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讨论】死背与活背 [打印本页]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7 08:44
标题: 【讨论】死背与活背
有人说:「背」,當然是「死」的,我沒聽說可以「活背」的。

各位家长,你们认为背就是“死背”的意思吗,你们听说过“活背”吗?

咱们讨论“死背”“活背”之前,我写一串数字看看大家是否能很快背下来:

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2-17 11:28
要早20年,我可以做到这么变态,老了
作者: rzwllgt    时间: 2007-12-17 11:32
有规律的吗,还看不出来呀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7 15:53
继续看看大家是否能很快把下面的句子记住背下来:

床离前离明,原月上光草,疑一是岁地,一上枯霜荣,举野头火望,烧明不月尽,低春头风思,吹故又乡生。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17 16:02
新新唐人老师想说明什么呢?不理解的死背无意义,会忘记,是吗?那不如说说如何活背吧.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7 16:25
白杨妈妈是不是有点急了?唐人是不是老调人胃口啊?

唐人是不是自我感觉适合当老师,老把别人当孩子搞什么启发啊?

不要绕圈了,有话直说吧。

在教育孩子中,我们觉得最忌讳的就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剥夺孩子自己思考的机会。在孩子思考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去发现孩子思考的过程(思路)和思维特点;去深入的了解孩子思维到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答案。

老师更多的是要关注孩子思考问题时思维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而不是只注重思维最后的结果。

所以,我们常常觉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有一种误会,有一句话叫只看结果不关心过程,好像老板喜欢这样训员工。

然而,生活是一个慢慢展开的过程,生命是一个每时每刻都是唯一的过程。

佛家有句话叫:活在当下。我们觉得很有道理。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7 16:44
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

以上一串25个数字很可能把人搞晕了。

没有合适的方法要记住他,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难事,即使强记住了,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忘了。

其实,这25个数字是圆周率的一部分,如果加上3.1就成了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

这27位数字有好多人能够记住,因为有好多好方法,谐音诗就是其中一个好方法。

我们来编个谐音诗看看:

山颠一寺一壶酒,
儿来吾山吾把酒,
吃酒三儿三爬寺,
六儿乐寺山山爬。

当然,这谐音诗最好自己编就不容易忘记。

好了,现在大家记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是不是很轻松了?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把死的教成活的!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死背教成让孩子活背!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死读教成让孩子活读!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17 16:48 编辑 ]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2-17 17:02
晕,还把唐诗混插在一起,你这是搞地下工作呢,编密码呢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7 17:05
为“儿童中国经典文学诵读”乐园介辞
   ◎南怀瑾先生 教授
。。。。。。。
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年青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地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尤其是所采用的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叫做“经典”。而且所谓这些“经典”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作品,所以也叫它是“文章”。好“文章”,就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便是很有韵律的歌唱。无论古文和现代的白话文,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因此古人把最难记的“算术”,和其他“天文”、“地理”、“物理”等学识,都编成“歌诀”来唱,声声“朗诵”。那便是最高明的方法,使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而且犹如现在的电脑一样,意识一动,就在嘴上背诵出来了。只要有内行的好老师,懂得这种不是“注入” 式的教育法,就可很自然地达到“启发式”的“注入”效果了。
。。。。。。。。

南怀瑾先生说的背诵是“死背”吗?
使儿童不用绞尽脑汁去背记------那能达到培养静定功夫,能开发根本智吗?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18 12:36 编辑 ]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7 17:07
标题: 回复 #8 jiangying 的帖子
jiangying先生,请介绍一下你会如何教儿子记住这段文章啊?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2-17 17:32
标题: 回复 #10 新新唐人 的帖子
哪段文章?
那两首唐诗混插在一起?

我不会教,这是无用信息,为什么要记无用信息?两首唐诗都会背不就得了

那串数字更是无用信息,有没有前面的那个3.1可大不一样。只有搞间谍的人才这么搞,我可不想让孩子当间谍。

您要举例,举个有用的信息不就得了。
您直接问大家如何背圆周率的不就得了。这样绕了半天有意义吗?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7 17:57
标题: 回复 #11 jiangying 的帖子
我们这里是在讨论死背和活背的问题。

我是举了两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到底有没有死背和活背之分,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在孩子面前,很多东西是陌生的信息,那么怎样让孩子容易的轻松的记住还很陌生的信息呢?我们作教师的就是传授他们方法,设法让他们将陌生信息与他们已经熟悉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快速轻松的记忆。

我们发现有个别私塾把死背演绎到了极致!让孩子们死背圆周率,一百位两百位的背,我们至今不明白这种死背的作用和价值。

有人认为死背能打开深层的记忆,能激发儿童潜能。如果果真如此,那就让儿童就死背圆周率,背到一万成神童,背到十万赛唐宋八大家了。

打开深层记忆,激发儿童潜能靠的是真正的经书的内涵,而不是死背。

一段文字,如果不知道是两首唐诗混编,让孩子去死背有多枯燥多难啊。但如果告诉孩子其中的规律运用了活背,记住了两首诗并知道了排列的规律,孩子可以很快很轻松的背会了,而且不易忘记。当然现实不会有这么无聊的信息,我们这里是举例。

