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从Jenny谈起 [打印本页]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8-6-3 10:07
标题: 从Jenny谈起
1

去年夏,Jenny就来过我的英语角,玩了一天。当时,她刚从上海的孟母堂退出。在孟母堂的学习生活,于她近乎“恐怖”,她向亲人诉说的事:在那里她背不出经,常要遭受不给吃饭和不让睡觉的惩罚。有一回,所有的孩子都外出玩去了,她独自一个被留下,恰好遇到去看望女儿的水瓶子。因为孟母堂的遭遇,使孩子连对上海都充满了敌意。孩子说,她再也不想听到“上海”这个词了。

从上海回到亲人身边的成都,又快一年了。这一年里,孩子的外婆,始终与我保持着联系。我因而知道她去了成都一家被认为最好的外国语学校,读二年级。她在班里是排在前面的好学生,拿过很多奖状,甚至还被选拔至北京参加英语方面的一个什么比赛。然而,从外婆的谈话中,得知孩子总有点什么问题令她不能满意,她总要跟我讨论将孩子放到我英语角来学习的事,原定的时间是从放暑假开始。然而地震的发生,使孩子学校所在地区处于余震的危险之中,因而,也就提前来到了英语角。Jenny的到来,使原来的“三只小猫”,变成了“小猫四只”。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15 21:06 编辑 ]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8-6-3 11:27
2

通过这几天对孩子的观察,我觉得孩子外婆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Jenny生于2000年11月1日,比Angella小一岁多,就是比Sunny还小了几个月。就拿最接近的Sunny来比较吧,孩子的英语、数学都要比Sunny刚来时的情况稍好,但中文就稍差。而且,在学习习惯上、专注能力上、就比Sunny弱了很多。甚至还有些坏习惯,如不时地在咬手指。

这两天,外婆看到上课的情况,很有感触。比如说,上英语课,我这里幼儿园的孩子,都能拿着《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熟练地朗读,而Jenny已在外国语学校学了近两学期,却做不到——她基本不认读文字。据说每天最多的课程是英文,每天也都有外教的一节英文课。我就想,不能认读到也罢了,可能学校认为孩子小,要从听说开始,不太注重认读,但是学了近一年,却连语音都还有明显的毛病,比如s\th不分等,实在让人困惑。

看到Sally的学习,她的自学学校课程、她的英语、她的钢琴,实在让外婆赞叹不已。她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何时能让Jenny也像Sally一样呢?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8-6-3 15:18
3

Jenny曾在孟母堂与Sally、Sunny同过学,与后者更熟。这些天,Sunny只是在她到的第二天来看了她,而没有留在这里上课——她仍在平湖与他爸爸单练,外婆无法跟她比较。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想,Sunny会比Jenny总体上大至超前约一年。因此,我不久前曾说到Sunny目前并不比同龄学校的孩子落后,眼前Jenny的情况就是一个实例。

我体会,外婆并不只是简单的攀比,在她内心还有个疑问:Jenny是经过早期教育的孩子,三岁时在外婆努力下已认识了很多汉字,如今却不仅未显示出经过早教孩子的应有优势,而且反而落后了呢?她言语之中颇多怪罪孟母堂近半年的弯路和这近一年的学校教育。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4 21:48 编辑 ]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8-6-3 16:03
4

我想,情况应该是复杂的,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但有两条,对我来说非常清晰:1,读经死背如孟母堂,对大部分孩子恐怕是不合适的;2,早期教育的成效保持需要有合适的后续教育与之接轨,而现今的学校教育却难于接轨。

此文讨论到的三个孩子均有孟母堂读经的经历,这个经历只证明这种死背读经对他们并不合适。这个“不合适”有多种层次的意义。对一些孩子,并未产生明显的积极作用,读了,背了,现在忘了。对另一些孩子,甚至多少留有一些负面影响,如明显的厌学,或习惯于死背而不求理解,等等。

