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6 19:51 发表
谢谢江湖老师提及《论语》版本由来。
东汉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此即是今本《论语》。
再谢谢僵硬老师言及东汉大儒王充。
老师一词实在不敢当,鸟兄对论衡居然有如此见解,实在佩服,看来能称老师的非鸟老师不可。不过对鸟老师的某些观点却不敢苟同。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汉和帝永元中(公元89~104年)病卒于家,终年70岁左右。王充认为他的著作“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鉴之开”,这大概就是他将书取名《论衡》的原因。他自己解释说:“《论衡》,论之平也。”又说:“《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也。”《论衡》的题名,标明王充要对往古与当时的一切思潮、学说加以衡量,评其是非真伪,定其轻重,攻击虚妄之说。凡他认为是虚妄的,无一不加以抨击。他对被神化了的儒学、有意志的天、目的论、道教神仙方术和种类繁多的世俗迷信进行了批判。批判的中心是从董仲舒到谶纬与《白虎通义》的神学体系,一切迷信,诸如符瑞、灾异、风水、卜筮、祭祀、厌胜、祈禳、解除、求雨、雷刑等等,无一能逃过他笔锋的扫荡。
从王充的观点来看,更接近法家观点,当然古时称读书人为儒,称为大儒也不为过。
王充自幼家贫无书,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
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
在熟读儒家经典之余,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
通观王充的“问孔刺孟”,小鸟只见他针砭和讥讽的
是当世无知学人对儒学的盲目崇信和偏见,而非《论语》本身义理。
大抵是这样的,但其中对论语本身就没有问责吗?
我们来看: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後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由此可见,就论语本身,有很多不明白,不清楚,甚至本身矛盾的话,而这是必然需要多问,才能追问到义理的真相。问孔篇有大量的篇幅描述孔子弟子的“问”。然而现今读经,不求讲解还不让问,对否?那么讲解的人无能力,怎么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2,3岁就读经是否早了?不学数学,是否对?
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子曰:“予所鄙者,天厌之!天厌之!”南子,卫灵公夫人也,聘孔子,子路不说,谓孔子淫乱也。孔子解之曰:我所为鄙陋者,天厌杀我。至诚自誓,不负子路也。
问曰:孔子自解,安能解乎?使世人有鄙陋之行,天曾厌杀之,可引以誓;子路闻之,可信以解;今未曾有为天所厌者也,曰天厌之,子路肯信之乎?行事,雷击杀人,水火烧溺人,墙屋压填人。如曰雷击杀我,水火烧溺我,墙屋压填我,子路颇信之;今引未曾有之祸,以自誓於子路,子路安肯晓解而信之?行事,适有卧厌不悟者,谓此为天所厌邪?案诸卧厌不悟者,未皆为鄙陋也。子路入道虽浅,犹知事之实。事非实,孔子以誓,子路必不解矣。
孔子称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若此者,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成事,颜渊蚤死,孔子谓之短命。由此知短命夭死之人,必有邪行也。子路入道虽浅,闻孔子之言,知死生之实。孔子誓以“予所鄙者,天厌之”!独不为子路言:夫子惟命未当死,天安得厌杀之乎?若此,誓子路以天厌之,终不见信。不见信,则孔子自解,终不解也。《尚书》曰:“毋若丹硃敖,惟慢游是好。”谓帝舜敕禹毋子不肖子也。重天命,恐禹私其子,故引丹硃以敕戒之。禹曰:“予娶若时,辛壬癸甲,开呱呱而泣,予弗子。”陈已行事以往推来,以见卜隐,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不曰天厌之者,知俗人誓,好引天也。孔子为子路所疑,不引行事,效己不鄙,而云天厌之,是与俗人解嫌引天祝诅,何以异乎?
