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贴]说不尽的真相与心酸:从卡尔·威特到“哈佛女孩”
[打印本页]
作者:
xlphaha
时间:
2008-4-6 12:26
标题:
[转贴]说不尽的真相与心酸:从卡尔·威特到“哈佛女孩”
说不尽的真相与心酸:从卡尔·威特到“哈佛女孩”
萧愚
“哈佛女孩”的母亲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秘诀时,曾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饱含感激地写道:“得到《早期教育与天才》之后,我如获至宝,每天下班回来都要捧读到深夜。早期教育先行者们的辉煌成就,使我大开眼界。是他们给所有渴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开创了一条成功之路。正是书中所传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最终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刘亦婷母亲得到的这个宝贝是什么来头呢?原来,是日本一个作者根据德国“天才”卡尔·威特父亲撰写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改编而来,国内一家出版社曾在八十年代将它翻译出版。《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大约出版于1818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德国人民的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
为什么这本在德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已毫无影响力的书200年后在中国却大行其道、成了超级畅销书呢?原来都是刘亦婷的母亲大力推荐的功劳。而刘亦婷的母亲,正是这本书介绍的早期教育理论的忠实实践者。
我一直很佩服刘亦婷母亲的是,他在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上竟然有如此的冒险和赌博精神。因为这个《卡尔·威特的教育》所宣扬的教育理念根本就是被教育界否定的,书中的很多内容荒谬至极,毫无科学性而言。这本书在其故乡德国早已被遗弃。而刘亦婷的母亲却把这样一本书当成了宝贝,而她的孩子刘亦婷,便成了这场教育赌博的实验品。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是个乡村牧师,在这本书中,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个作者就是个充满主观臆想,一心借孩子出名,毫无科学精神而言的吹牛大王、做秀大王、伪学者。当然了,我们也许不必苛求一个生活在19世纪初的乡村神职人员能有什么科学精神,但我们总可以要求一下200年后据说正在攻读大学学位的刘卫华女士有点科学精神吧,尤其在事关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重大问题上,怎么能这么草率、根本就不去质疑这本书可信与否,就把这本书介绍的理论用到了刘亦婷身上,这是一种多么大胆的赌博和冒险!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另外一些问题上,这位母亲却显示出了异常的保守,比如,她扼杀了刘亦婷学艺术的爱好,理由竟是不想冒险,不想让刘亦婷日后打艺术杂。这样前后矛盾的表现,只能说明刘亦婷母亲由于科学素养的缺乏,无意间进行了一场早期教育的冒险。
接下来我们可以赏析一下老卡尔·威特这个吹牛大王,这个毫无科学精神的伪学者是怎么吹牛、怎么写他那本书的。
首先,为了说明自己教子有方,这个作者硬说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个痴呆儿。证据是什么呢?“婴儿时期的卡尔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我无法掩饰作为父亲的悲伤,曾经哀叹,这是遭什么罪啊,上帝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小卡尔不仅没有显示出任何一种具有天赋的迹象,反而连本能的反应都极为迟钝。他不能像其他婴儿那样主动地寻找母亲的乳头,只能靠母亲把奶挤出来一点点喂他。”
就是这么几个异常主观的证据,没有做任何科学鉴定和测试就武断地认为卡尔·威特是个痴呆儿,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理论的重要依据,实在是有悖于科学精神。刘亦婷的母亲模仿老卡尔·威特可谓惟妙惟肖。她也到处说,我的孩子生下来天赋并不好,是通过卡尔·威特式的早期教育把她培养成“智商五万人里挑一”的不平凡之人的。更加不可理喻的是,刘亦婷的母亲竟把爱因斯坦、普京拿来佐证老卡尔的荒谬理论:“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成功的先例。有被誉为‘低能儿’的爱因斯坦,还有淘气的普京……都是经过适当的教育,成为伟人的。”
可如果稍稍动脑筋就能知道,如果谁有本事把一个痴呆儿变得智力正常,这家伙可以拿100次诺贝尔奖,更不用说把痴呆儿培养成神童了。难道德国人民那么愚蠢,难道全世界的教育家们那么愚蠢,会把这样的天才教育理论埋没200年,等着中国人去发扬光大吗?
老卡尔无根据的胡言乱语不只这一处,他还告诉读者,食物影响性格,吃白菜和花菜会使孩子思想简单,成为平凡的人;吃青豆容易形成轻率的性格等等。所以,他建议“可以让厌恶数学的孩子多吃马铃薯,让缺乏美术兴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没常性的孩子禁食豌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菜。”
老卡尔反对小孩子在一起游戏,他认为“学校真是孩子的恶习集中的场所,是非常危险的地方。所以如果家庭里有充分的学习条件的话,不送孩子去学校为好”,还认为“只要孩子们在一起玩,他们就要互相逞能而变成利己主义者”。如果这个说法成立,全世界的学校都可以关门了。这些非科学的呓语如此显而易见,200年后的刘亦婷之母却对此不加任何质疑,这个母亲的科学素养可想而知。
老卡尔把儿子说成白痴后就开始大肆吹嘘自己的教育方法。行文中随处可见夸大其词和吹牛。
他吹牛说,卡尔6岁时用了一年时间学会了法语,并且能用法语自由阅读各种法文书籍。然后又学意大利语,6个月学会,7岁时学拉丁语,9个月学会,然后开始学英语,3个月学会,希腊语,6个月学会。这样,在9岁时这个神童已经会六国语言,能够阅读荷马等各国文学家的作品。
我们再来看看,老卡尔的教外语的秘诀是什么。他的一个绝招就是不教语法只让小卡尔背单词,背完常用单词后直接去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这个方法成立的话,世界外语教育史就得改写。可我宁愿相信世界教育史上千万人的实践,也不愿意相信这个江湖医生的实践。何况,他的吹牛疑点多多。首先,什么是学会了一种语言?八哥也会说几句人话,马戏团里的小狗也能识字,你能说它们学会了人类的语言吗?在我们的学校里,许多学生会背上千个单词,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掌握了一门语言,学会了一门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的思维不成长,如何称得上掌握语言?姑且承认,卡尔的确学了几个月外语就能阅读深奥的文学作品,可是,他究竟读懂了多少?如果语言只用来做秀,这实在是很容易,连马戏团里的动物训练得法也能成为听得懂人话的“天才”,何况人呢?
