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ZT】培養胸懷萬世的人格——聽王财贵先生談他的教育理想 [打印本页]

作者: mayavati    时间: 2008-8-17 16: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8-18 00:33
顶一下!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8-21 09:27
再顶!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8-25 17:23
继续!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9-7 17:09
还顶!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13 00:16
再次!
作者: 稻草闲人    时间: 2008-10-17 16:03
学习了~~~~

一起顶~~~
作者: 行一    时间: 2008-10-17 19:32
           读了这篇文章,很为作者爱国思想感动。“一场报告,引起百年震憾”,从而打开经典诵读的洪流,作为读经首倡第一人,学生只有崇敬!
      但做为专家或学者就有点影响力,讲课应纵观历史,把握脉络,不然会让自己的一腔爱国热血化为误导民众的祸胎。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在很多专家和学者身上出现,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中华文明五千年,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考古研究中华文明史己可追述至8000年以上,而儒学只不过是春秋战国时诞生,距今最多不超2500年,那还有远远超越2500年的文明史又是什么文化主导呢?这种片断式的阉割历史的不全认知是不应该出现在知名专家学者身上的。
     在历史的记载只听说伏羲、黄帝为中华人文始祖,而人们常用的一句通俗话叫我们是“龙的传人,黄帝的子孙”。如果只把握儒学这种阉割历史的行为必将造成文化基因的不全甚至丢失,导致文化内蕴不足而异化,断源或不全性的继承,又怎能全面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呢?虽然您将主要经典都搬了上来,但主次不分,在文字之中将儒学提到无以论比的头等地位,连先有老子后有儿子的承传规则都不要了,儿子骑到老子头上去了,又怎么是孝道呢?没有老子有儿子吗?我想孔子有知一定会面红耳赤,他又怎能背负您们强加给他的不孝之名呢?
         人类基因遣传,先有老子才能有儿子,血脉相传是人类遗传的定律,文化也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伏羲、黄帝、老子的文化,又怎会诞生先秦的诸子百家。而孔子的智慧也尚不能与伏羲、黄帝、老子的大智慧相提并论的。这一点做为一个专家学者应该很明确吧?
                在汉代后被董仲舒和汉武帝  搞了个“罢除百家,独尊儒术”    ,然而改良儒学并未全面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更丢失了性慧系统的修身方法,连大学中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未读懂, 又怎么能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呢?好象“四书 五经” 也只将儒学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定为四书,尚还不够经的层次,这大概是儒家后学自己定的,这是否应该引起学者反思呢?
     小典故: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 本帖最后由 行一 于 2008-10-18 10:36 编辑 ]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18 16:20
  楼上这位先生是争长短的心理呵呵,别看耍噱头的那些资料,看看比较有严谨逻辑规格,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学术典籍,比如把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看看就知道为什么先生这样讲了,就会改观此平面堆积式思考事物的方式了,现在需要提倡把握儒学,是因为宋明前周孔并称之后孔孟并称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样简单,宋明后儒家之大宗才正式把孔子的成德之教的思想完全阐述出来,把这个道统发扬光大,就这样还有伊川和朱子在儒家学问义理系统上的歧出。而这之前孟子以下绝少有和先秦一脉儒者大宗所相应者,董仲舒以宇宙论的思想中心体系欲发扬光大儒家,实则并不相应,汉代仅有传经之道并非儒家真实生命之发挥。而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并非一般人的势利心理,孔子之前之有客观研究的典籍如《诗经》等也含有类似人格神倾向意义的天,上帝等词,但毕竟不是希伯来宗教精神的完全凸现,可以说孔子之前的文化意识尚未完全成熟定型为我们今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成德之教的大背景,商汤崇鬼神等很多思想依据可以查到,一个民族的思想也是逐步理性化清明化的,前圣后圣一脉相承者有继承也同样在发展,此大学里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到了周朝才因为文武周公的开拓文化意识为主导而出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局面,而那时是儒道思想皆未分别也未完全确立的时代,更早的上古时代所谓尧舜禹汤在严格意义的文化意识上也还是混懵初开的阶段。一般人是没有文化或家国天下的意识的。而一般人混淆文化开创初期的首发概念和文化成熟期运做的概念是很容易犯的错误。而儒家经典如四书是中国文化大系定在天人合一心性是一的大道上的经典中的经典,不是一定称做“经”才是经典的。而且它们作为儒家经典的地位,这在历史上也好现实学术上也罢早是不争的定论,呵呵这个地方不能被街头地摊文化浅薄化,虽然这个时代是不尊重不了解经典意义的时代,但严格做学问的人这上还是不能混同的。儒家自孔子而开成德之教真正朗显人之所以为人之一大生命学问方向之宗旨,后来与道释两家互放光明智慧润泽苍生,尤其开启光明人性之大教化被称做人文教化使中国再也没有走向类似西方文化中偏于知解的形上学,以及宗教系统的性格;是中华民族特有哲学智慧理性光明的显扬,因此所谓“孔子的智慧也尚不能与伏羲、黄帝、老子的大智慧相提并论”,只是在一般人成见里的是非取舍,非历史之真实也。何况能做如此评定的人莫非已经自认是学究天人之际通达古今之变的大圣人,否则怎么敢轻易下这种主观评断?!学问智慧各有光明通孔,核心一以贯之也不妨进路因缘之各个不同,何况天下道是公道,真理哪有两家,喜欢玄远神奇不喜平正端正正是这个性好偏邪的时代的种种思想弊端锢蔽之难解处,君不见滔滔口念弥陀实则玷污宗教者,君不见这个功那个法某某大师胡乱引申发挥之人吗?又有几个老实从学读书老实实践修行的呢?都被肤浅的见解所迷惑,刚强难化,有一两跳脱者能不幸甚哉!?还有你高我低的互相指责若孔老相会也是互相赞叹相视莫逆,哪里还有那些子意气,中庸说道并行而不相悖,能不慎乎?愿此间朋友认准真学问,抱含真理性,开启大清明。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10-20 22:30 编辑 ]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18 16:26
附上我正在细读的,若要真正了解儒家来龙去脉之不得不读的《心体与性体》读书笔记,有这书的人可以大家一同学习下去,没有的请参看这里我发过的《中国哲学十九讲》牟宗三先生此书在大陆有严重删节,但这书必然会如《论语》《老子》一般变成划时代的典籍。有此智慧直觉者可观之,学问见识可迅速长进;不信的人仔细抱着做学问或修道的诚意和态度,也必有所新启发和收获,始知我中华民族非侥幸生存于世,又有何等危机该如何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也!~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18 16:26
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第一册读书笔记
  读序
  牟先生自云顽钝,余亦时常觉察自己之顽钝愚昧,先生学问道义精深广大尚自叹如此,吾等岂不汗颜,简直无地自容了。先生云:“五十而后渐为诸生讲说此学问而困惑滋甚寝食难安”,此是这位大智者良知之显发也。余与众人平日多有交流,亦因交流而新得启发或新增疑惑,觉察自己了解某方面义理的不透彻,然却不能如牟先生之有“寝食难安”的诚意,真惭愧!这是我不能知耻而后进,对学问未能尽心力的表现,还是诚意不够,从今而后定要痛改此懈怠疏懒的习气。
  牟先生说:“对于义理系统之确解与评解,非前贤之所重视”“然处于今日,则将为初学之要务,未可忽也”。这样就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其一前贤对义理系统为什么不怎么重视?其二处于今日为何一定“未可忽也”;当然其实我们心中也略有答案,只是一时纷纷扰扰不可尽述,每一个时代都有当机的大问题需要疏通致远啊!
  “理性之了解亦非只客观的了解而已,要能融纳于生命中方为真实”,可见客观了解一个问题一个事件尚不算难,但要消融转化把理性纳入自己生命中才更加是真工夫。而生命与此理性必然有相应与否的关键,应该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为不愿为的问题。真情真理自有可愿,亦有泯灭良心之能而不愿为者,此是现实的浮沉并非根性实体。古今人物语意原委可通与否,全在良知的体贴和诚意的关键上,能客观了解的已经不很多,而据着自认为的客观了解以为真实,不肯真实其生命的更是屡见不鲜了,时常警策自己不要变成这类不可救药的,呵呵。
  牟先生云此书乃辨示圣人之怀,期望各人有所默成,正是期望我们都能与圣贤有所相应呢!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18 16:27
读第一部第一章第一节
  其标题为“宋明儒学之定位”,以前对儒学尤其对宋明儒学几近无知,现在读这书正是学习接触熟悉了解的好机会,心下暗喜。此书也粗看过但此番换种心情细细品味,连看到名称亦甚亲切,院内古琴悠然,此读书之福开卷之乐,淡淡的喜悦的感觉充满胸间。
  “宋明儒六百年之儒学”,望上去真是会有高山仰止的感受,不过决定要爬这座山了也无什么负担,反倒很高兴像要去秋游一般,呵呵。
  “理”“特质”“关系”,牟先生之文章真是处处都可体贴到这些字的真实含义,把通泛的予以简别,把复杂的归于条理,把错位的复归原处,是者还其是非者还其非,不增不减恰到好处,可据此精思入神,佩服佩服!!
  “先秦典籍未有依‘理’之不同划分学问者”,但先秦典籍却真的蕴藏着大理大智,四书五经应是开启此门之钥匙。刘劭的《人物志》很早就粗粗看过,些些印象罢了,整理一下牟先生所言---
刘劭所言之理分四部:
(一)道理,天道之理。(刘劭心中之道理之家大体是指“道家者流”,实则儒家亦讲天道);
(二)事理,A政治制度与措施(属于政治哲学属于横的静的观点),B属于历史哲学属于纵的动的观点,(而事理之家是指政治家或有处事之才的人);
(三)义理,礼乐教化(外部),属于道德非通泛之义理。(所谓义理之家大抵是指当时的“儒家者流”);
(四)情理,包括于事理,较偏与社会性的。(事理之家必通情理

