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歇歇吧,“哈佛女孩”!(zt) [打印本页]

作者: 荷荷    时间: 2004-4-30 11:32
标题: 歇歇吧,“哈佛女孩”!(zt)
歇歇吧,“哈佛女孩”! 新華網 (2004-04-28 08:24:54)來源:工人日報     河南的一家平面媒體日前刊出一條啟事:“4月25日下午3時,‘哈佛女孩劉亦婷’之母劉衛華將做客本報名人熱線,與本報讀者交流素質教育的心得,有興趣的學生、家長和教師可以將自己在實際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透過撥打熱線電話的方式解疑釋惑”。     同時, 該報還介紹了《〈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的主要內容,並做出了這樣的評價:該書的可操作性很強;如果說,第一部帶給讀者驚奇和欣喜的話,第二部則會讓讀者有沉甸甸的收穫。     四年前,《哈佛女孩劉亦婷》就曾經“火”過一陣,並據說創下了165萬冊的驚人銷量。而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一下該書如此熱銷的原因,應該說有這樣兩個方面至為重要:一是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中國家長熱切的“望子成龍”的心理,二是我們的各類媒體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充當了其父母的“託兒”———我們為其所謂“成功”的家教所做的種種宣傳,事實上成為了推銷該書的廣告,擴大了它的影響。     早在《哈佛女孩劉亦婷》紅遍全國之初,就有熟悉中外教育之差別的學者指出:中國人向來習慣以起點論英雄,而美國人則更喜歡以終點論英雄。而中美這兩種不同的“英雄觀”哪個更加理性:假如我們以田徑比賽為喻,那麼,你見過哪個項目是以起跑之時速度最快來決定勝負的嗎?因此,作為仍然處於求學階段的劉亦婷,並不能因為上了哈佛而就與“成功”畫等號。     如果一定要說在這一階段有誰獲得了成功的話,那麼,也只是她的父母———他們成功地把《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推向了市場,並由此獲得了比培養一個成功女兒要高不知多少倍的收益。     我們現在倡導素質教育,“哈佛女孩劉亦婷”的家長推銷他們的新書非常聰明地打著這一旗號。然而,什麼是素質教育呢?素質教育其實也就是個性化教育,即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發掘其不同的潛質。     鑒於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因此,我們可以斷言,劉亦婷的父母培養孩子的方法未必就一定適用於其他家庭的孩子。或者說,“哈佛女孩劉亦婷”未必能夠照搬複製。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那些也許本非有意為之而加入到這場“哈佛秀”炒作中來的一些媒體,幾乎全都忽視了對社會公眾該有的必要提醒。     其實,最有資格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寫書的,大概應該是像楊振寧、鄧稼先、袁隆平等人的父母吧?那是因為他們確確實實已經成為“成功人士”。但現在,寫書、一本接著一本寫書的卻是還在讀書、距離“成功”還很遙遠的劉亦婷的父母,不覺得很有幾分可笑嗎?     當然,更可笑的是我們的某些媒體:它們於有意無意中,在給“天才教育”張目,為宣傳這種教育的“家教”圖書做廣告。這樣做,也許可以為其吸引到足夠的“眼球”,但是,也必定會誤導許多家長、家庭,讓更多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受到誤導。(作者:嚴陽)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4-4-30 11:59
也转一个:
害怕“哈佛女孩”

--------------------------------------------------------------------------------

新华网 2001-10-19 15:26:31



    像哈佛、剑桥、牛津、东京大学之类世界级“名校”的校长,不知是不是该多学一点中文。因为目下在无数中国家长中间,正涌现着一个追逐名校的狂潮。不信你看那些城里的家长,十有八九手里正捏着一本《哈佛女孩》,或《我家笨笨上剑桥》,或《轻轻松松上哈佛》,或《东大男孩》……如果家家户户的“名校战略”得以实现,中文恐怕将会成为名校里的流行语了。

