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經典誦讀心訣 [打印本页]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19 20:22
标题: 經典誦讀心訣
經典誦讀心訣
熊春錦
恭熟忘合靈
經典誦讀,是實踐《老子·德道經》和其它著名經典,達到和産生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德治自己和家庭、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方法;經典誦讀是個人和家庭进行道德修養、修真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經典誦讀方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符合漢字和漢語內在客觀規律性的獨特的學習方法;經典誦讀,是具有民族傳統道德文化特點和民族教育特征的學習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機古往今來傳統教育的特徵是道德民族教育的特點都是家庭和民族培賢育聖學習做“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人修德以德養慧慧智雙運培賢育聖教中寓學德養心性學中寓教復興道德
古聖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什麼說是明明德”?因為人類需要依靠智慧來明白道德之理“為學者日益”的後天智識單方面的明德並不能全面地掌握傳統道德文化的精髓需要“為道者日損”的先天慧識明德共同主宰心靈和大腦才能真正掌握完整的道德學說思想系統慧明德與智明德同步共運形成大智大慧才能真正做到“明明德”
在我國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全面掌握和實踐經典的一元四素方法論的時期,“德、道、象、數、理、炁”六大方法整體把握地進行教育與實踐,高度協調統一地同步運用智識與慧識認識自然、社會和生命萬物。留下了許多精神營養極豐富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著名經典。這些著名經典,通過經典誦讀的方式,能夠培養讀者的道德心靈,開啟讀者的慧識,提升讀者的智識。但是我國歷史上從春秋戰國起始,對道德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以及教育,因對老子“修之身”和孔子“修身”的認識開始産生了變化,由於掌握方法的差異性和進行實踐路徑的不同性,對經典的認識也就開始産生了變化。歷史上對道德能量最豐富的著名經典《周易》和《老子·德道經》,在研究、學習和實踐中,就逐步地形成了兩大流派。其中的“象理派”(也稱理形派)純以後天智識研究主,只重視經典的哲學意義和社會意義;而“數炁派”(也稱理炁派)則比較完整地重視經典內的一元四素的完整性,也就是對經典中富含的“德、道、象、數、理、炁”六大元素整體地重視。不僅注重經典的哲學意義社會意義,更重視經典對人生、對人體心靈和智慧的意義。不僅注重經典對人體後天智識系統的明德作用,更偏重於經典對先天慧識系統的明德作用。可惜的是所謂的數炁派,後來逐步從社會文化教育領域中失傳。整個社會主流被象理派所獨占,人們只能獨眼慧盲而智明地研究經典。導致極珍貴的經典誦讀方法,這一包含著一元四素方法論的優秀學習方法,這一能實現“與古人居”和“與古人謀”的教育方法,也被從社會教育中抛棄長達百年之久。經典誦讀這一煆造道德人格和心靈品格的寶貴方法,逐步退入了山林和民間。理炁學說中最珍貴的莫過於心法。隨著各種系列心法的逐步失落,“無爲”丟失“有爲”興起,人類社會主流只剩下了“有爲”的理形學說和它所含的一些有爲方法,對通過經典誦讀教育能建設道德心靈品格,開慧益智的認識,也就必然地進入了盲區。
經典誦讀,是東方文化獨有的學習方法,是中華民族文化承傳的必修課,是啟迪慧心增益智慧的科學方法,是培養造就德道人生觀的重要方法。
研究民族文化,應當運用老子“天下之大作於細,天下之難作於易”的方法论,深入到研究物件的基礎細胞中去探索求真。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細胞,就是文字和語言,這兩種細胞就是構成民族文化的基本單元。
分析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文字語言特點,我們不難發現西方的文字和語言都是社會交流的工具,工具的作用是第一性的功能。但是,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卻並不是單純的工具。它們是藝術,是學問,是人文科學,是開慧增智的法寶。這些豐富的特點和功用,都是西方文字和語言所並不具備的重要區分點。
從甲骨文研究,到未簡化前的文字和語言,我們不難深切地體悟到:中華古代祖先們對中國語言和文字的設計,完全是一種慧觀和智觀高度結合型的設計方案,這一設計是了使子孫後代在運用應用的過程中,能夠啟迪慧心,提升智力。是了同步開發人的慧性和智性,使後代能夠自然地在運用之中,同步開發慧和智,雙向同步開發,慧智雙運同成。可以說,中國的文字和語言就是活靈活現的一元四素方法論的設計成果。
中國文字語言的這些優秀特點,已經被代中外科學研究的成果所逐步地證實。教育部設在解放軍306醫院的認知科學與學習重點實驗腦功能成像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最終揭開了中國語言文字與西方語言文字不同的謎底。科研成果揭示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國人與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腦中,語言區並不在同一個地方,而是各有自己的語言反射區。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世界科技類最具權威的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上。
中國祖先中的大智慧者,早在中華人文之初,就已經中國人設計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區。這種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如果與古代丹道理論相結合進行解析,則不難明瞭祖先們是在深度內觀、慧觀下的科學發現,是觀之於物、體之於身、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必然結果。
直至今天,我們的現代科學研究才發現,人體大腦語言功能區其實有兩個:一個是位於前腦的布魯卡區,另一個是位於後腦的威爾尼克區。使用中文的人,平時主導語言功能的主要是大腦中前腦的布魯卡語言區,這一語言區與運動中樞區緊相毗鄰。而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平時幾乎用不到,因此這一區域的功能極弱,在腦影像圖上不易找到。
科學研究發現,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他們所常用的只是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而前腦的布魯卡語言區卻幾乎未加使用。而後腦的威爾尼克語言區所毗鄰的是聽力區。這一重要的科學發現,對我們瞭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高度重視本民族文化教育的特點,具有重大的意義。這對於我們改進今後語文教學的方法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什麼價值呢?既然中文語言功能區與運動區緊密相連,那麼,中國的表意象形文字與西方拼音文字的學習記憶方法就應當有所不同。要想學好中文,顯然就要多誦讀、多看、多寫、多印心。舌頭的運動、聲帶的運動,眼球的運動就是重點,“心開竅於舌”(《黃帝內經》),舌動竅開心明,開慧而增智。總之,要靠“運動”來通過語言和文字啟迪慧心和智識。古人將學習民族經典的方法分四大類:目治,口治,心治,手治。這四大治學的方法,充分與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功能相關,充分體現出一個“動”字,也就是要求動眼、動口、動心、動手。四動合一,啟動大腦額葉區左右雙側的“布魯卡區”。“目治”,就是動眼閱書看字;“口治”,就是動口出聲朗誦經典;“心治”,就是動心印心而心領神會;“手治”,就是動手書寫抄錄經典文字。中國文化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目、口、心、手整體的綜合全面運用。經典誦讀中的書聲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過動口而達到動心的寶貴方法,是學習和掌握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可惜,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重要的技術方法,在教育界卻被廢棄長達百年之久今天,古風淪喪、清音不起魯迅先生筆下那種“人聲鼎沸”的經典誦讀場面近百年來蹤影全無,沈德潛先生提倡的儒門“密詠恬吟”的經典誦讀方式也難覓其蹤了。民族文化的復興,道德的復興,急待經典誦讀寶貴方法的恢復。
非常感謝中國科學家們的近期對中文語音區的發現。從這一發現中,我們結合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的文字語言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然後結合祖先們丹道理論的論述,整體返觀中國人文科學,我們不難看到,中國的文字語言就是同步啟迪智和慧的文字語言。據BBC科技報導,英國的研究人員也發現,說漢語的人可能比說英語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腦,說漢語的人在講話時同時使用大腦兩邊,而說英語者只使用大腦一側,人們講英語時,靠近左太陽穴的左顳葉開始活躍。大腦這個區域的功能是把發音聯繫起來,形成單個辭彙。但是,人們在說漢語時,左顳葉和右顳葉大腦功能卻一起活躍。
根據這一研究成果,再結合美國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人類靈感在大腦中發生的區域,就在大腦額葉的中央區,也就是中國丹道修真學(“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德道)中所標注的“洞房”區域。洞房是什麼?就是陰陽和合,正負腦電波互相激若碰撞的地方,是“中氣以和”的地方!當我們誦讀經典時,同時啟動了祖先們我們特別設計的左右顳葉區,這一對語言的陰陽活動區同時進入活動功能狀態。此時,我們所誦念的內容,如果含有較強的能量,並且能夠被我們觸發啟動之時,那麼左(陽)右(陰)顳葉區的正負極生物電,就能夠直接影響和作用於大腦額葉的深層,在“洞房”這個慧性功能區內陰陽和合,中氣以和,啟動這一區域內的生理功能,構成一個完美的執兩用中、啟迪“慧性”的太極圖。這種用語言啟迪慧智的設計簡直太完美了,令人擊節讚歎!在遠古時代,如果沒有甚深的修之身、觀之身的實踐體驗,也就絕對難以誕生出如此高科技的方法。
這些科學研究成果,也同時使我們明白,什麼在傳統儒學被宋明理學所取代以後改變了誦讀的經典內容以後,在近代教育界徹底拋棄經典誦讀以後,道學和佛學卻還是無怨無悔地堅持著誦經,將誦讀經典作修行的第一功課,始終捨不得丟棄。原來誦讀經典可以啟迪慧知,開啟智慧之門。現代科學恰恰在此時揭開了中國經典誦讀的生理奧秘,這一現象更加加深了我對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一句名言的體悟。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值得深思。感謝他智慧的名言。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20 11:52
我們再來看一下漢字,對於漢字,我們還遠遠沒有發現它的全部科學奧秘。漢字同樣是誕生於中國古代文明中一元四素方法論的大系統之中。漢字中所包含的並非僅僅只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符號,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精美的全息圖,它們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大慧大智的結晶和載體,是啟迪後學者慧與智的靈符,中國文字就是慧智圖形、全息畫卷。漢字承載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靈魂,維繫著民族發展的命脈,是民族文明發展的食糧和豐富營養。
如同上面對語言進行的科學研究結論一樣,如果我們開展對中文和西文視覺的對比科學研究,同樣不難發現其中的明顯差異。中文與西文在大腦中對視覺中樞區和視覺輔助區的作用點,肯定不同。整體把握陰陽,執兩用中,慧智雙運,必定是其中的最終發現。
中文字形由於具備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等豐富的內涵,而且將形、音、義三位一體地整合成資訊模組,對大腦的綜合作用就構成了系統性和整體性以及全息性,其功用同樣是有利於啟迪智慧,雙向同步開發慧和智。修真生理學中的性線和返天鏡的奧秘,都完整地包含在其中,只待科學的發現和驗證而已。中國古文化無一例外地都是源於道和德,以倉頡代表的古聖,在造字的過程中也毫不例外地遵循著一元四素方法論的全息觀。慧觀與智觀高度統一和結合,這是祖先們創造文字的前提和基礎。漢字承載著中國古代文明的靈魂維繫著民族發展的命脈是民族文明發展的食糧和豐富營養漢字最巨大的功能,是維繫著多民族、多語言的共同認同。中華民族在東方這塊土地上,能夠維持五千年而不出現分裂,漢字的無量功德就在其中!語文和宗教是世界上每一個民族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兩大基本元素。但是對中華民族來說,語文中的“語”和“文”各自獨立,語和文這一元素,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遠遠比宗教這一元素的作用更強大和重要。中國文字對民族的凝聚力,比宗教所產生的凝聚力似乎更加“無聲勝有聲”。漢字之所以對中華民族的凝聚起著無比巨大的作用,就是因中國的“語”和“文”是脫節的,是分離的,是可以各自獨立存在,而又被各種“語”所共用的。這,就是漢字傳神之妙的一個重要方面。漢字具有一個拼音文字未能具備的重要特點——表意不表音,這與拼音文字完全不同。漢字表意不表音的獨特性,是漢字能讓各類語音共用的工具。任何語言都能夠共用漢字,包括西方世界將來都可能將漢字作可以共用的文字。世界上的象形文字眾多,漢字卻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全面保存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最古老的文字。
19825月,著名心理學家查德林博士發表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的文章,在世界上曾經引起強烈轟動。當然,這個轟動在國內沒有形成什麼大的轟動,但是餘波是存在的。外國科學家們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漢字並不是糟粕,而是文化科學的精華。他們用無可辯駁的科研成果,說明中華民族的聰明與漢字結構有著密切關係,也就是說漢字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由於人的左腦管邏輯,右腦管藝文,當中國兒童學習漢字時,無意中就在開發人的右腦,使其更聰明。我是不太苟同“無意”這種說法的,倉頡造字時應當是在運用自己深邃的慧識,有意地進行發明創造,將智識與慧識雙運,協同地創造漢字,從而給中華子孫留下了開慧益智的工具。
漢字是全息的畫卷,漢字的確就是古代文化當中一元四素研究方法論的結晶,漢字中包含著“象、數、理、氣”四元素的全息內涵。漢字,所反映的是古代聖賢們的天人合一觀和道德自然觀。漢字是傳統道德文化的全息記錄。
從漢字到由漢字組合而成的中華“古文”,漢字在古文中就是古代聖賢們慧與智的特殊記錄方法,是他們慧觀和智觀成果的轉換記錄,應將它們稱之慧智文章。這些內含的資訊和能量,只有運用一元四素的方法論,才能完整地打開和認識到它們的客觀存在。漢字是我們民族智慧與文明的載體,民族發展的薪火承傳,離不開漢字作最佳載體和工具。顛覆漢字,就是顛覆民族的靈魂。只有繼承和發揚中國語言和文字,揭開它們的科學奧秘,全面科學地運用中國語言和文字以及優秀的古文,才是復興民族的正確道路。
根據《羊城晚報·新聞週刊》第188期報導:“一名叫米尼的少年,因腦外傷不幸患上了失讀症。費城的心理學家嘗試用漢字來治療米尼的失讀症。在一張紙上,上行寫英語句子,下行寫同樣意思的漢語句子,要求米尼看著漢字讀出英語句子來。結果米尼毫不費力地把英語句子讀了出來,而以前單看英語他是念不出來的。在漢字的不斷提醒下,米尼慢慢恢復了閱讀英語的能力。 美國一些專家已經感悟到,漢字不僅有書法上的節奏感、線條美,而且方塊漢字的能傳遞豐富的理性資訊,既有猜讀的可能性,又有聯想的餘地,更充分均勻地使用大腦兩半球,有助於思維能力的發展。已有人提出以學習漢語的方法來提高西方兒童的智慧和老年人的康樂水準。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西元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漢字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不同於用字母把語言的音素或音節顯示出來的表音文字,如英文。這一特點在經典中表現得最突出”。
這些科學成果所揭示的是中西文化不同的千古之秘!所揭示的就是中國文字語言的科學性,驗證了民族語言文字對於人體同步開發慧性和智性的奧秘,祖先們給後代所設計的語言和文字,是建立在最科學的人體生命科學基礎之上,建立在主動開發和啟迪人類慧性思維和靈悟認識世界的基礎之中。中國的語言文字能夠開啟慧心,心腦同步開發。西方的語言文字只能啟迪“直覺、“靈感”。這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文化基礎上的根本性區別。
綜合一下科學界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對中國文化進行解析,我們不難看出,東方的文化、科學、哲學,都建立在“無之以用”、“中氣以和”的框架之內;西方的文化、科學、哲學,都建立在“有之以利”、“負陰而抱陽”的框架之中。西方的文字和語言,這些構成文化特色的細胞,同樣也毫無例外。語言和文字的不同,必然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環境和土壤基礎,由此而誕生出不同的文化、科學、哲學研究方法。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拋棄最符合中國文化特點的一元四素方法論,西方“邏輯推理,試驗證偽”的兩大法寶,值得我們在研究萬物的“象數理”三大領域中充分應用,我們不能排斥和輕視這兩大西方的法寶。但是,要想超越西方,接近自然真理而研究萬物,就必須全面恢復一元四素方法論,全面展開對《老子·德道經》、《周易》、《黃帝內經》的學習、研究、實踐,復興道德,構築一元(德與道)的厚土,承載象數理炁四素方法論全面整體的展開,將“理形”與“理炁”重新高度統一而運用,迅速提升全民的慧觀和智觀水準,這些整體的努力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經典誦讀,在教育中失傳了,但是她卻保留道家和佛家的科儀派當中,這兩大學派中最重要的修習方法就是誦念經典。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這種科儀式的誦念方法,由於只是掌握了“理形科學”的內容,而“理炁科學”的內容逐步地失傳了,也就是“心法”失傳了。理炁科學的內容,它退入山林民間,它在社會上似乎消失了。雖然古之成道者,許多人都是先從一經一法的實踐中,進入衆妙之門而最後成就真道。但是長期以來,失去心法的普通經典誦讀方法,用智識解讀《老子·德道經》和其他經典的方法,還是難以真正地“慧智雙運,同步開發”,難以造就真人,難以造就聖人,甚至連賢人也難以造就。《悟真篇》曾言:“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古今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但是爲什麽後世修之身,其德乃真”,成就者猶如鳳毛麟角呢?除了人們陰我心私念貪欲難破之外,難以得到“心訣”和“心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全面掌握好“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系列经典诵读方法,同時掌握經典誦讀的心訣和心法,合理地採用正確的誦念方法,也是修真、通真的一個光明路徑。這裏先介紹一下經典誦讀的五字心訣。當然,“修之身,其德乃真”主要是大系統性地“修和煉”。修“道德心靈”,心性修持大道生。煉,煉性命,煉己滌陰我,煉命返先天。這些基本原則、這個前提不能丟,才能正確地掌握好心訣和心法,否則也是難以獲得真實不虛的經典誦讀的全面功效的。
經典誦讀,能夠培養道德人生觀,使人生之路正確順遂;能夠開啟心慧,開發大腦功能使人産生大智慧;能夠使人獲得五德能量,調節和平衡性命內環境,使人心身健康愉悅。經典誦讀,益心身,益家庭,益社會,益民族,旺國家。掌握正確的經典誦讀方法,是實現以上目標的基礎。
下面,我們共同研究探討一下傳統經典誦讀方法論中的“恭熟忘合靈”五字心法和心訣,以期全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産,文化復興、道德復興、民族復興,以盡綿薄之力。