以下是唐君毅先生依中国思想史之发展分理为六义:
(一)文理之理(二)名理之理(三)空理之理(四)性理之理(五)事理之理(六)物理之理,其中涵义当然又有不同,尤其是文理之理其义甚通泛,依牟先生见很难划在一门学问内。
因此牟先生以学门范域之,重列如下:
(一)名理(二)物理(三)玄理,属道家(四)空理,属佛家(五)性理,属儒家(六)事理,亦摄情理。其中宋明儒所讲者性理之学(心性之学),此亦道德亦宗教,即道德即宗教,道德宗教通而一之者也。
“宋明儒讲学之中点与重点唯是落在道德的本心与道德创造性能(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先天根据)”
性理-非性底理,乃是即性即理(本心即性)和伊川朱子所说之“性即理也”义蕴不同,不被其所专限。牟先生认为“性理之学”直曰“心性之学”(内圣之学)或更恰当。
“实则欲自觉地作道德实践,心性不能不谈,念兹在兹而讲习之,不能说是空谈,空谈者自是空谈,不能因此而影响此学之本质。”
子曰:“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牟先生认为只此“内圣”一面“求之在我者”亦可使儒家自足独立与政治划开,不随时代浮沉,而只以个人成德为人类开光明之门。然儒家究以一般宗教不同,“外王”一面属孟子所谓“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是求之在外者也”,“然政治意识之方向究亦为儒家本质之一面,(这里我也要问一个‘为什么?’才过的去)此与个人之能得不能得,能作不能作并无关,不因我不能得不能作即可不过问,而认为与我不相干。”
 “宋明儒或以为只正心诚意即可直接达之治国平天下,实则政治问题不如此之简单。”
 “然无论如何,宋明儒之弘扬内圣面并无过”先生提及“后代要求事功者亦未得其门而入,其成就远不如弘扬‘内圣之学’者成就之大”
这些都是时代的大问题,其中提到黄梨洲王船山“已知之矣而犹不得其解决之道”,真是“才难”啊!
“内圣之学”亦曰“成德之教”-道德的宗教。
“成德”-其真实意义则在于个人有限之生命中取得一无限而圆满之意义,此则即以佛教以舍离为中心的灭度宗教不同,与基督教以神为中心之救赎宗教不同。
  (我以前一直是认为佛教之舍离仍旧是为了最后的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没有理会得由这个中心发出的真实次第,没明白“以舍离为中心”的真正含义。是则时下一般学习佛教的人也有很多都在不知觉间从儒家的出发点与态度去做修行的实践,因此甚少相应者也。“以舍离为中心”而有的佛教必然进路是其真实修行的基础保障,我以前是一直把从佛性起修,以普度众生为中心当作是佛教的入路,忘记了佛亲口所言三法印的重要性,真是肤浅愚钝啊!此处建议参看季谦先生的<<儒释道综论>>,很有必要的,我表达的尚不是确切明白.)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18 16:27
“要者是在自觉地作道德实践,本其本心性体以彻底清澈其生命”,牟先生如此说可见所本者“本心性体”是一真者如如者,也因此“其将是一无穷尽之工作”。宋明儒对此“成德之教”是全幅展开发其底蕴的,亦是循着“先秦儒者已有之弘规”这真是有本有源呢。
  其后牟先生说孔子的“仁”,《中庸》的“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说曾子的守约慎独,说孟子的“士尚志”等乃引用象山对孔子孟子的赞叹“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五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记得以前还没看牟先生这本书,此话第一次听说是张丽华师姐复述出来的,当时就觉得这话说出来有种说不出的畅快和恰到好处,只是不知出处。一晃又是两年了,自己实在很不精进,都对不住听象山这句话有过的感受,辜负自性辜负人性啊!
  荀子劝学篇亦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儒家成德之教真是如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
   看到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宋明儒所弘扬者无能越此‘成德之教’之弘规”;因此也说明“成德之教”本于心体已然涵天盖地无所不至,自然也就‘无能越此’了。
  “以今语言之,亦可说即是一‘道德哲学’--讨论道德的哲学,或道德哲学之讨论”这是开天辟地的哲学。(我在这里有个小分别,讨论道德的哲学成其系统性,道德之哲学的讨论成其实在性。)
  “道德哲学”亦函一“道德的形上学”亦可转语为“道德底哲学”
 “宋明儒就道德讨论道德,其中心问题首在讨论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先验根据(或超越的根据)”
