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心雨的六一儿童节 [打印本页]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1 19:10
标题: 心雨的六一儿童节
上午在老公的帮助下
心雨完成了第一个篆刻作品
于是我们临近中午出发
开始了我们的家庭拍記旅程


作者: 走啊走    时间: 2008-6-1 19:31
心雨真能干!
房子真美!
作者: chenxiaojie0110    时间: 2008-6-1 19:51
不错的字。只是识字太少,差点没认出心字来(开始还以为是一个字呢)。
作者: woodhead    时间: 2008-6-1 20:06
嗯。。新版琴棋书画。。。钢琴,围棋,篆刻,摄影。。。
一个小淑女啊。。
作者: 酌言    时间: 2008-6-2 07:45
小淑女是这样出笼的……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2 08:20
心雨喜欢什么
我们都会给她提供尝试的机会
能不能坚持下去就看她自己了
作者: menghuan    时间: 2008-6-2 09:12
好棒的心雨,妈妈也很棒!(是妈妈吧?)
好的家庭教育真的可以培养出人才的呢.
作者: sun_tuotuo    时间: 2008-6-2 09:29
很赞同你的教育理念,但无法做的和你一样好。你真是个好妈妈。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2 10:40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每个母亲也是个性十足的
只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
那就是最好的
作者: menghuan    时间: 2008-6-2 10:55
以前总觉得自己会是个合格的好妈妈,可是在论坛上这么久,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个妈妈不够合格,好多东西,感觉自己都做不来,真怕把一个好孩子让自己给培养平庸了.
作者: 水晶孔雀皇冠    时间: 2008-6-2 12:13
有没有心雨笑的照片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2 12:33
这张心雨笑得还是比较灿烂的
地点:北海夹道

作者: 亭亭妈咪    时间: 2008-6-2 12:51
现在看听语的摄影已经是视觉的享受了
作者: 老等    时间: 2008-6-2 13:45
小篆?
真棒啊!
PP也很PP
作者: shinbard    时间: 2008-6-2 14:46
厉害的孩子呢!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2 15:58
老等 2008-6-2 13:45 威望 +2 我好不容易进了城,版主又开始往乡下跑了
老等 2008-6-2 13:45 金钱 +2 我好不容易进了城,版主又开始往乡下跑了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作者: 水晶孔雀皇冠    时间: 2008-6-2 16:12
我们家的家规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觉得还是应该有个家规

听语能否展示一下
给个借鉴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2 16:33
我家的家规和我成长的环境和经历有关
不是手抄本的
很多东西是深入骨髓的
作者: 水晶孔雀皇冠    时间: 2008-6-2 17:48
标题: 回复 #18 听语漫步 的帖子
不外传?遗憾,没学习的机会了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2 20:46
原帖由 水晶孔雀皇冠 于 2008-6-2 17:48 发表
不外传?遗憾,没学习的机会了

给你看看这个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说起老北京人的用餐规矩,实在是不少,一些老规矩用现代人的目光还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反映出老北京人朴素的心理和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
  
    一是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特别是家中有七八十岁老人的,绝对不允许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这是因早年间家里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如果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是对家中老人的最大不敬。
  
    二是吃完米饭后,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老辈人常对年轻人说,碗上粘着米粒,将来就要娶个麻脸的媳妇。实际上是告诫年轻人要养成珍惜粮食和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三是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要说“再来一碗”或“再盛一碗”,因过去老北京人将街上的乞丐称为“要饭的”。
  
    四是吃饭时不能吧唧嘴,喝汤时不能出声音,要用勺一下一下轻轻地喝,不能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喝,如果声音过大,被视为对旁边吃饭人的不尊敬和没有教养,像猪吃食儿。
  
    五是不许用筷子敲打饭碗,饭菜没端到桌子上时,孩子们要静静地坐在桌前等待,如果哪个孩子不懂事用筷子敲打饭碗,大人会马上训斥:“我这儿不收要饭的。”因为过去街上的乞丐多是一边敲打饭碗一边乞讨。
  
    六是吃饭时不能闲聊,现在人们吃饭时多是边吃边聊,而过去老北京人却讲究“食不言”“餐不语”,特别是大户人家坐在一起吃饭时,不许随便说话,特别是孩子们,吃饭就是吃饭,谁要是吃饭时随便说话,轻者会受到大人的训斥,而重者会遭到大人用筷子打上两下。
  
    七是吃饭时不能随便换座位,刚开始坐在哪儿,就一直坐在哪儿,不能端着饭碗一会儿坐这儿,一会儿坐哪儿。因为只有街上的乞丐才是要了一家又一家,不断变化“位置”。
  
    八是吃饭时,若是谁不小心失了手将饭碗、菜盘子等家伙打碎了,要连忙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以此缓和气氛,使失手的那位不至于难堪。
  
    而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但在一些讲究的老户人家里,还依然保留着一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些老理儿是为了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图的是吉利,其实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2 20:51
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饭桌上的规矩还有很多呢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8-6-2 21:11
那个色眼的拍的很好!
作者: 蓝弟弟    时间: 2008-6-2 22:26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8-6-2 21:11 发表
那个色眼的拍的很好!