在經典誦讀的過程當中首先是一個“恭”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上部是龍的形狀,下部是抱拳拱起的兩只手形,整個字表示拱手拜龍的意思。小篆則中間是雙手形下面是心形,變成形聲字,形意爲真心忠信地恭敬。本義:肅敬;恭敬,恭順而謙遜有禮恭字常組詞而用,例如:恭和,謙恭溫和之意;恭默,謙恭沈靜不語之意;恭素,恭謹而純樸;恭承,處下尊上而敬奉;恭恪,心存恭敬而態度謹慎。
恭,包含著誠信恭順的禮德,《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恭,是對人道德品格和心性行的要求。對於經典只有誠信恭敬才能與經典內容中的無形能量,精神營養,靈感的源泉相呼應,接近與同頻於其中的精神,從而相互和諧並且諧振,産生共鳴。這一點對於直覺和靈感都不足、不強的人而言尤其重要。
這個“恭”字在經典誦讀中的關鍵作用,是達到能夠啓動經當中的光明能量場,啓動經當中的、經當中的、經當中的理、經當中的炁,通過道德的心靈和品格這個“一元”,實現與經當中場性的四素相連接、貫通、融合。從而實現心與經典合一,身與經典合一,人即經典,經典即人,經典與性命不可分離而水乳交融的一種狀態。《老子·德道經》一字一靈符,《老子·德道經》是道○和德一能量的豐富載體。它是一個巨大的寶殿,只有這個“恭”字,才能開啓寶殿之門。這個“恭”,就是一把開啓智慧大門進入人間絕學寶殿的匙。
這個“恭”是指的“心恭”,“身恭”,“恭敬”的“恭”。誠信,信德無疑,禮德圓明,是恭的基礎。沒有這個恭敬心,沒有這個敬畏心,沒有這個處下之心,沒有這個頂禮之心,就無法矯正自己的心理狀態,達到諧振的頻譜而連通道德的能量場,打開經典的寶殿,進而登堂入室。
這個“恭”還包涵了一種清靜,身心的清靜,要將自己的心和身調節到一種清靜的狀態,空明的狀態,這種狀態才能靈悟,才能相溶,才能接受,才能展開。因爲在誦念的過程當中,只有將心這個道德場、身這個道德場都調節到接近《老子·德道經》的場性,實現這個“恭”,才能打開這個門。所以說這個“恭”字,不僅僅只是在心靈上的一種“恭敬”心,而且還含有及時的調整自己的心身清靜,使之符合《老子·德道經》的純潔、聖潔狀態。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20 11:54
我們在誦讀經典之前,要心身內部清理清理,將調形、調心、調息這個三調細致入微地運用好,進入整體性和諧性的松、靜、自然狀態,也是爲了更好地達到和實現這個“恭”,達到這個“靜”。身心的這個內環境狀態清理乾淨,打掃一番,這樣在誦讀中與老子同在,與道德同在才可能真實出現。沒有恭敬心,沒有清靜身,沒有乾淨的心,這個與“老子同在”也就無法真實地同在,心身清靜是同在的前提和基礎。不誠信,無恭敬,不清靜,與老子同在就難以産生,內觀也就不出來,“讀聖人書,與聖人居”的現象就不可能産生和出現。古人對恭要求極嚴,經典誦讀還要求沐浴更衣,焚香而誦。連身體表面的清淨也作爲一種要求唐朝人肖德言立志于学,每次读《五经》,都先要洗漱更衣,然后正襟危坐而读。他妻子问他:“从早到晚都这样,不累吗?”肖德言说:“敬重先师的言语,怎么可以畏惧劳累呢(敬先师之言,岂惮于此乎)?”可見古代教育治學之嚴,這個“恭”的嚴肅性和重要性體現在正心正身的各個方面
“恭”,她需要相應的狀態,相應的環境才能出現,雖然說每個人體內心頭都有自性真我,但是普遍被後天意識系統中的私心貪欲的塵埃封閉、被污垢包裹住了,封閉的靈光難透,光芒透發不出來,所以就需要掃塵。現代人缺乏真正的人生道德教育,稀有能夠達到六祖慧能的那種慧明與智明同照,心修水平上佳之人絕大部分人都是神秀一類智明慧盲式的水平。所以還是要煉己,要掃塵,要勤拂拭,先調節到無塵的那種狀態。調節到符合《老子·德道經》的頻率範圍的內環境之中。所以要用好這個“恭”。這個“恭”實際上是通過修心煉己來達到的一種自然恭敬心,是調節控制自己的陰我心私欲、貪心的意識活動,從有爲調節到接近無爲的狀態,從太極圖的邊緣調整到接近太極圖的中央的狀態,或者直接牢立於太極中央的狀態。整體把握住身、心的雙調整,才能建立起與《老子·德道經》所闡述的場性和其他經典所闡述的場性接近的一種狀態。當這個調整完了以後我們才能說心即《老子·德道經》,身即道德場。
心中有了《老子·德道經》再誦起來那不就相應了嗎?身即道德場,那麽《老子·德道經》的能量不就存在了嗎?那麽“與聖人居”不就很自然出現了嗎?離開了煉己,調節心和身的前提,這個“恭”是盲目的“恭”,是虛“恭”,是假“恭”,這叫不恭不敬。因爲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對多維空間的潔淨、神聖,那種非常聖潔的感悟太少太少,認爲高維空間的東西也像我們這個空間一樣髒兮兮的,什麽東西拿過來都可以吃,可以喝。其實是錯誤的。在無相的高維空間中,任何能量和物質與我們有爲有相世界的物質在很多方面是格格不入的,是難以相容的。你不將內部的,心靈當中的,身心當中的垃圾和渣滓主動地清理掉,不將陰我心的私欲、後天意識的活動調適到最低點,這些能量和物質則難以進入我們的內環境,就是擺在面前你也吸收不動、消化不了。其實這是很簡單的一種現象。就像我們在泥巴地裏幹了活,雙手髒兮兮的一樣,拿一塊蛋糕來,非常乾淨、潔白的蛋糕送到你面前了,人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去把手擦一擦、弄一弄、拍一拍,才把這塊蛋糕接過來。當然認真的時候,吃之前肯定還要先洗洗手。這個道理是相通的。所以這個“恭”的實踐不要把她小看了,她是一把鑰匙,是進入每一部經典的鑰匙。
沒有這個“恭”字,難以打開任何經典的門戶。不在這個“恭”的統領之下把身心調節到符合經的場性狀態,那麽也就難以進入其中,難以打開,難以接受和承載其中的能量。當然,在“恭”字上面可以更加廣泛的展開來講。所需要做到的內容的確太多。但是道不離“心”、“身”兩個字。也就在“心”和“身”這兩個字上面放下有爲,樹立無爲;放下有欲,樹立無欲;抑制陰我心意的私識,確立陽我心識的大公心,就這麽簡單,幾句話就概括了。但去實踐時,就是一個滴水穿石的功夫。
通過這個“恭”,我們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了,能夠接近無爲,即已接近“徼”,接近太極圖的中央。不要在陰波或者陽波上蕩漾,更不要遠離太極弦,只處在太極的正中心,找那個“靜”,心靜身靜;用一個淨,心淨身淨。真心都出現於這種狀態內,而心的欲念又調節到了與高維空間連通的允許值的水平之內,在這樣的狀態下那麽這個“恭”才算是掌握了,並且調節好了。那麽打開任何經的場性之門也就容易實踐和出現。所以這個“恭”字,放在“恭”、“熟”、“忘”、“合”、“靈”五個字的首位,她的確是首要的,是一把打開任何經典寶殿大門的金鑰匙。要挂在脖子上,要常常主動使用它,才能叩開萬經之門,從而登堂入室,獲得大成。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20 20:59

