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8年,从郑国退兵的秦穆公得知郑国又与晋国交好,认为郑国欺骗了他,便趁晋文公重耳病亡,其子晋襄公刚刚即位,全国上下忙于国葬之际,与留在郑国守北门的三个秦将里应外合,派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将,率三百辆兵车偷袭郑国。
郑国有个叫弦高的牛贩子,在秦军前来偷袭时正好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去卖。在途中碰到刚从秦国回来的好友蹇他,得知秦国前来偷袭郑国的消息。想到国家危在旦夕,百姓生命财产即将遭到破坏,他强烈的爱国思想油然而生。
从这里到郑国国都,要走两天路程,而秦军指日即到,报告郑穆公已经来不及了。弦高急中生智,决定扮着郑国特使,冒称受郑穆公之命,中途慰劳秦军,给秦军制造郑国已知秦军偷袭的消息,并已做好迎战准备的假象,诱骗秦军退兵。于是一面派人报告郑穆公,一面挑选十二头肥牛和四张熟牛皮,穿官服,乘马车,率随从,在秦军必经之路上安心等候。
时间不长,秦军果然浩浩荡荡向这边开来。待至眼前,弦高上前拦住去路,拱手作揖道:“在下郑国使臣弦高,受穆公之命,专程前来慰劳秦军将士,求见孟将军。”
孟明视之大为震惊,心想这本是一次绝密行动,郑国怎么会知道?这么远派使臣前来相迎,看来是有人走漏了风声。但孟明视故作镇定,跳下马来接见“使臣”。
弦高又镇静地说:“即说秦军要去郑国,不知是路过还是协助郑国部署防务?其实,郑国国士虽然狭小,但将士们个个本领非凡,而且日夜轮班时刻守卫着每寸土地,要是有外敌入侵,郑国肯定能把他们驱逐出境。如果秦军是来协助郑国搞防务的,那就不用了。为表谢意,郑穆公特意派我为使臣,带来十二头肥牛和四张牛皮,以搞劳秦军,请将军笑纳。”
孟明视听出了使臣的弦外之音,知道郑国不但得知秦国的偷袭计划,还做好了防御准备,使臣前来是先礼后兵。因此,孟明视推说他们不是去郑国,只是路过罢了。对郑国的搞劳,请弦高代向郑穆公致谢,他们不能收下。说罢,绕道攻占了滑国(今河南省内),之后率军回国。
郑穆公接到弦高送来的报告后,立即浙人到北门观察守门的干什么军动静。只见秦军刀枪擦得雪亮,马匹已经喂饱,便知弦高的通报属实,于是紧急动员全国准备迎战秦军。忽然探马来报,前来偷袭的秦军已被弦高用劳军之计退了。郑穆公如释重负,立即派人向三个守北门的秦将说:“你们整装待发,想必是要回国吧。郑穆公已经知道这件事,特派我来告知,你们离家两年了,思乡回国是人之常情,那就请便吧。”等候秦军已久的三个秦将早知秦军已退,大事已经败露,只好连夜率军奔回秦国。
原帖由 八根儿 于 2008-12-11 21:17 发表
爱国 不过是个大忽悠而已嘛,都这么当真的话,人类早就该死完了哈![]()
有史以来,人类就不同宗、不同族、或者不同国的互掐,都各爱各的国的话,相互掐死拉倒。。。![]()
原帖由 老鱼儿 于 2008-12-12 10:23 发表
从这一个例子,得出如此大的结论,有些过于草率了。
天涯煮酒论史中: 熊逸 关于这方面的书很可以看看。
实际上,每个人对家乡皆有本能的感情。比如,我是甘肃人,我对甘肃的感情是很真挚的。但是,对 ...
原帖由 老鱼儿 于 2008-12-12 11:40 发表
实际上,天涯有句话说的不错,
我说爱国,是自作多情,我说卖国,是不自量力。
引号中的那句话其实并不认同。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历代都是通过愚民政策来统治百姓的。读点书的人,明白了些事理,就不那么容易统治。
所以我觉得这个引号中的结论并不能成立。
倒是应该这样讲可能妥帖些:贩夫走卒身上的阳刚之气多一些,讲义气多一些。而读书人的骨头软一些(不是全部)罢了。其实读书人很容易屈服于淫威之下的。然而刚硬的读书人也不少。比如谭嗣同,比如闻一多,比如张志新,比如余杰,比如何清涟等等。
原帖由 menghuan 于 2008-4-29 17:15 发表
呵呵,我儿子现在就很爱国了,虽然只有四岁,看到我们的国旗也会说:"看,中国的国旗."
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日本人,也会说:"他们是日本鬼子."![]()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