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趣味数学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0:52
标题: 趣味数学故事
香 案
  2400年前,雅典国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奴隶主,他的名字叫赫良辛。赫良辛奸诈狡猾,贪得无厌,成天盘算着怎样去剥削、欺压群众。

  这年,雅典的好些地方流行伤寒症,瘟疫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劳动群众灾难深重之时,正是财主老爷发财致富之日。赫良辛想出了个馊主意,他把农奴们召集到广场的神庙前。

  “阿婆罗神降旨啦!”赫良辛眨眨眼睛,挺挺胸脯,扯着嗓子喊了起来。原来,雅典人信神,这里讲的“阿婆罗神”是专管艺术的太阳神。

  “庙里香案年久失修啦,神灵发怒了,才降灾给你们。神灵说,三天之内重做一个正方体形状的香案,神灵息怒后,瘟疫就可以平息了。”

  人们似乎有了希望,聚精会神地听着。赫良辛咽了一口唾沫,接着说:

  “这样吧!每家摊派一斗粮食,马上送到我家大院,作为重做香案和祈祷的基金,……,神命难违啊!”

  于是,赫良辛家里粮屯里的粮食多了许多,“生死簿”上又增加了许多冤魂。可是,瘟疫并没有停止,相反,更加厉害了,不断夺去村民的生命。

  不久,从赫良辛家里又传出神灵显圣的消息,通知人们第二天到庙前集中。

  “啊,神灵又显圣了,这回不知道怎么说呢!”几位老人嘀嘀咕咕,忧心忡忡。

  “什么神灵,全是赫良辛玩的鬼!”一个青年捏紧拳头,怒火填膺。

  “不听他那一套,我们去找克莱梯斯去!”另一个青年冲口大喊。

  克莱梯斯是一位学者,尤其对数学很有研究。这天晚上,几个青年在克莱梯斯家商量了很久,他们想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

  第二天,人们又在广场上集中了。

  赫良辛走上高处,清清嗓子,尖声叫了起来:

  “神灵又降旨啦,他嫌香案做得太小,要重做一个,这么办……”

  赫良辛正要继续说下去,突然远处几个村民边跑边喊:

  “来了,来了,钦差大臣来了,快迎驾呀!”

  一个大臣骑着一匹高大的白马,后面跟着几个戎装卫士,很庄重地来到广场。不等大臣下马,赫良辛三步并作两步跑向前,跪在地上连连叩头:

  “不知大人驾到,小民未曾远迎,死罪,死罪!”

  “起来!”大臣斜视了赫良辛一眼,慢慢地走向庙前。

  “这是干什么?”大臣指着农奴们,责问赫良辛。

  “这个--那个--瘟疫--”赫良辛结结巴巴,心里有些发慌。

  “大人,上回他骗了我们,说神灵发怒,要重做香案。一家出一斗粮食,瘟疫不见平息。”一个村民控诉着。

  “今天他又说,神灵嫌香案太小,又发怒了,要……”另一个村民脸涨得通红,挥动着拳头。

  “接圣旨!”大臣打断了他的话,所有的人都下跪了,尤其是赫良辛显得格外虔诚,他的前额紧紧地贴在地上。大臣说:

  “赫良辛的话不错,神灵嫌做的香案太小,要做一个新的。”

  村民们一个个抬起头来,疑惑不解地望着大臣。赫良辛也慢慢地挺起身子,除了额上粘的一点黄土外,面部似乎已逐渐恢复平静。

  “不过,”大臣继续说着:“这次神灵指定要赫良辛做,香案的形状仍然是正方体,体积要是上次做的二倍。如果三天之内做好这个香案,瘟疫就可逐渐平息,国王将给赫良辛很贵重的奖赏。但是,如果所做的香案不符合要求,那就要处死赫良辛,并把他所有的财产分给农奴。”

  赫良辛屏息细听了大臣传达的圣旨,心想这并不是难事,便领旨回家,立即找来木匠动工。起初,他以为只要按上次香案的尺寸,把正方体棱长扩大二倍,就可以了。那晓得木匠照他的意思做出来的正方体香案很大。我们不妨替他算一下:

  如果上次正方体的棱长为a,那么体积应该是a3。这次正方体的棱长为2a,体积就应该是:

  (2a)3=8a3。

  这就是说,新做的香案体积是上次做的8倍,当然不符合要求。赫良辛连忙命令木匠把这个香案改小。但改来改去,不是偏大,就是嫌小。一天,两天过去了,庄园里的树木被砍去了许多。赫良辛对盘剥村民虽然是专家,但对数学却是一窍不通。他不会运用数学原理,先算出欲求的正方体的棱长,然后再按这个尺寸来做香案。