第二個字是“熟”。《张君房·云笈七签》:“瓜熟蒂落”。經典誦讀一定要讀熟、念熟、誦熟、背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我們德慧智教育的熟,要求“經典熟而心靈育,背誦熟而慧智足。”通過讀熟、背熟,爛熟於心中身中,以經典實現上善治水,治生命中百分之七十的水,並且滲肉入骨,透發全身,從而養育道德心靈,開慧益智,起心動念不離道德,時刻與聖人同在。漢字和漢語的特點中,經典本身的特點中,都是需要通過精熟的誦讀才能掌握和運用,只有讀熟、背熟,滾瓜爛熟,熟記於胸終生不忘才會産生良好的作用。
這個“熟”裏面還有個“尋聲”和“找音”的問題,也是一種技術。當然前面的“熟”,記熟了、念熟了、誦熟了之後,你才能“尋聲找音”。但是在邊記邊熟的過程當中也同樣要注意“尋聲”,找准“音”。因爲經典誦讀不是一般的技術,這個“熟”裏面是一個特殊的技術。
我們的聲從哪兒來,是從我們的嘴、口腔、舌頭的運動,喉嚨聲帶的震動,口腔氣流的震蕩而來。那麽發什麽聲又出自於哪里呢?出自於大腦。是因爲我們的識神處在工作狀態,他就在大腦皮質層這個辦公室裏面指揮著,並且通過顱底的神經傳導這些信息到達喉、口、舌。但是,心能不能直接地誦呢?不能直接地誦。心是通過這種後天的誦而通過迷走神經相應諧振。由於迷走神經也是從顱底穿出,與舌咽神經相鄰,容易産生諧振共鳴,而傳入心中。
所以,當你注意到了這其中的天人秘密的時候,反觀到心的時候,如果調心調得理想,就會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音”,叫“心音”。經典中的能量光和這種音的頻譜最容易合一産生諧振,在胸腔裏邊震蕩就産生一股股的熱流,再産生一種波,既震蕩了自己,也震蕩了身外的場。它不斷地擴大,散發出來,而不是像普通狀態地說話,只是口腔裏面說而心裏面沒有相印。
在“熟”的基礎之上,我們要注意“尋聲找音”。這個“尋聲”,是指我們在誦念某一段經典的時候,或者整篇經典的時候你關注一下你的大腦,關注一下你的口腔、舌頭的運動,注意她産生的這個“聲”和震蕩體內的“音”。這個聲是有相物質上發出來的,但是這個音卻是在無相的空間中通過聲而産生的。那麽要找“音”,這個“音”是什麽呢?是一種能量震蕩,它是聚合我們體內變化的一種波,叫“音波”,或者叫“聲波”。有的字的音我們發聲的時候,你不尋找的時候它這個震蕩産生了,也很弱微,需要強化提升,不然只是從口裏面直來直去,不易於引起內環境的共鳴。
《老子·德道經》爲什麽要說“音聲相和”這個“和”字可是太重要了!這個“和”字可以說是經典誦讀的人天秘密之一。這個音波的震蕩是一種相融、相彙,是彼此不分,這樣才能形成最好的音樂、樂曲、經典誦讀之聲。我們拿敲擊的大鍾做一個比喻,中國的古鍾是依據“道”來設計和應用的,是在理科學基礎上理形科學的實踐應用。木錘敲擊鍾的外壁所産生的是聲,而鍾內空腔體裏邊所産生的是音;這個聲和音相和,就使鐘聲悠揚悅耳,震撼心靈。西洋的鍾則不同,它敲擊的是鍾的內壁,聲和音混在一起發出來,給人心靈的感覺和作用力迥然不同。這個例子我們要把她整體地結合起來想,要主動去尋音,主動去找“空”內的音,就在你的腔子裏找,胸腔是有空間的,顱腦腔和腹腔也是有空間的,道之所用不離這個空、虛、中。這個把握住了,真是處處都是妙。
不同的聲,能産生不同的音。有的人誦的時候,就是第三聲不行還非得要用第四聲;有的人用第四聲不行,還非得用第一聲。每個字基本上是四種聲,我們要找准它。哪一種發聲方式容易産生震蕩的音,我們就找出那個音加以科學地、合理地應用。那麽文字當中哪一字對自己作用最強你就把握好那一個字。當然,每一段文章裏面每一字都會引起或強或弱的震蕩,但是畢竟有主有次。而且我們這個“音”,能夠引起聲頻震蕩的這個“音”,也存在著某些字先出來,某些字後出來的現象和狀態。如果你連主要的、先出來的這一個都沒有抓住,你怎麽使後面還沒有出來的突然展開出得來呢?其實有時候我們就是當面錯過,沒有發現,非得量級很強的時候你才感覺到。“噢”,這個字震蕩了心靈,這是我的真音,找著了!但是爲什麽不能主動去找呢?主動去找不就事半功倍了嗎?所以這個“尋聲找音”是在“熟”的基礎上的一種深化,非常重要。
這個過程不論是我們自己在念誦,還是在跟讀的過程當中都要注意在記熟、念熟、誦熟、背熟了的基礎之上主動地去尋聲找音——衆妙之門的天音、音符。當然,這還是要大家重視“”。沒有“”,哪能抓住眇呢?有的人在那裏誦念了,誦念出名堂了沒有?沒有。所以不論是自己經典誦讀,還是跟讀誦,還是聽老師講經,都要想一下中國的古鍾,注意力不在鍾外的聲,而是要放在鍾內的空上,放在這個空中所産生的音上;把握住在你的腔子裏,在你的空心中所産生的“音”上。有了這個音,那才是經典誦讀、聽講經時的真正音聲相和。
聽講經時,如果講經的師有道,所發出的聲音中必然有著光音,你在自己心中覓著了共振點,尋著了這個同頻的竅,自然也就容易拈花一笑了。不尋不覓,不敞開心身,不主動地使心中的音源諧振點與老師的音相合,也就容易昏沉。聽的都是後天的內容,無爲的光和音也就捕捉不住,當面錯過效果也就不理想了。自己經典誦讀的原理也是同一道理。想一想,老師發出的聲和音,含有道光德能的音你都難以入心相和,那麽自己念時的低能量場,作用力當然也就更不容易顯現出來了。
有的人跟我彙報說:“老師,我念了一百零八遍了,※※我已經念了半年了,不知道我的情況怎麽樣?”他反而問我不知道自己怎麽樣,不知道效果如何。爲什麽要問我呢,爲什麽不問自己呢?爲什麽有的同學只念了一個來月,甚至從學習了《老子·德道經》以後只念了幾天就找著了天音,找著了心音,進入了衆妙之門。差距在哪里,思悟了沒有?光是羡慕人家是不行的。《老子·德道經》的實踐就是要落實到每個人的心裏、每個人的身中。看到人家的進步,看到人家的神奇,那是別人,那是別人的道、別人的德,不是我們自己的。
我們自己的德要自己放下心來在身內環境當中去務實求證光睜著眼睛看外邊不行,光豎著耳朵聽外面也不行。要用你的心不外想,你的垂簾內觀,你的閉耳內聽,去掌握自己的聲,尋自己的音,這樣才能與別的進步快的人相媲美,這不就近了嗎?找著了你就相近了,這是技術,是方法,必須要掌握。掌握了這些技術和方法,要思索,要有悟性,而不要僅僅執著於我誦了多少遍。
告訴你們,真正具有心音的人哪怕一句經典之文,哪怕一聲經咒之字足以産生神奇的功效,勝過一般普通的人誦一萬遍經典!爲什麽呢?他通過他的音,他的真聲、真音開啓的是高維空間的場,調動的是高維空間的能量,道光德能産生的作用遠勝於我們“無恭無敬”、不“熟”狀態下,沒有找到“真聲真音”狀態下轉來轉去誦多少日子誦的效果。誦的遍數多其實也只是一種督促,是一種自我鞭策。在沒有進入那種狀態之前必須要遵循這個遍數,用這個遍數去敲開你尋找“真聲”、“真音”的門戶。但是你老抱著遍數不放,而不主動地去“尋聲找音”,難道一輩子就老死在念誦經典的遍數之中嗎?這種狀態也就太可憐了,也就是跟世俗中盲修瞎煉的人無異。與某些道觀、佛廟裏面那種狀態沒有什麽差別了。不要忘記我們這是在實踐《老子·德道經》,進行德慧智教育的自我道德完善和提升,而不是單純表面的模仿!這是進行性命再造的大工程。
爲什麽要舍本求末?爲什麽總只是抱著樹枝不肯放棄,而不能登上樹幹?爲什麽不去探根尋祖?從某些人執著誦念經典的情況,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同學是理不通!道理還沒有搞通,主次都還沒有掌握,太執著了。執著於一點不及其餘,陷在陰陽“二”裏面跳不出來。講心修無極講了多少年了,這個心就是陷在“陽”裏面或者陷在“陰”裏面出不來。因爲他不認識陰陽,不認得爲無爲,不能具體實踐,不能具體對每一件事在心裏面分析。這個知白守黑停留在嘴上,而沒有在實踐當中付諸於行動,所以他的心始終不是白就是黑,不是黑就是白,他無法達到無極的狀態,無法達到無爲的心態。蹉跎的是什麽蹉跎的是在太極陰陽當中,迷失在黑白兩相之中,在這樣的轉悠之中浪費時間。
“心無欲”我也強調了多少年了,這不就是“衆妙之門”嗎?從經典誦讀反饋過來的情況來看都是這種狀態,都陷在黑白裏面沒有出來。我還沒有接到哪一個說在年初佈置了化因方法以後能誦出名堂來的。相反還只是在這個網上道德課堂打開以後,才出來不少人真的找准了音,讀到了聲,通過這個誦讀達到了“衆妙之門”的,這倒是非常可喜的。從這個事裏鑒別、驗證出了,我們學習、實踐、掌握的《老子·德道經》,的確是一部萬經之王,是我們打開任何經典寶庫大門的重要鑰匙。有了這個鑰匙,那麽我們再來誦念經典,特別是在掌握了具體的技術和方法,在“恭”、“熟”的前提下,在這個基礎之上,找准了“音”,尋准了“聲”,那麽這個大門對每一個同學都是敞開的。希望大家先把這兩點掌握好。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21 11:32