让卡尔学会了表演外语,这位父亲又让他开始学小提琴,钢琴,画画,数学,天文,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等。我们知道,知识并不等于智力。成系统的知识才是智力。这些支零破碎的知识对于一个人智力成长没有现实意义,只有做秀意义,就像我们国家电视上正在流行的各种智力游戏一样。而200年前的德国,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被强行灌输这些所谓的知识,目的不难推测,表演,做秀,让其父亲出人头地而已。
事实上,这个吹牛大王、做秀大王也是这么做的。他拉着小卡尔到全国各地到处炫耀,到处表演。这个情景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中国古代有个方仲永的故事,也被老爸带着到处做秀。只是做秀的内容颇有中国特色,就是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让小孩子到处表演外语和各科知识的行为跟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有何区别?跟“神童”表演用耳朵认字等所谓的特异功能有多大区别?
这个做秀的天才比方仲永幸运得多。他得到了报纸的关注,成了名人。然后,莱比锡大学的一位教授和当地的一位大人物打算让九岁的卡尔进莱比锡大学学习。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呢?一方面不能排除老卡尔·威特与他们的私交,另一方面不能排除这所大学也想通过这个做法扩大知名度。现在,中国的许多大学不也热衷于此吗?争相请名人去读学位,还硕博连读。
为了达到让小卡尔入学的目的,他们委托当地的一所学校的校长对卡尔进行了一场考核,而这个考核不过是这个校长与卡尔进行了一次交谈而已。先决定录取,然后找人进行了所谓的考试,这样的考试并非与其他考生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进行的,以此证明卡尔是神童没有任何可信度。可不管小卡尔进入大学的过程多么可疑,一个神童正式被打造出来了。无独有偶,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经历也有很多值得玩味之处,她也是在竞争不充分的前提下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我在书中分析过她进入哈佛的原因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与全球高素质的学生进行了激烈的竞争,与全球高素质的学生进行了同样的考试,这些都没有,我认为她进入哈佛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有拉瑞(曾任美国大法官助理,世界著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这个强力推荐人,另外就是当时国人对于申请美国大学信息相对闭塞,更多的强手还在蒙昧之中。所以,以进入哈佛来证明刘亦婷具有不寻常的综合素质值得怀疑。
神童卡尔的神话还在继续,卡尔受到国王的关注,并资助他读大学的费用,此后,卡尔去访问了吉森大学,由于他是这样一位深受国王喜爱和报纸关注的特殊人物,所以尽管卡尔从来没有在这里就读过,吉森大学还是授予他哲学博士的学位。
至此,天才的神话或许可以被揭破了。卡尔·威特不过是个虚构的天才。卡尔“会”的多种外语以及植物、数学、物理等各个学科的水准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加以证明;他进大学,也并非凭借真才实学充分竞争,而是在大人物的委托下进行单独考核的结果。而他14岁获得博士学位,并非他真的完成了博士学业,只是获得了一个名誉博士学位而已。此后,这个被包装出来的天才一直在学校里担任教职,成年后便必然地泯然众人矣,毫无可以称道的建树而言。可惜,德国人没有给我们留下一篇《伤卡尔·威特》,他的父亲却抢先弄出了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我估计,这本书在当年也可能畅销一时,让老卡尔·威特大赚了一笔。只是随着200年的时光荏苒,这种充斥着非科学理念的庸俗读物被德国人民彻底遗弃。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虚构的天才卡尔·威特200年后又借尸还魂成为享誉中国的大名人。
仔细剖析,我们能够发现老卡尔根本不是在搞教育,而是在利用孩子进行一场追逐名利的冒险和赌博,当然,他的策略颇有独到之处,迎合了当时公众的猎奇心理,加上有大众传媒的呼应,国王的关注,一举成名。老卡尔赌赢了,但是,既然是赌博,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才能够赢,这是常识。方仲永的父亲就没有赢,而千千万万其他致力于培养神童的家长也没有赢。
所以,与其把老卡尔的理论称为早期教育理论,天才培养理论,育儿理论,不如说成打造和包装“小明星”的理论。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便能理解老卡尔为什么对待小卡尔会如此残酷,不惜拔苗助长,孤注一掷。想想学杂技的、学舞蹈的、学武术的、学戏剧的孩子们,很多都是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下训练的,对此我们似乎没有多少异议,但这种训练大都集中在身体和技能训练方面,并非智力训练,即便严酷,也要遵循科学。而老卡尔恰恰是把身体和技能训练的方法用到了智力培养方面,一方面说明他对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缺乏科学认识,另一方面也可认理解为,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让小卡尔有能力进行表演便达到了目的。
根据老卡尔·威特的说法,卡尔·威特出生15天后,就对他进行词汇输入;可我们知道,婴儿阶段的神经器官还处于一种无条件反射阶段,与之交谈,好比对牛弹琴。老卡尔还逼迫小卡尔很早就开始学外语,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专家梁志新教授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如果让幼小的儿童学几门外语,容易给孩子造成混乱,反而影响了孩子学习的能力。”
