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天雨曼陀羅華在 2008/08/22 08:14pm 發表的內容:
我亦曾聽王老師高足孟丹梅老師有言“古人雲‘儒釋道’非‘釋儒道’,亦非‘道儒釋’,古人于此次序是不含糊的”。然晚輩慧淺,聽之而不解其意。
|
|
這有什麼難解的呢?
曹丕典論論文云:「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各以所長,相輕所短」,豈止文人,修道人亦不免也。
孟老師所引用的是古來儒家習用之言,當然是「儒、釋、道」之次序。因為儒家認為自己是總人事天理而言。能總天理人事兩界,而有切實之功夫,可開治國平天下之道者,唯有儒家。儒家以為如此方為「成人」,故,站在儒家以「人道」為本位的立場,說「儒釋道的次序是不能含糊的。
若在佛子,則多言「釋、道、儒」,少言「釋、儒、道」。因為佛家之徒自以為佛道涉及三世十界,於道最高,故宜擺在前頭,而道與佛相近,故將道家拉上一把,而言「釋、道、儒」也。
道家之徒,則吾未嘗聽說,大概也是「儒、釋、道」,因為他們頗尊重儒家聖人。他們之所以不會說「道、儒、釋」或「道、釋、儒」,因為他們緊守「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柔弱為本」的家風,所以,他們應是不會把自己擺在前面爭風光的。
處此哄然之市,請問到底何去何從?我有些建議:
第一,主觀地說:各遵所信,只要不強人從已,皆可也。其實我們也很難強迫人人的見解都同我一致呀!
第二,客觀地說:想要得到一個定說,必需等自己是聖人,了透一切真理之後方有定論。然而,到那時,所謂「定」,也就沒有一定了。
所以,第三:不要太執著。我看不僅佛家聖者、道家聖者,皆大戒執著。儒家聖人亦然,故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
自古以來,俗人常執著而不自知。宗教之徒,則常刻意執著而自以護教為榮。尤其是西方宗教,排他性特強,以至於欲置異教徒於死地。東方宗教以佛教最為大教,佛教教主釋迦文佛大講特講不要執著,應可免此蔽。但我看現代有一些佛教徒非常執著,尤其是在小地方總不放過,自尋苦惱,這如何修證登地?
大修行人,宜有大心量,隨遇而安,管他是「儒釋道」還是「釋道儒」,什麼都好,都很可喜。
孔子云:「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素夷狄行乎夷狄,是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你只要聽從孔聖人之教,想跟誰走,想去那裏,都行,就沒有煩惱了。
祝你愉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