經典誦讀心訣的第三個字,是“忘”。“恭”和“熟”掌握好了以後一定要“忘”。
“忘”什麽?首先是“忘聲”,第一步是“忘聲”。“忘聲”的出現一定是在“音”出現的過程當中,聲音出現的過程當中忘記這個“聲”。每個對經典誦讀有真實不虛體悟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悟:口裏在誦這個字,聲在發出,但是突然之間這個心裏面的震蕩開始了,就好像口腔裏的這個聲沒有經過大腦似的,只是關注到了胸腔裏的震蕩的那個音波,胸腔正中心有一團團的光,或者是讀的相應的字釋放出這個光波而出現了“忘聲”的狀態,這個“聲音”的“聲”你就不在乎了。實際上還是在誦念,但是誦念的時候意念已經轉移了,轉化爲心思了,心音突然上升爲主導力量,以這個能量的震蕩爲主宰而關注,而口腔的這個聲處在輔助的狀態。如果這個狀態穩定了以後,口裏的聲也可能就不再出現,也就是說停止了口的誦念,但是體腔裏面還是在繼續著心的誦念,一團團的音、光、能在這裏震蕩,在擴散,再傳導到全身。我們同學當中不是有嗎?有的人誦的時候就感覺到裏面的字出現了,口裏面還是在誦,但是《老子·德道經》當中的一段段的字卻是出現在中脈上,出現在任脈、督脈上,而且隨著這個誦的狀態在流動、傳輸,在運轉。這就是“忘聲”狀態下的一種光音的出現。
這個“聲音”忘記了,大腦意識和口腔把它忘了,那麽“天音”也就湧現了,出現了。當然在這種狀態當中,她有左右變化、晃動的過程,你把握好,別又把自己拉回到了後天的意識狀態,又回到嘴裏邊在誦。怎麽腦袋裏邊好像不知道?怎麽口念停了?這怎麽會有能量出現?你不要去想這些問題。你一想,動了後天智識的意念,馬上就會又退到了口在念,腦袋裏面在意念,從而又把胸腔裏面的真音丟失,你要善於把握這種“忘聲”。當然這樣在語言上、文字上教大家是教不熟的,非得要每個人去實踐,去體悟。這個開關就是忘,由知到忘,轉換過來就成功了。深化下去,“忘聲”,這個“忘聲”你能深化你就能忘記你的身體。身形都忘了只有光流在運轉,只有光團在放射,只有光波在震蕩,這個時候才是穩定的真音,這個也就是最完美的《老子·德道經》所講的“音聲相和”。在這個相和當中更深層次的變化也就會緊接著發生。
所以這個“忘”字,雖然只是忘記在念誦著什麽,關鍵是這個“忘聲”。這個聲波的傳導方向,聲的生發來源已經全部都忘記了,內部緊接著出現的是天音。這個天音的震蕩特點,流動的方向、方位各人都不相同。不要剛才我一說人家證出來是《老子·德道經》的文字在任督二脈中轉你就馬上建立起妄念——怎麽不轉呢?我轉著試一試。轉不了,退到後天有意識態中,你這樣模仿是模仿不了的。有的人是在中脈上,比如“道,可道”,有的人在中脈上出現。有的人在誦這個“道”字的時候,這個“道”字就突然放大,無邊無際;誦“可道”的時候,“可”字沉到海底了;但是有的人這個“可”字又上升到了天門了。怎麽能夠模仿,模仿了就是執,偏執了,就是有爲的後天,而不是無爲的先天狀態。
所以只能講說“忘聲”。“忘聲”下面出現的現象必然是天音。沒有出現這個天音,或者說在沒有出現天音的狀態下,你去妄意、妄想都是不可能真實地達到忘聲而出現天音。
這個“忘聲”和忘掉身體,忘掉我心,這三忘都出現以後,音聲相合,融混在道光之中也就很自然容易出現。這就是第四個字“合”。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22 12:24

含有會聚聚合閉合合攏和睦和諧融洽符合不違背聯合聯絡等義《詩·大雅·大明》“天作之合。”《莊子·達生》中說“合則成體”經典誦讀的合是指誦讀者與經典相融相合心與經典相合身與經典相合誦讀時的聲音和心音相合心音與天音相合天音與身整體相合這種合是以聲以音為用在音中的會聚和諧合攏融洽
整個的心身與道光德能,道德的能量場,在聲音這個領域同頻了,頻率一致了,也就和諧會聚相融和合。就像有一句成語當中所說的“敲鍾罄響”。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廟裏邊有一個大鍾,距離這個大鍾很遠的地方有一戶人家,家裏有一個放在拜天地君親師的供臺上的一個罄每當那個廟裏敲鍾的時候他家裏這個罄就會發出自鳴。爲什麽會發生這種現象?現代科學解釋就是這個鍾的頻率和這個罄的頻率是相同的。我們把這個例子用到這裏來,這個“合”就是這個意思。一切有相物質都具有自己本身的震動頻譜,一旦出現震動,不僅能産生有相的“聲”,同時産生著無相的“音”。這種音的傳遞往往比聲更迅速更遙遠,當這種音與發聲源的頻譜相同時,和合的諧振就會自然地出現而産生聲。這種現象也是一種“中氣以爲和”的典型現象。
在長期按照要求進行經典誦讀的實踐者之中,經典中所潛在的所攜帶的巨大道德能量,在這個音聲相和的合中,就會明顯地展開透發出來,以炁或者光的形式,直接作用於我們的心身。道的音、道的能量,和我們本身的這個小環境“敲鍾罄響”。音合於心聲,天音促進我們肉身內環境的變化,經典的光音與體內的光音這樣就高度和諧,統一爲一體了。這種光音天不僅能在心身之內擴大和深化,能夠滲透五臟,還可以擴展深入六腑三腔、四肢末梢。而且,還可以與體外空間中的光音天諧振,當我們體內符合德一能量的頻率時,就能與德一合而共振諧振,獲得豐富的德性能量而産生變化;當我們與道○的頻譜頻率相同時,就能神馳道境之中。在這種狀態下,如果這種“合”能夠穩定,能夠保持,能夠深化,能夠全面展開這種狀態時,“靈”也就自然誕生了。
作者: 南郑德慧智幼园    时间: 2008-11-22 12:56
支持
作者: hulixin    时间: 2008-11-22 23:22
需要需要,谢谢分享了!
作者: babykilly    时间: 2008-11-23 00:17
学习了!谢谢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23 20:29