至于早期教育,因为侧重不同,本身的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单纯追求认字和注重思维训练的不同早期教育,对孩子后劲的影响会很不相同。然而,再好的早期教育也只是半成品,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后续教育与之接轨。这一点是我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那么,好的后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总结起来,应该包括:1,能够保持和拓展早教的已有领域;2,在孩子兴趣、能力和学习节奏上能够适合并进一步提升;3,在学习上不断向自学过渡而学习习惯也不断能够提升;4,所有一切,仍须以思维领先为主旨。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3 16:12 编辑 ]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8-6-4 21:35
5

Jenny的外婆此刻已在回成都的火车上。通过一周多的观察,对Jenny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性格来看,她属于外向型,身体很好,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尽管目前学习习惯不好,但性情上没有问题。这样的孩子,适当加以调教,会很快起步,而一旦纳入正轨后,学习效果也会很快体现出来。大约半年后,会达到能与Sally他们同步学习的程度。我打算给她三个月的过渡期。我相信早期教育的作用会不断体现出来。大概再有两年的时间,她应该不会差于一般学校的六年级学生。

与Sunny相比,她的思维比较活跃;与Sally相比,她可以不再去学校考试,可以不受学校应试教育的任何干扰。再加上性情上的优势,她可以很快适应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总之,我比较看好这个孩子。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8-6-15 19:47
论坛是用来“论谈和交流”的
6月3号至今居然无人参与讨论,看来地震灾害,不仅摧残着灾区人民的身心
同样也在煎熬着本版读者的心灵

仔细拜读了先生的帖子,还是没看明白一个问题:
这些孟母堂出来的孩子,为什么会厌学或者“不肯动脑”?
如果是说“死记硬背不适合孩子”,那么,

孟母堂同样可以举成功的例子,来说明他们的方法是适当的
并且,他们可能反驳说“我们的教法不叫做死记硬背”

这就形成一种“自说自话”的无效沟通局面
公众论坛自然就丧失了它存在的价值

既然先生和孟母堂都是办私塾的,那么大家都是同行
同行之间展开的批评,不仅需要勇气,同时也需要真诚
因为指出不足,加以改进,受益者永远是孩子

科学,不是靠举例就可以证明的
归纳是一个方法,证伪对手也要一针见血,找到对方错误的根源




作者: 德润天地    时间: 2008-6-15 21:26
期待下文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8-6-16 10:52
公众论坛的价值,在我看来就是在于能有不同的声音。

大家都能“自说自话“,沟通也就在进行之中。沟通本可有不同的形式,愿意讨论的可以讨论,愿意争吵的也可争吵一下,愿意自说自话的,也不妨自说自话。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6-16 10:55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8-6-16 13:28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8-6-16 10:52 发表
公众论坛的价值,在我看来就是在于能有不同的声音。

大家都能“自说自话“,沟通也就在进行之中。沟通本可有不同的形式,愿意讨论的可以讨论,愿意争吵的也可争吵一下,愿意自说自话的,也不妨自说自话。





有几点疑惑,请博士不吝赐教

其一

淡泊,是一种开明、高远的美好情致,如一幅清雅的国画
这可以说成是一种性情的染色,通俗讲就是一种习惯。
但是,如果一个人表现出“此处淡泊而彼处不淡泊”,我们通常就有理由怀疑他是否“真淡泊”
因为,一幅淡雅的国画,放在哪里都是“不改本色”的

我在其他某论坛看见先生的足迹,先生似乎热衷于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长进”
并有意邀请他人子弟,作一网络“学识比拚”
只可惜,那位家长是“淡泊”的,轻描淡写般婉言谢绝了

在此帖,先生虽然在“描述自家私塾新闻”方面十分热衷,无人理睬的情况下连发五帖
但是,在“批评其他私塾毛病”方面,却是“很淡泊、很随意”的
而且,面对网友郑重提出交流时,先生又是“很淡泊”地拒绝说明批评的理据

