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虚伪
[打印本页]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8-9-14 15:28
标题:
虚伪
对于被称为“大师”一事,余秋雨称,在听到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这个消息后他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没有成功。这是教委的一种架构性设计,要改动有一定的难度。后来我想,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余秋雨表示,工作室是他的一个休憩和总结之地。“当然,也可以在这里静静地传授一些中国文化史的课程,重新梳理我搁置多年的艺术美学,包括城市美学。”
作者:
wangtutu
时间:
2008-9-14 20:26
现在大师可多呢
我也想退一步呢
不好意思,太丢人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8-9-19 00:01
余秋雨先生,咱们真诚一点还能出人命吗? (2008-09-17 21:43:27)
标签:余秋雨 真诚 大师 季羡林 启功 李敖 谢灵运 傲慢 知识分子 谦逊 文化
汶川地震“喊泪劝灾民”一波未平,“秋雨旧居”、“秋雨大师”一波又起。余秋雨先生的名人效应的确未可估量。对余先生种种事迹反对者不多,嘲笑者不少。
不好意思,我恰恰是嘲笑者之一。我觉得,搞笑之处并不在于余先生是否够格称大师,其故居是否够格成旧居,而在于余秋雨先生虚伪矫情的态度,扭扭捏捏的做派,半推半就的姿态。活脱脱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欲骄傲还娇羞,欲谦虚还娇蛮。
中国人最讨厌知识分子的不是自大,不是谦虚,而是虚伪,虚骄,虚蛮,虚假。
中国人并不一味地讨厌自大。台湾有个李敖,曾经自诩:五百年来写白话文的,第一是李敖,第二是李敖,第三还是李敖。他形容自己有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朋友;二无法坐在台下去听李敖的精彩演说。南朝有个谢灵运,夸下海口:魏晋以来,天下文学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李敖和谢灵运,可谓狂矣,但有人骂他们狂狷,无人骂他们狂傲,更没人骂他们虚伪。
中国人亦不讨厌谦虚。季羡林先生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说,现在“教授满街走,讲师多如狗”。 说如果头上有一顶国学大师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说自己“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启功先生则在《自撰墓志铭》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 季羡林和启功,可谓至谦矣,但是顶多有人骂他俩挡住了他们的“大师梦”,但无人骂他们虚伪。
谦虚是中国知识分子公认的美德。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里也说:“我们理应更谦虚、更收敛一点。”那么,余先生为何又扭扭捏捏地接受大师称号呢?
其实,无论是家乡文化站将余秋雨旧宅申请为文保单位,还是上海市教委授予其大师称号,都不算错,更不是余先生的错,但是,你把旧宅买下来送给家乡镇政府,显然有授意和暗示之嫌,你公然把“大师”降格到“老师”以下,顺坡下驴坦然接受,就有些侮辱公众的智商了,而在“被迫”接受之后还欣欣然在“个人官方中文网”上“热烈祝贺”,就更有些前恭后倨、惺惺作态了。
骄傲未必非大师,谦虚如何不泰斗。无论是谦虚还是骄傲,只要来得真诚,来得率真,不傲慢无礼,不故作谦虚,世人自会尊重,同行自会理解。但是,谁也甭想把两头都占了,既得了骄傲的便宜,又占了谦虚的美名。天底下没有这样的美事。
鲁迅先生在讽刺学衡派时说: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我所佩服余秋雨先生的也只有这一点,这样沽名钓誉的虚伪游戏你也敢玩,真是把全国知识分子都雷倒了。左拉说真诚是通向荣誉之路,我看虚伪是通向跌落之路。
狂狷无胆,谦逊无量,忏悔无门。这是我对余秋雨先生的评价。虚伪,不真诚,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可怕的病灶之一。倘中国没有“大散文”,可惜而已。倘中国没有真诚的知识分子,便很可悲。
我就不信,余先生,咱们真诚一点还能出人命吗?
孟波2008年9月17日
作者:
liuliugu1
时间:
2008-9-19 09:40
在时尚界频频出现,赢得众多美名,不知道他的学术造诣精在哪里
作者:
snowyiyi
时间:
2008-9-19 12:53
真的大师都是很低调的,例如吴冠中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