  三天过去了,人们又集中在广场庙前。大臣又来了,赫良辛抬不出一个适合要求的香案。他预感到末日的来临,象一只癞皮狗,瘫倒在地上……。

  聪明机智的克莱梯斯应用数学史上著名的三大几何问题之一“倍积立方问题”,帮助农奴们惩罚了罪行累累的恶人。

  所谓“倍积立方问题”,就是要做一个正方体,使它的体积是已知正方体体积的二倍。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今天初中同学来讲,是不难理解的。设原来正方体棱长为a,所求正方体棱长为x,依题意得:

  x3=2a3。

  把两边开立方,得

  。

  

  所求正方体的棱长。即使后来人们开始认识它的时候,还把它叫做“无理”数哩!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0
标题: 数数(shǔshù)的故事
公共汽车上,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她的小宝宝坐在车窗边,她正在教她的小宝宝数数呢。她伸出一个手指问:“这是几呀?”正在咿呀学语的小孩望了望妈妈,答道:“一”。妈妈伸出了两个手指问:“这是几呀?”小孩想了想答道:“二”。妈妈又伸出三个手指,小孩犹豫了好一阵,回答:“三。”再伸四个手指时,小孩答不出来了。在这个小孩看来,那些手指实在太多了,他已经数不清了。其实,能数到三,对一个黄口孺子来说,已经很不简单了。

  要知道,学会数数,那可是人类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奋斗才得到的结果。如果我们穿过“时间隧道”来到二、三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和我们的祖先--类人猿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根本不识数,他们对事物只有“有”与“无”这两个数学概念。类人猿随着直立行走使手脚分工,通过劳动逐步学会使用工具与制造工具,并产生了简单的语言,这些活动使类人猿的大脑日趋发达,最后完成了由猿向人的演化。这时的原始人虽没有明确的数的概念,但已由“有”与“无”的概念进化到“多”与“少”的概念了。“多少”比“有无”要精确。这种概念精确化的过程最后就导致“数”的产生。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1
上古的人类还没有文字,他们用的是结绳记事的办法(《周易》中就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记载)。遇事在草绳上打一个结,一个结就表示一件事,大事大结,小事小结。这种用结表事的方法就成了“符号”的先导。长辈拿着这根绳子就可以告诉后辈某个结表示某件事。这样代代相传,所以一根打了许多结的绳子就成了一本历史教材。本世纪初,居住在琉球群岛的土著人还保留着结绳记事的方法。而我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也还在用类似的方法记事,他们的首领有一根木棍,上面刻着的道道就是用于记事的。

  又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原始人终于从一头野猪,一只老虎,一把石斧,一个人,……这些不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一个共同的数字--“1”。数“1”的出现对人类来说是一次大的飞跃。人类就是从这个“1”开始,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地数出了“2”、“3”……,对于原始人来说,每数出一个数(实际上就是每增加一个专用符号或语言)都不是简单的事。直到本世纪初,人们还在原始森林中发现一些部落,他们数数的本领还很低。例如在一个马来人的部落里,如果你去问一个老头的年龄,他只会告诉你:“我8岁”。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他们还不会数超过“8”的数。对他们来说,“8”就表示“很多”。有时,他们实在无法说清自己的年龄,就只好指着门口的棕榈树告诉你:“我跟它一样大。”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1
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也曾发生并在古汉语中留下了痕迹。比如“九霄”指天的极高处,“九派”泛指江河支流之多,这说明,在一段时期内,“九”曾用于表示“很多”的意思。

  总之,人类由于生产、分配与交换的需要,逐步得到了“数”,这些数排列起来,可得

  1,2,3,4,……,10,11,12,……

  这就是自然数列。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6
可能由于古人觉得,打了一只野兔又吃掉,野兔已经没有了,“没有”是不需要用数来表示的。所以数“0”出现得很迟。换句话说,零不是自然数。

  后来由于实际需要又出现了负数。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西汉(公元前二世纪)时期,我国就开始使用负数。《九章算术》中已经给出正负数运算法则。人们在计算时就用两种颜色的算筹分别表示正数和负数,而用空位表示“0”,只是没有专门给出0的符号。“0”这个符号,最早在公元五世纪由印度人阿尔耶婆哈答使用。

  到这时候,“整数”才完整地出现了。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6
标题: 神奇的八卦
我国古代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伏羲氏就是传说中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他教会了我们的祖先结网、造弓箭、驯养野兽,从而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被描绘成人首蛇身的神,并被尊为“三皇”之一。