开玩笑,光圈开到1.4,你看看那虚幻的效果……一看就是牛机+牛人拍的,校长拍不出来。
作者: 蓝弟弟    时间: 2008-6-2 22:40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08-6-2 20:46 发表

给你看看这个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说起老北京人的用餐规矩,实在是不少,一些老规矩用现代人的目光还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反映出老北京人朴素的心理和几百年来养成的饮食文 ...

我说怎么咱瞧着校长就有素质,原来还真有点门当户对……

校长捏,咱可不是什么老北京,小北京都8是捏,可这规矩怎么和你家一样? 校长啊,除了您老说滴那套全有外,咱补充一下咱的规矩——咱就是这样长大滴:

除了“碗里要一干二净,不能有剩余的米粒粘碗上”,咱家要求不能有米粒掉在碗外面;曾经老爹把俺掉在桌子上、掉在地上的饭粒捡起来,用开水烫过,命令俺全吃掉……

咱家里,女人是不能上桌的(小女孩子不算女人),每次有客来,咱老妈都在厨房里忙里忙外,就是不上桌吃饭的,到大家快吃完时,才端着碗在旁边吃。

咱家里,长辈没动筷子前小孩子是绝不允许先动筷子的,否则会被打手。

咱家里,夹菜只能在桌子上就近夹菜,不允许长伸筷子的,就是每盘菜也只能夹盘子里靠近自己这边的菜;

咱家里,拿筷子是不能翘兰花指滴;

咱家里,是不允许连续夹菜滴;

咱家里,筷子是不能深入菜里滴,更不能把盘里的菜翻起来的;

咱家里,煮糊的饭只要放进了碗里,就是必须吃掉滴;

………………………………

[ 本帖最后由 蓝弟弟 于 2008-6-2 22:41 编辑 ]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8-6-2 22:41
原帖由 蓝弟弟 于 2008-6-2 22:26 发表

开玩笑,光圈开到1.4,你看看那虚幻的效果……一看就是牛机+牛人拍的,校长拍不出来。


钱财是身外物, 也到过青城山了直接就为尼D3了吧, 再配个好妾过色日子了吧!
作者: 蓝弟弟    时间: 2008-6-2 22:47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8-6-2 22:41 发表


钱财是身外物, 也到过青城山了直接就为尼D3了吧, 再配个好妾过色日子了吧!

好啊,好啊,支持02GG喜新厌旧!D3……高山仰止……崇拜中……

想问问02GG,您上青城上的精确时间是哪一天?别是5月12日吧?上几张照片给俺瞧瞧,好么?
作者: 蓝弟弟    时间: 2008-6-2 22:52
原帖由 听语漫步 于 2008-6-1 19:10 发表
上午在老公的帮助下
心雨完成了第一个篆刻作品
于是我们临近中午出发
开始了我们的家庭拍記旅程
164404164405164406
164407164408164409164410164411164412164413164414

那两个字太匀称了点点……上下留白一样宽,尤其是上面,显得拘束了点。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8-6-2 22:54
原帖由 蓝弟弟 于 2008-6-2 22:47 发表

好啊,好啊,支持02GG喜新厌旧!D3……高山仰止……崇拜中……

想问问02GG,您上青城上的精确时间是哪一天?别是5月12日吧?上几张照片给俺瞧瞧,好么?


装蒜?

不是说你吗? 你不是动了色心.
作者: 蓝弟弟    时间: 2008-6-2 23:00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8-6-2 22:54 发表


装蒜?

不是说你吗? 你不是动了色心.

装什么蒜?咱以为你到了成都,就直奔青城山去了,看着就那时间,有点担心02GG受到惊吓,故有此问。

D3?哦,MY菩萨,那价钱,把弟弟卖了也才值那价……再说,咱那水平太低了,咱不想给各位尼家色友丢脸。
作者: 蓝弟弟    时间: 2008-6-3 00:17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8-6-2 22:41 发表


钱财是身外物, 也到过青城山了直接就为尼D3了吧, 再配个好妾过色日子了吧!