出生20天后,老卡尔将小卡尔反悬在棍子上锻炼身体;从一岁起开始洗冷水脚、冷水浴。可据《外滩画报》的资料,这种做法十分危险。因为刚出身的婴儿骨骼与内脏器官十分娇嫩,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且,从一岁到五六岁,婴儿从母体出世所带来的先天免疫功能已经耗尽,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应当注意保暖,以免感冒,而且幼儿还没有意志,强迫婴儿洗冷水,是一种残酷的体罚,对儿童的心理有害无益。梁志新教授介绍说,北师大一个老师的孩子就是这种教育理念受了害。他小时候,很多幼儿园推崇空气浴,他经常穿很少的衣服在冷空气中跑步锻炼,结果不小心患了气管炎。那种毛病直到现在还没治好。
刘亦婷的家长对今日人类教育文明的先进成果可谓熟视无睹,他们热衷学习、模仿的竟是一个200年前德国的乡村牧师,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他们发明了一个捏冰的游戏,以训练刘亦婷的意志力。而这个方法,又通过他们的书传播到了百万家庭。《中国少年报·都市版》2004年9月的一期报纸记录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握冰15分钟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张曼筠
我把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看到的刘亦婷握冰15分钟锻炼毅力的事情说给妈妈听,她却说:“看人家!你一定不行,没有她那样的毅力。”我听了很不服气,就和妈妈打了个赌。我打开冰箱,从冰盒里取出一块儿冰握在手里。刚开始没什么感觉,接着就不行啦!像锥子刺骨一样疼痛,可是我压根儿就没有放弃的意思,仍然坚持着。过了一小会儿,我就疼得受不了了!就像无数把冰剑刺进肉里、穿过骨头一样,我真想放弃了。“不行,不能让妈妈小看我!”我想。于是,我用唱儿歌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就这样,我唱了一首又一首,可还是忍受不住剧烈的疼痛。我又在屋里到处绕圈儿,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好多了,可还是有点儿疼,就用手捶腿,使劲掐自己的胳膊,想让疼痛转移到别的部位。最后,我一点儿都不疼了,因为手已经麻木了。15分钟终于到了,我特别高兴,这时,我才发现我的手已经红得不成样子了,我急忙用水冲,倒是不红了,可是摸什么都很烫。嘻!我终于赢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惊叹偶像的力量,误导的力量。
老卡尔·威特对小卡尔的摧残并不仅限于此,作家佟平曾对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进行过全面批判,他说:
“用超负荷的学习任务摧残卡尔是作者的主要罪行。作者从卡尔出生后第十五天就开始将学习任务强加在卡尔的身上,向卡尔灌输词汇,从卡尔两岁起就教他学认字。在卡尔五,六岁时就强迫卡尔记住了三万多词汇,然后又强迫卡儿学习五门外语,以及小提琴,刚琴,画画,数学,天文,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址学等。还在两三年内带卡儿周游全国,参观了无数的古堡,宫殿,园林,教堂等,每次参观前,让卡尔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参观后,让卡尔将所看到的一切写出来。”
“我觉得作者最残酷的一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谓教育方法是正确的,不惜将孩子当成了学习实验机器,当成了学习表演机器。在卡尔五岁时,就让卡尔在旅馆的登记簿上签字,用十三国的语言教卡尔说‘您早’,让卡尔学会在成人面前谈论世界名画或世界名著,让卡尔到处表演会说多门外语的天才等等。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学习五六门外语,除了用于表演,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卡尔·威特的天才,也不是一套可以培养天才的教育方法,而是一个残酷的父亲曾经如何摧残一个儿童的罪恶记录。”
我们不难从佟平的文字中读出他的愤怒。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充满了主观臆想、并记录了一个残酷的父亲如何摧残一个儿童的罪恶记录却被一个中国母亲当成了宝贝。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在读到老卡尔的理论后,作者激动地说,“读完这本书,我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心愿——只要我生出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我一定要把他培养成能力超常的人!为此,我反复研究威特父亲的教子方法,琢磨他的教育思想”。
“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的这个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刘亦婷被几所世界名校看中的优秀素质,就是用该书中的方法打下的基础。”
并且,这个中国母亲又把老卡尔的理论加了一个“哈佛女孩”的包装向全国家长们推荐,而众多家长把这本名叫《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当成育儿真经疯狂抢购,销量达400万册。而那本被德国人鄙弃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竟然也在中国变废为宝,好几个版本的卡尔·威特都成了畅销书。
这位“哈佛女孩”的母亲不仅是卡尔·威特父亲理论的崇拜者,也是忠实实践者。从刘亦婷出生后15天开始,她就坚持每天给她输入大量常用词汇,而刘亦婷三岁左右就开始认字,开始背诗。上学时跟同学聊天便成了天大的事情,两位家长在操场上守候,并告诫她“不要嬉戏度日,浪费时间”。进入青春期的刘亦婷日记要给家长看,而跟异性密切交往更是在防范早恋的借口下严厉禁止。从小学开始,家长不断给她制定考重点、当尖子生、争当前三名、考北大、当高考状元的目标,不断施压,挑战极限。刘亦婷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家长却不加阻止,反而给她弄了什么独家配制的保健品,消除疲劳……这让人不禁联想起马家军的魔鬼训练法。由于当时素质教育正在热火朝天中,他们又赶时髦的把自己的教育理论命名为素质教育。200年前的老卡尔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的理论有朝一日会大放异彩,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代表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何其荒谬!