  看到这里忽然想到把《弟子规》当作道德实践之必然途径,甚或当作“超越”之依凭者,他们所思考正是混淆了“能”与“所”的问题,(我且借用这两个字表达一下意思)人能去老实按《弟子规》的规范去做,这里有一个“能”的超越根据问题,也有一个完全做到了能否“超越’的问题,这个才应该是思考讨论道德实践的重点吧。而一般人是很容易因为要进行道德实践或思考如何进行道德实践,而落到这一个个现成的“所”的巢臼里难以自拔,难怪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我们并非要反对“所”可成就者,而是要进一步彻底明白把握“能 ”,否则何谈“择善而固执”呢?
 “由心性问题进而讨论实践之下手问题,此即工夫入路问题是也”
 心性问题是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客观根据--“能”--“本体问题”
 道德实践之下手问题是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主观根据--“所”--“工夫问题”
  “此一‘道德底哲学’相当于康德所讲的‘道德底形上学’”
 “宋明儒之讲此学则是由‘成德之教’而来”“亦当本体与工夫两面兼顾始完备”看到这些话觉得有些问题屡屡被提出来,搞成意见的争执实在很无奈也很无聊,呵呵一些人是无奈一些人是无聊吧!唉~
  “而且在实践中有限即通无限,故其在本体一面所反省澈至之本体,即本心性体。”“不但只是吾人道德实践之本体(根据),且亦须是宇宙生化之本体,一切存在之本体(根据)。”
  联想到大量读经老实读经,一心读经正是本体与工夫两面兼顾,以有限之生命通无限之本心性体,而本心性体是一直的超越的即活动即存有的永恒存在。因此据此开展的读经教育是在“真如门”中做文章,非在“生灭门”中求表现也。
 因为“仁心无外”“此一‘道德哲学’即函一‘道德的形上学’”“此与道德之(底)形上学并不相同。此后者重点在道德,而前者重点在形上学”
 “道德的形上学”又非“西方希腊传统所传的空头的或纯知解的形上学”
“意即由道德的进路来接近形上学,或形上学之由道德的进路而证成者。此是相应‘道德的宗教’而成者”
  仔细想想牟先生以上这些话,中西哲学特质之区别也可在此有一层新的明白,至少先明白我们这一边。
 下面一大段都是牟先生剖析康德哲学与宋明儒学可关联处等关节问题,引申出“道德的神学”与“道德的形上学”必成其一套的论述,并表明依康德所开出者“使宋明儒六百年所讲者有一今语学术上更为清楚而确定之定位”,但在此前先生很肯定的说“心性之学”实超过康德而比康德更为圆熟。这使我想到去年在哪个论坛上,有位比较认同董子竹的网友,非要说中国哲学被牟先生等海外学者西化了,认为牟先生把中国的学问用西式的方式阐明,这不是“正宗”的儒家,他哪里能有牟先生境界胸怀的万一啊!
 愿我生生世世也不要在如此浅陋的思想中过活,暂时没机缘接触不完全是我们的过错,有机缘接触却始终带着有色的眼镜,视泰山为秦川,岂不白白浪费了生命也!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18 16:27
读第二节
  以前就知道有儒家但肯定是不明其真实处的,对新儒家的称谓只是听说也实在讲没什么大分辨,更不知原来宋明心性之学是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新儒学”,今人亦总有“喜新厌旧”之倾向,惟独文化实则有一以贯之,若说新则万古常新,若说旧则必有一渊源流长之大背景与传统“圣教本有之旧”,并非纯破旧立新的思想才算先进的。
  牟先生分析新儒家之新义:(1)不可因时代之不同而为新,因无意义;(2)不可谓其因夹杂有佛老而为新,因不知学问艰难,妄谈虚浅;(3)不可谓其与先秦儒家总有相当之距离,因太空洞。
  牟先生提出:(1)要确定新义首先要确定“‘孔子之生命与智慧必有其前后相呼应’足以决定一基本之方向,以代表儒家之本质。”
(2)“传经只可为了解孔子之助缘”,“礼乐人伦仁义教化,则只是孔子抒发其生命智慧之底据,固不足以尽其生命智慧之本质也”,“孔子所说之‘仁’决不是普通所说仁义教化之‘仁’也”,“必须由外部通俗的观点进而至于内在本质的观点方能见儒家生命智慧之方向。”
  “宋以前是周孔并称,宋以后是孔孟并称”意义实在重大。
  孔子之独特的生命智慧与能读百国春秋亦传经也的墨子毕竟是不同的,并非徒习鲁史而可作《春秋》。
    “王者尽制”之成人与“圣者成德之教”中的成人,“王者礼乐”中之人伦与“成德之教”中的人伦有形式地进至自觉之内外区分也,这是先秦儒家之一大系与孔子之独特生命智慧所有之大关节。我想先圣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与孔子亦确实有一基本大方向之关联,也可以说是有“心心”相传的。当然这并非只是通过一般外部形式制度所能感受,孔子得其核心贞定方向终开出划时代之一大“圣教”也!
  这里面还有一个荀子云“王者尽制者也,圣者尽伦者也”的说法,牟先生又引《刘子全书卷一 人谱》而点实此“成德之教”。
 “故儒之为儒必须从王者尽制之外部的礼乐人伦处规定者,进而至于由圣者尽伦之‘成德之教’来规定,方得其本质尽其生命智慧方向之实”。此尚是“于客观事实亦无增减”不是“客观内容之新”,“此种认识上圈定上的 ‘新’人易见也,虽不必能知其实义”。
 因此牟先生说“新”有二义,一是顺本有者引申发展而为本有者之所函,此种“函”是调适上遂地函;二是于基本处有相当之转向(不是澈底转向),歧出而另开出一套以为辅助,而此辅助亦可为本有者之所允许,此种允许是迂曲歧出间接地允许,不是其本质之所有直接地允许者。前者之新与本质无影响,亦即是说恰合原义,后者之新与本质有影响,亦即是说与原义又不合处。
