而是要先把教学方式最适合孩子的班去上:)
当然要选就起来就难了,所以也才出现了“在家上学”
作者: yunshangfsh    时间: 2009-7-7 08:26
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看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吧,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硬强加给孩子,那就会适得其反的。现在有很多家长把自己小时候的梦想遗憾强加给孩子身上,我觉得是不对的。既然自己小时候有了遗憾,就不应该让宝宝的人生中再有遗憾。还是让宝宝自己选择吧。
作者: msw100    时间: 2009-7-8 09:51
选择小孩适合的,有兴趣的,一切还是以自己小孩为主
作者: tlxzdl    时间: 2009-7-9 15:15
我这培训班大多都是为了钱去的,一次的培训要分三次教。因此,真要好好选择才好。
作者: pjzzy    时间: 2009-7-9 17:05
我也觉得上培训班好,但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自己决定,家长做好参谋就行了,这样孩子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和小伙伴玩儿,省得一暑假在家整天和大人在一起没意思。
作者: pjzzy    时间: 2009-7-9 17:09
我认为上培训班好,但首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作者: 浅浅123    时间: 2009-7-10 09:26
如果父母不怕麻烦,还是自己教育比较好,从培训班学到的知识有限,不值。
作者: pjzzy    时间: 2009-7-15 10:05
送培训班的孩子一般父母是没有时间在家整天待孩子的,送培训班一是可以有人给看管孩子,二是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因为父母懂得毕竟有限,不可能是全能,而孩子所学的的全方面的,需要学什么的都有,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前提下,还是上培训班比较好。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