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半岁的宝宝听经典,还有必要听儿歌和故事吗? [打印本页]

作者: 空山新雨    时间: 2008-10-16 15:05
标题: 半岁的宝宝听经典,还有必要听儿歌和故事吗?
我宝半岁,因为上班原因,孩子是家里的老人帮忙带,而我不能整天陪着孩子,所以只能利用我在家的时间(喂奶时间、午休时间、睡前时间),给宝宝听《三字经》《论语》的MP3,而饭前饭后抱宝宝出去散步时,除了给他讲看到的东西,就是背背唐诗给他听。这样一来,就没有时间给宝宝听经典音乐和英文。
而充满童趣的儿歌及故事,更是没什么时间放给他听或讲给他听了。
现在我很想知道的是,除了听经典(中文经典、英文经典、中外经典音乐)外,小宝宝有没有必要听听儿歌及小故事呢?
作者: huangjjhh    时间: 2008-10-17 01:3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空山新雨    时间: 2008-10-17 08:31
王教授的讲座视频很早以前就看过,当时边看还边做了笔记.他的观点似乎是提到儿童不必学那些肤浅的东西.但他举例说的是上了小学的孩子还在学儿歌童谣,这肯定是不可取的.而我宝现在才半岁.
我个人觉得,虽然儿歌很简单,但它的童趣还是有价值的.年龄很小的宝宝除了学经典外,童趣也不能少啊.童趣的东西也是符合儿童天性的东西.
而且论坛里很多孩子是两三岁及以上开始读经的,那么在这之前,也许还是或多或少接触了儿歌童谣及童话故事.
所以想听听家长们的经验,看有没有必要给宝宝听儿歌童谣及童话故事.
还是只听经典?
有时想想,我们小时候学会的儿歌童谣故事不也是我们成年后的一个美好回忆吗?

或者,我就以经典为主,少量的给他听听儿歌童谣故事?
作者: menghuan    时间: 2008-10-17 09:15
我觉得吧,当然我的感觉可能不是那么成熟,但是看到你的贴子,我觉得有必要说上两句。

我认为孩子还是可以听听儿歌童谣和童话故事的,因为经典和这个幼儿读物是有区别的,孩子听了幼儿听的东西,他可以马上就接收理解的,象论语之类的,理解会是长久的一生的,所以我们要听听当前的,再听听长久的是对 的。

理解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
作者: 空山新雨    时间: 2008-10-17 13:45
谢谢楼上的建议.我个人也认为幼儿点的东西还是可以听听的.就两种都放给他听吧
作者: paisley    时间: 2008-10-17 14:50
我对儿歌和故事是分开看的.

儿歌的意义不大, 而且反正她上了幼儿园也会学一些, 不劳我在家里占用宝贵的时间. 我基本上没买过儿歌集, 除了一本台湾的<外婆桥>, 还有一套明天出版社的<百岁童谣>. 这还是因为第一它们画得好, 有中国传统特色 (而这一点正是目前图画书市场的重大缺陷), 第二是因为它们选取的是历代传下来的精华童谣, 浓缩了民间智慧与情感, 而不是当代人粗制滥造编出来的.

故事书倒买了不少. 原因是, 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 在我看来, 和诵读经典同样重要. 所以, 我选故事书的时候也比较谨慎, 只选最好的那些.
作者: zouqiuji    时间: 2008-10-23 05:31
儿歌可是孩子比较喜欢而且能理解的好语言教材,我不知道为什么读经的家长都反对,大概觉得太肤浅了吧,但我觉得半岁的孩子还是应该多念儿歌。

对孩子来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我们应该一直要保留下来的,读儿歌的孩子,能理解儿歌中的意思,本身有比较夸张和想象的语言开启了他们智慧的翅膀,为什么要反对呢?儿歌和其他的又不矛盾。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我就是儿歌加古诗直接熏陶的,说话很早,现在两岁,都能自己编故事了。