  其后先生说出大略五种,证其宋明儒者大宗,正宗所谓“新”是与先秦儒家本质上一脉相承的“新”,但与伊川朱子之歧出的“新”究有不同。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18 16:28
读第三节
       《论语》《孟子》《中庸》《易传》《大学》,五部内圣之学重要经典。我最早读的只是《易传》中的系辞上下,当时二十岁左右只是觉得很喜欢不知为什么,抄过两遍,有时好文章真的不由自主就想记下来,大概想加深印象所以有段时间特别喜欢抄书,现在我这里有些大孩子读经之余每每也喜欢整段整段的抄写,我就告诉他们赶紧先熟读,不着急抄,等岁数大了不很来得及了,再抄吧呵呵!后来我有机缘开始教读经才开始完整熟读《论语》,现在还差孟子和整本《易传》没有完成百遍,如此典籍快四十岁了还没全读过更别说熟背,真是惭愧!但愿还能亡羊补牢其时未晚。晚了也说不得要赶他能多少步就多少步,要不白来世上一遭!
     这五部经典前四部是“孔子成德之教(仁教)中其独特的生命智慧方向之一根而发”,宋明儒大宗以此为中心;“《大学》列出一综括性的,外部的主客观实践之纲领,只语其当然,未说其所以然。”伊川朱子以此为中心。
   周濂溪--《中庸》《易传》,对论孟所知甚少,无语道《大学》;
   张横渠--渐渐注意论孟亦未言及大学;
   程明道--通论孟《中庸》《易传》而一之,亦少谈《大学》;
 胡五峰--亦不大论《大学》
 陆象山--纯是孟子学,以《孟子》摄《论语》兼摄《中庸》《易传》,很少论《大学》。
 王阳明--自朱子权威建立后亦着力于《大学》,实则仍是《孟子》学,假《大学》以寄意耳。
 刘蕺山--就《大学》言诚意,其背景仍是《中庸》《易传》与《孟子》也。
 伊川与朱子--所讲《大学》未必全合《大学》之原义。
(1)他们“因不能对性体道体有相应之契悟,因此其学说实际认为心性为二,性道只是理,心理为二”
(2)因《大学》本身之不确实性,故伊川朱子所理解之性体,道体,仁体(都只是理)着落于致知格物以言之以成其能所之二。
“将致知格物解为常情所易见之认知义,将‘至善之责’着落在所格物之‘存在之理’上,此即成主智论,以智决定意,此顺大学讲而即可讲出者。”
  因此在伊朱之系统中是将大学上提于“论孟中庸易传”,大学对于其有本质上的作用。
  由此可识宋明儒之大宗乃以“论孟中庸易传”为主导,伊川朱子以大学为决定者。
“成德之教是道德的同时即宗教的”
“就学问言道德哲学即函一道德的形上学”
牟先生提出两个问题:
(1)“论孟中庸易传”是通而为一而无隔者,此通而为一的看法是否可允许?
(2)先秦儒家的发展是否能启发出此看法,而可以使吾人认为此看法为合法?
对问题的分析牟先生是这样认为的:
(一)关于仁与天。孔子说的“天”“天命”“天道”即是函“《诗》《书》”中的帝,天,天命而来(此是中国历史文化超越意识的一老传统),但孔子“其对于人类之绝大的贡献是暂时撇开客观面的帝,天,天命而不言(但不是否定),而自主观面开启道德价值之源,德性生命之门以言‘仁’。”--“践仁知天”的孔子重人的“主体性”,重人的“主体性”并非否定或轻忽帝天之客观性(或客体性)。
“《诗》《书》中之重德行已将重点或关捩点移至人身上来,此亦可说已开孔子重“主体性”之门。‘诗书’中‘帝’‘天’只肯认有一最高之主宰,只凸出一超越之意识,并不甚向人格神之方向凸出。”因此孔子承其气氛并不像希伯来宗教意识中之上帝那样孤峭而挺立。孔子必函必许“仁天合一”,“不向人格神走,此种合一乃是必然。”
  往下有此存在的呼应者,程明道遂直视“仁”与“天”必一矣,“此后宋明儒大宗无不首肯,伊川朱子之讲法(以公说仁,仁性爱情,仁是心之德爱之理)不能有此呼应。”
(二)关于仁与心性以及心性与天。
 “孔子未说‘心’,亦未说‘仁’即是吾人道德之本心,然孔子同样亦未说‘仁’是理是道。”
“实则落实了仁不能不是心。仁是理仁是道亦是心。”是以孟子即以道德的本心摄孔子所说之“仁”。“孔子亦未说仁即是吾人之性”,其心中如何意谓“性”字很难说。
“性相近也”之“性”伊川朱子俱视为气质之性,此大体亦不误。
 但刘蕺山解“相近”为“相同”意。
 然后牟先生反复剖析孔子言“性”究为何义,最后他说“在此吾人对于孔子的态度不能确知”“然孔子言仁如此亲切而又真切,其看人性亦断然不会直说为恶,亦断然不会只从人欲之性看性。然亦同样未自觉地说到仁即是性。是则性之问题在孔子是敞开者。”
   也就是说孔子那个时代还没有把“性”这个问题单独当做一主要概念来对待。看完这一段真是觉得做学问之客观贴切,就当如牟先生这样,以前也看过很多论及孔子及其学问的书,非但只是说的明白不明白的问题,只是没有这样的态度恳切踏实,说的能这样客观精细而不失大体,真是唯牟先生一人也,钦佩之心再次油然而生不能自已。
  到孟子则把仁与性打倂为一矣。“是即将存有摄于实践问题解决之,亦即等于摄‘存有’于‘活动’(摄实体性的存有于本心之活动)如是本心即性,心与性为一也。”“而中国亦永不会走上西方柏拉图传统之外在的知解的形上学中之存有论,此孟子创辟心灵之所以为不可及也,而实则是孔子之仁有以启之也。”
  看到这里不由一叹!!造化造化,因缘因缘,实在又必然如此!
“此唯是摄性于仁,摄仁于心,摄存有于活动,而自道德实践以言之。”
“仁与心,性既如此,则孟子处心性与天之关系即同于孔子处仁与天的关系。”
 