  我在这里之所以特别提到伏羲氏,则是因为他对数学的贡献颇多,据说,他创造了“规”和“矩”这两种绘图工具,“规”用于画圆,“矩”则用于画方,即画直线与直角。在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的汉代石碑上就有女娲手执规,伏羲手执矩的人首蛇身造象,而“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则成为人们在申明纪律时经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传说伏羲还依据黄河龙马所献“河图”而创造了八卦,即用“--”(阳爻)及“- -”(阴爻)组合成八种图形: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7
这八种图形分别象征一种事物或自然现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用八卦可以记事。

  商朝末年,生活在陕西歧山一带的周人逐渐强大,商纣王很怕他们,于是把他们的领袖姬昌(周文王)抓进里监狱关了九年,姬昌在狱中精心研究,把八卦互相搭配成六十四卦,如表示地下有水,称为师卦,……等,他并据此演绎出《易》这本书。我国古代长期只把八卦用于占卜这项迷信活动,《周易》则成为这方面的权威著作。

  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701年,正当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公元1646-1716年)为设计乘法计算机而绞尽脑汁时,他收到了一个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寄给他的八卦图。使他从中受到启示:如把“- -”看成“0”,把“-”看成“1”,就有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7
莱布尼兹领悟出,这种只需两个数码“0”与“1”写出的数也可用于表示所有的数。只是,它不象我们普通计数那样“逢十进一”,而是“逢二进一”。即高位上的“1”相当于低一位上的“2”,这就是二进制记数法。在二进制中,1+1就用10表示,再加1就用11表示,再加1就用100表示。二进制中的100就相当于十进制中的4:(100)2=(4)10(括号外的注脚分别表示是何种进制)。

  十进制 二进制 十进制 二进制

  0 0 5 101

  1 1 6 110

  2 10 7 111

  3 11 8 1000

  4 100 9 1001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8
上面是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的对照表。给出一个二进制数,我们怎样将它化为十进制数呢?

  只要记住高位上数“1”等于低一位上数“2”即可。例如(101011)2=1×25+0×24+1×23+0×22+1×23+1=(43)10

  相反地,要把十进制数化成二进制数也不难,例如

  (278)10=1×28+1×24+1×22+1×2=(100010110)2

  这里也可用短除法来完成这一转化: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8
二进制的加法与乘法都很方便,只要记住下列加法表与乘法表即可:

 

  例如计算:(10111001)2+(1011101)2及(10101)2×(1011)2:




  (相当于十进制的185+93=278)




  (相当于十进制的21×11=231)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9
而二进制的小数中,小数点后的数依次为前一位的,例如:

  (10.101)2=1×2+0×20+1×+0×+1×

  =(2.625)10

  由于二进制数只有两个数码,只须两种状态(例如开关的“通”与“断”)即可表示,这样的物理元件易于制造与使用,因此,现代电子计算机都采用二进制数进行运算。电子计算机现已成为人类生产、科研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工具了,而正是神奇的八卦促进了二进制的诞生,从而使计算机的设想成为现实,由此可见,“八卦”是我国对世界科技界的又一重大贡献。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19
标题: 九九歌
春秋时代,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想争霸中原,于是想方设法广罗人才。他听从管仲的建议,设立了“招贤馆”,但设馆近一年却无人应召。齐桓公颇为着急,一天,有一个老汉来应召,齐桓公很高兴,立刻接见这个老汉。齐桓公问他:“老先生有什么本领呀?”老头说:“我没什么本领,我只会‘九九歌’”。齐桓公听了鄙夷地一笑:“会九九歌有什么稀奇,这不过是雕虫小技,光靠这一点恐怕算不上贤士吧!你还有什么别的本领吗?”老头说:“我确实没有别的本事。不过,如果您对我这个只懂‘九九歌’的人都以礼相待,传闻出去,大家都会认为你确实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这样,何愁天下贤士不闻风而来呢?”齐桓公认为他说得有理,就把他请进招贤馆,待之以上宾。果然,半年不到,有本领的人纷至沓来。齐桓公重用这批人,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成了春秋五霸之首。这个故事记录在《韩诗外传》里,从中表明在我国古代人们是熟练掌握“九九表”的。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20
“九九表”传说为伏羲所制,《管子》、《荀子》中都有记载。“九九表”就是乘法口诀表,不过古时的口诀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故称“九九歌”。总之,乘法口诀表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然而,在西欧直至中世纪,乘法口诀还不为一般人所知。十七世纪中叶,英国人佩皮斯虽已获得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当了英国的掌玺官,但他还不会九九表。后来他花了好多天才跟别人学会了这个对他说来是“前所未有地艰难”的九九表。而在他学会做乘法之后两年来,就成了英国不列颠科学院的皇家学会会员。这其中当然有其它的一些原因,但也可看出“九九表”在西欧的普及较迟。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21
现在,就是小学生对“九九表”也是很熟悉了。不过,有时也有不够熟悉的情况。比如:你能在10秒钟内答出下题吗:“若两个数的积的末位数是4,这两个数的末位数有哪些搭配情况?”

