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 |
确立人生态度,必须趁早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当口,常可能因为太在意孩子当前的问题,有时使出浑身解数还解决不了事情时,牛角尖就会愈钻愈深,往往造成亲子关系两败俱伤。殊不见所谓的「橡皮擦妈妈」,每天跟在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身边做功课,孩子写一个字、妈妈擦一个字,一个边哭边写、一个边骂边擦。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孩子中、高年级之后才后悔,很多自己太重视的东西,当时都以为是在帮孩子的忙,其实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十年以后,假设孩子都已经长大、进了社会,不论他们从事蓝领或白领工作,想要让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会是什么呢?」我喜欢把问题推向未来,让父母跳脱现在,这样心中的疑问,有时反而会变得明白。学历、语文、人脉、家世背景、吃苦耐劳…等,每个人的条件组合都不相同,但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对的态度。
如果你是老板,希望雇用抱持什么态度的员工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即使学历再高,只要态度不对,你还会愿意雇用他吗?如果你是个受雇于人的员工,又希望遇上什么样的同事呢?是遇事推托、遇错推诿;还是负责任、愿意与人合作的伙伴呢?
态度关系着事业的成功,也关系着家庭的和谐,根本就是关系着整个人生。像是当今有多少人在使用现金卡或信用卡扩张消费,而金钱观、价值观和消费习惯,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环。如果一个成年人可以去跟人借钱,只为了买一个名牌包,这样的人生是否还真的能快乐起来,实在令人存疑。
如果二十年后,父母才发现孩子的人生态度有问题,这样可就太迟了。
不趁孩子还是一张白纸时多花些心力,等到人格都已定型后,父母的教育功能早已衰退,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已经有限。不要继续溺爱他、不要继续帮他处理一笔又一笔的负债,可能是到时候唯一能做的事。
*家庭教育才是根本
有一回参加孩子小学的运动会,当全校正为大队接力比赛欢呼沸腾之际,即使我的孩子并不是选手,也深深为那些拚命向前冲的孩子们所感动、激励。正当我的眼泪都快被这种团结一致的气氛逼出眼眶时,却突然看到殿后那一队跑倒数第二棒的孩子,在交棒线的两公尺前,大概是发觉大势已去,「竟然不跑了」,让等着接最后一棒的孩子,赶忙着急地回头去「抢下棒子」,以完成自己的任务。
什么是运动精神?跑得快不快不重要、跑第几名也不重要,但是一旦参加了比赛,不管是为自己或为团体,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精神和态度。
身旁也同时见着这一幕的家长,在同等惊讶之余,开口说的竟是:「这学校是怎么教孩子的..」「教改、九年一贯如何如何…」其实不只是这位家长,只要社会上一有学生出现严重偏差行为的新闻,舆论也是一致将矛头指向学校、指向教改,或是打些于事无补的口水战;甚至还有人建议,「现在流浪教师这么多,何不让这些人学点心理辅导的技巧,每班多配一位辅导老师也不错?」
我很想大声疾呼:「配几位老师都没用,父母一对一都无法教好孩子,只祈求一对三十的老师帮我们教孩子,实在是本末倒置。」现在的父母孩子生得少,而且都将全副心力放在孩子身上;但学生的偏差行为为什么反而愈来愈严重?教育的环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当大家一面倒地检讨学校教育的同时,有没有人回头想想,家庭教育才是根本。请把孩子教好了再送去学校,而不是指望别人来帮我们教孩子。
*你要好品格的孩子、还是聪明的孩子?
我曾亲眼看过一个幼稚园年纪的孩子在公园打人,他坐在一旁的妈妈却只是淡淡地说:「这孩子就是特别皮。」完全不当一回事,既不向孩子问清楚,更别提说声对不起了。但是,那可是一个花了大量气力与时间在孩子身上,还是高学历的全职妈妈耶!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事,她却可以视而不见?
如果要父母选择:你要好品格的孩子、还是聪明的孩子?相信几乎所有父母都会选择好品格。这是我在演讲中常提出来的问题之一,而到当前为止,没有一个父母敢选聪明。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又花了多少的力气和时间,在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呢?