请问,这种染色不均匀的淡泊,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二

公众论坛的价值,是否能够等同于无人的荒野?
苍茫宇宙,一任万物生长坏灭,“自由自发”是其最高价值,这不假
但是博士,版主先生,您可能忘记了,苍茫宇宙的“价值”,是人赋予的
一切价值意义,都与“人类”相关,宇宙大地其自己,无所谓价值不价值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
作为一个儿童教育论坛,一个家长交流教育心得的论坛
博士版主,将自己不负责任的随意批评,描述成为一种“自由沟通”
合适不合适?

这个论坛的价值,意义
到底是在于“提高儿童教育质量,给予孩子一个美好健康的未来”
还是在于“自说自话”足矣?

若是“自说自话”足矣,
则可套用《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批评,需要理由吗?
若非,则应该在批评前,深入研究“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免误导家长

特别是 当“版主发言”的时候
特别是 当这位版主是一位“博士”的时候
特别是 当他批评的是“同行”,并涉及“教育问题”的时候
他更应当慎重(“应当”二字,是道德问题)

请问博士,您被什么遮住了眼睛,以至于无法区分这么一个简单问题,即:
“人类世界的教育领域”与“自然界”之间
它们的运作规律,存在差异?(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知识问题)




其三

从您的语境分析,我觉得您的“淡泊情致”与“思考模式”之间
有十分明显的断裂与冲突

两千年前
那位在野甘居茅庐,躬耕南阳,在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相
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一个什么概念:
宽容、严谨与睿智

博士,您就少许有点不同
一方面,您在行文中表示了“宽容大度,自由交流”的意向
一方面,您将“说明原因的义务”,不自觉地曲解为“讨论与争吵”

更有甚者,从语境逻辑分析,您所谓的网络交流,只有两个概念
并且这两个概念是“严重对立”的:要么讨论,要么争吵

关于您不自觉透露的的这个思维模式,我不禁要问:
您的脑子里面,先不说缺乏逻辑,只说“义务和责任”五个字,是不是比较缺乏?

您批评别人的时候,就可以“自说自话”
如果遇到赞成与附和的网友,大家就讨论一番
一旦遇到我这样的傻瓜较真,您要么不理(沉默也是一种沟通方式嘛),
要么,就以“不和你争吵”为托词,
把我下放到无理取闹的层面,然后孤芳自赏地高昂博士的头颅?

这和鼠目寸光版,又有什么区别呢?


----------------------------------


最后,我想说的是:很早以前,这个论坛就知道,
我并不赞成孟母堂的教育方式
但是,假如我要对他提出公开批评
我就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找到了他的问题根源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8-6-16 13:36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6-16 13:34
搬个凳子看热闹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8-6-16 15:38
我好像记得,在批评孟母堂时,也谈过理由,甚至分析了原因,但是否“根本“,则见仁见智。问题是,找不到根本原因,就必须闭嘴吗?你所有的那个逻辑是否霸道了一点?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8-6-16 16:12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8-6-16 15:38 发表
我好像记得,在批评孟母堂时,也谈过理由,甚至分析了原因,但是否“根本“,则见仁见智。问题是,找不到根本原因,就必须闭嘴吗?你所有的那个逻辑是否霸道了一点?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靠全面深入的调查了解,把握第一手资料。
解决问题靠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敏锐的思辨能力。

你批评孟母堂的时候,理由基本上都是小孩或者家长提供的,比如他们厌学了,他们变傻了,变拘谨了,学习能力降低了,等等。这是谈现象,这些现象的主观意味比较浓。同时,在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时,你显然并没什么耐性,一方面臆测成份较多,另一方面,篇幅也远低于自家私塾新闻的报告。