    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前景。

    可是有个5岁的青岛小女孩,站在这股潮头前大声抗议了。

    据报载,她的妈妈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热心读者兼身体力行者。按照刘亦婷的培养模式,这位妈妈每天捧着名著追着女儿,读给她听。小女孩终于捂起耳朵哭喊道:“我讨厌刘亦婷,我再也不想听名著了!”原本开朗的孩子变得孤僻暴躁,不得不求助于医生……    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无助的孩子,不得不痛苦地忍受着热心天才教育的父母。真希望这个小女孩的声音再响亮一些,唤醒那些痴迷地做着天才梦的父母———一个刘亦婷站起来,真的会有千万个刘亦婷跟上去吗?如果这样,刘亦婷毕竟也还是个孩子,虽说已在哈佛就读,但能否成才还在未定之天,家长们干吗不直接取法乎上,去“克隆”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或是鲁迅、钱钟书呢。费心去图书馆翻翻、网上查查,大约找到他们的童年也不是太难的事,甚至学起来可能更好操作:爱因斯坦5岁才开口说话,你也捂住孩子的嘴,千万别让他在5岁以前叫你“妈妈”;鲁迅从小喜欢百草园,你也在楼下给孩子弄一个园子玩玩;钱钟书数学永远不及格,你就不能让孩子拿回高于60分的数学卷子……    如果人们觉得这种模仿可笑之至的话,难道追着孩子读名著、逼着孩子“捏冰”以培养吃苦精神之类的举动就不荒唐吗?

    退一万步说,就算“哈佛迷”家长的克隆工程成功,让无数孩子都有一模一样的童年经历、童年故事,不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吗?

    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那么在子女教育上热衷“克隆”,恐怕就是一个热望进步的民族的天敌。

    这种弥漫于家长中间的、传染性极强的“天才综合征”,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使孩子很小就得到一种观念:人群是等级森严的,是分高低贵贱的。如果今后成为清洁工、司机、钟点工,是可耻的;甚至这些人的劳动与他们的人格,都是不必尊重的。

    我碰到过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她妈妈抱怨她一点家务都不会也不肯做。我开玩笑:你真得学一点,不然将来当了妈妈,你就有麻烦了!她不屑地说:有什么麻烦?请个钟点工不就行了?我们班女同学都不会做家务的。我惊讶地问:“那么,你们都要请钟点工,将来谁来做钟点工呢?”“乡下人嘛!”    为着追求平等、农工解放,我们的先辈浴血奋斗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也早已成为天经地义。可我们现在却在教孩子,怎样才能有歧视别人的资格!

    何谓“歧视”,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对来自农村的同胞,北京人蔑称为“乡巴佬”,上海人蔑称为“乡巴子”,说起来顺嘴极了———这是地域间的歧视。唱戏的,是“戏子”;做帮佣的,是“下人”———这是职业上的歧视。甚至妻子也不过是“贱内”;生了女儿,只算“弄瓦”———这是性别歧视……    而今,难道我们还要在孩子面前继续扩大并加重由来已久的不平等意识吗?

    念及此,“哈佛女孩”们的流行,真的让我脊背生寒……(来源:《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1-10-19 李泓冰)
作者: 柔光宝宝    时间: 2004-4-30 12:51
好!顶二位两下!特别是顶醉婆一下!
作者: 八戒公子    时间: 2004-4-30 13:46
两篇好文!

“如果一定要說在這一階段有誰獲得了成功的話,那麼,也只是她的父母———他們成功地把《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推向了市場,並由此獲得了比培養一個成功女兒要高不知多少倍的收益。”

这个成功是建立在多少痴心父母的盲目上啊!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4-30 13:55
好文,我马上要度假去了,临走前顶一下。我反复在不同场合说明这些所谓成功父母引起这轰动那轰动,不过是炒作,他们的经验是大多数家庭不可复制的,可惜没有引起更多的注意。终于看到有人反思了,欣慰!
作者: jeanese    时间: 2004-5-4 16:54
非常赞同两位的观点,也说明中国的家庭教育真的有问题,教育出一个好孩子不是父母的天职吗?而现在大家一窝蜂的学习成功父母的经验,又不知道多少孩子受罪了!
作者: 彦宁    时间: 2004-5-7 19:27
“我讨厌刘亦婷”这句话我这两三年来一直在耳,也成为我时不时提醒自己的警钟。记得当时我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就跟我爱人说,我宁愿我儿平凡如水,也不要他为了满足大人们的虚荣而受那份令人羡慕的洋罪!我儿就是我儿,谁也不用学!我就是我儿爹,谁也不用学!
作者: isea    时间: 2004-5-8 10:29
偷换概念
生气!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4-5-8 10:55
孩子上了哈佛,即使这样教育成果不能完全归功与他们,但肯定有些功劳。说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虽有些早,但我不认为必须成名成家才是教育成功,他们现在吹嘘吹嘘是完全有资本的。

