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论语》初读(1)之一、二
[打印本页]
作者:
博山剑客
时间:
2007-12-13 20:48
标题:
《论语》初读(1)之一、二
《论语》初读(1)之一、二
书名:《论语译注》
作者:杨伯峻
出版:中华书局
版次:1980年12月第2版 2005年9月第20次印刷
阅读时间:
第一遍:2007年10月中旬至11月8日
第二遍:11月8日至11月17日
第三遍:11月17日至21日
一、序
我们这代人,没有机会接受私塾教育。现代教育的结果,使得我们对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疏远了,不只是疏远,甚至还有部分是仇视的,以为那些都是“糟粕”与“酱缸”,没有可取之处。但成年之后,忙碌中,却深觉精神空虚,无以为靠。真正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书籍,才恍然大悟,原来,困扰自己的,古人早已懂得如何泰然处之。于是《老子》读得如痴如狂,《论语》亦每日诵读不止,“乐以忘忧”。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读本,其重要自不待言,如今又掀起了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我捧起此书,恰逢其余波。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不仅电视上未曾看过,便是她的书,虽然在形形色色的书店中见过多次,却也未曾读过。因而,我还是孤身一人涉足于此,如孔夫子所言“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
·
颜渊篇》)
梁启超
很强调读中国古书的好处。他是这样说的:
“ 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人人公认的。但会做学问的人,觉得趣味就在这一点,吃现成饭,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是最没有出息的人缠喜欢的。一种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地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喜欢读这类书的人,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创作的才能汩没哩。在纽约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舒服服混一世,这个人一定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过有意味的生活,须是哥伦布初到美洲时。
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治国学杂志〉,《饮冰室专集》(五),台湾中华书局)
努力读出自己的一番趣味来,方是读书之法。
我虽名曰初读,实属不符,一则中学之时在课本中学过《论语六则》;二则十五年前买过三秦出版社的《白话四书》,因无期在必读之意,匆匆翻阅,便束之高阁。如今天这般把全书通览再三,毕竟还是第一次,如此说来,说是初读倒也并非完全不符。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
·
为政》,自孔子之后,吾国学子,三四岁即熟诵论语者比比皆是。然而我读《论语》却是在“而立”之年,不可谓不晚矣。何况此书并非读过便罢,必当烂熟于心方可。但我幼时并未接受如此专门教育,也因此失掉了第一时间掌握其要义的机会,而今大言不惭,未知其可也。康有为说:“
凡书有精读,读之自有详略,自诸经外,读书之法,在通其大义,非诵其全文。但随其天资,分一二遍提要钩无,默而识之,便可有用,若能举其辞,犹能触悟。而天资不可强,不必泥也。
”
《变法以致升平
康有为文选(桂学答问)》
如此,我心稍安。
二、快乐为人生之本
《论语
·
学而》的开篇之句早已为人所熟知,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我真正把《论语》读完的时候,才明了《论语》与
《老子》的不同。《论语》昂扬着奋发向上的生命活力,将以有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老子》则把一切都看得那么通透,飘然物外。从人生的积极奋斗而言,孔子的人格更容易激励有所作为的仁人志士。
以今天而论,孔子绝对可以说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李泽厚先生在其《论语今读》中讲道:
“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
不但温习功课是快乐的,远方的朋友来是快乐的,放之世间无不可乐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
尽心上》)
儒家就是这样的激励和鼓舞着世代中国人。
论语中表现孔子积极向上的言语,我整理了一下: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
雍也》
6·20
孔子告诉我们,真正会学习的人,是那些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
述而》
7·16
孔子在《论语
·
述而》中说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
而孔子自己则
“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亦有无穷的乐趣。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
述而》
7·19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更为鲜明的表现了孔子“乐天知命”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因此,我才体会到作为孔子的弟子,该是何等的快乐,也难怪孔子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
雍也》
6·11
)有这么达观的老师,怎能没有如此
这么出色的学生呢?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