有了卡尔·威特了这个参照,大家对“哈佛女孩”的神话可能会有更加清楚地认识。卡尔·威特不是什么天才,他的底牌我们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他不过是一个被其父亲包装出来的表演机器,一个虚构出来的天才。同样,哈佛女孩刘亦婷也不是天才,她只是在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下挣扎地普通女孩而已,她进入哈佛大学并不是什么天才的佐证,就像卡尔9岁进大学,14岁拿博士并非其天才的佐证一样。按照康德的说法,天才制定规则。在我看来,真正的天才是爱因斯坦这样做出非凡创造的人。而卡尔·威特终其一生,只是靠吃“神童”的老本一直在大学里教书而已。
“卡尔·威特”与“哈佛女孩”的神话该终结了。卡尔·威特不过是其父亲精心包装、虚构出来的“神童”和“天才”,他的早期教育不过是一场追逐名利的表演秀;而“哈佛女孩”则是其母亲在科学素养缺乏状态下进行的一次教育冒险,一次惊险的教育实验,这个冒险因为刘亦婷进入哈佛这个偶然事件给了我们极大的迷惑,进而让我们错误的认为,老卡尔·威特的荒谬理论真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变痴呆儿为天才。
看破了“天才”背后的玄机与真相,我们也许应该反思一些事情。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科学精神的缺乏。
按照卡尔·威特父亲与刘亦婷母亲信奉的理论:一个人的潜能,必须在五,六岁前通过早期教育开发出来,等到六岁以后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已经错过了受教育的最好机会。对此,同样是孩子家长的佟平先生质疑道:“如果这一理论可以成立,所有的学校教育制度都应该进行改变。事实上这个教育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的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学习开发出潜力,终身教育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所以将一个六十岁老人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强制灌输进一个十岁孩子的大脑,不但不人道,也完全没有必要。”
这两年,北师大教授赵忠心一直在辛苦地与这些非科学的假冒伪劣的教育理念做斗争。他对早期教育问题有成熟的看法,他认为:
“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间,他更注重于成熟。他认为,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原本是指望孩子将来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提前一些进行教育和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得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很可能只是一时的优势,不见得能一直保持下去。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做过一次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鲍秀兰说:“早期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认识,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乐观、自信、向上的心理和对社会的正确态度,不应过度地强调技能。”
但是,对于这些专家的看法,很多家长置若罔闻。我曾参加中国记协和中国家庭教育理事会组织的“中国家庭教育和大众传媒的使命”研讨会,会上一些专家不无郁闷的说,今天的家长宁可相信那些未经科学检验、媒体和书商炒做的教育理念也不愿倾听严肃的教育专家的意见。看看那些畅销乃至狂销的家庭教育书籍,很多都是大众传媒鼓噪的结果,很大一部分科学性极差,有很大的误导性。
我们中的许多人的确缺乏科学精神。能够轻易地被各种媒体上的谎言和虚假广告欺骗。但是,我希望,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还是要多一些智慧,多多倾听专家而不是伪专家的意见,更不要轻易模仿某些未经科学证实的教育理念,因为孩子不是实验品,买错了东西扔进垃圾堆罢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
佟平先生认为,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神话的制造者便是典型的伪专家,他说,卡尔·威特的父亲在五十二岁之前,一直只是一位乡村牧师,并不具备任何教育方面的职业素养,只是根据自己非科学的、想当然的方法,培养了卡尔这样一个虚假的天才,就轻率地否定了人类社会数百年来积累起来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实在是非常无知。而刘亦婷的家长只因为孩子偶然进了哈佛大学,也就俨然以教育专家自居了。其实只要是学过外语的,谁不会说几种学外语的方法?只要是考进名牌大学的,谁不能总结出几条成功的秘诀?
我们还要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的褊狭。为什么这种在国外早就被唾弃的拔苗助长式的早期天才教育方式,会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沉渣泛起,对此,佟平先生写道:
“这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非常适合今天中国的国情。在今天的德国,或在今天的美国,如此催逼儿童接受教育的行为,不但得不到社会的认同,甚至有可能被人权组织谴责为残害儿童的罪行。可是在有着悠久封建专制传统和望子成龙习俗的今日中国,这种催逼儿童学习的方法不但不会受到谴责,还会受到鼓励。君不见,刘亦婷的父母又在出第二本怎样培养天才儿童的书了。所以培养天才儿童在中国,实在是一个名利父母子女多赢的买卖,难怪有那么多父母如此热心。
书中介绍的教育方法与素质教育有关吗?表面上看,书中好像是写了许多怎样全面培养孩子素质的大道理,可是那些都是无法兑现的空话,因为最终决定孩子是否可以成为‘神童’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即是否具有某种特长。父母为了使孩子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某方面的特长,唯一的方法就只能采取填鸭式的催逼学习法。这一精神是与素质教育南辕北辙的,不可想象,一个希望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让孩子掌握一门外语的父母,还有时间或空间来考虑怎样培养孩子的素质和修养?”
我们知道,今天的社会使得很多家长面临巨大的压力,如果让他们诉起苦来,会讲出许多心酸的故事。但是,请家长不要把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来。须知欲速则不达。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结果反而会害了自己的孩子。
需要反思的还有各个媒体。伪专家之外,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也是蒙蔽众多家长的重要因素。且看某位写手为《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撰写的书评:
我希望这样一本优秀的教子良书,应该成为每个家庭的床头必备——不仅要读,而且要模仿着去做。而且是越早读,越受益,越早做,越受益,读的太迟,做得太晚了都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相信每一个对子孙后代负责、关心、爱护和抱有期望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学到思路和方法,把子女教育从本能提高到专业水平。
且看另一位写手给《卡尔·威特的教育》写的书评:
天才的诞生与快乐的童年并不矛盾,天才与天赋也没有必然的关联。这本出自19世纪一个睿智乡村牧师之手的教育史上的奇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你也可以将你的孩子造就成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这是证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神奇和伟大的最好例子。 为什么诸多神童同时集中于哈佛大学,世上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偶合现象,这全是受益于《卡尔·威特的教育》的结果。这本书出来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烦恼。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跨越三个世纪、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中国大陆销售已超过2,000,000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单中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哈佛大学教授塞德兹、剑桥大学教授苏奥雷斯、爱丁堡大学教授贝洛夫联合推荐!本书在德国、英国、日本都曾引起极大关注!它一直倍受各界教育专家的充分赞誉!它培养了塞德兹、威纳·巴尔等无数天才!它理应为你所知!!!
这两则书评的荒谬明眼人一看便知,不必赘言。我不知道谁是以上书评的炮制者,我只想请写作这些书评的人摸摸自己还有没有良心。请问你们会不会用老卡尔·威特的办法教育你们的孩子。我在书中曾着重阐述过一个“教育模板,害人不浅”的观点。对于个性、天赋不同的孩子来说,用同一种教育方法来培养简直是一种灾难。这种公然鼓吹“不仅要读,而且要模仿着去做。而且是越早读,越受益,越早做,越受益”的人不知是出于愚蠢还是出于利欲熏心。
而我们的媒体,忘记了大众传媒的使命,对这些虚假夸张的广告宣传熟视无睹。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冀望各位家长都有一双慧眼,能够识破这些夸大其词的广告以及各种非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希望一些媒体,一些出版机构,能够认识到教育产品跟普通产品有很大的不同,在教育这个领域里,要多一些责任心,少一些商业上的炒做和包装。
也请刘亦婷的家长加入到反思的行列中来。我对于刘亦婷家长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批判其对非科学教育理念的盲信和盲从。
因为科学素养的贫乏,刘亦婷的家长把“卡尔·威特”这个魔鬼从瓶子里放了出来。进而传播到了千家万户。加上不负责任的书商与媒体推波助澜,造成的误导与危害难以估量。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作者写道,值得庆幸的是,威特的父亲把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凡是有幸读到这本书并且按书中的方法去做的父母,都像威特父亲一样,成功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
我想请问刘亦婷的家长,“凡是有幸读到这本书并且按书中的方法去做的父母,都像威特父亲一样,成功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没有依据的话,为什么要信口开河?