至少,我们在这里没看见你与被批评方沟通的内容。缺乏敏锐的思辨能力当然不是你的错,但是,与孟母堂直接沟通一下,似乎并不需要什么了不起的能力,有诚意就够了。

如果连解决问题的诚意都没有,你讲话或者闭嘴,二者其实也没什么区别。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8-6-16 16:30
标题: 回复 #12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孟母堂的问题,也许在于“模具化制造人才”的思维定势。
他们有自己对人才、教育方式的一套定义和标准,他们认为,人才就该“如此教”。创办者和老师们戴着这个框架实施教学。拿王财贵先生的话说,就是“警察抓小偷”式教法。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广泛存在,乃至世界范围内亦是普遍存在的。
学校和老师,不解决自身的问题,是教不好学生的,无论你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8-6-19 16:03
关于“读经当然要讲解”及其他 (2008-06-19 15:40:47) [编辑][删除]
标签:教育 杂谈   分类:现代私塾2

女儿能开始初步阅读的时候,就开始读经,那时她四岁余,一边识字一边读经。先是读《三字经》,接着又读《论语》。但我不采用王财贵提倡的那种傻读死背的方式,而是一开始就设法让孩子去理解,甚至容许她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要让她知道别人是怎样理解有关经文的。这当然主要是通过讲解,让她知晓有关的词义、有关的知识、有关的故事和有关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后来的影响。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把经书当作宗教或信仰类的东西,而是看成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重要典籍。经书里有值得称道的智慧、思维和文采,却也有时代的局限所形成的迂腐和糟粕。这些也要通过讲解来引导孩子有所感受和思悟。总之,我觉得采用经书作为女儿的启蒙语文教材,远远要好过学校的教科书。


既然是当作教科书来用,熟读是需要的,能部分背诵当然更好,但背诵绝不当作考核的要求。重要的是要有感悟和理解。而感悟和理解的方式之一,便是教会孩子能够使用类推的思维方式,即孔子一再强调的举一反三或知一推十的思维能力。据我的教学实践,类推方式也是孩子普遍在幼儿时期乐意接受和善于使用的方式,对启发孩子的悟性即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而单纯的傻读死背,却难有在思维训练方面对孩子真正做到启蒙。读经而不讲经,至少不是好的方法。指望诵读百遍千遍,便能出现某种特异功能而达到顿悟的境界,我看就有点邪门。熟话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王财贵的方法,从其消极面来说,大概也就是在培养类似的小和尚。其实纵考历史上的读经教育,有哪位著名的圣贤不注经讲经?孔子聚徒传授六艺,能达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盛况,靠的不也是“讲”字吗?如果孔子不讲,哪来《论语》?



古人偏重背诵,有其历史原因。比如,当时书籍来之不易,未发明纸张前,在孔子的时代,学富五车,不也就是一大堆竹简,若印成现在的书也就是薄薄的几本小册子。即便是有了纸张,也要靠抄书;即便是有了印刷,大部分读书人也买不起。于是口授相传,背诵成习。然而到了现在的信息时代,还有这死背的必要吗?特别是不理解的背诵,充其量也就是认读了一些方块字而已,而且还是那种低层次的认读。



再说古人诵读,因为有其当时的语境,或许悟性好点的能在不用讲解的情况下悟出几分。可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孩子若无小学训诂的功底,读《论语》、《左传》,还不是如同在读日语,他们又能悟到几分?实事求是地看,王财贵的傻读死背,实在不足取。再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学习英语,读什么莎士比亚,那完全就是闹剧了。我这样公开说,并不是想对王财贵先生进行攻讦,王先生在提倡读经方面确有其积极面,但完全采用他的办法,我担心会产生很多悲剧。

[  2007-12-1  ]



