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hs+-->引用:jjhs 大家支持吗?
toronto+-->引用:toronto 支持。应当结合国情。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 另一点就是敏感期。蒙氏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一个的敏感期,在敏感期中孩子会对某种事物现象特别敏感,在成人看来这种敏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甚至看做是故意捣乱。而实际儿童是通过这种对敏感事物的满足来发展自己的智力水平。这也是蒙氏的精神胚胎的又一延伸。儿童是具有自主的发展要求的,外界环境给予儿童的刺激能够帮助他完善自我,但注意只是帮助其完善,而不是给予、改变。 ...
jjhs+-->引用:jjhs 我对敏感期是这样理解的。
敏感期不应该简单的理解成为对事物的敏感程度,或肢体的暴力倾向。而应该更广泛的去发现敏感的本质。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将要发生质变的这一个时间段才是敏感期的本质。敏感期表现的是对自我突破前的一种躁动和不安。之所以称之为敏感期,是因为在发生质变之前,人对这方面将要发生的变化接受的特别快,反映特别敏锐。如果引导得当,敏感期过后可以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敏感期至少可以分两个部份,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就好象进行体育锻炼一段时间后感觉不如从前一样,过了这一段就好了,至于好多少,要看前面的底子。精神上的则表现为如对父母的依赖,某件玩具的感情等。总之要抓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jjhs+-->引用:jjhs 育儿的过程是对自己的重新塑造的过程。我们自己如果不脱胎换骨,而想找一个捷径,希望用这个捷径教育好孩子,自己又省心,是根本不可能的。或者即使想用钱或物质来弥补自己比如在时间上,或其他方面的不足,后果只能是越补,窟窿越大。你的一言一行都躲不开孩子的眼睛,虽然现在他表达不出来,做不了立竿见影的举动,但会对以后产生长远的影响,因为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榜样。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那么接下来是我不同意的。第一点在于蒙氏将孩子分为正常和不正常...
jjhs+-->引用:jjhs 昨天去了趟书店,很多书...有几本好象不错。太贵,叫什么《和孩子一起学艺术》,系列中只有一本,其他的可能还没有出版吧。
jjhs+-->引用:jjhs 坚持了一段时间,问题出现了,
半路出家,专业性太差。
其他相关的帖子也有这样的问题,
怎么才可以坚持下去?
我觉得我目前遇到的是对一些概念的吸收,和消化,还没有应用的生活中。
需要不断的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再应用理论解决问题。
第二是如何贯穿下去的问题,
书中的三个部分讲述不同的东西,我们要结合起来探讨。
脑子里晕的很。
yxm0708+-->引用:yxm0708 我觉着蒙氏的思想挺容易贯彻呀:观察孩子,帮助孩子,不要做"成人式"的支配和干扰工作;孩子的工作就让他们自己去做,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除非万不得已. 是不是我还没入门? 我家孩子的改变之一:明确的知道了玩具就是玩具,教具就是教具,用完收好,不能像以前对待玩具一样到处乱放. 别的-还没看出来
jjhs+-->引用:jjhs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会形成一定的秩序观,即物体所处的第一被发现的位置,是婴儿秩序感官里法定的位置。如果这个位置被破坏,那么,就会遭到强烈的抗议,表现为哭闹,和不安。
<font face="宋体">这种现象我没有遇见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验。现在探讨的是秩序观本身的内在意义,和影响的周期性。
<font face="宋体">对物品的位置的记忆,是表象的秩序观,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秩序观,比如吃东西前要洗手,是卫生方面的秩序观,见到熟人后要打招呼,是礼貌方面的秩序观,看电影要买票,是社会行为的秩序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宋体">幼儿的位置秩序观是基础的来到社会的表现,但长期坚持各种行为习惯的教育才是对孩子完全性格的培养。所以,教师的孩子,在这方面要有较大的优势,对蒙台梭利的秩序观全面的分析,更加体现百年树人的艰辛!