02GG,那青城山真的不算山啊,才多高一点点?弟弟一向欣赏的是四川的那些极高山,为那些山咱绝对换D3。

又想起曾经站在绵竹的高山上的事儿了……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3 05:40
02
色眼人家用的是1DS镜头是24的
可不是一般的牛人牛头了
也是我和心雨的摄影老师
色眼看上心雨那条小裙子了
打算专门为心雨拍专集呢
现在心雨是拍記队的专职模特了
照片多的那就不必说了
每个人的镜头里都有心雨的身影
最新的一期《老北京网》有心雨一个专辑
等杂志出版之后,我给转过来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8-6-3 05:51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3 05:50
弟弟
你说那些规矩都有名目的
夹别人跟前的菜叫翻山越岭
在盘子里扒拉叫挑三拣四
夹菜不能滴答汤
不能用筷子指着别人
至于女人不上桌的问题
我还真是亲眼见过
我大姨家所有儿媳妇吃饭时间一旁站立伺候着
客人和长辈,儿子先吃饭
那可是吃一碗承一碗
您需要什么,只要言语一声
立马给您端过来
作者: tianqunping    时间: 2008-6-3 10:04
现代社会,把女人不上桌那些老规矩就去了吧!该结束的就全让它们埋地下吧,俺们可不想再当那时候的淑女,找儿媳妇也不要那样的淑女,俺 会别扭,感觉假的让人起鸡皮疙瘩。

[ 本帖最后由 tianqunping 于 2008-6-3 10:05 编辑 ]
作者: 水晶孔雀皇冠    时间: 2008-6-3 10:20
标题: 回复 #20 听语漫步 的帖子
与听语和弟弟
还真有许多相同的呢

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
就这一条使我与大学最好的同学之一,关系降为普通级

不能有米粒掉在碗外面;曾经老爹把俺掉在桌子上、掉在地上的饭粒捡起来,用开水烫过,命令俺全吃掉……
我就是这样要求女儿的
作者: shinbard    时间: 2008-6-3 10:28
终于知道为啥筷子不能插在饭里了

我家除了女人不能上桌这条被废除外,其余的都还有,只是执行起来力度不够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3 10:29
原帖由 水晶孔雀皇冠 于 2008-6-3 10:20 发表
与听语和弟弟
还真有许多相同的呢

吃饭时不能将筷子插在盛着米饭的碗里,
就这一条使我与大学最好的同学之一,关系降为普通级

不能有米粒掉在碗外面;曾经老爹把俺掉在桌子上、掉在地上的饭粒捡起来,用 ...

那叫倒头饭
是专门为死人准备的
所以给活人端上来的饭是不能插上筷子的
作者: 水晶孔雀皇冠    时间: 2008-6-3 10:58
标题: 回复 #32 听语漫步 的帖子
除了吃饭的还有啥规距啊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3 11:10
就这些
饭桌上的规矩还没说完呢
行立坐卧都有讲究的
说起来那就多了去了
现在都不讲究这些了
你还是放过孩子吧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8-6-3 11:12 编辑 ]
作者: 水晶孔雀皇冠    时间: 2008-6-3 11:18
标题: 回复 #38 听语漫步 的帖子
我觉得还是有这个必要啊
要不先把饭桌上的事说完
我的家规
我要克己复礼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3 11:42
简单说几个吧
你可真够气门芯的
喝酒碰杯的时候,晚辈的杯子要低于长辈的
长辈不离开,晚辈即使吃完了也不能离开
吃鱼的时候,一面吃完了想吃另外一面的时候
两个人各用一双筷子,一人夹头一人夹尾
不能说是翻过去,要说滑过去
不能随意布菜,要征求对方同意才可以
多了,我去给你找去吧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3 11:45
饭桌上的文化,就是“饮馔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众多家族在饭馔方式上有“家宴”、“宾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宾宴是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饭。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饭桌文化。
“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在礼、孝、德、教的影响下,孩子们养成了较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形成了礼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为、教重继承的饭桌文化,而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 
作者: 蓝弟弟    时间: 2008-6-3 16:28
原帖由 水晶孔雀皇冠 于 2008-6-3 10:58 发表
除了吃饭的还有啥规距啊

那规矩多了去了,就媳妇而言,至少有“三从四德七贞九烈十则八不许”。
作者: menghuan    时间: 2008-6-3 16:34
原帖由 蓝弟弟 于 2008-6-3 16:28 发表

那规矩多了去了,就媳妇而言,至少有“三从四德七贞九烈十则八不许”。

弟弟不会给家里人订了这些规矩吧???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8-6-3 19:11
虽然是老规矩
可是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耳濡目染都是这些
我们的个人行为规范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的
当然也会影响到孩子
作者: cysword    时间: 2008-6-3 21:10
标题:
哈哈
现在的家长都不想以前那样专制了
作者: 水晶孔雀皇冠    时间: 2008-6-4 16:44
标题: 回复 #43 menghuan 的帖子
看到昊昊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