也许有人会说,卡尔·威特与刘亦婷父母的书中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不应该全面否定。这句话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翻开任何一本书,哪一本没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呢?我们判断一本书是不是有问题,关键要看其传达的主体思想正确与否,看其传达的有效信息的比例多少,而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其传达了一点点合理成分就对整本书予以肯定。这也是我批判“卡尔·威特”和“刘亦婷”两本书的主要原因。
其次,批判其自身制造、传播了大量非科学的教育理念。
同样由于科学素养的缺乏,他们自己写作的书中也同样充满了夸大其词、牵强附会、堆砌神坛等内容。这些内容用“我们培养出了考上哈佛的孩子”这个金光闪闪的外衣包裹起来,非常具有迷惑性。为了澄清书中的这些内容,我曾经问过刘亦婷家长几个问题,比如:你们认为刘亦婷有无缺点,如果有的话,是什么?你们到处介绍对刘亦婷的家庭教育如何成功,请问,你们难道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失误吗?如果有的话,能否告诉你们的读者,这些失误是什么?我想,很多读者也同样期待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我从来没有说过刘亦婷的家长是故意骗人,我不惮以最大的善意推测他们写书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与其他家长分享一下自己的教育经验。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科学素养的缺乏,他们给众多家长带来的误导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他们能够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利用自己已有的影响多多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时肃清和抵制那些非科学的教育理念,或许能够让读者真正的理解,他们写书的目的是“盼望中国人一代更比一代强,是出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是关心中华民族的国民竞争实力,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至此,这篇长文已有万言之多,感谢读者能够耐心读下来。
xywisdom@yahoo.com
2004年12月15日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8-4-6 13:01
怀疑刘亦婷无力
复制刘亦婷无益
各种教育方法都有可借鉴处
取哪些部分取多少而已
作者:
qbd
时间:
2008-4-6 19:54
有道理,一直很赞同卡尔维特教育,看来要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
作者:
zyh0711
时间:
2008-4-7 09:06
我很振憾,看来,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
作者:
miaogy
时间:
2008-4-24 17:16
标题:
本来很推崇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看来我也需要多思考了
本来很推崇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看来我也需要多思考了
作者:
丁香雾雨
时间:
2008-4-24 17:19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本来就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看来真相迟早是要让人们知道的。
作者:
ppppest
时间:
2008-4-24 18:01
自己做不到的硬逼着孩子去完成,这本身就是过分了。
作者:
1222weihong
时间:
2008-4-24 19:27
我细细看看,先谢谢分享
作者:
guojiajia
时间:
2008-4-28 15:44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很多部分我都反复研读过,世上任何人和任何书籍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我觉得卡尔威特的早教思路和精髓是相当正确的,并且也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
我个人认为上文作者对《卡尔·威特的教育》早教理论的精髓并没能很好掌握,正如上文说提到的“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鲍秀兰说:“早期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认识,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乐观、自信、向上的心理和对社会的正确态度,不应过度地强调技能。” 其实,我们只要是很好的拜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人都应该清楚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卡尔威特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并且《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还提到“早期教育阶段,学习各方面知识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让孩子通过学习各种知识去开发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素质“,还提到早期教育阶段要每天尽可能的给孩子各方面的刺激(这里讲的只是刺激,并不是很多人误解中的学习),以激发孩子的潜质。
不知有没有细心的人认识到,现在世面上大部分关于早期教育的书中基本都能找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教育的影子,很多时候,我真的不得不佩服一个生在200年前的人就有如此的教育理念和知识面。现在很多人虽然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和其他很多的早教理论,但通过我和很多人的接触中能深刻的体会到,很多人并未真正领会其早教的精髓,很多人头脑中的早教还是早点学习之类的认识。。。。。。
[
本帖最后由 guojiajia 于 2008-4-28 07:46 编辑
]
作者:
menghuan
时间:
2008-4-28 16:34
我也看过这本书了,也想过这些问题.但是,真的很感谢楼主的分享,让我们更清楚一点教育.自己也是门外汉,但是教育原则是: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作者:
zerowmzh
时间:
2008-4-28 20:57
我也看过这本书,书中一些早教的观念、出发点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
粉嘟嘟的笑脸
时间:
2008-4-28 21:31
谢谢了
作者:
yangyanghaohai
时间:
2008-4-29 10:42
我也读过几次《卡尔·威特的教育》,认为该书的很多观念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只不过老卡尔学该书是为了推销该书,肯定有吹捧的部分,这是可以理解的,那本书的作者不是如此呢,但我们只要懂得取其精华就行了。