hassi+-->引用:hassi 这点没错。小孩是有秩序观。我儿子10个月就送到台湾人在长沙开的蒙班,呆了半年就换其他幼儿园了。他养成了习惯,东西最开始在那里以后就必须还在那里,如果移动了,他就觉得不对。他在蒙班养成了特别好的习惯,自己吃饭(1岁开始),自己拿杯子喝水,垃圾全部扔垃圾筒,等。但我觉得太固定了,可能会影响想象力。
jjhs+-->引用:jjhs 秩序不代表要死板,学校可能会希望这样,会有好的面子。但蒙氏的精华是观察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发展。
左思右想+-->引用:左思右想 事实和价值是要进行区分的。正如一份食物好吃和应该吃这份食物,是两回事。 幼儿期的某个阶段存在着某种对于秩序的偏爱,这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但是由此就得出“应该培养幼儿的秩序感(意识)”,是否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谬误呢? 我自己没有亲自体验或实施过蒙氏教学法,但是凭借观察和分析,也大致可以得出一些看法。不去说它好不好,只是想通过客观地分析,表明蒙氏教育内部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自然主义教育有一个基本的信条:凡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就是好的,凡是人为的就是不好的。在蒙氏的秩序教育以及其他类似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自然主义教育的逻辑——幼儿的秩序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帝的某种精神意志的体现,所以它是好的,所以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也是典型的儿童中心的逻辑。这是蒙氏教育中自然主义和儿童中心的一面。但是蒙氏教育中还同时存在着与此相对立的另一面。这就是通过教具、教材和教法中的高度控制所体现出来的行为主义,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具和教法中所体现出来的程序教学的原理。 蒙台梭利眼中的儿童,不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五光十色的儿童,而是抽象的、体现“上帝精神”的儿童,她对于儿童的观察固然有准确和启发人的一面,但同时也是极其片面的,因为她戴着天主教的宗教神秘主义的眼镜。 正是这种抽象性和片面性,使得蒙氏以为她所设计的教具和教法既充分地体现了上帝的意志,又完全符合儿童的自然。她的一致性建立在对儿童和对教育的片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宗教给了蒙台梭利极大的自信。 我以为,不否认蒙台梭利的实践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内容,有些主张也颇有见地,但是蒙台梭利的理论基础是相当薄弱和混乱的。她的个人魅力感召许多人,她的宗教精神也使她的观点戴上了光环,——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其理论中的根本矛盾。 另一种矛盾,已经有人说过了,蒙台梭利在坚持实验精神的同时,却有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精神胚胎的内部展开,也就是“预成论”。这也决定了她的试验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试验。也就是说,不管她做什么,她总是在验证自己,而不是发现新的规律。 这种封闭性,也是蒙氏教育的一大特色。一个人如果不完全进入蒙氏教育的体系,据说就没有批评蒙氏的资格;而一旦一个人真正进入了蒙氏的体系,她很可能就被洗脑了,成为蒙氏的忠实信徒,失去了批评的能力。这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蒙氏是不可批评的。 一个自由的教师,是不应该有任何宗派倾向的。一个自称自己是某某流派教师的人,她的心灵是不自由的,而她的教育,虽然可能有某种效果,却必然是片面的,许多危害性的结果,要等许多年之后才能够真正显现出来。
左思右想+-->引用:左思右想 [quote]jjhs+-->引用:jjhs [自然主义教育通过教具、教法的高度统一来实现<font color="black"> this is not my point <font face="Verdana">1、 <font color="black"><font face="宋体">第一条中,肯定了教育的方法,不论是哪一种主义也罢,都需要配套的教具和教育方法,而蒙台梭利的方法在几十年中得到了大量的复制,这种体系优点大于缺点,就象我国的填鸭式教学一样,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强制性大于开拓性,但在最初的几十年里,也是符合当时国情的。现在我们迈过温饱的门坎后,对教育也提出了高要求。此时,蒙氏教育和大量私立学校的兴起,就代表着教育的变革前奏。 蒙氏教育的兴起,是不是代表教育变革的前奏,目前还不能下结论。这个问题需要有人来研究,为什么蒙氏教育会火起来,因为比较正统的学术理论机构和研究者对蒙氏教育一直不太看好。 事实上,根据我的了解,在实践中真正火起来的,不是蒙氏教育的原本正宗,因为真正能够得其三味的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实在少得很。许多幼儿园并不在意蒙氏的本意是什么,家长也不能充分了解。而蒙氏的表面功夫比较容易做,对教师和对家长都比较有吸引力。既容易做又有市场,当然就容易火了。——当然,这只是我在没有研究的情况下的推测。 其实现在的教育市场上火的东西很多,例如原来流行的零岁方案,现在的杜曼方案等等。不是这些东西本身有多么好,而是他们在市场上容易构成对家长的吸引。 任何事物,流行或兴盛,总有它的道理和实际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本身有多么大的价值。
jjhs+-->引用:jjhs 谢谢你的建议!
我在考虑“反骨”的问题,这种逆反心理的正确引导值得讨论,
可能现在不明显,坚持逆反心理的合理解决,
并对这种思路养成习惯,
利于和孩子沟通,
也民主一点。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感谢楼主,一直坚持这个议题,对大家都是有帮助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谢谢! 感觉理论上的东西似乎多了些,个人认为只有把蒙氏与幼儿实际生活和具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把中国现行教育做得更好,纯属个人意见,别见笑。
fengying_cq+-->引用:fengying_cq 让孩子在失败中自己去探索、总结。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