作者: 行一    时间: 2008-10-18 22:34
版主您好!并没有人要争什么高低,但是我看您拿着一顶顶帽子满天飞舞,我还以为您是一个不要呼吸的人,您连人体基本需求大气都在否定,是否您成了仙了呢?刚强难化还给您,自己执迷一端还不悟,不要抱着xx大潮时的棍子乱舞,筑怕最终会打到自己身上,看到世上那些基因异变产生的畸形人,不由人不感叹文化的畸形人!一个忘父忘祖的人,华丽的词句只会掩饰自己的虚弱。
作者: 行一    时间: 2008-10-18 22:45
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121c901008ymb.html
   此链接只是推荐。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19 00:22
懂得马上就明白,不懂就算了.明明就是抬高老子贬低孔子的个人情感倾向,还不承认,这个不是你们这些号称修道人的洒脱,干嘛这样虚伪造作.是什么就是什么说道理就是了.都说了圣人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乱加猜测品价的除非你真的在理上在道上到了那个程度,这是自负因果的事情!我亦在这帖子里始终说的道理,你若觉得哪个道理说的不对尽管说就是了.没必要不三不两的扯闲词."您连人体基本需求大气都在否定??请问你这句话从何而来??我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过这种否定!!真是莫名其妙,说不出具体道理就妄言诽谤吗??和你意见不同就是忘父忘祖吗??到底是谁在用文革习气帽子大棒乱飞??追求真理是人应该有良知的,态度应该是恳切的.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吾之忧也,孔子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想帮着哪位先生说话就不要拐弯末角,别天天拿着"道德",不知什么人挺立的成德之教.打着学习老子的旗帜吧,却一点也不潇洒自然的,没点柔和,没点曲成万物而不遗的逍遥.
      孔子说的“天”“天命”“天道”即是函“《诗》《书》”中的帝,天,天命而来(此是中国历史文化超越意识的一老传统),但孔子“其对于人类之绝大的贡献是暂时撇开客观面的帝,天,天命而不言(但不是否定),而自主观面开启道德价值之源,德性生命之门以言‘仁’。”--“践仁知天”的孔子重人的“主体性”,重人的“主体性”并非否定或轻忽帝天之客观性(或客体性)。
“《诗》《书》中之重德行已将重点或关捩点移至人身上来,此亦可说已开孔子重“主体性”之门。‘诗书’中‘帝’‘天’只肯认有一最高之主宰,只凸出一超越之意识,并不甚向人格神之方向凸出。”因此孔子承其气氛并不像希伯来宗教意识中之上帝那样孤峭而挺立。孔子必函必许“仁天合一”,“不向人格神走,此种合一乃是必然。”
我觉得这段讲的已经很清楚了.
或者在仔细去看看牟先生的哲学十九讲吧!