书中的方法在教育上未必有“复制性”,在经济上的成功是巨大的。

我只看过目录,应该有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作者: dkx168    时间: 2004-5-9 15:22
两篇好文。
作者: ttd    时间: 2004-5-10 22:31
好!不要盲目跟风,要切合实际才对!
作者: 狗皮蓝    时间: 2004-5-13 13:44
据说《卡尔威特》一书是一本伪著
作者: ly_yhzhao    时间: 2004-5-27 17:10
<img src='images/smiles/wink.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其实上哈佛也没什么?我的一个朋友清华毕业,也得到了去哈佛留学的邀请函(研究生),最后由于他没有经济实力而上了其他大学的研究生。他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学习特别好,可我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式在他身上,只是他有很好的读书习惯。
作者: 空见    时间: 2004-5-27 17:18
还是有些可借鉴的地方
作者: 欢欢妈    时间: 2004-5-30 12:55
获益菲浅
教育确实无法复制克隆的,应因人而易,不能盲从,尤其小孩生存的空间\环境都不一样,
作者: 前车之鉴    时间: 2004-6-2 13:01
我现在为了一个目标在教育,引导孩子快乐的享受生活;可是很难做到好,我时常想起我外婆的一句谚语:儿孙自有儿孙福;

我的邻居家培养了两个博士,在很远的地方工作,两位老人身体不好,病了没有亲人依靠,照顾,那种悲凉,岂是我们能体会的?两位博士有没有为没有尽孝道而不快乐?

真的是没有苦哪来得甜?
刘的父母还是有远见,经济上的满足可以填补些精神上的东西!
作者: hnbc    时间: 2004-6-2 13:34
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即便是参考他人的教育方法,也只能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博采众家之长,形成符合自己孩子的切实的教育方法,不能照搬搬抄。
   其实我也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只要他的生活快乐就行。
作者: wm255    时间: 2004-6-7 22:49
非常有理!
作者: zlyinsky    时间: 2004-7-22 11:58
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只是借鉴而已!每个小朋友都不一样!最大的问题你教孩子够不够格!其实在教孩子的同时你也是个学习的过程!
作者: 丽莹妈咪    时间: 2004-7-22 14:17
用心才会赢+-->引用:用心才会赢 ....但我不认为必须成名成家才是教育成功,他们现在吹嘘吹嘘是完全有资本的。书中的方法在教育上未必有“复制性”,在经济上的成功是巨大的。

我只看过目录,应该有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这些话说得很中肯。

其实进哈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哈佛大学好在商科和法律系,其它系并不比其它大学好,就以物理系为例吧,我做过不同大学的Research Benchmarking数据,包括哈佛,它落在好多学校后面,只跟我所在的大学排名相近。再去看看它的网站,系里有不少中国研究生,所以不要把进哈佛想像成比登天还难。

再举我身边的二个例子。一个同事是从中科大少儿班来的,现在在我们系里搞研究,表现平平,反而他的师兄,中科大普通班毕业生,在他的学术领域里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学校台八轿也请不来,世界上好几所著名大学在抢他,包括耶鲁大学。