小篆的靈“雨”是形符“王”是聲符《說文》或體由小篆的“王”改寫成“巫”標准字形與《說文》或體相同基本義是靈驗靈敏靈活等義靈明是指心靈慧識的明德靈知是指心靈的智慧識靈明接近。靈,傳統的一種比喻,是指進入“衆妙之門”後在無爲當中的變化,靈悟、感應、作用力,自然變化現象。是一種對道的體悟、感知。靈也是經典誦讀中的一種高級階段出現的必然現象。類似於孔子所言的“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當中的,真實的“與古人居”以及“與古人謀”階段。也是老子所說的“是謂玄同”的現象。
“靈”,包含著我們所講過的,弦前微妙徼,跨弦通靈妙,微妙,玄妙,奇妙,神妙,仙妙。不同層次,不同廣度,不同深度的衆妙,都在這個“靈”之中。也就是多維和高維度空間的一些非常道的非常名的系列現象。這其中的變化也就不用深談。說多了大家可能産生追求心,模仿意,反而有障礙力。
因爲前面幾道關口我們不突破,“恭”的關口不破,這個基礎達不到要求那麽這個“尋聲找音”常常也找不准。冥冥當中就是有人幫助找准這個音,找准這個聲,那麽是誰來幫你?是通過這個“恭”來達到這個目的的,實現找准聲、尋准音。證道不離心身,要符合道德的標準自然恭敬。但是這個“禮”這個“恭敬”,內環境的調節,禮德光明,沒有這個光明心,做不到這個“恭”,那麽第二步的“熟”的深化,也就是“尋聲找音”就難以實現,也就更不容易談到第三步的忘聲、忘心,忘身。“音聲相和”,對我們經典誦讀人來說如果沒有這個“恭”,沒有這個“熟”,那也就遙遙無期。只有把這個“恭”、把這個“熟”的基礎打好才能出現忘聲而合真,以至於達“靈”。
這五個字說起來簡單,理解和真實把握住卻不容易,要整體地把握住,環環相扣。不要只是單純地注意到現在的“合”和“靈”這個結果,只等收穫就成了守株待兔。關鍵是重視“恭”和“熟”。“恭”和“熟”真正做到了,這個“忘”也就不難了。只是掌握靈機的一點感覺、一點動念。
經典誦讀的常用方法中,一般最常用的是“慢誦、快誦、詠誦”三種方式。這三種方式對於實踐者而言,都應當學會和掌握並且善加應用。
慢誦,是一字一停頓地誦念,最有利於配合觀想,以字爲符,攝取能量,進入正覺意境之中,同時也有利於記憶經的內容。快誦,是在熟練的基礎上,用較快的速度念誦,通常用於訓練進入“忘”的境界而使用。快誦,有利於從“有爲”向“無爲”狀態的轉換,抑制陰我意識,從而進入陽我心識主事,舌頭運動進入靈動之境。使經典誦讀的方法進入佳境,步入聞心音和進入光音天的境界之中。詠誦,是一種類似於唱誦的方法,在慢誦和快誦的基礎上,當“音”能出現時,使用這種方法誦詠,能産生較好的和聲生音效果。如果在純後天狀態的聲中使用這種方法則效果不太明顯,部分人也可以在前兩誦的基礎上,通過此方法獲得音聲相合諧振的效果。也可以應用詠誦的方法,配合尋聲找音。
所以,這三種誦念的方法,應當高度和諧地與“恭熟忘合靈”五字相結合,才能産生較好的效果。離開五字心訣孤立地使用這些經典誦讀方式,則只能觸及淺薄的層次效應。並且這三種方法,應當根據每個人實踐的不同階段和進境的狀態,靈活進行選擇使用,適時選擇使用。
今天點破了傳統經典誦讀教育方法中的這個人天之密,把這個心法告訴你們了,也是緣法機緣所致,大家要珍惜,要實踐。莫將輕易得,視作等閒觀。不能真心誠意地實踐它,也就是暴殄天物,罪過大焉。得這個訣以後你們再去試,我相信只要正確把握修心煉己,誠信道德,禮敬自然,把第一步“恭”、把第二步“熟”真正把握住的人,運用好這個心訣,再與《光音觀心》誦的心法相結合,訣與法緊密合一,水乳交融。那麽“忘”和“合”也就會自然地出現了。
好,對這個經典誦讀心訣我們解釋這麽多,暫時解釋這麽多
下面請大家跟著《老子·德道經》第一段的誦讀體會一下。對於已經比較“熟”的人來說,已經比較“恭”的人來說,請你注意,內觀你自己的心,就在這個胸腔中央,就在這個金剛鐲,無極金剛鐲中央,這個區域去觀這個字,尋這個“聲”,找這個“音”。當然這個速度不可能每一個字都觀清楚,那麽主要是抓住觀出來的那個字,哪個字出來你就隨哪個字,也就是“隨觀”,隨著她的出現而觀,而不是想著她出現而觀。這個“隨”字特別地重要,實踐一下這個“聲”,對全面産生的“音”的出現,去感悟一下,體悟一下。還有的同學可以體會一下“忘聲”,如何“忘聲”?其實有的時候確實是在那麽一刹那之間你證得了就得到了,你鞏固她她就發展了。
我就不再深言了,邊放錄音邊帶著大家讀這第一章。大家邊觀,邊體會“恭”、“熟”、“忘”、“合”,暫時不要求大家的“靈”。
帶誦:“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有玄,衆眇之門。……”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24 13:07
谢谢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作者: shanlon    时间: 2008-11-24 13:58
经典诵读心诀
熊春锦
恭熟忘合灵
经典诵读,是实践《老子·德道经》和其它著名经典,达到和产生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自己和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方法;经典诵读是个人和家庭进行道德修养、修真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典诵读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符合汉字和汉语内在客观规律性的独特的学习方法;经典诵读,是具有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特点和民族教育特征的学习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古往今来传统教育的特征是道德民族教育的特点都是家庭和民族培贤育圣学习做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修德以德养慧慧智双运培贤育圣教中寓学德养心性学中寓教复兴道德
古圣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说是明明德因为人类需要依靠智慧来明白道德之理为学者日益的后天智识单方面的明德并不能全面地掌握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需要为道者日损的先天慧识明德共同主宰心灵和大脑才能真正掌握完整的道德学说思想系统慧明德与智明德同步共运形成大智大慧才能真正做到明明德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全面掌握和实践经典的一元四素方法论的时期,“德、道、象、数、理、炁”六大方法整体把握地进行教育与实践,高度协调统一地同步运用智识与慧识认识自然、社会和生命万物。留下了许多精神营养极为丰富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著名经典。这些著名经典,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能够培养读者的道德心灵,开启读者的慧识,提升读者的智识。但是我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为起始,对道德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及教育,因为对老子“修之身”和孔子“修身”的认识开始产生了变化,由于掌握方法的差异性和进行实践路径的不同性,对经典的认识也就开始产生了变化。历史上对道德能量最为丰富的著名经典《周易》和《老子·德道经》,在研究、学习和实践中,就逐步地形成了两大流派。其中的“象理派”(也称理形派)纯以后天智识研究为主, 只重视经典的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而“数炁派”(也称理炁派)则比较完整地重视经典内的一元四素的完整性,也就是对经典中富含的“德、道、象、数、理、炁 ”六大元素整体地重视。不仅注重经典的哲学意义社会意义,更重视经典对人生、对人体心灵和智慧的意义。不仅注重经典对人体后天智识系统的明德作用,更为偏重于经典对先天慧识系统的明德作用。可惜的是所谓的数炁派,后来逐步从社会文化教育领域中失传。整个社会主流被象理派所独占,人们只能独眼慧盲而智明地研究经典。导致极为珍贵的经典诵读方法,这一包含着一元四素方法论的优秀学习方法,这一能实现“与古人居”和“与古人谋”的教育方法,也被从社会教育中抛弃长达百年之久。经典诵读这一煅造道德人格和心灵品格的宝贵方法,逐步退入了山林和民间。理炁学说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心法。随着各种系列心法的逐步失落,“无为”丢失“有为”兴起,人类社会主流只剩下了“有为”的理形学说和它所含的一些有为方法,对通过经典诵读教育能建设道德心灵品格,开慧益智的认识,也就必然地进入了盲区。
经典诵读,是东方文化独有的学习方法,是中华民族文化承传的必修课,是启迪慧心增益智慧的科学方法,是培养造就德道人生观的重要方法。
研究民族文化,应当运用老子“天下之大作于细,天下之难作于易”的方法论,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基础细胞中去探索求真。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细胞,就是文字和语言,这两种细胞就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
分析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文字语言特 点,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文字和语言都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工具的作用是第一性的功能。但是,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却并不是单纯的工具。它们是艺术,是学问,是人文科学,是开慧增智的法宝。这些丰富的特点和功用,都是西方文字和语言所并不具备的重要区分点。
从甲骨文研究,到未简化前的文字和语言,我们不难深切地体悟到:中华古代祖先们对中国语言和文字的设计,完全是一种慧观和智观高度结合型的设计方案,这一设计是了使子孙后代在运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启迪慧心,提升智力。是了同步开发人的慧性和智性,使后代能够自然地在运用之中,同步开发慧和智,双向同步开发,慧智双运同成。可以说,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就是活灵活现的一元四素方法论的设计成果。
中国文字语言的这些优秀特点,已经被近代中外科学研究的成果所逐步地证实。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 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最终揭开了中国语言文字与西方语言文字不同的谜底。科研成果揭示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并不在同一个地方,而是各有自己的语言反射区。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 英国《自然》杂志上。
中国祖先中的大智慧者,早在中华人文之初,就已经中国人设计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区。这种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果与古代丹道理论相结合进行解析,则不难明了祖先们是在深度内观、慧观下的科学发现,是观之于物、体之于身、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必然结果。
直至今天,我们的现代科学研究才发现, 人体大脑语言功能区其实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使用中文的人,平时主导语言功能的主要是大脑中前脑的布鲁卡语言区,这一语言区与运动中枢区紧相毗邻。而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平时几乎用不到,因此这一区域的功能极弱,在脑影像图上不易找到。
科学研究发现,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他们 所常用的只是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而前脑的布鲁卡语言区却几乎未加使用。而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所毗邻的是听力区。这一重要的科学发现,对我们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高度重视本民族文化教育的特点,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对于我们改进今后语文教学的方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什么价值呢?既然中文语言功能区与运动 区紧密相连,那么,中国的表意象形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学习记忆方法就应当有所不同。要想学好中文,显然就要多诵读、多看、多写、多印心。舌头的运动、声带的运动,眼球的运动就是重点,“心开窍于舌”(《黄帝内经》),舌动窍开心明,开慧而增智。总之,要靠“运动”来通过语言和文字启迪慧心和智识。古人将 学习民族经典的方法分四 大类:目治,口治,心治,手治。这四大治学的方法,充分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功能相关,充分体现出一个“动”字,也就是要求动眼、动口、动心、动手。四动 合一,启动大脑额叶区左右双侧的“布鲁卡区”。“目治”,就是动眼阅书看字;“口治”,就是动口出声朗诵经典;“心治”,就是动心印心而心领神会;“手治 ”,就是动手书写抄录经典文字。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目、口、心、手整体的综合全面运用。经典诵读中的书声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的宝贵方法,是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可惜,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重要的技术方法,在教育界却被废弃长达百年之久。时至今天,古风沦丧、清音不起。鲁迅先生笔下那种“人声鼎沸”的经典诵读场面近百年来踪影全无,沈德潜先生提倡的儒门“密咏恬吟”的经典诵读方式也难觅其踪了。民族文化的复兴,道德的复兴,急待经典诵读宝贵方法的恢复。
非常感谢中国科学家们的近期对中文语音区的发现。从这一发现中,我们结合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的文字语言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然后结合祖先们丹道理论的论述,整体返观中国人文科学,我们不难看到,中国的文字语言就是同步启迪智和慧的文字语言。据BBC科 技报导,英国的研究人员也发现,说汉语的人可能比说英语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脑,说汉语的人在讲话时同时使用大脑两边,而说英语者只使用大脑一侧,人们讲英语时,靠近左太阳穴的左颞叶开始活跃。大脑这个区域的功能是把发音联系起来,形成单个词汇。但是,人们在说汉语时,左颞叶和右颞叶大脑功能却一起活跃。
根据这一研究成果,再结合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类灵感在大脑中发生的区域,就在大脑额叶的中央区,也就是中国丹道修真学(修之身,其德乃真《老子·德道)中所标注的“洞房”区域。洞房是什么?就是阴阳和合,正负脑电波互相激若碰撞的地方,是“中气以和”的地方!当我们诵读经典时,同时启动了祖先们我 们特别设计的左右颞叶区,这一对语言的阴阳活动区同时进入活动功能状态。此时,我们所诵念的内容,如果含有较强的能量,并且能够被我们触发启动之时,那么左(阳)右(阴)颞叶区的正负极生物电,就能够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大脑额叶的深层,在“洞房”这个慧性功能区内阴阳和合,中气以和,启动这一区域内的生理功能,构成一个完美的执两用中、启迪“慧性”的太极图。这种用语言启迪慧智的设计简直太完美了,令人击节赞叹!在远古时代,如果没有甚深的修之身、观之身的实践体验,也就绝对难以诞生出如此高科技的方法。
这些科学研究成果,也同时使我们明白,什么在传统儒学被宋明理学所取代以后,在改变了诵读的经典内容以后,在近代教育界彻底抛弃经典诵读以后,道学和佛学却还是无怨无悔地坚持着诵经,将诵读经典作修行的第一功课,始终舍不得丢弃。原来诵读经典可以启迪慧知,开启智慧之门。现代科学恰恰在此时揭开了中国经典诵读的生理奥秘,这一现象更加加深了我对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一句名言的体悟。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值得深思。感谢他智慧的名言。
我 们再来看一下汉字,对于汉字,我们还远远没有发现它的全部科学奥秘。汉字同样是诞生于中国古代文明中一元四素方法论的大系统之中。汉字中所包含的并非仅仅只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精美的全息图,它们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大慧大智的结晶和载体,是启迪后学者慧与智的灵符,中国文字就是慧智图形、 全息画卷。汉字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灵魂,维系着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文明发展的食粮和丰富营养。
如同上面对语言进行的科学研究结论一样,如果我们开展对中文和西文视觉的对比科学研究,同样不难发现其中的明显差异。中文与西文在大脑中对视觉中枢区和视觉辅助区的作用点,肯定不同。整体把握阴阳,执两用中,慧智双运,必定是其中的最终发现。