你引的文章本来就非学术性的严谨那也倒罢了,现在这个时代稍微看点书就以为自己可以见超古今的多了去了.可是至少常识性的错误不要犯吧?
"《黄帝书》引用老子的话,那么说明老子不只是周朝人,而且比黄帝还要老。"你引用连接的文章只这一句就知道依旧是带宗教倾向了,还有众所周知典故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写文章那位大哥一时记混了
非说:"所以当孔子看到了老子的《道德经》时便称为“韦编三绝”,老子出函谷关才有的《老子》五千言啊!这哪跟哪啊!!下面还有很多解释也都漏洞百出驴唇不对马嘴的,就这点水平的文章您还连接过来,这不是以盲引盲吗?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是那样解释的吗?呵呵真是搞笑,基本常识都还混淆呢.还有个搞笑的呢!众所周知的<系辞>分上下,相传就是孔子所作,至少也是孔门弟子所写.然而这位先生为了着急贬低孔子,把孔子的孙子辈的子思写的《中庸》按给了孔子,说:“虽然孔子在《中庸》篇中也很精彩的论述了道”~~~忙不迭的又说:"然而却远远不如老子或《系辞》中的内容深刻",孔子自己没有自己深刻,呵呵有没有搞错啊这位大哥,太搞笑了吧!真是无知者无畏啊什么都敢说,回头记忆力加强了再写文章好不好啊!
根本就不是在用理性思考问题.孔子和老子针对当时周文疲惫,乃至当时所谓诸子百家都是因为周文疲惫这个现实的原因,起而阐述自己的思想,孔子有孔子的角度,老子有老子的角度,历史担当上看当然有主流有歧出,但道并行而不相悖.各有各的进路,客观一点本来人文的思想就是儒家在做确立在做担当,这个是中国文化的老传统,归到天道自然不如归之如如不动之自性.本来就是一个,仁者从仁的角度出发走到智者那里一转头就可以体会认同对方的观点,智者往前走也一定会走到仁者出发的那端,此仁智实乃道体一如也.把我前两天贴给别人的话再转给你,以前你在他帖子里出现过呼应,应该是见识差不多类型的人物,那个"回归自然先生"见地一般,修养其实倒还不错,至少不乱骂人,你要是学道家去和他先学学涵养,其他再说什么也无意义了.
其一     , 篡改圣贤典籍或依靠自己妄见浅思任意理解发挥,并不真在道统上把内容的强度的真理显现出来,因为肤浅较可以迷惑大众,比较容易使人有部分未确定道理上的共鸣,故借此等共鸣习气等而扼杀真实之慧命与正知见!有些是依靠此耍噱头以哗众取宠,但骨子里是以媚俗为旗帜泯灭真理之所在;
其二    ,每每以有实修境界或谈及怪力乱神等特异为尚,以此炫惑大众,暗示自己是出世高人,即使自己所知所说已经明显非理性,依旧可以用有实修,并非普通人来做借口自欺欺人,障碍人本有之根本良知与智慧之开启,言不及义或高推圣境以为高明,实则浅陋不自知;以玩弄神奇故做玄虚之语为能事,欺逛世人眼目,不喜平正性好偏邪以为自然神奇实则放肆取巧.
其三    ,少学术之真诚,锢蔽自我思维,以少知为足,巧言令色道貌岸然,不能知耻下问永远摆出自己是大师之姿态,其门生弟子等难得实学得其皮毛便以为可以指点天下,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批评与指责,遇到讲理或戳穿其不足者,则顾左右而言他或反咬一口.一般这类人最关节处定要维护自己的"神奇";
其四    ,逻辑不清是非不辨表面谦虚实则大慢,或故做惊人之语或喜攀缘权势于一时,媚俗取巧以为荣尚,而自以为此是变通随顺,实则是缺乏定见定解缺乏真知灼见,不明道统.凡遇不能自解处不肯虚心向学不敢承当,虚伪强辩自开蹊跷以此混淆颠倒以为理性.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10-19 00:46 编辑 ]
作者: 行一    时间: 2008-10-19 17:10
版主您好!那个链接我只是推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版主很有点“理”辩之才,文化的承传是一个大系统,应整体把握,更要切中原点。
   如果版主只是执于文理表象,虽然说的天花乱坠,但终觉缺乏点实质性的东西,如版主不能突破,终将老死于理宗.
作者: 行一    时间: 2008-10-19 18:04
外百家讲坛     第一讲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436a80100b6dp.html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19 19:23
   要切中要点首先要头脑清明,中国的生命学问系统,或称道统,虽然是内容的强度的真理,是有弹性的,但也不是没有任何观念概念,相反它也有很严密的次第和内部逻辑.道可道非常道,该讲逻辑的地方一定要清明的理性才可以.而不能忘记了为学日益才能为道日损,为道日损才能更为学日益.讲这种系统的道理相当于以前小讲后的辩论,只要不是无理攻击和谩骂都是有所必要的.我哪里是善于说理的人,我在这里一年都没怎么说话只是观察.我所做的工作也是和文化事业乃至道统学统贴切相关的.说实质性也要分两层去分析,此正是一般国人不喜欢用老实工夫的地方,这个时代无论从学的还是修道人,都很容易受时代风气浮躁所影响往往心难平正好高骛远,不愿透彻清晰清明自己的理性,美其名曰“整体把握”,实则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整体把握也要在不违背逻辑和见的大方向上贞定之。号称只喜欢把握实质其实正是最远离实质,这首先就违背了直心是道场的修心原则。慎思明辨是必经过的功夫,否则难免盲修瞎炼迷信浮浅。
    另不知你说的“理宗”是 指的宋明理学大宗还是以理性为宗的意思。不止是我,一切学习儒家的必然要老死于此念兹在兹,传承而后才能发展日新又新,此正是儒家生命学问之进路。这个也叫实质性,并非每日里迷恋玄怪神奇浮想联翩,懂一些修道的路数才叫实修的。只不过这个时代的人很难接受平常,大都要有现实或哪怕宿命未来等的利益在心灵游荡,实则还是放不下甩不脱终究蝇蝇苟且却以为智慧大开光照寰宇了呢。故原文经典不得不读,借用佛教一句话这个才真叫依法为师,以理性人性之如如不动为师,以自性为师。这个也可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老死道中实乃人生之最大幸福,当下净土当下入大光明藏当下就是解脱当下就是逍遥就是虚一凝定生死一如。我若真有此境界哪里还用在这里拾圣贤余唾,呵呵。谢谢鼓励!!谢谢!!:)
     你既然推荐链接至少自己要仔细看几遍,那样错误百出水平浮浅的就别推荐不就得了。他的那个问题是明显的失误或错误,根本不是仁者见仁的意见问题,做学问的人或者修行人嘛错了就是错了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刚才的这个链接连错字都还没好好修改过呢,明显的错误三个自然段就出了四个,我都懒得说了,因为我说的很确切明白仔细,你依旧不会认为合理,随便回个两三句敷衍,这样也不是修道求学问的真诚心。