这段说孔子的解释跟庸俗的人为解脱嫌疑,而指天发誓、赌咒没有什么两样。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夫子自伤不王也。己王,致太平;太平则凤鸟至,河出图矣。今不得王,故瑞应不至,悲心自伤,故曰“吾已矣夫”。
问曰:凤鸟、河图,审何据始起?始起之时,鸟、图未至;如据太平,太平之帝,未必常致凤鸟与河图也。五帝、三王,皆致太平。案其瑞应,不皆凤皇为必然之瑞;於太平,凤皇为未必然之应。孔子,圣人也,思未必然以自伤,终不应矣。
或曰:孔子不自伤不得王也,伤时无明王,故己不用也。凤鸟、河图,明王之瑞也。瑞应不至,时无明王;明王不存,己遂不用矣。
夫致瑞应,何以致之?任贤使能,治定功成;治定功成,则瑞应至矣。瑞应至後,亦不须孔子。孔子所望,何其末也!不思其本而望其末也。不相其主而名其物,治有未定,物有不至,以至而效明王,必失之矣。孝文皇帝可谓明矣,案其《本纪》,不见凤鸟与河图。使孔子在孝文之世,犹曰“吾已矣夫”。
这段讽刺孔子自做多情。
不在引了,以上这些王充是否引至论语,我没去查阅。
与那些神化孔子,迷信孔子的腐儒迂士不同的是,王充推尊孔子,是从纯粹道德方面出发的
他认为孔子是圣人,但不是神人。
圣和神的区别在于:“所谓神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需学以圣。”
他在《本性篇》说:“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
他认为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物, 是诸子百家之中最优秀的。
在《辨崇德》又说:“孔子,圣人,知(智)府也。”
又在《知实篇》中盛赞:“孔子见窍睹微,思虑洞达,才智兼倍,强力不倦,超逾伦等。”
意思是:孔子见识非常,明察秋毫;深思熟虑,思维深邃;材智加倍于常人,努力不已,至老不倦,是超凡的伟人。
不管神圣,都是有错的,私塾那个分猎物的例子,简直就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打着孔子的马甲,就用易经解释得头头是道。鸟老师如果说,那是支持读经讲解者的言论,那么在读经版有个什么“秦川”“泰山”的故事,也是一样的。
僵硬老师以“不耻下问”的下,作为一考题
小鸟答曰:夫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一事实的义理,在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就是“不耻下问”的根源----诚实。
所谓“下”,是尊重客观事实的表述,是一个方便的说法
人非生而知之,现实之中,毕竟还是存在着地位、学问和智识差异的
但是这种差异,在人而言是局部的,不是“一差全差的”。
这段解释3楼就解释不过去了
-------------------------------------------------------
另外,关于前人对《论语》糟粕的拣择,是前人的事
如果我们拿前人的思考结果,当作我们非难《论语》的根据
似乎又回到了“盲目贬低”的俗气套子里,如此
怎么能帮小鸟走出“盲目信奉”这个本质上一样的陷阱呢?
王充是推崇孔子的,但推崇不代表不说论语有问题。我也是认同传统文化的,但认同传统文化,不代表不承认他有糟粕。何来“盲目贬低”?
原帖由 stffa 于 2007-12-17 09:52 发表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由此语我所臆测的,大概友在此可以代表一种志向,因此无友不如己者可以这么解释:不要自甘堕落,降低自己的志向去迎合志向不如自己的“朋友”。
孔子说过他身后“商也日进,赐也日退”,大概可以做为注脚。
当然有时候必须联系上下文,能使意思条贯,胸中无所阻碍,就可以认可那一种解释了。再读一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17 14:06 发表
回到论语,我懂的不多,自己提不出问题,还是针对3楼来吧。看了 staff的解释,也算是一种很好的解释,但这种解释是读论语出来的,还是staff朋友本身的想法就值得推敲了,所以我认为,论语能被人希奇古怪的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这点本身就是糟粕 ...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7 14:51 发表
其实,一言以蔽之,华夏学问,其骨干就是“良心的学问”
我们如果真的秉持良心去学习,去生活,去工作
我们就不愧为中国人,不愧为世界人,不愧为人
科学,也是需要良心来指引的
否则就不会有南京灭绝人性 ...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17 14:40 发表
什么叫糟粕?