我觉得该文原创的作者就没能很好地领会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原意,举个例子:以上文章中写道:让卡尔学会了表演外语,这位父亲又让他开始学小提琴,钢琴,画画,数学,天文,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地质学等。我们知道,知识并不等于智力。成系统的知识才是智力。这些支零破碎的知识对于一个人智力成长没有现实意义,只有做秀意义,就像我们国家电视上正在流行的各种智力游戏一样。而200年前的德国,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被强行灌输这些所谓的知识,目的不难推测,表演,做秀,让其父亲出人头地而已。人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的本意并不是以上作者所写到的目的,而是,在孩子从小的时候,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接受各方面的刺激, 让大脑的各大职能在小的时候也能得到很好的刺激和锻炼,以不至于退化掉(这应该说也是现在很多早期教育理论精华),但作者忘了人家所用的方法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强行的照着书本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以及肤浅的方式给孩子一个大体的认识,让孩子从小其产生好奇和兴趣,这样不但使得孩子的各大职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而且为孩子以后自己的学习埋下了兴趣的种子。还有人家提到,卡尔威特每天学习的时间也就两个小时左右(当然这两个小时可能有一定水份),但难道这对于现在家庭还在来讲时间多吗?难道比现在家庭的孩子累吗?不能以大多数孩子学象卡尔威特那样多的知识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所带来的辛苦去衡量别人,说不定,这正是因为人家从小在各方面的刺激使得孩子后来接收能力特别快的原因。
作者:
fengdequan
时间:
2008-4-29 13:24
该文的作者太偏激,所谈到的很多方面如guojiajia 、yangyanghaohai等评论的一样存在很大的误解,我本人比较赞同《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很多观点。其实《卡尔·威特的教育》中的主要早教理论早就延伸到现在的早教理论之中,从现在国内以及国外诸多著名的早教专家理论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当然从现在的早教理论来说,卡尔威特对于右脑的开发虽然有但还是相对欠缺,所以导致卡尔威特在的一生中在创新上比较欠缺,但其他方面应该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
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自己孩子的培养,很多人有了孩子后都学习早期教育,但很多人却不懂得认真思考,所以往往对于自己操作起来就变形了,导致现在很多人也开始怀疑是不是早期教育就是一种错误,还是应该返璞归真,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越来越孤僻、不喜欢合作,不能自理、没有主见等等,其实,这些人就是对早期教育的误解,误实施所造成(当然,首先声明我本人并不是早教工作者,我只是一个实施着早教的孩子的父亲),早教的原则 应该是1、大力发展孩子的感知觉能力;2、培养孩子的自理、操作能力;3、培养孩子的想象和思维能力;4、培养孩子的良好情商,这得取决于家长在孩子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作者:
random98
时间:
2008-4-29 14:07
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者:
绿色精灵
时间:
2008-4-29 15:31
也许在寻找如何早教的过程中,把孩子天真的本性磨灭了,把孩子快乐的童年耽误了,才是真的可惜。强烈推荐孙瑞雪的《爱与自由》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8-4-29 17:19
卡尔·威特,是真的的证据没有
是假的证据嘛,嘿嘿
大家在google上用英语搜搜,就知道了.全是中国人自己的YY
作者:
menghuan
时间:
2008-4-29 17:28
不过,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
xiwangmeiru
时间:
2008-4-29 19:00
原来看《卡尔威特的教育》,我还蛮受启发的。
作者:
yangfany
时间:
2008-4-29 20:01
为了吸引眼球,另起一贴。敬请捧场
[
本帖最后由 yangfany 于 2008-4-29 12:16 编辑
]
作者:
sle23
时间:
2008-5-3 14:27
就如我们论坛中讲的:“世界是多元的,我们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找不到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家庭,孩子都不一样,早教理论方法何其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实践,只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我们不是教育专家,即使是教育专家,他也不可能保证他的理论方法永远是正确的,全部是正确的,有些东东放在今天是正确的,可能明天就是错误的,放在这里是正确的,放到别的地方,环境条件变了,可能就行不通。也许只有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是哪一种早教理论方法,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甚至是有害的成分,我们只能扬长避短,有选择的吸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作者:
MAYUANJUAN
时间:
2008-5-13 16:45
:victory:
作者:
haidehu
时间:
2008-5-19 14:15
yangfany 真是一个大SB,可恶。。。。。。。。。。。。。。。。。。
作者:
ajbyhd
时间:
2008-5-19 17:18
标题:
本来很推崇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看来我也需要多思考了
本来很推崇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看来我也需要多思考了
作者:
咖啡豆00088
时间:
2008-6-1 18:43
我也看过那本书,感觉里面有些东西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我应用到自己宝宝身上,他根本不配合,根本不可能像作者儿子那样一下子就能怎样怎样。我对作者的每个实践他儿子都能很配合,很乐意,很好的完成表示怀疑,因为我宝宝根本不能这样,唉。
作者:
悠悠妈妈
时间:
2008-6-2 09:25
我本人比较赞同《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很多观点。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者:
wawamama
时间:
2008-6-2 16:23
真是一本好书,
作者:
小星球
时间:
2008-6-11 00:46
我有这本卡尔的书,也看了,凭心说,有怀疑,也有启发.每个宝宝都不一样,所以我想,教育的方法不会是一样一样的,关键你想给你的孩子一个怎样的人生,是成就多,是快乐多?是10年的幸福,还是一生的幸福?剑就在你手中,要想想.
作者:
陈太
时间:
2008-6-16 16:33
书中有其可借鉴之处。
作者:
love-tong
时间:
2008-6-17 10:43
大家对各种早教都有不同的说法,我觉得应该理解其思想,不只是完全照搬,完全模仿。我也是一个早教实践者,近期准备实施杜曼的理论。谢谢楼主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意见!
作者:
kangmingming
时间:
2008-6-17 11:06
我觉得顺应宝宝的自主意识,多提供有趣的资源,就挺好的乐。
作者:
沙沙的雨
时间:
2008-6-17 14:39
卡尔·威特和哈佛女孩这两本书都没看过,对这种教育方式一点也不赞成,还是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作者:
jinjin8
时间:
2008-10-30 16:21
thank you very much.
作者:
pangbo
时间:
2008-10-31 10:36
毛主席说的好 一分为二
作者:
ring41111
时间:
2009-5-8 07:41
自己做不到的硬逼着孩子去完成,这本身就是过分了
作者:
一民mama
时间:
2009-5-8 13:40
好贴,顶一个。
作者:
katel
时间:
2009-5-8 22:55
我觉得看过的很多早教的书,都是有的有道理,有的没有.只要这本书里有你认可的,学到的东西,就算是一本有用的书了.
作者:
WAIT4TIME
时间:
2009-5-8 23:59
这两本书我都看过,就像因为个人体质不同,没有一视同仁的特效药一样,孩子教育也同样如此。可能很多人是冲着培养天才去实践的,这一点的确不好。但是作为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难道我们不会不遗余力的去帮助他完成这一阶段,而任由他自生自灭吗?我们也不是求孩子将来成为什么了不得的人才,聪明、博识于他有益,于人类有益,这还不够吗?