。。。。。。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17 18:39
标题: 回复 #12 新新唐人 的帖子
新唐人善于迂回,可我偏是个急性子,

总觉得新唐人话后有话,所以我就老催催催,终于催出来了!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17 18:41
标题: 回复 #11 jiangying 的帖子
哦,还有人一起催。。。。。

其实觉得新唐人有许多东东都在肚里,很想急着看,可他偏要慢慢倒,再次培养饿的耐心!这也得谢谢!

俺等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2-18 09:43
标题: 回复 #12 新新唐人 的帖子
你举的例子不好.

你那东西背来一点用没有,背经典至少还是有用的.形不成类比

我同意你的关于死背活背的观点,但你的论证太有问题,和你上次那个鸡蛋问题一样,莫名其妙.

你最好去学学逻辑

"我们发现有个别私塾把死背演绎到了极致!让孩子们死背圆周率,一百位两百位的背,我们至今不明白这种死背的作用和价值。"

你就直接说是私塾叫背圆周率就完了.绕个大圈子,还把前面的3.1去掉,谁知道那是什么无用的信息?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8 11:00
标题: 回复 #15 jiangying 的帖子
谢谢 jiangying 的善意提醒。

有很多人提到了逻辑问题,都被我们的绕圈子搞得莫名其妙了。这不是看的人的错,这是说的人的错。

有关逻辑,我们的确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因为很多问题焦点都集中到了逻辑。

可笑的是我曾在大学教《思维与逻辑》,曾一度把学生们搞的一团雾水,学生们的思维越来越混乱。然而,坚持几堂课下来,有人慢慢听明白我在讲什么了,开始慢慢领悟到了不是逻辑的逻辑了,开始慢慢领会到了其中的妙。

我们大家都知道“逻辑”,当然这个“逻辑”是外来词,我们现在讲的逻辑基本是指西方的形式逻辑,有人说我们中国没有“逻辑”,对!我们中国没有西方的“逻辑”,但有我们自己的东方逻辑------好像学术上叫“因明逻辑”。

常规的东西我们就不讲了,大家随便找一本逻辑书都可以读到。我们要讲的是书上没有的东西。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12-18 11:03
个个都很厉害,难道说起东西来这么沉得住气。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18 11:05
标题: 回复 #17 susan_1201 的帖子
感觉新唐人的帖就象一个很粗壮的大树,我们急着看树叶,可他现在只让你看树根!我很急,可我还特想看. 所以我还是等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8 11:21
标题: 回复 #18 风中白杨 的帖子
白杨妈妈过奖了。

说肚里有货,为何发帖象挤牙膏,前言不搭后语,违反逻辑定律?

说话象大树?为何看不到一片完整的叶子?

有人老找我们的漏洞,找什么呢?我们身上都是漏洞,不用找了。我们恨不得全是洞,真正成空成无。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8 11:41
标题: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咱们先学习一下逻辑的三大基石定律。我们讲西方逻辑必须讲这三大定律,也只需讲这三大定律。
以下是各中逻辑书上均可以找到的对三大定律的简要论述。

一、同一律
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2、同一律的公式:A是A。
3、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A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4、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

二、不矛盾律
1、基本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其中至少必有一假。
2、公式是:A不是非A。
3、不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同时确认为真,必有一假。
4、违反不矛盾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三、排中律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
2、排中律的公式:A或者非A
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有一真。
4、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模棱两可。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12-18 11:48
问“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其中哪一条逻辑呢?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2-18 11:53
算了,你的课还是不听的好.

那个分猎物的例子,简直就是赵高穿着孔子的马甲,你居然也解释得头头是道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8 12:31
那咱们将分猎物的故事改一下吧。有人质疑主人公孔子,那我们就改成A。

A周游列国之时,有一天看到两个猎人正在指手划脚,好像为了一件事而争论的面红耳赤,唾沫横飞。于是A就询问他们为什么争论,原来是为了一道算术题,矮个子猎人说等于二十四,高个子猎人坚持说等于二十三,双方都各持己见,毫不退让,以至几乎动手打起来。最后两人打赌请一个智慧之人做裁定,如果谁的答案正确,对方就将一天的猎物给胜者。

二人听说来者正是A,于是就请他裁定。A叫认为三乘八等于二十的那个高个子猎人把猎物交给说等于二十四的个子猎人,个子猎人高兴的拿着猎物走了。这种裁定结果,高个子猎人当然服气,他高兴的说:“三乘八等于二十四,这个连圣人都不知道的道理。你是一般,却认为等于二十四,看来你名不虚传呀!” (众鼓掌!)