还有一位也是本地天才少儿班出生,从大学本科在英国牛津大学一路读到Ph.D。按照他的资历,现在应该有很成就,不过与我其他同事相比,也不过如此。

所以我认为早慧的孩子并不一定以后会一路领先,还得靠他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行。
作者: Angle2001    时间: 2004-7-24 15:07
快乐的人生比成功的人生更重要,成功的人生未必快乐
作者: lby2008    时间: 2004-7-25 19:25
博采众家之长,形成符合自己孩子的切实的教育方法,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 flycat1101    时间: 2004-7-26 14:19
好文章!本来中国人就喜欢一窝风全学什么全上什么,可是人生出来本来就是不同的,我只想让我儿子做他自己,做个有自己个性的人,不想成为谁的翻版。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只要健康成长就好。
作者: micro    时间: 2004-7-30 14:00
现在如果不读书,还有其它的出路吗?
毕竟生活是很现实的的呀!
有时我觉得很难选择。
作者: nalaliu    时间: 2004-7-30 16:59
书肯定要读的,读名校就等于成功吗?不见得吧!!成功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觉得性格很重要,我观察我司及周边的老总们,他们都有这个共同点。
作者: renhb    时间: 2004-7-31 14:00
任何东西都应该是借鉴,而不是去克隆, 要怪只能怪那些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含的家长.
作者: 一定成功    时间: 2004-7-31 23:38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操作方法,很有借鉴的意义。如果我她的父母,这种机会也绝不错过。当然每个小孩都是不同的个体,照般肯定是行不通的。
作者: wangxzh33    时间: 2004-8-1 17:21
好!!顶!
作者: dw1000    时间: 2004-9-5 16:33
我们一大家就买了几本,我是家里最后一个买的,总之看完了是失望的,因为我把它想得太好了。她的妈妈是个编辑,所以这本书编辑的成份很重。书中5.7%的部分(即附录)居然是到处可见的垃圾。 总之,要说全面不如找几本早教理论的书来读,要说专不如就在本论坛上找一些心得来读。 这是我自己的感受而已。
作者: baitwhite    时间: 2004-9-8 11:12
想靠一本书把孩子培养好?不可能的。借鉴一下是可以的,盲目照搬,是要出问题的。
作者: 虫虫特工队    时间: 2004-9-14 01:21
呵呵!!我还是买过一本!!不过我不是想复制。。。。
作者: lahu    时间: 2004-9-15 04:08
两篇文章说明了很多问题
作者: firedragon    时间: 2004-9-15 08:25
绝对好文,绝对支持。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作者: szanny    时间: 2004-9-15 09:13
我觉得哈佛女孩这本书很好, 虽然里面有不少缺点,但还是不能妨碍它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对中国的早期教育有重要的影响,这对中国的父母来讲是件好事。请不要妖魔化。我倒劝将为人父母和已为人父母的人都找来读一读必有益处,对照自己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很多感慨和惊喜!因为它太中国了,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如此贴近!中国的早期教育已经够落后了,好容易有一本很中国的书来引导,请不要把它妖魔化!
至于刘亦婷的父母或者她本人在这本书的热销中挣了多少钱,为什么要那么酸溜溜呢?写作帝王系列的二月河现在也是千万富翁了,大家也来说说他是如何歪曲历史某个人私利的罢!
至于上了哈佛算不算成功,请大家不要把标准定得那么离谱了,你们觉得你身边某人的孩子考上北大是不是值得庆祝呢?我一个在北大做教授的朋友说,北大的学生都很自负,在课堂上经常提一些叼难教授的问题,在内部论坛上公然瞧不起其它院校的学生,但他接着说他们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是有理由自负一番的!说这话的教授是位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在执教之前是商界的一位风云人物,也算是阅人无数,他对于北大的学生是出自内心的欣赏。而哈佛是美国最好的大学!
至于第二个贴根本是不值一提,我已经在另一个坛子里批过了,写者根本没读过原文就在这里妄自菲薄,除了无聊没有别的意思!
作者: nuke    时间: 2004-9-28 18:08
我国的孩子要是都成为哈佛女孩那样
我觉得也挺好

至少是个好孩子吧
作者: 666666    时间: 2004-10-14 13:09
我倒是买了一本,可没看完.记得还看过报道,说大学生们争相模仿握冰,没有能坚持下来的,都佩服刘亦婷一个小小孩的毅力.我当时看到让她握冰时,我真的替小孩子捏了一把汗,你们想过么,孩子当时的心情,一定掉在了谷底.孩子一定不会认为自己是革命者,要坚持,我想她一定是因为不敢,恐惧,无助.这竟然也是她父母要倡导的教育方法.当然,文章还是有很多可吸取的宝贵经验.只是父母们不要把人家的东西当圣旨,认为人家成功了,就什么都对.
作者: guigui    时间: 2004-10-16 13:41
决好的两片文章
作者: 寒风独立    时间: 2004-10-18 11:44
刚看到这文章。顶一下。我没看过这本书,我只是想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任何书或观点,看我们读者如何去看,如何去借鉴,而不是去死搬硬学,这样是学不来的。任何一个成功的案例,肯定有它成功的一面。我们学习,也是学习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刘亦婷成功,不光是她父母的教育,还有环境、自身努力、自身素质等等多方面的因素,而我们读这方面的书,也是读其中的有借鉴的方面。我们要辩证地看这些问题。
作者: 800aaa    时间: 2004-10-19 11:31
谢谢,教育孩子要顺其自然吧
作者: 小雨的好妈妈    时间: 2004-10-21 21:42
其实我们做父母的早就该醒悟了,如果一套办法可以适用所有人,那我们的教育就不是教育了,而是工厂的生产车间。孩子是有差异的,环境是有差异的,而很多家长包括我都抱着美好的梦想,残酷的用别人的方法复制自己的孩子,就象拿别人的鞋子一定要自己的孩子穿一样,还坚定的告诉孩子:‘那双鞋曾经成就了世界冠军,全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醒悟吧,我们自己的孩子要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来, 我们不需要复制!
作者: wyl898    时间: 2004-10-25 13:08
真是好文章!
作者: yyyb    时间: 2004-10-28 09:48
“人是平等的”,这是一句至理真言。可是我们这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做到了吗?这只是一个理想,说实话,我们自己也不相信这是否能实现。所以,也不要去误导孩子。我想,只要让孩子明白只有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就行了。
人是伟大的,又是渺小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努力去适应这个社会。
作者: poyujia    时间: 2006-8-2 15:09
两篇好文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