三字经,百家姓,古诗这些都能背,而儿歌;也是成本背诵,两者之间并不互相矛盾啊。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23 06:59
   其实不赞同不一定就是反对,这个思路可以再宽广一些,我们把问题可以立体思考一下,来到读经论坛,一定是因为有很多人在实践读经教育上有所心得体会,或对自己的孩子教育很用心思,但其实一般人的思维是比较懈怠的,考虑问题喜欢平面的两两相对,未必肯再走深入几步看待问题。
   因为一般读经家长赞成从深度的经典开始,是因为深度的有了,浅的学起来简直不费任何气力,而浅的学会了深度的却未必能掌握或者说把时间放在学习比较浅薄的东西上,真正对孩子最有开发性的教育时机也就很快错过了,这一错过就是一辈子错过。
   教育孩子特别重点的是教育的时机和内容以及方法.这些朋友不赞同是因为看到了在教育的原则上需要下力气把握,这个叫开了教育的见识,这个是有了本末次第的概念,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个也是对孩子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心量!
   另外认为儿歌比较朗朗上口因此让孩子多听多学可保持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是一厢情愿,是没有认知心理科学的依据和性情教育的基础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至少要有丰富的心灵,孩子没有最恰当丰富的吸收,没有记忆力的大量开发,理解力的增进,这些想法都会是空中楼阁,当然您要看您是以什么标准?标准错误,目标错误,当然就全盘错误。
   “让半岁的孩子多念儿歌”呵呵,是不是也不很容易啊?这个时候您的孩子也就是耳朵的功能最强大,似乎儿歌也未必能唱吧,浅薄的音乐其实反倒会污染甚至浅薄化孩子的心灵,这何苦呢?儿歌随便听听学学就好了,经典的优雅的音乐对我们自己的孩子才更加有好处。所以读经教育没有要求三岁以下的孩子一定要从深度的经典开始学念,只是说要多听经典的优雅的音乐,多听真正经典的诵读,(其实这些胎教开始最好),连三字经古诗等真的比较起来都已经是算很浅的了,多看世界名画和著名的书法碑帖等,这个是从孩子教育的根本上做文章不是在现实的功利上做计较,其实反倒成全了现实上最大的功利。
        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大家好象都很重视教育,或者已经对读经教育有了兴趣,很奇特的是,却很少有人真的为了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好好去把楼上那些置顶的文章仔细看看,多少有点入宝山空手而归的意思,而且这样的朋友还不止一两位,所提问题或疑惑其实已经不知多少人问过了多少遍,其实稍微用点心思抽时间为了自己孩子至少把《儿童读经教育手册》,或者把这里教授的演讲稿和一些问答集萃好好看看反复看看,就没有什么类似的疑惑了。
   我以下引用转帖过来一些先生关于婴幼儿教育的说法,希望可以略解这里新来家长的疑惑。



    依据发展心理学的原理,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时机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幼童时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而不善于思辨、理解,故此时应让他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酝酿日久,待其长大,人生经验逐渐丰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认定「读经教育」观念的可拓展性:
      依照「读经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不增加教学负担之情况下,可以方便地拓展至其它邻近相关的教学项目,而与之相辅相成。

       其最明显者,有以下六项:

(1)、「音乐读经」:
     即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听古今中外的古典音乐,以丰富的乐音,刺激儿童脑部细胞突触的生长;以和谐的旋律,陶冶儿童优雅的心灵。

(2)、「美术读经」:
      即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看古今中外经典性的画作、雕塑、建筑、风景等图片,以默默培养其高度的美术鉴赏能力。

(3)、「外语读经」、「外文读经」:
      外语外文的学习,当然最好在环境中习得,但对广大的国民来说,这只是奢望。吾人既知儿童的听力好、模仿力强、记忆力强,是语文学习的大好时机。

       故尝试为广大儿童设计一外语外文学习的方便之路,即:建议儿童(最好自婴儿开始),多听多读经典性的外语或外文(经典性著作),反复反复,及至于熟记背诵,此法可弥补环境的不足,让一大部份的人轻易成为外语外文高手,其程度甚至超越外国人。譬如英语英文之学程,既是国家教育政策,则从小让儿童熟读英语句型,熟背英文经典短文,是不花大钱,不必老师(视听媒体教学),极简便而有效之教育。