作者:
杨树叶子
时间:
2009-5-9 14:41
这两 天正在看这本书,今天 在坛子里见到这个贴子,我还是第一次一字不差的都看下来了(好费眼呀)。
看到大家讨论的这么激烈,由不得想说两 句。
楼上同学说的就很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一种感觉,老卡尔总让人感到有不切实际的地方。如一楼同学说的那些,可仔细往下看,你会发现,他的出发点是很好,比如有些观点,我认为是可以借鉴的。象专心的做事,该学的时候学,该玩的时候玩,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辅相成,培养诚实,向善,尽可能早地刺激他的各种感观等等,好多在200年前就有这样的提法,我觉的还是应该肯定的,至于什么样的孩子吃什么样的食物等,你就当一外小笑话看吧。(也不确定有没有科学道理,不过普通人家的我怎么懂的这些,所 以一带而过)。看这本书,我们只要吸取觉的对的东西就行了,怎么能苛求那么多,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那样超常的孩子,只是希望他快乐地,非常正常的过完他的一生。所以看这本书,并不一定要这样做。用一句名言结束这个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帕”
作者:
Lima
时间:
2009-5-9 21:36
刚看完这两书,没想到马上看到这篇书评,借鉴。
作者:
sally77
时间:
2009-5-10 00:05
教育要因人而宜,一个模子克隆的不一定都是优秀的
作者:
wacxm
时间:
2009-5-10 00:52
标题: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人家刘亦婷的妈妈最起码是有实践经历的,而本文作者一看就完全没有实践过,通篇都是自己在臆想。这是我们中国很多所谓的学者的写作习惯,没有生活:没有实践,没有经历,只有一个观点(反对别人),然后东拼西凑地去找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根本不讲逻辑,更不顾事实。其实这种学者才是真正容易误导大家的。
本人是一个三岁男孩的父亲,深爱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很幸运,他有个老爸,爱自己的孩子,能独立思考,绝不迷信这些三流学者。我也是个早教实践者,到现在为此,咱家宝贝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又过得快活、幸福,他也很懂事。
我最讨厌这种为反对而反对,自己不懂又不去验证,没有做过研究,就凭会写两个字就敢随便发表意见的家伙。
作者:
qqyou
时间:
2009-5-10 01:03
正主就在我们坛子里呢,还要从外面转回来,真是脱裤子放屁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9-5-10 08:10
才发现这么多教育书籍都没看过
作者:
ssmj
时间:
2009-5-10 12:45
本文原创的作者真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吗?
作者:
纷纷
时间:
2009-5-10 19:48
我都有点迷茫了,我因为怀孕了,现在正看卡尔威特的教育来着,我还在看斯蒂芬克的胎教,还想看冯德全的早教革命来着。不过,我想早教还是有用的,我不想宝宝成为天才,只想让他聪明听话,爱学习,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用我成天为他操心就成了。
作者:
SHANG3333
时间:
2009-5-11 00:54
标题:
回复 #1 xlphaha 的帖子
教育是值得妈妈去深思
作者:
afee
时间:
2009-5-11 09:49
教育确实是个很复杂很系统的事情~~~~不是硬搬哪个成功者的童年教育就能成才的,还是活学活用吧,书里有你自己认可的东西就行。我觉得还是应当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各方面的刺激,让他能感受接受更多,当然是要在孩子愉悦快乐的时候实施。杜曼的理论不也是这样么?
作者:
xsc130233
时间:
2009-5-11 10:10
我很振憾,看来,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
作者:
ziqwei
时间:
2009-5-11 15:18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觉得有一定的借鉴,想想教育并不是什么都拿来照搬!也没细究!看了楼主了这篇文章,真的很惊讶!!
作者:
lilolil
时间:
2009-5-22 22:56
9楼说得不错。
没必要神化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不过这作者的说法有失偏颇,而且貌似并不是真正理解这个理念。
作者:
xulinwang
时间:
2009-5-23 16:11
作者言词虽有点激进,但他的良口用心真的能够理解,谢谢你的苦口良言!
作者:
hhua2000
时间:
2009-5-27 23:14
虽然上了哈佛,也还是人啊,搞得象个神仙一样!
作者:
lslang
时间:
2009-5-28 06:27
大家不要人云亦云啊,我觉得《卡尔威特》不错。
作者:
kxb6666
时间:
2009-5-30 17:14
《卡尔威特的教育》绝对是本好书!本文作者未免有点过激,而且对自己所反驳的内容也没有任何有利的佐证,同样也是用臆想来反驳,你自己不曾是个”失败的实践者“,你凭什么这么激烈的反驳?!
作者:
persume
时间:
2009-5-31 15:52
过度强迫不是件好事情,还是自然成长加适当引导更好吧
作者:
Z3802204G
时间:
2009-6-13 11:59
说的有道理 ,强烈顶上
作者:
josholily
时间:
2009-6-15 09:36
毫无疑问,本文作者带着有色眼镜之下阅读了卡尔维特的教育,并找出了很多支持自己论据的不合理之处。
首先,这是本200多年前的书,有其历史局限性,确实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描述。
但是,从根本上来讲,是本非常好的教育论著。作者自己的实践仔细描述了自己如何在智能,体能,品德,为人处事方面引导自己的孩子。瑕不掩瑜,确是本好书。
倒是文章的作者,有些不分青红皂白了。
作者:
丁淑一070215
时间:
2009-6-15 12:01
标题:
尽信书但孩子是尽不配合书。。
有宝宝一直到现在女儿二岁多,一些教育的书籍也看了不少,什么杜曼、经典之类的。无耐自己是个全职上班的妈妈,宝的爸经常出差,工作也忙。
到现在,许多的理论都被搁置,许多的豪气也被消磨。
现在二岁的宝,有许多时候不顺心思就闹哭,我也在无耐之下,打红她的屁股。《爱与自由》,《倾听孩子》全看过,,但是实践中还是拿出来棍棒。。。
作者:
丁淑一070215
时间:
2009-6-15 12:07
我也希望俺家的宝贝能成为哈佛女孩,但实在是没有婷妈的耐心与决心与实施的坚定。
所以,现在都在顺其自然中。。
作者:
丁淑一070215
时间:
2009-6-15 12:08
读楼主的贴子后,大舒一口气:幸亏俺没有实施。。。
作者:
llqadmin
时间:
2009-6-16 11:27
我觉得只要宝宝感兴趣,不强迫就可以坚持
作者:
fionking
时间:
2009-6-16 13:42
好贴,收藏下了
。
作者:
lengbiner
时间:
2009-6-17 16:33
两本书都有粗略读过,还买了一本。也没怀疑过只是没有按着书上的去做罢了。
作者:
kevin_jzy
时间:
2009-6-17 21:47
谢谢分享!