。。。。。。。

[ 本帖最后由 新新唐人 于 2007-12-18 12:34 编辑 ]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18 12:58
标题: 回复 #23 新新唐人 的帖子
有点儿没看懂,高个子猎人不是认为等于二十三吗?怎么又会赞A呢?怎么会服气呢?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8 13:04
标题: 回复 #24 风中白杨 的帖子
不好意思,有谁帮忙改一下这个故事啊。
在下实在无能,不知到底如何才好。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2-18 13:54
标题: 回复 #23 新新唐人 的帖子
不管主人公是谁,就算真是孔子.

这个故事中的行为就是赵高的行为.

不能因为他是孔子,他做的就对,如果他是赵高,他做的就错.

这才是我们做事应有的态度.

如果看着孔子就说对,这就是盲目崇拜,这样的行为和文革的两个凡是又什么区别,和某教授的众鼓掌有什么区别?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12-18 14:27
学校里学的知识在学校里很管用,但上了社会才知道原来学的那些知识很无奈。论坛就有点象社会。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8 14:30 编辑 ]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8 15:11
标题: 回复 #26 jiangying 的帖子
认理不认人,说的好!

这个故事中的行为就是赵高的行为.-------请jiangying先生解释一下。

这个故事有指鹿为马的嫌疑吗?如果先生是故事中的人,该如何回答处理呢?

请先生赐教。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2-18 15:36
标题: 回复 #28 新新唐人 的帖子
呵呵,我不是先生
如果是先生我,呵呵,掏出手机,打开计算器,算算3x8=?

说笑了

找24块石头,分成3份,数一数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18 15:38
标题: 回复 #29 jiangying 的帖子
简单,呵呵.有趣.找石头数,有道理.树枝也行吧?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12-18 15:51
呵呵,另外一个人说,我打了三次猎,每次得了8只,结果必须交1只猎物的税,所以对他来说3*8=23只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8 16:45
标题: 死与活
我们的主题好像是讨论死与活,现在一不小心谈到了打猎问题。

我们发现其实它们也是相通的,3*8=24是死的,是非对错是活的。

教育孩子最关键是要“活”。“因材施教”是不是体现了教育的“活"啊?

教育要活,做人要活,读书要活,一切要活的。

我们中国人不太喜欢”死“字。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说我们的背就是”活背“,我们也讨厌“死”。这样不是更好吗?
作者: jiangying    时间: 2007-12-18 17:41
标题: 回复 #32 新新唐人 的帖子
你的命题不错,但是你的论证问题太大.看你的题,给人的感觉是你要活背一些根本不需要背的东西.
这样的论证没有说服力.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8 18:02
标题: 回复 #33 jiangying 的帖子
看来jiangying先生的确有些误会了。

咱这里是讨论死背和活背,为了说明死与活,咱举了一个数字一个文字两个特殊的例子。

通过例子想说明,如果死背情况会如何,如何我们发现规律找到窍门活背情况又会如何。

这样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死背和活背。

咱干吗要背例子中这么无聊的东西啊?吃饱了撑着没事干?

咱不想论证什么,咱是试着举些例子讨论讨论。

不举例说不明,举了例又误解。唉,千错万错我的错!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8 18:14
标题: 再举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选自《大学》

古时的经书是没有标点符号或用其他方式来断句的。

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呢?难道古人没有智慧发明标点符号,还是古人就认为标点符号就是多余的?

好,先打住,我想请教各位前辈大德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18 18:47
标题: 回复 #35 新新唐人 的帖子
首先说明我不是前辈大德.

我来试试,古人认为经书是活的,不同的句读得来不同的意思,所以不标,让读的人去悟.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19 12:04
现有两个小朋友,甲和乙,他们分别是以下列方式来诵读的。
(其中的---表示他诵读时的语气语意停顿)

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各位前辈大德,这两位小朋友同样诵读100遍,你们认为谁读了会更有效呢?
作者: tangsh    时间: 2007-12-19 18:00
两者相结合是最完美的
作者: 新新唐人    时间: 2007-12-21 17:28
古时的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现在的古文是有标点符号的。

有了标点符号是不是就不必句读了呢?或者说句读就是加标点符号吗?

古时的私塾老师是不是只是教孩子读音认字啊?如果是,那么现在的CD机可能超过了古时私塾老师。

古时没有普通话,那全国各地的人到底是如何交流沟通的啊?

请各位前辈大德赐教。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23 17:45
标题: 回复 #39 新新唐人 的帖子
为什么老说前辈大德,前辈大德呢?吓得我都不敢来回帖了.
不过我对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感兴趣,想听听答案!
我还是等
作者: qbd    时间: 2008-2-28 18:50
哈哈哈,很有意思。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