孩子还小时,对于吃饱睡好,锱铢必较;孩子上学后,又只盯着学习进度,学校的功课、课外的才艺、升学的补习,以为只要孩子功课好、有才艺,其他的事都可以再说、再等。这些父母也不是觉得好品格不重要,而是他们投入的心力实在会让人以为,孩子的好品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好像只要家里经济状况不差、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自然就会有好品格。
访问幼稚园或小学的导师最清楚,有多少父母在被告知孩子有偏差行为时,都是大感惊讶、失望,甚至不肯接受事实:「我的孩子在家里很乖啊!是不是学校有问题?还是跟某某同学学坏了?」
我曾听一位极富耐心与爱心的小学低年级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学生其实好教,真正难沟通的是家长。」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孩子从小到大,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在教导孩子的好品格?还是总要等到问题出现了,再说说大道理、或是劈头训斥一番,就以为这是在教育孩子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只会让父母一辈子疲于奔命。
养出好品格孩子的因素,当然不会只有一项。但是「帮孩子念故事书」这一项,绝对是父母不能错过的。 |
故事书V.S.大能力(上)
自从女儿上了小学,开始对友谊非常重视。一回接她放学时,发现她的表情和平常不大一样,追问之下,她才说起当天因为重新换座位,而新交了一个朋友小佩,但她原本的好朋友阿真却要求女儿不要跟小佩玩,甚至要求另一个同学不要跟女儿说话。看得出来女儿的心情非常沮丧,不断质疑着「为什么大家不能一起当好朋友?」我于是趁势拉着女儿到了住家附近的公园,想要安慰她一番。
我说:「妳知不知道,阿真为什么不喜欢妳跟小佩在一起玩?」
女儿不解地说:「不知道,而且小佩也很好啊!」
我说:「有没有可能是阿真太喜欢妳了?所以她看妳交了新朋友,怕妳被别人抢走,才不小心对妳说了些不好听的话?」
女儿若有所思地想着,我又说:「说不定明天她们就忘了这件事,又会跟妳一起玩了。」
说实在的,当时我只是想跟女儿聊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她「在不拋弃新朋友的前提下,又能挽回好朋友的友谊」。但是到了第二天去接她放学时,从她的表情来看,我就知道一切都没事了。原来,她用刚学的注音符号,写了一封信给阿真:
亲爱的阿真:
我喜欢妳,我可以跟妳玩吗?
P.S.不是只有跟我玩,也跟小佩一起玩。
「自己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不是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很需要的一种能力吗?有愈来愈多定名为「如何培养孩子的大能力」、「小小孩大能力」之类的书籍出版,也吸引了不少父母的目光;而所谓的「大能力」,则意指考试是否名列前茅、日常生活能否自理之外的其他能力,举凡想像力、思考力、观察力、推理逻辑能力、机智反应..等都在此列。
这些无形的东西或许无法直接帮助我们的孩子「考高分」,却可能在未来面对种种人生关卡时,帮助他们更有智慧地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少走一些冤枉路;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因为这些能力的发挥,而变得更加精采。
如果孩子的好品格能够透过「说故事」而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孩子,那么故事书是否也能启发孩子去发展抽象的「大能力」呢?
*想像力
故事书里的插图,只是内容大纲的展现,而文字描写的细节场景,就要靠孩子自己去想像。而且绘图虽然是静止的,但透过文字的朗读,在孩子脑袋中的画面,则会有如电影般是不断活动、流转的。加上孩子自我想像力的发挥,他们每次构思的画面,都可以有所变化、永远不会相同。
推荐书目:《小真的长头发》、《卡夫卡变虫记》、《哈拉老爹说故事》
*思考力
基本上,儿童故事是由「为什么」组成的,即使是平铺直叙的文字,对孩子小小的心灵来说,也可能充满新奇疑问-「三只小猪为什么长大以后要搬出去自己住?」「小红帽从大野狼的肚子里出来,为什么还是活的?」
孩子的好奇程度,超乎大人的想像,而故事书里的「为什么」,正好满足了孩子热爱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也给了孩子更多思考的机会。有时候,故事书只是父母与子女交互的媒介,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许已超出父母马上能解释的知识范围,但这一来一往的讨论,更能激发孩子的思考潜能。
推荐书目:《哈利的花毛衣》、《想生金蛋的母鸡》、《小猫逗公鸡》
*观察力
故事书的绘图简单时,可以训练孩子的想像力;绘图复杂时,则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而且,透过一次又一次重复地阅读,孩子对绘本的观察力也会愈来愈仔细,甚至能够发现绘图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
往往当念故事书的大人都已经被复杂的情节弄得晕头转向时,孩子却可以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没有一点混淆。故事中的角色如果太多,孩子则会透过观察衣着、造型等,去自行比对前后出现的人物。有时当故事已接近尾声,孩子便会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要求翻到书的前面部分,去印证他们之前对故事的疑问。 |
受益匪淺,謝謝哦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