        所谓诚意毋自欺也!有情绪的执着就不好发出理性的,拜托这位大哥推荐也推荐点靠谱的,这类伪学术性的还是算了吧,因为用一般大众不经常涉猎的道理颠倒错乱,师心自用的讲解这个是害人慧命,非推广文化也,这个叫好心办坏事.你若不知道看不出来那不完全是你的罪过,但那至少要有严谨的态度,若明知很多漏洞错误还要推荐给大家,那形同取人心灵之“性命”,为何呢 ??想来您也是真心求学问真理或真心求道的人,何苦做这种害人不浅的事情呢?呵呵。不过你是很有心于文化的人,总是值得尊敬的。只是不要像五四那帮人一样把爱国变成了爱国激切,把爱护中华文化变成了肆意曲解,变成了文化激切的心理才好。要周密了解仔细学习才好真的有实质性的实践或修道,而不是落于连谈道都泛泛流俗而不能自己。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10-19 19:34 编辑 ]
作者: 丹芮妈    时间: 2008-10-19 23:06
首先声明我不太懂你们讨论的那些, 我只是一个关心自己孩子的妈妈。我是上了这个论坛才知道读经教育的,才知道王财贵其人的。我本人一向觉得中国的经典应该学习,西方的经典也应该学习。但是我有一些疑问:1.读经是否太重视文科教育,对科学重视不够?2.经典中有的内容是否不符合现代潮流,比如法治,比如男女平等...
作者: 行一    时间: 2008-10-20 13:48
回楼上:        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中华民族丢失科学创造力源泉的原因,在于丢失传统根文化中的“慧性”教育,仅进行“智性”教育,从而残缺了重要的一半。
http://www.daode.biz/plus/view.php?aid=306
作者: 行一    时间: 2008-10-20 13:50
请教版主"也"字的解释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20 21:33
   丹芮妈 朋友的问题在我置顶的《北京孔子学校在谦学堂教师必读》帖里,先生也早已回答很多遍。如果您是新来的可以先反复看看疑难自然消解。
  您的问题其实是这个不了解经典时代普遍产生的假问题。我也可略答如下:
    1.读经是否太重视文科教育,对科学重视不够?
我的回答是:
  按学问的系统分可略分东西方两种大的路数,一路偏向于所谓思辨的理性,由人类认知的智识开分析分辨的心灵,由对时间空间的感受自然产生逻辑而后产生数理的概念与科学的阐述。此正是现在我们学校里几乎是唯一作为重点的教育。这个不是不对,只是还不够;所以思考问题不能是直板式的,好像学习这个就不能同时学习那个,面向东方就不能面向西方,这个是僵化的物化的心灵,人的精神思想并不如此规律。科学智识当然重要也都是真理所在,不过它偏重于广度的外延性的架构,所以西方除了希腊的学问系统很悠久以外,还有希伯来的宗教系统和音乐美术等艺术学问的系统自然来做补充,这个是西方民族比较贴近倾向研究外部客观世界而产生的独特的看世界的理性通孔,我们不是否定科学,只是说科学或唯独强调科学是不够的,因为西哲罗素也曾说科学只有外延命题,所以这些是对外延的广度的真理的追求。科学只是描述性说明只说明这个是什么?而不解决这个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更加不能在人生的全部现实里解决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解决这个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就交给了哲学。解决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很多人习惯托付于宗教,这个也引发道德的他律还是道德的自律的两重问题,一般人讲道德实践的学问从西方很难得到满足与圆融,因为西方民族比较容易这样平面的分开的看待世界,连他们的宗教也比较容易是离教的系统而难进入圆教,上帝永远是上帝,人是不能成上帝的,上帝只有一个儿子他是耶稣,不能信上帝的都变成上帝或者耶稣,因此它只能是人类全幅理性的一面,而我们中国国学这三家哪一家都是要学什么就证成什么,它的最高标的是不一样的,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些是因为他们都是主体性生命的实践性极强的学问;客观并不能尽人类理性需求的全部,怎一个客观了得。呵呵
   而另外一路也就是大分下的东方学问体系的路数,是往生命的强度和生命的深度里用心思发理性,比如孝悌忠信这个全部是和自己生命的主体性息息相关的,这个是有弹性的学问是内容的真理,它也有它的系统理路,比如佛道两家修行的一些法门和路数,这个你不能枉自用科学来判断它没有真理性,但它是需要你去用你的生命实体去做主观实践的,这个里面也有主体的客观规律在,因此这个叫生命的学问实践的理性,它自然区别于人类另外一种理性,思辨的理性。我们进入所谓科学挂帅的时代以后学校里基本在不再教育这方面的真实学问,因此高级知识分子未必恰当了解内容真理,知识程度高却很迷信,很喜欢玄远神奇的东西,甚至信仰邪教这个是很自然的现象,人心空虚时代浮躁这个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我们东方民族本来在这个上面是真有见地与实际教育的,可却因为短视浮浅和急功近利抛弃了恰当了解内容真理的机会,只去把这个世界变成了思辨理性的坟场。
  而读经并不是反对或缺乏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规律就是他懂了才能教,否则下多少努力也是费力多而收功少甚至无功。比如我们学习数学就应该按照美国和一些发达西方国家的学习方法,初中再教我们小学的课程,高中甚至大学才教我们初中的课程,他们就是一直这样做,他们并没有我们对学科学的态度那样“紧张”,可是却自然的开启了他们民族的孩子的思辨理性。并且多有创发性而喜欢研究科学,培养了真实的科学精神。这个是科学就要按照人类认知能力的递进法则教。这个先生的演讲之所以讲教育的时机,内容,方法三原则也。您可仔细再看看,我讲的不全面,只提个引子。读经正是该什么时候教就什么时候教,该教什么就教什么,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这其实是最尊重科学啊!语文教育正好和数学教育的教学规律相反,不是科学的科目你按照科学的方法教,其实这个也才最不科学,是表面喊科学口号实则反科学。一个人语文能力强注意力逐步能随时集中所谓定力加强,注意力得到开发,理解力的翅膀才可以真正舒展,然后才说判断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所以读经教育是文科理科甚至艺术性情等面面兼顾的教育,它是在打下孩子一辈子各种成就的地基,无论你学什么,学习的地基不能太浅薄,人类的心灵不能太浅薄。所以语文要从深度丰富度上做真如门中如如不动的文章,这个叫开发根本智的教育,它和分别智的开发有个本末次第的关系,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先后紊乱了就是理性必然不能全幅得到充沛,就像我们这个时代。教育是要从根本上开启人性,引导弥补改善这些,并非要培养几个简单的守规矩的好人就是成功,只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没有深度生命感受的人是难以真正幸福的人!而幸福其实就在当下就在目前。不相应奈之何!
   中国人并非永远缺乏外延理性的思考,只不过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对自身生命的重视与开启理性的重点,自有一种历史文化机缘的截然不同,所以我们遇到另外一个民族理性的展现,必然会从心灵中发出一种力量,也会很重视科学的学习(并非重视科技才叫有科学精神),因为那也是人性所需要,正像现在很多西方的高明人士也很重视东方的文化和经典一样,因为只要是理性大家都需要学习接受,其实这也是人性最自然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无需长吁短叹,我们无需妄自菲薄。