       依照近年零星实验成果,儿童每天一二十分钟,不过三两年,将于无压力之情况,熟读千句英语句型,熟背百篇英文经典短文,则其英语英文及西方文化程度,已然奠立一生之基础(纵使现在不是很懂,而其发音及文法词汇之根基已深,长大之后,遇弱则弱,遇强则强)。

       至于世界上其它语文之学习,莫不可以此法进行之,则将来我国之外语人才,不可胜用。而且以「熟习经典」之方式教育,其所吸收者,皆是该文化中之精华,于人类文明之对话,将有更大之同情及涵容能力。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10-23 07:00 编辑 ]
作者: 禾禾    时间: 2008-10-23 09:48
标题: 读经和讲故事并不冲突
我孩子1岁半开始指读背认三字经,同时每天给她讲故事。我觉得背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而讲故事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两者都很重要,只要培养方法得当,会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大的作用。
作者: 禾禾    时间: 2008-10-23 09:57
标题: 两者并不冲突
我孩子1岁半开始指读背认三字经,同时每天给她讲故事。我觉得背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而讲故事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两者都很重要,只要培养方法得当,会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大的作用。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24 14:36
以下是季谦先生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的一个帖子对我们这个问题也有另一个角度的启发,转贴给大家.



承朋友來短訊問:

「关于读经的次第问题,怎样理解《三字经》的“小学终,至四书”?」

我想這個疑問可能普遍存在,所以將我的答覆轉貼於此,以就教方家:

三字經云:「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照此兩段文字看來,是以「理解」的角度來看為學次第的,即以理解文義和生活規範的順序來看的。

「小學」,是指文字訓詁的能力,以作為學問的基礎,以及灑掃應對的練習,以作為一生待人處事的規範。規範先不說,只就學問的進度來看,先有些解文字的能力,進而再了解四書,好像是合理的。

其實,以我看來,以「理解」來考慮學習的順序,可能是「開講」的順序。古人教學,也先只背書,等到把該背的書都背得差不多了,年紀也長些了(大概十幾歲)的時候,才開始講解,稱為「開講」。這是合理的。

但如看文字表面,理解為「先讀小學的書,再讀四書」,則意思不很清楚。到底是先背小學的書,後背四書?還是先作小學的工夫,再解四書/

所以我推廣讀經,是先將重要的經典背起來,到了相當年紀了,才來解釋,不管從那部書解起,就事半功倍了。這也合乎三字經的規則。

不過,什麼叫做「小學」?這個觀念,不容易了解。三字經裏所謂的「小學終」大概是先認得百千個字,會解釋一些常用字詞罷了,所以從「三百千千」開始教,一面教,一面說些故事,解些文句。也就是說,會解一些「蒙書」裏簡單的文句,有了一點基礎,才可以進一步解四書。

這樣說的「小學」,不是真的「小學」,只是「蒙學」。因為,若要真研究起「文字、聲韻、訓詁」等「小學」之學,那是一套套大系統,是現代中文系中相當艱難的課程,反而是到了對經典能夠熟背而且有了相當理解以後,才可能進一步深究的課程。

我認為比較妥當,亦即比較合乎人性的教學次第是:

第一步:先把重要的書多背些。(「蒙書」不背也罷)
第二步:直接從古人的注解學習解經,而且最好從四書開始,一本接一本,把所有背過的書,一句句通通解過。
第三步,如有興趣,隨便做做「蒙書」的解釋(此則易如反掌了)。
第四步:如想往「專家」方面走,才真正去做「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的「小學」工夫。

所以,三字經「小學終,至四書」的說法,是不清楚的,追究起來,也是不太合理的。不可迷信。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24 14:41
标题: 怎么理解《三字经》中的“小学终,至四书”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10-24 14:42 编辑 ]
作者: 燃烧的火焰2008    时间: 2008-10-25 12:43
10楼禾的说法有道理,支持这样的观点,我就缺少故事方面,让孩子完整表达还是重要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