作者:
布谷小静
时间:
2009-6-18 09:28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听万家言 各有各的说法
作者:
暮色炊烟
时间:
2009-6-18 10:32
方法说起来都是一样的,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会有差别,所以结果也是不同的。就如同做菜,(也许这个比喻太烂!)--同是一盘炒土豆丝,但是每一家做出来的味道是绝对有差别的。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
方法大家都会,可是味道却是一家一个味儿,火候,咸淡,切工都是不同的,所以方法大家看一下就行了,不必完全实行,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作者的方法实行,因为个人的理解领悟是不同的,各家的孩子也不同,任何条件都是不同的,所以结果也是不同的。对自己有个启发就行了,不用太迷信任何方法。
作者:
dingl96
时间:
2009-6-18 13:55
谢谢分享!
作者:
sindyzhao
时间:
2009-6-19 11:24
这个爸妈多不容易啊!
作者:
Robert_Liu
时间:
2009-6-19 14:44
我个人认为在论坛中看到一些批判的文章是件好事,这会让我在对孩子的早教喜悦中多一点的思考!!
作者:
猩宝
时间:
2009-6-19 17:04
卡尔和刘的书,我在高中和大学时分别读过。那时觉得挺好的。现在准备要孩子了,正想研究研究那两本书。现在看了这篇文章,好矛盾。不过,还是决定先翻翻看(以前看的,都忘了),是否如文章所说。
我觉得早教是有必要的。但如文章所说那样,应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让孩子身心愉悦,而不是灌输知识,成为家长炫耀的工具。
作者:
xiaomixiang
时间:
2009-6-24 16:36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凡事都要用自己脑袋想想。
作者:
小炎
时间:
2009-6-25 13:01
世上万物没有绝对的对和错,教育更是如此。先行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成千上万种,家长只信其一种都有失偏颇。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独特的。作者的观点似乎太过偏激了。说了那么多并没有说出自己实践的经历。没有实践过,就没有发言权,更容易误导其他的家长。
作者还把早教和快乐对立起来,试问:早教的孩子就一定不快乐吗?而放羊式的教养方式教出来的孩子就一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吗?即便这样的孩子童年快乐,长大以后面临社会各种压力,自己却没有足够的素质去应付时,那么放养式的快乐童年就能比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成年人生更具有吸引力吗?
哪种理论谁是谁非,又有多少成分适合自己,我觉得每个人都要独立理智的看待,任何一种,都不应一棍子打死。
作者:
长风无痕
时间:
2009-6-25 17:39
取其精华即可
作者:
wuyinwei
时间:
2009-6-26 00:29
看来大家还是很理智的,不过是看了文章后理智呢,还是一直很理智。有时候为了孩子,什么都舍得。
作者:
neta
时间:
2009-7-16 11:56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作者是个乡村牧师,在这本书中,能够明显感觉到这个作者就是个充满主观臆想,一心借孩子出名,毫无科学精神而言的吹牛大王、做秀大王、伪学者。
是谁在充满主观臆想?对楼主引用的这篇文章中的很多提法我非常鄙视,你如果说一个充满信仰的穆斯林在吃猪肉那对他是莫大的不尊重,不懂得尊重别人那么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因此做为一个有素质和修养的人不应该说出上面那些话,关于指出别人缺点的方法上,看看威特父亲的观点,就已经看出是威特父亲在吹牛做秀还是文章作者在哗众取宠了.
作者:
hithuluma
时间:
2009-7-21 16:45
谢谢分享,收藏了。
作者:
薛超凡
时间:
2009-7-22 00:50
我也看过,不过总感觉本文作者太偏激了点,每种教育都是有其好的与不好的,只有取其对自家宝宝有用的就可,不必去评论卡尔·威特如何如何,人家毕竟是培养出了一个小威特,而自己就要学习其中于我们生活所接近我们所能作的,比如从大自然中让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实践才是最好的方法,我也看过杜曼,七田真,蒙氏的书,总结一下就是要让孩子爱上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不喜欢没兴趣那就是白搭!!!
作者:
snoopuw
时间:
2009-7-22 10:41
同意78楼的说法。我看过卡尔的书,觉得自己坚持不下来,比如说尽量不要给小孩玩具之类的。
本文的作者确实是偏激,蔡笑晚培养了那么多大学生,他也归功于早期教育,为了小孩早点上学还搬家呢。
早教最根本的是培养小孩思考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独立自主的乐趣、开朗自信的性格........学习知识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感兴趣的学习,对小孩绝对不是痛苦的过程,而是跟玩玩具一样的快乐,而且更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就感。
作者:
xiaoli790316
时间:
2009-7-23 18:28
书中有其可借鉴之处,我们只取其精华就可以了。
作者:
cuty
时间:
2009-7-23 23:25
神童又如何呢?如果长大之后没有什么建树,即使是上了哈佛又有什么了不起呢?充其量只是他们父母的摇钱树,倒是他们的父母,名利双收,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作者:
cunet
时间:
2009-7-24 17:18
总而言之,楼主讲的是有道理的.
作者:
lymxy82
时间:
2009-7-30 12:13
盡信書不如無書,取其所長,補已所短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