坦白讲,写这个帖子,是看了大家的争议后,觉得应该回到问题本身。不太赞同题外话太多,更反对对人不对事的纠缠。因为,这无益于问题的讨论。但讨论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也是涉及读经和现代私塾(或在家上学)方向、方法的一些重要问题,我愿意与大家心平气和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下面我接着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读经是否要讲解,是否要设法让读经孩子一开始就去理解,不只是无关重要的方法问题,或者说只是先后程序的问题。因为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孩子死背,会形成孩子不求思考的习惯和定式,这会是致命的。我曾对孟母堂寄予厚望,但当我接触到一些孟母堂待过的孩子,却十分失望。在他们身上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很多问题喜欢用“不知道”来回答。他们能背很多,但他们的知识面和认识能力都不高。问题就出在王财贵先生的读经理念上。在孩子们重要的启蒙和基础教育阶段,他将读经当成第一,又不许讲解;不仅第一,而且还要唯一。这就更至命了。



2,        孩子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并强烈求知,这本是天然的常态,教育的天职就是使孩子的这种良好状态能持久地维持下去,并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引导他们去不断地探求学习,高超的教育更是能够高效地使孩子们学习和探求的领域不断扩大和提升,同时学习和思维能力也随之增长和提高。而孟母堂却打着培养“总理级”人才的幌子,差不多却只让学生每日面对着录音机埋首背经。这样的路子,往最好的方面说,也许最终能造就几个通经或文科方面的偏才,但却会贻误大批孩子的最佳学习时机。现代社会毕竟不是科举时代。王先生的读经理念显然有方向上的重大失误,时代感也是颠倒了。这个问题不及时纠正,其后果便是殃及很多以读经为主的所谓“现代私塾”。



3,        孟母堂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傻读死背的模式,我想除了王先生的读经理念,其隐含身后的商业性营运模式也不无关系。因为只有这种傻瓜式的模式才最容易推广——教材和碟片大量出售。而且,还有或隐或显的近乎宗教(或宗派)色彩的东西。这些看来对教育的影响当然不会有积极的作用,但却能让一些留在圈内的家长长期沉湎而难于自拔。其实有些家长已经从孩子身上感到了问题,因而有反思和表述,这显然是情理中的事情。

2007-12-2





很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使我们的讨论能进一步深入。我提出读经当然要讲解,而且把读经不许讲经及其所致问题归咎于王财贵先生,我想不是出于误会。


我觉得王先生把“读经”当成他的专利,似乎除他而外,无人可讲。这种态度,实际上就是气量狭小的宗派观念。当然,讲经会有层次问题,会有高低之别,比如识字句读层次,典故背景介绍层次,章句注疏串讲层次,乃至微言大义索隐层次。。。。。。总之,高层次的大家确实难求。但这不应该成为不许讲经的理由。我们让孩童读经,无非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读经,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有所感识,其中包括对古文的音韵语感、文章词采、历史典故、乃至圣贤之思辨风采有所感受和理解。历朝历代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俯拾皆是。作些文献的收集整理、并为孩童导读绍介,我想绝非难事。问题是王先生把这些典籍神秘化、宗教化了。



我一直想不通王先生的逻辑——无人可讲的典籍,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去读?读来何用?就说让孩子自己去思悟吧,也得有个前提和基础,为何不通过讲解文字和历史背景知识来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些方面,即使一般的中文老师,也都可以做到。就是普通的父母,也完全可通过向孩子介绍前人对经书的解读来引导孩子求索经书的奥义。哪怕就是拿个有白话文对译的本子,也能引导孩子去理解思考经典的含义。脱去神秘化、宗教化的外衣,经典不就是值得一读的书吗?那就让孩子就像读其它的好书一样地去读吧。我就对孩子说过:《论语》记载的,就是一个特别智慧的老人——孔子在与一群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而他们的谈论几千年来一直让后代学子受到启发而津津乐道。做中国人,不读这本书会是终身的遗憾。

2007-12-4



我主张在孩子幼时读点经,也主张同时教英语甚至其他的外语,稍大(比如六岁)之后,还应当正式教数学。这样的安排,不仅是着眼于孩子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对孩子的思维训练。