  1962年在捷克举行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曾出过这样一道题: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最小自然数n: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21
(1)在十进制中,n的个位数字为6?

  (2)如把这数的个位数字6去掉,并在余下的数字之前添上数字6,则所得数是原数n的4倍。

  别看这是国际数学竞赛题,原题附的解答也颇为“高精尖”的,但实际上,只要会“九九表”的人,解这道题绝不成问题。

  不妨记这个数为……* * * * *6,则它的4倍应把6移至首位,为此,只须列一个竖式:

 

  大家马上就知道,积的末位是4,于是被乘数的十位数字也是4,式子变成了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22
现在,立刻得出,积的十位数字(也是被乘数的百位数字)是8,就这样推下去,一直推到在积的数字中出现6就可以中止了:

 

  如是可知n=153846。

  当然如果你愿意再推下去,还可得n=153846153846,或n=153846153846153846……等。

  所以,准确点说,所求数中最小的一个n是153846。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29
标题: “他像被神附了体一样”
杂草丝中,一座古坟,墓碑已经风化,字迹模糊不清。然而一个奇怪的标帜却隐约地映入人们的眼帘:碑顶部刻着一个等边圆柱以及它内切球的图形。了解数学史的人很快就会知道,这里长眠着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已经有二千多年了。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0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年)在数学上的成就很多,其中他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球体积公式的推导,他为了找到球体积的计算方法,先用一个空心的等边圆柱(就是圆柱底面圆的直径正好等于圆柱的高)的容器,里面装满了水。然后把一个直径等于这个圆柱高的球轻轻放进容器,再小心地把溢出的水收集起来,量出水的体积就是球的体积。他经过多次这样的实验,发现球的体积正好等于圆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1
柱容。假设圆柱底面半径为R,我们不难用公式来验算这个结论。圆柱的体积为

  V圆柱=πR2·2R=2πR3

  而V球=πR3

  

  ∴。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2
阿基米德非常重视这个发现,嘱咐别人在他死后,能在他墓碑上刻上这个图形。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古坟墓碑上所刻的图案。

  阿基米德研究数学时聚精会神,可以说是废寝忘食。冬天吃饭时,他常坐在火盆旁,一手端着饭碗,一手在火盆的灰烬里画着几何图形,都忘了吃饭。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3
有一回,因为一个数学问题没解决,他埋头钻研,一直没空去洗澡,身上很脏,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家里人硬把他推进浴室。那时候的人有个习惯,洗完澡后要在身上擦香油膏。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洗了好半天都不见出来,家里人感到很奇怪,在门外喊他也不见回音,便推门进去一看,原来他正坐在浴盆旁的凳子上,用手蘸着香油膏在皮肤上划几何图形哩!他研究几何图形时,脸上总是笑呵呵的,嘴里还叽里咕噜,家里人说他像被神附了体一样。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3
阿基米德为人谦逊,对待科学严肃慎重,他曾说过,他的一切发现别人都会发现,他毫不隐讳自己作品中的错误。他在自己所写的《螺线论》这篇文章中,坦率地承认自己在以前的著作中所犯的某些错误,让读者从中吸取教训。人们非常赞赏他这种高尚的品德。恩格斯夸奖他是对科学作了“精确而有系统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位俄国数学家还在著作中写下了赞美他的诗句:

  “这儿阿基米德出现了,

  那古代的哲学家,

  谁也不能和他相比拟,

  他的功绩全世界第一。”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4
标题: 数学家巧破杀人案
伽罗华(Galois,公元1811—1832年)是法国数学家,十九世纪杰出的数学天才。他生于法国巴黎近郊布伦的一个小村子里,因决斗而卒于巴黎。

  鲁柏是伽罗华的好友。一天,伽罗华得知鲁柏被刺的不幸消息,急忙奔赴探询。女看门人告诉伽罗华,警察已勘察过现场,没有发现其它线索,只是看到鲁柏手里紧捏着半块没有吃完的苹果馅饼,令人费解。她认为作案人可能就在公寓内,因为案发前后,她一直在传达室,没有看见有人进公寓来。可是这座四层楼的公寓,每层有15间房,住着100多人,情况比较复杂,这可能是警察到目前还未能破案的原因。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5
数学家思索着。最后,请女看门人带他到三楼,在314号房门前停了下来,问道:

  “这房间是谁住的?”