作者: shanlon    时间: 2008-11-24 13:59
中文字形,由于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等丰富的内涵,而且将形、音、义三位一体地整合成信息模块组,对大脑的综合作用就构成了系统性和整体性以及全息性,其功用同样是有利于启迪智慧,双向同步开发慧和智。修真生理学中的性线和返天镜的奥秘,都完整地包含在其中,只待科学的发现和验证而已。中国古文化无一例外地都是源于道和德,以仓颉为代表的古圣,在造字的过程中也毫不例外地遵循着一元四素方法论的全息观。慧观与智观高度统一和结合,这是祖先们创造文字的前提和基础。汉字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灵魂,维系着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文明发展的食粮和丰富营养。汉 字最巨大的功能,是维系着多民族、多语言的共同认同。中华民族在东方这块土地上,能够维持五千年而不出现分裂,汉字的无量功德就在其中!语文和宗教是世界 上每一个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基本元素。但是对中华民族来说,语文中的“语”和“文”各自独立,语和文这一元素,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所起的 作用,远远比宗教这一元素的作用更为强大和重要。中国文字对民族的凝聚力,比宗教所产生的凝聚力似乎更加“无声胜有声”。汉字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凝聚起着无比巨大的作用,就是因为中国的“语”和“文”是脱节的,是分离的,是可以各自独立存在,而又被各种“语”所共享的。这,就是汉字传神之妙的一个重要方面。汉字具有一个拼音文字未能具备的重要特点——表意不表音,这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汉字表意不表音的独特性,是汉字能让各类语音共享的工具。任何语言都能够共享汉字,包括西方世界将来都可能将汉字作为可以共享的文字。世界上的象形文字众多,汉字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全面保存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古老的文字。
1982年5月,著名心理学家查德林博士发表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上的 文章,在世界上曾经引起强烈轰动。当然,这个轰动在国内没有形成什么大的轰动,但是余波是存在的。外国科学家们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汉字并不是糟粕,而是 文化科学的精华。他们用无可辩驳的科研成果,说明中华民族的聪明与汉字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也就是说汉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由于人的左脑管逻辑,右脑管 艺文,当中国儿童学习汉字时,无意中就在开发人的右脑,使其更聪明。我是不太苟同“无意”这种说法的,仓颉造字时应当是在运用自己深邃的慧识,有意地进行发明创造,将智识与慧识双运,协同地创造汉字,从而给中华子孙留下了开慧益智的工具。
汉字是全息的画卷,汉字的确就是古代文化当中一元四素研究方法论的结晶,汉字中包含着“象、数、理、气”四元素的全息内涵。汉字,所反映的是古代圣贤们的天人合一观和道德自然观。汉字是传统道德文化的全息记录。
从汉字到由汉字组合而成的中华“古文”,汉字在古文中就是古代圣贤们慧与智的特殊记录方法,是他们慧观和智观成果的转换记录,应将它们称之为慧智文章。这些内含的信息和能量,只有运用一元四素的方法论,才能完整地打开和认识到它们的客观存在。汉字是我们民族智慧与文明的载体,民族发展的薪火承传,离不开汉字作为最佳载体和工具。颠覆汉字,就是颠覆民族的灵魂。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国语言和文字,揭开它们的科学奥秘,全面科学地运用中国语言和文字以及优秀的古文,才是复兴民族的正确道路。
根据《羊城晚报•新闻周刊》第188期 报导:“一名叫米尼的少年,因脑外伤不幸患上了失读症。费城的心理学家尝试用汉字来治疗米尼的失读症。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 句子,要求米尼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米尼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读了出来,而以前单看英语他是念不出来的。在汉字的不断“提醒”下,米尼慢慢恢复了阅读英语的能力。 美国一些专家已经感悟到,汉字不仅有书法上的节奏感、线条美,而且方块汉字的“形”能传递丰富的理性信息,既有猜读的可能性,又有联想的余地,更充分均匀地使用大脑两半球,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有人提出以学习汉语的方法来提高西方儿童的智慧和老年人的康乐水平。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汉字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不同于用字母把语言的音素或音节显示出来的表音文字,如英文。这一特点在经典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些科学成果所揭示的是中西文化不同的 千古之秘!所揭示的就是中国文字语言的科学性,验证了民族语言文字对于人体同步开发慧性和智性的奥秘,祖先们给后代所设计的语言和文字,是建立在最科学的 人体生命科学基础之上,建立在主动开发和启迪人类慧性思维和灵悟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中。中国的语言文字能够开启慧心,心脑同步开发。西方的语言文字只能启迪 “直觉”、“灵感”。这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文化基础上的根本性区别。
综合一下科学界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中国文化进行解析,我们不难看出,东方的文化、科学、哲学,都建立在“无之以为用”、“中气以为和”的框架之内;西方的文化、科学、哲学,都建立在“有之以为利”、“负阴而抱阳”的框架之中。西方的文字和语言,这些构成文化特色的细胞,同样也毫无例外。语言和文字的不同,必然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土壤基础,由此而诞生出不同的文化、科学、哲学研究方法。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抛弃最符合中国文化特 点的一元四素方法论,西方“逻辑推理,试验证伪”的两大法宝,值得我们在研究万物的“象数理”三大领域中充分应用,我们不能排斥和轻视这两大西方的法宝。 但是,要想超越西方,接近自然真理而研究万物,就必须全面恢复一元四素方法论,全面展开对《老子•德道经》、《周易》、《黄帝内经》的学习、研究、实践, 复兴道德,构筑一元(德与道)的厚土,承载象数理炁四素方法论全面整体的展开,将“理形”与“理炁”重新高度统一而运用,迅速提升全民的慧观和智观水平, 这些整体的努力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经典诵读,在教育中失传了,但是她却保留在道家和佛家的科仪学派当中,这两大学派中最 重要的修习方法就是诵念经典。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种科仪式的诵念方法,由于只是掌握了“理形科学”的内容,而“理炁科学”的内容逐步地失传了,也就是 “心法”失传了。理炁科学的内容,它退入山林民间,它在社会上似乎消失了。虽然古之成道者,许多人都是先从一经一法的实践中,进入众妙之门而最后成就真 道。但是长期以来,失去心法的普通经典诵读方法,用智识解读《老子•德道经》和其它经典的方法,还是难以真正地“慧智双运,同步开发”,难以造就真人,难 以造就圣人,甚至连贤人也难以造就。《悟真篇》曾言:“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古今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但是为什么后世“修之身,其德乃真”,成就者犹如凤毛麟角呢?除了人们阴我心私念贪欲难破之外,难以得到“心诀”和“心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全面掌握好“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系列经典诵读方法,同时掌握经典诵读的心诀和心法,合理地采用正确的诵念方法,也是修真、通真的一个光明路径。这里先介绍一下经典诵读的五字心诀。当然,“修之身,其德乃真”主要是大系统性地“修和炼”。修“道德心灵”,心性修持大道生。炼,炼性命,炼己涤阴我,炼命返先天。这些基本原则、这个前提不能丢,才能正确地掌握好心诀和心法,否则也是难以获得真实不虚的经典诵读的全面功效的。
经典诵读,能够培养道德人生观,使人生之路正确顺遂;能够开启心慧,开发大脑功能使人产生大智能;能够使人获得五德能量,调节和平衡性命内环境,使人心身健康愉悦。经典诵读,益心身,益家庭,益社会,益民族,旺国家。掌握正确的经典诵读方法,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基础。
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传统经典诵读方法论中的“恭熟忘合灵”五字心法和心诀,以期全面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文化复兴、道德复兴、民族复兴,以尽绵薄之力。
作者: shanlon    时间: 2008-11-24 13:59
恭。
在经典诵读的过程当中,首先是一个“恭”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恭”字,上部是龙的形状,下部是抱拳拱起的两只手形,整个字表示拱手拜龙的意思。小篆则中间是双手形下面是心形,变成形声字,形意为真心忠信地恭敬。本义:肃敬;恭敬,恭顺而谦逊有礼。恭字常组词而用,例如:恭和,谦恭温和之意;恭默,谦恭沈静不语之意;恭素,恭谨而纯朴;恭承,处下尊上而敬奉;恭恪,心存恭敬而态度谨慎。
恭,包含着诚信恭顺的礼德,《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恭,是对人道德品格和心性行为的要求。对于经典只有诚信恭敬才能与经典内容中的无形能量,精神营养,灵感的源泉相呼应,接近与同频于其中的精神,从而相互和谐并且谐振,产生共鸣。这一点对于直觉和灵感都不足、不强的人而言尤其重要。
这个“恭”字在经典诵读中的关键作用,是达到能够启动经典当中的光明能量场,启动经典当中的象、经典当中的数、经典当中的理、经典当中的炁,通过道德的心灵和品格这个“一元”,实现与经典当中场性的四素相连 接、贯通、融合。从而实现心与经典合一,身与经典合一,人即经典,经典即人,经典与性命不可分离而水乳交融的一种状态。《老子•德道经》一字一灵符,《老 子•德道经》是道○和德一能量的丰富载体。它是一个巨大的宝殿,只有这个“恭”字,才能开启宝殿之门。这个“恭”,就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进入人间绝学宝殿的钥匙。
这个“恭”,是指的“心恭”,“身恭”,“恭敬”的“恭”。诚信,信德无疑,礼德圆明,是恭的基础。没有这个恭敬心,没有这个敬畏心,没有这个处下之心,没有这个顶礼之心,就无法矫正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谐振的频谱而连通道德的能量场,打开经典的宝殿,进而登堂入室。
这个“恭”还包涵了一种清静,身心的清 静,要将自己的心和身调节到一种清静的状态,空明的状态,这种状态才能灵悟,才能相溶,才能接受,才能展开。因为在诵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将心这个道德场、 身这个道德场都调节到接近《老子•德道经》的场性,实现这个“恭”,才能打开这个门。所以说这个“恭”字,不仅仅只是在心灵上的一种“恭敬”心,而且还含 有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身清静,使之符合《老子•德道经》的纯洁、圣洁状态。
我们在诵读经典之前,要先将心身内部清理清理,将调形、调心、调息这个三调细致入微地运 用好,进入整体性和谐性的松、静、自然状态,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和实现这个“恭”,达到这个“静”。身心的这个内环境状态清理干净,打扫一番,这样在诵读 中与老子同在,与道德同在才可能真实出现。没有恭敬心,没有清静身,没有干净的心,这个与“老子同在”也就无法真实地同在,心身清静是同在的前提和基础。 不诚信,无恭敬,不清静,与老子同在就难以产生,内观也就不出来,“读圣人书,与圣人居”的现象就不可能产生和出现。古人对恭要求极严,经典诵读还要求沐浴更衣,焚香而诵。连身体表面的清净也作为一种要求。唐朝人肖德言立志于学,他每次读《五经》时,都先要洗漱更衣,然后正襟危坐而读。他的妻子问他:“从早到晚都这样,不累吗?”肖德言说:“敬重先师的言语,怎么可以畏惧劳累呢(敬先师之言,岂惮于此乎)?”可见古代教育治学之严,这个“恭”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体现在正心正身的各个方面。
“恭”,她需要相应的状态,相应的环境才能出现,虽然说每个人体内心头都有自性真我,但是普遍被后天意识系统中的私心贪欲的尘埃所封闭、被污垢包裹住了,封闭的灵光难透,光芒透发不出来,所以就需要扫尘。现代人缺乏真正的人生道德教育,稀有能够达到六祖慧能的那种慧明与智明同照,心修水平上佳之人,绝大部分人都是神秀一类的智明慧盲式的水 平。所以还是要炼己,要扫尘,要勤拂拭,先调节到无尘的那种状态。调节到符合《老子•德道经》的频率范围的内环境之中。所以要用好这个“恭”。这个“恭” 实际上是通过修心炼己来达到的一种自然恭敬心,是调节控制自己的阴我心私欲、贪心的意识活动,从有为调节到接近无为的状态,从太极图的边缘调整到接近太极 图的中央的状态,或者直接牢立于太极中央的状态。整体把握住身、心的双调整,才能建立起与《老子•德道经》所阐述的场性和其它经典所阐述的场性接近的一种 状态。当这个调整完了以后我们才能说心即《老子•德道经》,身即道德场。
心中有了《老子•德道经》,再诵起来那不就相应了吗?身即道德场,那么《老子•德道经》的能量不就存在了吗?那么“与圣人居”不就很自然地出 现了吗?离开了炼己,调节心和身的前提,这个“恭”是盲目的“恭”,是虚“恭”,是假“恭”,这叫不恭不敬。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对多维空间的洁净、 神圣,那种非常圣洁的感悟太少太少,认为高维空间的东西也像我们这个空间一样脏兮兮的,什么东西拿过来都可以吃,可以喝。其实是错误的。在无相的高维空间 中,任何能量和物质与我们有为有相世界的物质在很多方面是格格不入的,是难以兼容的。你不将内部的,心灵当中的,身心当中的垃圾和渣滓主动地清理掉,不将 阴我心的私欲、后天意识的活动调适到最低点,这些能量和物质则难以进入我们的内环境,就是摆在面前你也吸收不动、消化不了。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一种现象。就 像我们在泥巴地里干了活,双手脏兮兮的一样,拿一块蛋糕来,非常干净、洁白的蛋糕送到你面前了,人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把手擦一擦、弄一弄、拍一拍,才把 这块蛋糕接过来。当然认真的时候,吃之前肯定还要先洗洗手。这个道理是相通的。所以这个“恭”的实践不要把她小看了,她是一把钥匙,是进入每一部经典的钥 匙。
没有这个“恭”字,难以打开任何经典的门户。不在这个“恭”的统领之下把身心调节到符合经典的场性状态,那么也就难以进入其中,难以打开,难以接受和承载其中的能量。当然,在“恭”字上面可以更加广泛的展开来讲。所需要做到的内容的确太多。但是修证德道不离“心”、“身”两个字。也就在“心”和“身”这两个字上面放下有为,树立无为;放下有欲,树立无欲;抑制阴我心意的私识,确立阳我心识的大公心,就这么简单,几句话就概括了。但去实践时,就是一个滴水穿石的功夫。
通过这个“恭”,我们把自己的状态调整 好了,能够接近无为,即已接近“徼”,接近太极图的中央。不要在阴波或者阳波上荡漾,更不要远离太极弦,只处在太极的正中心,找那个“静”,心静身静;用 一个净,心净身净。真心都出现于这种状态内,而心的欲念又调节到了与高维空间连通的允许值的水平之内,在这样的状态下那么这个“恭”才算是掌握了,并且调 节好了。那么打开任何经典的场性之门也就容易实践和出现。所以这个“恭”字,放在“恭”、“熟”、“忘”、“合”、“灵”五个字的首位,她的确是首要的,是一把打开任何经典宝殿大门的金钥匙。要挂在脖子上,要常常主动使用它,才能叩开万经之门,从而登堂入室,获得大成。
熟。
第二个字,是“熟”。《张君房•云笈七签》:“瓜熟蒂落”。经典诵读一定要读熟、念熟、诵熟、背熟。《孟子•滕 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我们德慧智教育的熟,要求“经典熟而心灵育,背诵熟而慧智足。”通过读熟、背熟,烂熟于心中身中,以经典实现上善治水,治 生命中百分之七十的水,并且渗肉入骨,透发全身,从而养育道德心灵,开慧益智,起心动念不离道德,时刻与圣人同在。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中,经典本身的特点 中,都是需要通过精熟的诵读才能掌握和运用,只有读熟、背熟,滚瓜烂熟,熟记于胸终生不忘才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这个“熟”字里面,还有个“寻声”和“找音”的问题,也是一种技术。当然前面的“熟”,记熟了、念熟了、诵熟了之后,你才能“寻声找音”。但是在边记边熟的过程当中也同样要注意“寻声”,找准“音”。因为经典诵读不是一般的技术,这个“熟”里面是一个特殊的技术。
我们的声从哪儿来,是从我们的嘴、口 腔、舌头的运动,喉咙声带的震动,口腔气流的震荡而来。那么发什么声又出自于哪里呢?出自于大脑。是因为我们的识神处在工作状态,他就在大脑皮质层这个办 公室里面指挥着,并且通过颅底的神经传导这些信息到达喉、口、舌。但是,心能不能直接地诵呢?不能直接地诵。心是通过这种后天的诵而通过迷走神经相应谐 振。由于迷走神经也是从颅底穿出,与舌咽神经相邻,容易产生谐振共鸣,而传入心中。
所以,当你注意到了这其中的天人秘密的 时候,反观到心的时候,如果调心调得理想,就会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音”,叫“心音”。经典中的能量光和这种音的频谱最容易合一产生谐振,在胸腔里边震荡就 产生一股股的热流,再产生一种波,既震荡了自己,也震荡了身外的场。它不断地扩大,散发出来,而不是像普通状态地说话,只是口腔里面说而心里面没有相印。
在“熟”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注意“寻声 找音”。这个“寻声”,是指我们在诵念某一段经典的时候,或者整篇经典的时候你关注一下你的大脑,关注一下你的口腔、舌头的运动,注意她产生的这个“声” 和震荡体内的“音”。这个声是有相物质上发出来的,但是这个音却是在无相的空间中通过声而产生的。那么要找“音”,这个“音”是什么呢?是一种能量震荡, 它是聚合我们体内变化的一种波,叫“音波”,或者叫“声波”。有的字的音我们发声的时候,你不寻找的时候它这个震荡产生了,也很弱微,需要强化提升,不然 只是从口里面直来直去,不易于引起内环境的共鸣。
《老子•德道经》为什么要说“音声相和”?这个“和”字可是太重要了!这个“和”字可以说是经典诵读的人天秘密之一。这个音波的震荡是一种相融、相汇,是彼此不分,这样才能形成最好的音乐、乐曲、经典诵读之声。我们拿敲击的大锺做一个比喻,中国的古锺是依据“道”来设计和应用的,是在理炁科 学基础上理形科学的实践应用。木锤敲击锺的外壁所产生的是声,而锺内空腔体里边所产生的是音;这个声和音相和,就使钟声悠扬悦耳,震撼心灵。西洋的锺则不 同,它敲击的是锺的内壁,声和音混在一起发出来,给人心灵的感觉和作用力迥然不同。这个例子我们要把她整体地结合起来想,要主动去寻音,主动去找“空”内 的音,就在你的腔子里找,胸腔是有空间的,颅脑腔和腹腔也是有空间的,道之所用不离这个空、虚、中。这个把握住了,真是处处都是妙。
不同的声,能产生不同的音。有的人诵的时候,就是第三声不行还非得要用第四声;有的人用第四声不行,还非得用第一声。每个字基本上是四种声,我们要找准它。哪一种发声方式容易产生震荡的音,我们就找出那个音加以科学地、合理地应用。那么,文字当中哪一字对自己作用最强你就把握好那一个字。当然,每一段文章里面每一字都会引起或强或弱的震荡,但是毕竟有主有次。而且我们这个“音”,能够引起声频震荡的这个“音”,也存在着某些字先出来,某些字后出来的现象和状态。如果你 连主要的、先出来的这一个都没有抓住,你怎么使后面还没有出来的突然展开出得来呢?其实有时候我们就是当面错过,没有发现,非得量级很强的时候你才感觉 到。“噢”,这个字震荡了心灵,这是我的真音,找着了!但是为什么不能主动去找呢?主动去找不就事半功倍了吗?所以这个“寻声找音”是在“熟”的基础上的 一种深化,非常地重要。
这个过程,不论是我们自己在念诵,还是在跟读的过程当中都要注意在记熟、念熟、诵熟、背熟了的基础之上主动地去寻声找音——众妙之门的天音、音符。当然,这还是要大家重视“噭”。没有“噭”,哪能抓住眇呢?有 的人在那里诵念了,诵念出名堂了没有?没有。所以不论是自己经典诵读,还是跟读诵,还是听老师讲经,都要想一下中国的古锺,注意力不在锺外的声,而是要放 在锺内的空上,放在这个空中所产生的音上;把握住在你的腔子里,在你的空心中所产生的“音”上。有了这个音,那才是经典诵读、听讲经时的真正音声相和。
听讲经时,如果讲经的老师有道,所发出的声音中必然有着光音,你在自己心中觅着了共振点,寻着了这个同频的窍,自然也就容易拈花一笑了。不寻不觅,不敞开心身,不主动地使心中的音源谐振点与老师的音相合,也就容易昏沉。听的都是后天的内容,无为的光和音也就捕捉不住,当面错过,效果也就不理想了。自己经典诵读的原理也是同一道理。想一想,老师发出的声和音,含有道光德能的音你都难以入心相和,那么自己念时的低能量场,作用力当然也就更不容易显现出来了。
有的人跟我汇报说:“老师,我念了一百零八遍了,※※经典我已经念了半年了,不知道我的情况怎么样?”他反而问我不知道自己怎 么样,不知道效果如何。为什么要问我呢,为什么不问自己呢?为什么有的同学只念了一个来月,甚至从学习了《老子•德道经》以后只念了几天就找着了天音,找 着了心音,进入了众妙之门。差距在哪里,思悟了没有?光是羡慕人家是不行的。《老子•德道经》的实践就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的身中。看到人家的 进步,看到人家的神奇,那是别人,那是别人的道、别人的德,不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自己的德,要自己放下心来在身内环境当中去务实求证。光 睁着眼睛看外边不行,光竖着耳朵听外面也不行。要用你的心不外想,你的垂帘内观,你的闭耳内听,去掌握自己的声,寻自己的音,这样才能与别的进步快的人相 媲美,这不就近了吗?找着了你就相近了,这是技术,是方法,必须要掌握。掌握了这些技术和方法,要思索,要有悟性,而不要仅仅执着于我诵读了多少遍。
告诉你们,真正具有心音的人,哪怕一句经典之文,哪怕一声经咒之字,就足以产生神奇的功效, 胜过一般普通的人诵一万遍经典!为什么呢?他通过他的音,他的真声、真音开启的是高维空间的场,调动的是高维空间的能量,道光德能产生的作用远胜于我们“ 无恭无敬”、不“熟”状态下,没有找到“真声真音”状态下转来转去诵多少日子诵的效果。诵的遍数多其实也只是一种督促,是一种自我鞭策。在没有进入那种状 态之前必须要遵循这个遍数,用这个遍数去敲开你寻找“真声”、“真音”的门户。但是你老抱着遍数不放,而不主动地去“寻声找音”,难道一辈子就老死在念诵 经典的遍数之中吗?这种状态也就太可怜了,也就是跟世俗中盲修瞎炼的人无异。与某些道观、佛庙里面那种状态没有什么差别了。不要忘记我们这是在实践《老 子•德道经》,进行德慧智教育的自我道德完善和提升,而不是单纯表面的模仿!这是进行性命再造的大工程。
为什么要舍本求末?为什么总只是抱着树枝不肯放弃,而不能登上树干?为什么不去探根寻祖?从某些人执着地诵念经典的情况,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同学是理不通!道理还没有搞通,主次都还没有掌握,太执着了。执着于一点不及其余,陷在阴阳“二”里 面跳不出来。讲心修无极讲了多少年了,这个心就是陷在“阳”里面或者陷在“阴”里面出不来。因为他不认识阴阳,不认得为无为,不能具体实践,不能具体对每 一件事在心里面分析。这个知白守黑停留在嘴上,而没有在实践当中付诸于行动,所以他的心始终不是白就是黑,不是黑就是白,他无法达到无极的状态,无法达到 无为的心态。蹉跎的是什么?蹉跎的是在太极阴阳当中,迷失在黑白两相之中,在这样的转悠之中浪费时间。
“心无欲”我也强调了多少年了,这不就 是“众妙之门”吗?从经典诵读反馈过来的情况来看都是这种状态,都陷在黑白里面没有出来。我还没有接到哪一个说在年初布置了化因方法以后能诵出名堂来的。 相反还只是在这个网上道德课堂打开以后,才出来不少人真的找准了音,读到了声,通过这个诵读达到了“众妙之门”的,这倒是非常可喜的。从这个事里鉴别、验 证出了,我们学习、实践、掌握的《老子•德道经》,的确是一部万经之王,是我们打开任何经典宝库大门的重要钥匙。有了这个钥匙,那么我们再来诵念经典,特 别是在掌握了具体的技术和方法,在“恭”、“熟”的前提下,在这个基础之上,找准了“音”,寻准了“声”,那么这个大门对每一个同学都是敞开的。希望大家 先把这两点掌握好。
忘。
经典诵读心诀的第三个字,是“忘”。“恭”和“熟”掌握好了以后一定要“忘”。
“忘”什么?首先是“忘声”,第一步是 “忘声”。“忘声”的出现一定是在“音”出现的过程当中,声音出现的过程当中忘记这个“声”。每个对经典诵读有真实不虚体悟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悟:口里在诵 这个字,声在发出,但是突然之间这个心里面的震荡开始了,就好像口腔里的这个声没有经过大脑似的,只是关注到了胸腔里的震荡的那个音波,胸腔正中心有一团 团的光,或者是读的相应的字释放出这个光波而出现了“忘声”的状态,这个“声音”的“声”你就不在乎了。实际上还是在诵念,但是诵念的时候意念已经转移 了,转化为心思了,心音突然上升为主导力量,以这个能量的震荡为主宰而关注,而口腔的这个声处在辅助的状态。如果这个状态稳定了以后,口里的声也可能就不 再出现,也就是说停止了口的诵念,但是体腔里面还是在继续着心的诵念,一团团的音、光、能在这里震荡,在扩散,再传导到全身。我们同学当中不是有吗?有的 人诵的时候就感觉到里面的字出现了,口里面还是在诵,但是《老子•德道经》当中的一段段的字却是出现在中脉上,出现在任脉、督脉上,而且随着这个诵的状态 在流动、传输,在运转。这就是“忘声”状态下的一种光音的出现。
这个“声音”忘记了,大脑意识和口腔把 它忘了,那么“天音”也就涌现了,出现了。当然在这种状态当中,她有左右变化、晃动的过程,你把握好,别又把自己拉回到了后天的意识状态,又回到嘴里边在 诵。怎么脑袋里边好像不知道?怎么口念停了?这怎么会有能量出现?你不要去想这些问题。你一想,动了后天智识的意念,马上就会又退到了口在念,脑袋里面在 意念,从而又把胸腔里面的真音丢失,你要善于把握这种“忘声”。当然这样在语言上、文字上教大家是教不熟的,非得要每个人去实践,去体悟。这个开关就是 忘,由知到忘,转换过来就成功了。深化下去,“忘声”,这个“忘声”你能深化你就能忘记你的身体。身形都忘了只有光流在运转,只有光团在放射,只有光波在 震荡,这个时候才是稳定的真音,这个也就是最完美的《老子•德道经》所讲的“音声相和”。在这个相和当中更深层次的变化也就会紧接着发生。
所以这个“忘”字,虽然只是忘记在念诵着什么,关键是这个“忘声”。这个声波的传导方向,声的生发来源已经全部都忘记了,内部紧接着出现的是天音。这个天音的震荡特点,流动的方向、方位各人都不相同。不要刚才我一说人家证出来是《老子•德道经》的文字在任督二脉中转,你就马上建立起妄念——怎么不转呢?我转着试一试。转不了,退到后天有为的意 识态中,你这样模仿是模仿不了的。有的人是在中脉上,比如“道,可道”,有的人在中脉上出现。有的人在诵这个“道”字的时候,这个“道”字就突然放大,无 边无际;诵“可道”的时候,“可”字沉到海底了;但是有的人这个“可”字又上升到了天门了。怎么能够模仿,模仿了就是执,偏执了,就是有为的后天,而不是 无为的先天状态。
所以只能讲说“忘声”。“忘声”下面出现的现象必然是天音。没有出现这个天音,或者说在没有出现天音的状态下,你去妄意、妄想都是不可能真实地达到忘声而出现天音。
这个“忘声”和忘掉身体,忘掉我心,这三忘都出现以后,音声相合,融混在道光之中也就很自然地容易出现。这就是第四个字“合”。
合。
合,含有会聚,聚合;闭合,合拢;和睦,和谐;融洽,符合;不违背,联合,联络等义。《诗•大雅•大明》:“天作之合。”《庄子•达生》中说:“合则成体”。经典诵读的合,是指诵读者与经典相融相合,心与经典相合,身与经典相合,诵读时的声音和心音相合,心音与天音相合,天音与身整体相合。这种合是以声为利,以音为用,在音中的会聚、和谐、合拢、融洽。
整个的心身与道光德能,道德的能量场,在声音这个领域同频了,频率一致了,也就和谐会聚相融和合。就像有一句成语当中所说的“敲锺罄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庙里边有一个大锺,距离这个大锺很远的地方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放在拜天地君亲师的供台上的一个罄。每当那个庙里敲锺的时候,他 家里这个罄就会发出自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现代科学解释就是这个锺的频率和这个罄的频率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例子用到这里来,这个“合”就是这个意 思。一切有相物质都具有自己本身的震动频谱,一旦出现震动,不仅能产生有相的“声”,同时产生着无相的“音”。这种音的传递往往比声更迅速更遥远,当这种 音与发声源的频谱相同时,和合的谐振就会自然地出现而产生声。这种现象也是一种“中气以为和”的典型现象。
在长期按照要求进行经典诵读的实践者之中,经 典中所潜在的所携带的巨大道德能量,在这个音声相和的合中,就会明显地展开透发出来,以炁或者光的形式,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心身。道的音、道的能量,和我们 本身的这个小环境“敲锺罄响”。音合于心声,天音促进我们肉身内环境的变化,经典的光音与体内的光音这样就高度和谐,统一为一体了。这种光音天不仅能在心 身之内扩大和深化,能够渗透五脏,还可以扩展深入六腑三腔、四肢末梢。而且,还可以与体外空间中的光音天谐振,当我们体内符合德一能量的频率时,就能与德 一合而共振谐振,获得丰富的德性能量而产生变化;当我们与道○的频谱频率相同时,就能神驰道境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这种“合”能够稳定,能够保持,能 够深化,能够全面展开这种状态时,“灵”也就自然诞生了。