   但人性的开发有个本末兼顾的问题,有个是否只是依照静态机械的多元,就能真正开启人性,还是要动态一元先立其根本的智慧再开发无限多元理性的,这个教育的大问题需要我们先明白选择。我们读经教育正是用动态的深度的一元打下孩子一辈子无限多元理性的根基。我们用纵贯的智慧撑开广度的空间,这个不是把智慧的概念按文字略作平铺随意引申就可以决定的,所以真正的学问必然文字要通但也要跳出去,逻辑要通也不只被逻辑局限,见地要高远但还是要下学才可以上达,顿悟者智慧也并不违背次第,渐俢者原则也并不离弃本来。
2.经典中有的内容是否不符合现代潮流,比如法治,比如男女平等...
  
  我也略作回答:经典里的事件是古老的,但它所包含的无限启发性的智慧和道理以及开启人性的作用,是无论古今中外都应当学习的尊重的。

  所以经典即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现在已经有可靠的文献依据可知,所谓西方十八世纪的大宪章精神,法治观念等和我们祖先的一些典籍比如《孟子》中“民贵君轻”的思想都是有很大的干系的,所以只有不争气的子孙,没有不能日新又新与时俱进的典籍,连与时俱进日新又新这个词和道理都是经典总结归纳出来的,为何现代人会这样数典忘祖呢人云亦云呢?因为不再读经了不再那样贴近,不再那样熟悉一切最理性最清明的圣贤生命的自性所流露出来的经典了。
  又好比我们不能把中国的宇宙飞船没有能到月球的责任推给孔子,因为他们并没有反对你学习知识改善世界,《论语》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的精神,学者觉者明白者,甚至有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说法。可见三百六十度的开放心态,完全学习的态度也是孔子教化的一大重点。孔子是那么的谦虚平正,“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种智慧这种精神这种理性这种清明,难道有什么符合不符合现代潮流的问题还存在吗?生灭起伏的心念生生灭起伏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多接触原典,多深入智慧,这个也叫内容的真理生命的证悟,若说神通这个才是大神通,若说人性这个才叫大贞定。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人法地地法天天道自然”这种经典这种教化难道有什么背弃时代吗?天道无亲,这个还用特别宣示平等吗?西方男女平等喊得那样凶是因为平等了喊,还是因为不平等了喊,喊完了真的见效了吗?不能把人类永恒的问题当做责备经典责备祖宗智慧的长矛,因为那是要缺憾还诸天地的,人就是为了弥补这个世界种种缺憾才有了莫大的生命的价值,这个才能叫弥纶天地之道。所以智慧和知识不同,智慧是一成永成一在永在的,圆满顿悟智的直觉可从此处讲,它不是知识那样必须一个萝卜一个坑,渐修次第,了解的分析的贯通的也当从此处讲。
  因此我们思考问题只要按照良心按照理性,大抵都会通达到一定的理性,以及体会世界的真实处。我所能说的道理亦不是我的发明,而是人人心中只要按良知按理性去思考自然人人如此,这个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缺憾固然还诸天地,高明依旧还是还诸天地,其实也无所谓还与不还,本来如是,如是如是!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10-20 22:32 编辑 ]
作者: 丹芮妈    时间: 2008-10-21 07:46
谢谢您耐心的回复。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以后有问题,再向您请教。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21 22:46
不要客气应该 的 。
作者: 行一    时间: 2008-10-23 13:38
版主您好!末学很配服您的才思,思维敏捷,笔下生花。也配服版主的博学。但我请教的问题您却迟迟没做回答?
   为什么经典中那么多“也”字,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而字是文化的载体,古人造字遣句,用意深远精准,特别是经典中常出现的一些特别字,是内取诸身,远取诸物,才能明白字载事物本质的真谛。
   “佛祖拈花遍示大众,而只有迦叶一人微笑”。
这个典故说明人类在语言诞生以后,逐步告别了“相对无语味最长”的神性交流和心灵解读阶段,逐步地进入了智识生起谈锋健的时期。这个典故是否昭示慧性和智解的差距呢?

正象一个“也”字,如果不是内求诸身,则难见“也”字真谛,就会落于智见。没有内求诸身的德性物质,就不可能全面掌握一元四素方法论(象数理气和一元的德和道)认识民族文化的真面貌。


正因为害怕误人慧命,也就不得不慎重。

言语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版主21帖并无见证

[ 本帖最后由 行一 于 2008-10-28 22:45 编辑 ]
作者: 行一    时间: 2008-10-23 13:42
走近传统道德根文化;
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daodu/20081016/381.html
一、民族复兴的源动力在于根文化:
民族复兴的源动力在于根文化,重点是要理解,什么是根文化?根文化这个词义是我们自己在学习《老子·德道经》之后提出来的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对根文化要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把握和理解,才能掌握好为什么她是民族复兴的源动力。对于根文化的理解,并不仅仅只限于我们东方,而是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他们的根文化。而我们在这里重点所要谈的,是我们本民族的根文化。根文化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对于我们“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意义,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家庭的道德环境,社会的道德局面,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基础的意义。因为我们观察历史,可以从中找到这样一个普遍的共性规律。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有一个共性的现象。每当历史进入转折期,步入兴盛阶段时,都会伴随着文化的复兴运动。而且每一次文化的复兴都会回到历史文化的源头上,在文化基因的井泉中汲取营养,在根文化中重新发掘创造的潜力,然后再前进,才会创造出辉煌的成绩。以欧洲文艺复兴为例,在14世纪,意大利的有识之士就是借助研究古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站在欧洲古文化的源头活水中汲取精神营养,也就是进入了他们自己的根文化当中,进入到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之列,汲取了这个营养,从而开创了欧洲文化的新纪元,创造了科学与艺术的崭新局面,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全面发展,使欧洲从此进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独领世界风骚几百年之久,至今都还没有明显的衰微。文艺复兴一词就是源于意大利,Rinascimento,其意为再生或复兴。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认为它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由此可见,文化的再生和复兴,必定是指某种古文化的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必定是指某种根文化的重新再生兴起。古文化、根文化的再生或复兴,必将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形成新的鼎盛发展时期。这就是其中的共同规律;这就是进入各种根文化当中进行文化复兴的一个共同规律。这样的现象在欧洲曾经发生过,而且我们现在还能感受到这种成果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历史现象呢?回答是肯定的,同样的存在着这种现象,同样曾经诞生过几次回归古文化、根文化汲取精神营养,从而诞生出文化复兴,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产生历史奇迹的时期。中国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全都具有回溯到中国传统根文化、古文化历史源头上的共性特点。而且,这四次成就丰硕和辉煌的文化复兴,具有一个共性特点,全都是回归于道德根文化的井泉之中,在老子五千言的思想宝库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是在原生态的儒学中或者引进的佛学中汲取精神营养。 这些历史上文化复兴的光辉典范,全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的根文化,古文化就是道德根文化,就是以《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德道经》为代表的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宝库。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诞生于黄老学说的应用之中;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诞生在老子五千言的国家教育和社会应用之中。而且,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形式的变革也曾经层出不穷的出现、出台,但是所有变革与改革,如果一旦背离了回到道德根文化的源头活水,在文化基因的井泉中汲取营养的基本法则。那么,无一例外地全都以彻底失败或者收效甚微而告终,并且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近代最典型的是五四文化运动,她就是一场将婴儿和污水一起泼出的文化运动。她虽然革了犬儒八股文化的命,全面引进了西方的近代文化和科学技术。但是由于没有接续自己民族的根文化,没有回到自己民族古文化的源头中汲取营养,也未能进入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源头中借取、移植精神的食粮。完全抛弃“古为今用”,独取“洋为中用”,因而不仅未能及时治愈中国社会的痼疾,相反却使整个中国逾加远离自己的根文化,跌入了文化的百年迷失期之中,继而又孕育出了史无前例,却又损失惨重的文化大革命。万幸的是,我们最终迎来了“反也者,道之动也”的道德根文化复兴的机遇和时期。我们应当珍惜形势,珍爱机遇,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走近中华道德根文化之中,我当其责地贡献力量。

作者: 天津清羽    时间: 2008-10-24 14:24
行一朋友呵呵所谓不打不相识,这样咱们也算交上朋友了.
作者: 行一    时间: 2008-10-24 22:16
有朋自网上来,不亦乐乎!     愿我们为建立一个和谐的论坛而努力

[ 本帖最后由 行一 于 2008-10-28 22:49 编辑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