  女看门人答道:

  “米塞尔。”

  “这人怎样?”

  “他爱赌钱,好喝酒,昨天已经搬走了。”

  “这个米塞尔就是杀人凶手!”数学家肯定地说。

  女看门人非常惊奇,忙问:

  “有什么根据?”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5
“鲁柏手里的馅饼就是一条线索。馅饼英语叫Pie,而希腊语Pie就是π,即通常说的圆周率。人们在计算时,常取π的近似值3.14。鲁柏是一位喜欢数学,善于思考的人,临死时他终于想到用馅饼来暗示凶手所住的房间。”

  根据数学家的分析,警方经过侦察,最后逮捕了米塞尔。经审讯,米塞尔承认因赌博输钱,看到鲁柏家里汇来巨款,遂生杀机。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6
标题: 封龙傲骨
封龙山,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南边不远的元氏县。这里山水秀丽,景色怡人,我国宋朝著名数学家李冶晚年就在这儿讲学。

  李冶,又名李治,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今石家庄东藁城县)人。三十多岁时,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的知县。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8
南宋时间,异族入侵,烽火连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公元1232年,钧州为蒙古军攻陷,李冶逃亡山西,过了十九年的流浪生活。这时,他已五十九岁了。人老思乡,落叶归根,他终于回到老家附近的封龙山定居。此时,他家境清贫,只有几间草屋,办了个学堂,靠讲学维生。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8
李冶在封龙山一面努力讲学,宣传科学普及工作,一面刻苦钻研,精心研究“天元术”。什么是“天元术”?大家知道,方程在实际中的用处很大。“天元术”就是专门研究如何设未知数,布列方程的学问。李冶所写的《测圆海镜》是他研究“天元之”的结晶,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专著。原来,在此之前,虽然已有人会列方程,但都是用语言文字来叙述的,难懂且繁琐,解起来很吃力。自从有了“天元术”,方程的表达及解的过程就大为简化。国外,直到十六世纪下半叶,法国数学家韦达(Viéte)才开始使用符号代表方程中的未知数,比“天元术”至少要晚三百年。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9
李冶研究数学,比较注意联系实际。在他所著的这本书中,共搜集了一百七十个应用题,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他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遭到一些文人的讥笑和攻击。宋朝理学家朱熹公开宣传数学是神创造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邵雍还叫嚷要建立一套所谓“先天象数学”。他们嘲笑李冶研究的是“九九贱技”,耸人听闻地要人们“不要玩物丧志”。李冶痛斥了这些错误的观点。在《测圆海镜》的“序言”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可说是对当时那些对立面文人的一篇战斗檄文。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39
公元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登位后,用高官厚禄为饵,聘他为官,被婉言拒绝。1264年,元朝为编写辽、金、元的历史,设立了翰林院。1265年,李冶被召为翰林学士,但他仅任职一年,又以老病为由辞去了官职,回封龙山继续隐居讲学,直至辞世。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40
《测圆海镜》是李冶的代表作,“天元术”是他最得意的研究成果。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心血结晶。1279年,八十八岁高龄的李冶病重了,他把儿子李克修叫到床边,说:

  “我一生写了很多书,等我死后,都可以烧去,唯独那本被人骂为‘九九贱技’的《测圆海镜》,是我心血的结晶,你要好好保存,日后必有用处。”李冶死后,元朝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等人在认真钻研“天元术”的基础上,把它发展为“四元术”,推广到解多元高次方程和方程组方面去。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9 11:40
人们对李冶这种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科学精神极为赞赏。元朝耶律铸在《双溪醉隐集》这本书的卷三中,有一首《送李敬斋行》的诗,高度赞扬了李冶。这首诗写道:

  “一代文章老,李东归故山。

  浓露山月净,荷花野塘寒。

  茅屋已知是,布衣甘分闲。

  世人学不得,须信古今难。”

  1992年,李冶诞辰八百周年之际,人们为了纪念他,办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展览会,开展了纪念活动。李冶的数学成就,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将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作者: wanglfj    时间: 2008-4-28 21:51
纯支持!楼主辛苦了!
作者: 丁丁豆豆    时间: 2008-5-14 23:40
虽然有加分的图媒(这也是正常的心态呀),但还是要感谢楼主的分享.
作者: 媛媛0318    时间: 2008-12-10 09:21
好长啊!有点看不过来了。
作者: liuli51    时间: 2008-12-15 11:23
)好长啊!有点看不过来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