鸟兄能否给个确切的定义。
我认为不与现实社会兼容的,都可归于糟粕一类。
那我就举一两句吧,我认为这些都与现代国际化趋势不兼容的。当然我不一定对。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现代社会,需要张扬的个性,鸟兄不也是这样,要抛弃的是乱说,而不是做了不说。我认为应该:患人之不己之,更患不知人也。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这里的攻乎如何理解?如果是辩论,就应该大力提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道的目的不是为民做贡献吗?闻道就死,自私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
我如浮云。”
义和利不能统一吗?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如能得兼。都不舍也
...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7 15:54 发表
所谓“糟粕”,顾名思义,横竖没什么用的,拿去喂猪都不长肉的那种东西
拿糟粕当饭吃,与拿粮食当糟粕,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愚昧
至于“能否为现实相容”,这个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人
取决于理解之后,你怎么去用
这段话很有哲理,学习了
前面小鸟已经说过,经典是一个“文字指谓系统”
也就是说,文字所指的,文字本身并没有明确说
不是不说,而是条件限制:一则竹简刻字难,故简略;
二则有言语不能及的地方,要意会(这个意会就容易出错,这点不反对吧)
比如,小鸟如果要说明“蔗糖是甜的”,无论怎么说,甜不到你心里去
小鸟只好说:甘苦自知。后人唯一真切理解这句话的办法
就是自己尝试一下。舌头麻木的多吃点,舌头敏锐的浅尝辄会(这个类比不是很恰当,夸张一点的说,别人告诉你蜘蛛好吃,你会去浅尝吗?论语我是通读过(当然没有几百遍那么多),才决定不给孩子过早读的)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道理就不讲了,只从最现实的角度讲,因为僵硬兄重现实
首先僵硬兄的“患人之不己之,更患不知人也”与老夫子的话头,没什么矛盾
因为你们都有在“患”字上面作相对比较
按字面直解,老夫子的意思是:与己不知人比较,人不知己倒是无所谓些。
僵硬的意思是:人不知己患,己不知人更患。
两者境界比较,即可明了:僵硬反正是要“患”,老夫子豁达多了,反正无所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夫子傻,不会在需要的时候扬名立万”
记住,他的官当得比你大,他在当时的社会,名誉比我们都要好得多
从千古功名角度讲,他远远超过了历史上所有“现实功利主义者”
这是客观事实,事实胜于雄辩
看完论语,感觉孔子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他当的官虽然高,但仍然是郁郁不得志,不然不会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逝者如斯夫”的感概,也不会沽之待贾和欲居九夷。由此可见,他非不患人不知己,而是不说而已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老夫子是从“起心动念”的精微处下手的,强调“无攻人之意”,此意属于恶意
这可以从他强调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守死善道”得到佐证
有此恶意,稍许不慎,人就会顺着习气堕落纠缠,不能和平和谐相处
这是义理,是客观的,也是普适的
但是,事件是特殊的,义理在事件上运用时,就会有特殊相
论辩不可有“恶意”,但在表现上,随特殊机缘而可能有“攻之表相”
小鸟不恨僵硬兄,但非常时机,必有非常手段也
这段就不再说了,鸟兄解释非常好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僵硬兄说:闻道的目的不是为民做贡献吗?闻道就死,自私也。
哈哈,你真可爱。
老夫子这是盛赞“得遇明师”之珍贵难得,“妙悟体道”之珍贵难得
一旦开悟,人类动物性的无明欲望瞬间照亮,动物性生命即刻步入消亡
“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生命”,那理性光辉,豁然朗现
本来这句我知道是夸张,引来有点牵强,鸟兄一解释,我反而看不懂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僵硬兄说:义和利不能统一吗?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如能得兼。都不舍也。
这个问题真好。
义和利当然可以统一,老夫子不是“不要财利”,而是“不求财利”,以免为欲望缠缚
更进一步,是基于人世间的复杂性,给我们一个指示:当大义与现实财利发生冲突,我们怎么取舍?
比如:国难时期,作汉奸可以发财,拯救国难却要付出身家性命,我们怎么取舍?
孟子给你的答案,你只看见了一半,后面还有“舍生而取义者也”啊。
追求财利,很容易让我们为欲望牵扯,而丧失人生方向
我现实中的工作是企业顾问,涉及资本运作,项目融资和上市指导
我见过太多受制于欲望而身败名裂、落魄江湖的所谓“企业家、社会活动家”
孟子的原话我当然知道,前面我说过,孟子的文章大多有上下文,而论语没有。我改孟子的话,也是想说明这个问题,孟子把鱼和熊掌做了个递进,又把生和义做了个递进。提出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做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论语中谈到不要利的时候,没有二者不可得兼的条件,很难不让人误会为君子就该穷,富了就不是君子。鸟兄当然可以说是理解者的问题。但如果把话说清楚,还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17 15:07 发表
如何靠良心指引呢?什么又是良心呢?
论语能教会我们如何做吗?
应该说,所有人所做大多数事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但: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仅仅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已,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做的事情就对吗?未必。 ...
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自在天一昼夜。
【彼后3:8】 亲爱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18 17:48 发表
呵呵,这是矛盾的,
因为政局有缺陷,所以“欲居九夷”.