中文,特别是古汉语,与西文对比,显得比较简略,因而模糊而又笼统。从行文严密的角度来看,中文确实不如西文。中国的经典也缺失犹如同时代西方大思想家著作的学科体系和逻辑论证。中国的经典如《论语》之类,确有不少智慧的闪光,但多得之于经验和有关思悟,多类推和模糊性概括,并无严密的论证和解析。这种思维方式非常符合幼童的自然思维,容易为孩子所感悟。这是我主张幼儿可以读经的一个出发点。



但对孩子的思维,总要引导他们向严密和逻辑的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较早并较好地学习一门西文,比如英文。经过英语的学习,我感觉可以引导孩子在思维发展上更有条理、更加细致。而数学的教育,特别是像几何那样的解题训练,对增强孩子的逻辑思维十分有益。



而这样的系列思维训练,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尽量在孩子未满十三岁前基本完成。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打通古今中外,融会文理各科,重新编织适合孩子的学前与而后的基础教育知识链条,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教学探索方式。也正是这样的思路,使我明确反对把读经当成第一,更反对把读经当成唯一。
2007-12-11



附:答超常时空

-

感谢超常时空的回复。现就具体较明确的内容,作一些讨论,也是希望进一步地深入交流。


1)关于识字。识字当然需要准确读音,但准确的读音还不是识字的全部,对汉字来说,字形就非常重要,读读写写,互相结合,非常必要。因此,是否一秒钟能够做到识字,还是令人不能信服。其实,即使一分钟认识一个字,也不耽误学习,就是再花多几分钟又有何妨?把识字看成一个认知的过程,强调阅读是合理的,但并无必要强调“超短时”的一次性全部速成。


2)关于读经。超常时空反对王财贵试的死背,我也有同感。从孟母堂的实践来看,超过一年的读经儿童不多,死背方式却让不少孩子望而却步,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我也不同意超常时空认定读经就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其实读经有各种读法。我主张小孩子启蒙之始适度读点经,一方面可以认字,另一方面可以明理,再则也能培养文言的语感和思维上的悟性。关键就在于要有讲解,而且要讲得合乎童趣,使孩子们爱听、有得益。讲解既要讲理,也要讲文字,并结合文化知识和现实生活讲。这样的读经未必低效。


3)外语的学习(主要指英语)。学习英语是当今社会难于回避的。一种教育体系,如果全指望送孩子出国或依靠全英语的环境,来解决英语学习,实际上不切实际,或者根本就是一种推托。较好的方式,我认为应当探讨自幼的双语学习之路。

2007-9-5
作者: 融奕    时间: 2008-6-19 16:37
读经与现行的教育应有效的结合,但德行教育是第一,故育人者的德行与学识要有表率,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8-7-11 10:18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Jenny已能在初级班上当小老师,带读《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前20课,一口很漂亮的美音。

而在20课后,则有Sunny当小老师。再接下去,便是Angella,包括《新概念英语》的第二、三册和《PETS》 的第二册。

最近,我要去舟山开会几天,这几天的教学就全交给他们了。尤其是Angella,她还要教写作课和文言课,周日的写作课将由她谈写作《也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文的若干问题,并答疑。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8-7-12 01:45
考虑到明天就要动身,今天的课就开始由他们三个八、九岁的孩子接替。没想到非常成功。Angella的表现尤为突出,她完全可以独立承担《新概念英语》一、二册的教学。我对英语教学史不熟悉,但我想,Angella恐怕算得上是最小年龄的外语教学者了。

当然在教学上,我已刻意培养她好几年了。一年半前,我因故离开海盐几天,那时她已承担过几天的英语教学。所不同的是,目前正处暑期,是学生和课程最多的时候。但鉴于今日女儿的表现,我非常自信,目前所有开设的课,女儿都可以接过去讲。这些课程包括:英语最难至PETS(2),古汉语用《古文观止》作教材,写作与阅读课她准备讲她的论文或自传的写作思考。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