灵。
灵,小篆的灵“雨”是形符,“王”是声符。《说文》或体:由小篆的“王”改写成“巫”。标准字形与《说文》或体相同。基本义是灵验,灵敏,灵活等义。灵明,是指心灵慧识的明德;灵知,是指心灵的智识与慧识灵明的接近。灵,是传统的一种比喻,是指进入“众妙之门”后,在无为当中的变化,灵悟、感应、作用力,自然变化现象。是一种对道的体悟、感知。灵也是经典诵读中的一种高级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类似于孔子所言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当中的,真实的“与古人居”以及“与古人谋”阶段。也是老子所说的“是谓玄同”的现象。
“灵”,包含着我们所讲过的,弦前微妙 徼,跨弦通灵妙,微妙,玄妙,奇妙,神妙,仙妙。不同层次,不同广度,不同深度的众妙,都在这个“灵”之中。也就是多维和高维度空间的一些非常道的非常名 的系列现象。这其中的变化也就不用深谈。说多了大家可能产生追求心,模仿意,反而有障碍力。
因为前面几道关口我们不突破,“恭”的关口不破,这个基础达不到要求,那么这个“寻声找音”常常也找不准。冥冥当中就是有人帮助找准这个音,找准这个声,那么是谁来帮你?是通过这个“恭”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实现找准声、寻准音。证道不离心身,要符合道德的标准自然恭敬。但是这个“礼”、这 个“恭敬”,内环境的调节,礼德光明,没有这个光明心,做不到这个“恭”,那么第二步的“熟”的深化,也就是“寻声找音”就难以实现,也就更不容易谈到第 三步的忘声、忘心,忘身。“音声相和”,对我们经典诵读人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恭”,没有这个“熟”,那也就遥遥无期。只有把这个“恭”、把这个“熟”的基 础打好才能出现忘声而合真,以至于达“灵”。
这五个字说起来简单,理解和真实把握住却也并不容易,要整体地把握住,环环相扣。不要只是单纯地注意到现在的“合”和“灵”这个结果,只等收获就成了守株待兔。关键是重视“恭”和“熟”。“恭”和“熟”真正做到了,这个“忘”也就不难了。只是掌握灵机的一点感觉、一点动念。
经典诵读的常用方法中,一般最常用的是“慢诵、快诵、咏诵”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对于实践者而言,都应当学会和掌握并且善加应用。
慢诵,是一字一停顿地诵念,最有利于配 合观想,以字为符,摄取能量,进入正觉意境之中,同时也有利于记忆经的内容。快诵,是在熟练的基础上,用较快的速度念诵,通常用于训练进入“忘”的境界而 使用。快诵,有利于从“有为”向“无为”状态的转换,抑制阴我意识,从而进入阳我心识主事,舌头运动进入灵动之境。使经典诵读的方法进 入佳境,步入闻心音和进入光音天的境界之中。咏诵,是一种类似于唱诵的方法,在慢诵和快诵的基础上,当“音”能出现时,使用这种方法诵咏,能产生较好的和 声生音效果。如果在纯后天状态的声中使用这种方法则效果不太明显,部分人也可以在前两诵的基础上,通过此方法获得音声相合谐振的效果。也可以应用咏诵的方 法,配合寻声找音。
所以,这三种诵念的方法,应当高度和谐地与“恭熟忘合灵”五字相结合,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离开五字心诀孤立地使用这些经典诵读方式,则只能触及浅薄的层次效应。并且这三种方法,应当根据每个人实践的不同阶段和进境的状态,灵活进行选择使用,适时选择使用。
今天点破了传统经典诵读教育方法中的这个人天之密,把这个心法告诉你们了,也是缘法机缘所 致,大家要珍惜,要实践。莫将轻易得,视作等闲观。不能真心诚意地实践它,也就是暴殄天物,罪过大焉。得这个诀以后你们再去试,我相信只要正确把握修心炼 己,诚信道德,礼敬自然,把第一步“恭”、把第二步“熟”真正把握住的人,运用好这个心诀,再与《光音观心》诵的心法相结合,诀与法紧密合一,水乳交融。 那么“忘”和“合”也就会自然地出现了。
好,对这个经典诵读心诀我们解释这么多,暂时解释这么多。
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子•德道经》第一段的诵读,体会一下。对于已经比较“熟”的人来说,已经比较“恭”的人来说,请你注意,内观你自己的心,就在这个胸腔中央,就在这个金刚镯,无极金刚镯中央,这个区域去观这个字,寻这个“声”,找这个“音”。当然,这 个速度不可能每一个字都观清楚,那么主要是抓住观出来的那个字,哪个字出来你就随哪个字,也就是“随观”,随着她的出现而观,而不是想着她出现而观。这个 “随”字特别地重要,实践一下这个“声”,对全面产生的“音”的出现,去感悟一下,体悟一下。还有的同学可以体会一下“忘声”,如何“忘声”?其实有的时 候,确实是在那么一刹那之间你证得了就得到了,你巩固她、她就发展了。
我就不再深言了,边放录音边带着大家读这第一章。大家边观,边体会“恭”、“熟”、“忘”、“合”,暂时不要求大家的“灵”。
带诵:“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作者: shanlon    时间: 2008-11-24 14:03
最后一句不错, 玄之又玄..:-)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29 11:47
诵读经典五字诀感悟颂经典,要求达到恭、熟、忘、合、灵。
     为什么呢?只有达到忘,才能合,合什么呢?合于自然规律。明白自然规律。
     现实中,人为什么在某些认识上还如动物?比如大地震之前有鸡飞狗跳的现象,而一般人却没有办法预知?乃至于小小的蚂蚁!大雨将要来之前都知道要搬家避难?!而人却不懂?难道不是因为动物它们比人更清静吗?有一个人说过一句玩笑话:“不学教授学禽兽”学禽兽学些什么?呵呵,值得深思。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29 11:50
第十章 知天下(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
遠,其知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