或问:陋,如之何?
子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那为什么在他现在居住的地方,不是"君子居之,何缺陷之有"呢?
我一在说,论语是没有上下文的,行家看会自己加上下文,实际很多东西就变得没逻辑性了.江湖转的那文,就是这样.加上下文,就是加限制条件,中国人常年读这些经典,如果又排斥其他的,自然就没有逻辑性了,没有逻辑性,就更会去加上下文.形成一个鸡蛋的循环. ...
原帖由 嘀哒嘀 于 2007-12-18 12:15 发表
看来鸟先生还嫌这里不够热闹哇![]()
昨日尊鸟先生之命,睡前遂发奋了一会,这一看不打紧,果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有时间就上来一一请教.今日问:"自古文人相轻"一句,百思不得其解.
文人,有文化的人也,为何他们 ...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8 19:25 发表
达老师好,小鸟躬身行礼。
老师布置的题目,学生不敢揣度师心,只就自己感悟直接回答。
这“文人相轻”,简单说,是人之祸而非“学问”之祸。
汉以来,文人多以“学而优则仕”为目的,圣人教诲 ...
原帖由 嘀哒嘀 于 2007-12-18 20:07 发表
鸟先生说"人之祸而非学问之祸",我倒以为,学问越大,可能造成的祸也就越大.
就我等没有文化的普通百姓而言,杀人不过用把刀,这也便是最大的本事了,可有学问的人要是杀起人来,不但见不到血,而且一杀就可能成百上千上万.正所谓"上士杀人用笔,中士杀人用嘴,下士杀杀人用刀." ...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19 09:35 发表
太长了,没看完,所以谈不上满意不.
我说中国人逻辑差,不是随口说的,我这个人,常常觉得自己人聪明,但办事能力很差.但是工作中发现,很多人比我聪明,但办事能力更差.仔细想想,这些人不知道事情的因果 ...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19 09:45 发表
和鸟兄讨论问题,总觉得很累.鸟兄说的,我二懂二懂,我说的,鸟兄似乎也是二懂二懂.到了最后,就要发展成人身攻击,生气记仇不,到在其次.老是在论坛吵,大家看笑话不好,所以该打住的时候就打住.
先主席 ...
原帖由 嘀哒嘀 于 2007-12-19 10:29 发表
鸟先生说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已经不多了,不知鸟先生是如何给文人一词下定义的?愿闻其详.
"什么有利于糊口就学什么,什么人掌权就拜什么人为师
去查查“门生帖”,就知道中国由于“家天下”的非民主政治
而引生 ...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9 14:28 发表
上古时代的“文化、文明、文人”概念,到现在已经蜕变成不像样了
喝酒划拳也叫“酒文化”,提及中国传统文化,想到的就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文者,汇集交错义。概念来自于易经贲卦
彖传曰:贲亨; ...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7-12-20 16:48 发表
《儒林外史》:“丈人说:‘你赊了猪头肉的钱不还,也来问我要,终日吵闹这事,哪里来的晦气!’陈和甫的儿子道:‘老爹,假如这猪头肉是你老人家自己吃了,你也要还钱?’丈人道:‘胡说!我若吃了,我自然还。 ...
jiangying | 2007-12-20 09:13 | 金钱 | +5 | 然汉唐强于宋明,何也? |
jiangying | 2007-12-20 09:13 | 威望 | +5 | 然汉唐强于宋明,何也? |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20 19:45 发表
jiangying2007-12-20 09:13金钱+5然汉唐强于宋明,何也?jiangying2007-12-20 09:13威望+5然汉唐强于宋明,何也?
专制政治,民生昌盛天下太平的唯一渠道
就是出现圣君明主,妥当借用“经典文化”的教诲,复兴国家 ...
原帖由 柳爸 于 2007-12-20 22:25 发表
什么是“糟粕”?
上中学政治课时就知道“从来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变化而变化”。“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全盘肯定一切”
原帖由 jiangying 于 2007-12-20 23:10 发表
鸟兄和我观点差太多。
腐败的民主和高效的独裁,哪个更好?田中老头没有给出答案,但他用杨的口说对独裁水土不服。
大明的君主,在我眼中个个是明君,不比汉武唐太差。圣君明主强不了国的。反而是国强显现圣君明主。
宋明儒家是对孔孟的歪曲还是回归,在现代儒家中都有争论的(当然鸟兄会认为自己是正统的)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