句義常道知天下以意識而有爲,經眼耳鼻舌身而知。聖人知天下以思識而无爲,心感體悟、慧觀心觀而知。所以聖人力求天人合一,通達至道,則可實現無所不知的境界,而不必徒費腳力,奔走遠方。
:《說文》:“規,有法度也。”古與“窺”亦通。通行本作“窺”。
知:《說文》:“詞也,从口从矢。”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以知”通行本作“見”。

:乙本和通行本無此字。甲本前句明顯有,後句全句缺。

與彌近義,屬修真學選用字,字義用一元四素方法解析。彌:《說文》:“彌,馳弓也”。有遍、滿、廣、久、遠、更加、越發等義。宋玉《對楚王問》:“是以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據《隸辨》同“彌”。
句義聖人之道提倡慧性无爲思識爲用,而不局限於廣見博聞,重在修真明德,以求徹悟宇宙根本道理。若是遠求於身外,見識廣博,則所知局限於膚淺。
:參見第十二章註①。

:《說文》:視也。古同“現”,示也。《易·乾卦》:“見龍在田”。

:參第七章立戒
聖人不行睹而能名物,不示現卻能被人知。此即感應萬物,亦被萬物所感應。

:參見第三章(41)註。弗爲,亦即无爲,參見下章註。
〖註音〗
牖:yǒu音有;
彌:mí
弗:fú 音服;
kuī 音盔。

【繁簡對照】
於(于),戶(户),規(规),彌(弥),遠(远),聖(圣),見(见),爲(为);窺(窥),說(说),詞(词),從(从),陳(陈),識(识),會(会),據(据),隸(隶)。

作者: 回归自然    时间: 2008-11-29 11:59
第十一章 无爲(48


爲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无爲无爲而无不爲
將欲取天下者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說文》:饒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譯文:益,富饒有餘。由“水”在“皿”上會意,表示“皿”中滿溢出水來的意思。有增加,好處,更加,有益等義。
:《說文》:“知也”。耳在門內,專心聽也。聞與聽不同,重在強調靜默細聽。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甲本殘缺,通行本與楚簡本作“爲”。

:《說文》:“損,減也”。《墨子經》:“損,偏去也。”《易·系辭》:“損,德之脩也。”《易·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老子甲本在此處用損而不用“
”即說明兩字含不同之義。

句義後天有爲意識的學習,是覺悟德和道的過程,是一個善知識日積月累逐步豐富的模式;聞道而修真明德,則是一個逐日減少私心和貪欲,淨化清理稟性和習性,開發无爲思識使心中明亮的過程。
:俗作“為”,簡體作“为”,今之解釋造、作之義也。根據《說文》記載甲骨文的“爲”是兩母猴直立相對,後演變爲“爪”下有一母猴。《字彙》:“母猴好其爪,故从爪。”“爲”有造作、作爲之義,帶有貶義,即有所企圖、自私目的的作爲。此“爲”逐漸演變,中性化後,有爲了、爲事、爲生、爲人、以爲等義,仍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无爲”本義是道性行爲,沒有自私欲望、沒有企圖野心的境界,並非無所事事的意思。身國內外的治理都必須摒棄個人欲望,去除雜念、妄念,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才是“无爲”。修五德而歸於上德“一”,五歸於一也就是淳德,無善無惡,就能復歸道的无態“○”態中生活,居道“无”而用德“一”生活處世,就是无爲。
无不爲:實現了“无爲”也就天人合一相融了,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了然於胸,智慧大開,靈感萬方,一切合於自然的行爲無所不能達到。
通行本前句作“故取天下常以無事”。
:通行本爲“常”。

句義成就和獲得身國中的道治,應當運用无思識對境處事。及至落入後天有意識心智對境,就難以實現“道者”獲得道治身國的目標。

〖註音〗
恆:héng

【繁簡對照】
損(损),爲(为),學(学),於(于),恆(恒);殘(残),聞(闻),與(与),簡(简),無(无)。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2 10: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2 10: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2 10: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得一    时间: 2010-6-2 10:1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倍耐媽媽    时间: 2010-6-2 18:21
真是感謝,值得好好研究學習!
我也是聽周老師心法時,才知道繁體字的意義那麼大!他說不要以為古人那麼傻,只是發明一些圖畫般的字,其實是有很多意義融匯在字裏,語言變,字不變,研究一下就知道很多奧妙。
比如,“炎”就是人體裏“火”多了,過猶不及,化解的方法可以是加個言字旁“談”,談一談就會好些,或三點水,“淡”,看的淡一點,淡化那些使我們上火的事,自然就消炎了。難怪宣化上人說過,中文文字是菩薩(聖人)創造的。
許多大德前輩都提倡繁體字的全息!所以我也開始只教寶寶繁體字。相信即使今後看簡體字,也是“由繁入簡”比較容易吧~

由樓主的貢獻文字聯想到的一些拙見。。。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