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君子不辨之随想 [打印本页]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9 17:00
标题: 君子不辨之随想
君子不辨,因为君子儒雅。
因为辩论似乎并不能折服对手,只能促使论辩双方更加坚守自己的立场。

这也许是对儒家文化的片面曲解,也是那些冒充斯文者的有利武器。
我可以侮辱华夏经典文化,但是你不能揭露我的恶行,因为你是君子,你揭露恶行就是攻击我,就不儒雅,就不是君子。
而假如你不能有效揭露这恶行,又说明你所遵奉的儒家文化是迂腐文化。

其实,低层面辩论,才需要“折服对手”,这是情绪化对抗造成的。
稍高层面的辩论,是“揭露恶行”,这是仗义直言,警醒观众。
高层面的辩论,是通过精确深入的解析,以“折服、揭露、痛斥、建立”为方便手段,呈现义之所在。

最高层次的辩论,是辩证的“大辨不辨”。
但这“不辨”不是不说话,而是以“无诤之心”行该做之事。

君子不器。 “是君子,方能不器”。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行世无莫无适,义与之比也,一是皆以怀德自律、唯求上达故。
如此道德末世,妖魔惑众之言纷乱,行大仁大义,焉有定型?更非定必“和气生财型”。

“化敌为友”亦非定必以“一团和气的乡愿方式行化”。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不争,必也事关大义乎?
故曰: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君子亦有四恶:居下流者,称人之恶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

故君子有诤,内恭外敬。然内恭是恭于道,外敬是敬于修德之诚。
君子有诤,于其言也,无所苟而已。君子有诤而不忧不惧,坦坦荡荡,毫无扭捏作态,何以故?依于大义而不惑,内省不疚。

故曰:君子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作者: yezi-zhangwei    时间: 2007-12-9 17:15
是张老师吗?我是叶子.这这里看到张老师的帖子,感觉真是亲切.

网站办得真棒!祝贺您!能经常看到您的文章真是有幸!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yezi-zhangwei 于 2007-12-9 17:23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9 17:20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9 17:00 发表

其实,低层面辩论,才需要“折服对手”,这是情绪化对抗造成的。
稍高层面的辩论,是“揭露恶行”,这是仗义直言,警醒观众。
高层面的辩论,是通过精确深入的解析,以“折服、揭露、痛斥、建立”为方便手段,呈现义之所在。
...


辩论之所以成为“低层面”,是因为辩论者局限于主观情绪不能自拔,所有注意力,只集中对待发言者的某一篇言辞,做出即时反应。
比如果行曾经在鸟儿某文下给予点评,曰“你说给谁听?”。
若鸟儿的注意力,只在果行这五个字的意境里打转,必心生猜疑和龌龊。
猜疑和龌龊一旦生起,即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如果稍微不慎重,就会马上卷进去,成为一团纠缠绞绕。

在高层面的辩论中,“辩论”不再单纯与“主观意愿”挂钩,而是一种客观呈现。
也就是说,辩论者必须将自己的认知客观化
此客观化过程,必依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贞定力,不妨参阅牟宗三之《认识心批判》
亦可首先借助NLP有关神经心理学、语言学以及潜意识程序等专业知识,客观了解“大脑运作机制”而后或可有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

此自知之明,是客观化自己的“认识”的必然枢纽
否则将堕落在自己昏乱迷惑的执著中,反复纠缠绞绕

如此,方可真正深入逻辑、归纳、辩证法的科学思辨领域,确切贞定知性,把握知识真理
“知识真理”在此时方可真正成为工具,为我所用
此时,当理性的光辉照耀,任何不合真理的污秽阴暗,皆可洞见

文理精辟、毫无绞绕地揭露这阴暗,即可呈现义理所在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9 17:37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9 17:23
原帖由 yezi-zhangwei 于 2007-12-9 17:15 发表
是张老师吗?我是叶子.这这里看到张老师的帖子,感觉真是亲切.


叶子也许误会了
鸟儿不是老师,一不学无术的家长罢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9 17:41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9 17:23 发表


叶子也许误会了
鸟儿不是老师,一不学无术的家长罢了

一般对不学武术的人都尊称为老师的
              学武术的尊称为师傅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2-9 17:55
哈哈。。。不怕家有贼,就怕贼惦记!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9 18:14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9 17:00 发表
君子不器。 “是君子,方能不器”。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行世无莫无适,义与之比也,一是皆以怀德自律、唯求上达故。
如此道德末世,妖魔惑众之言纷乱,行大仁大义,焉有定型?更非定必“和气生财型”。
...


胸怀天下,聪慧好学,贯通了悟,是“不器”的基础。
不器即是学识通达,演什么像什么,外表没有一个固定形态。
但是,你首先必须是个君子,才可以做得到“演什么像什么”。否则“外表没有一个固定形态”就只能是个甘居下流的烂,洋洋自得地烂。

所谓无莫,即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义所在,纵便身负万人之痛骂,亦是无所忧惧而为之。

大义是什么?
比如,当前王财贵先生传扬民族经典文化,奋力接续民族慧命于萎顿。
此即是大义凛然之举。

或有人说:当前私塾教育存在种种弊端,王财贵当负首要责任
这是十分轻率的滥调,显然没有经过大脑
王财贵先生在经典教育绝亡之际,以一人之力,擎一心之火,引燎原之势,功在千秋
王财贵先生倡导的读经理论,只是一个框架性、指导性理论
有待于各地实践者,根据自身不同的具体情况,予以充实丰满这理论的具体实践内容

夫子2500千年前倡导的“践仁”之路,至今仍未见圣人铺天盖地,难道责怪夫子错了么?
难道因为有广岛原子弹,就能痛责爱因斯坦,否认他的伟大么?


正因为不悖逆夫子的人伦常道,以一“真诚”恒作牵引
君子方可下学贯通,而得以上达圣贤慧心实德
真正了悟后,方得以不器,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此,面对这个时代“不知羞耻”的通病
因其深重,善根深藏,必不能只是以一味的和颜悦色,你好我好大家好之外貌来对治
当该揭露,即毫不留情揭露
当该痛斥,即仗义据理痛斥

何以故?非针对某人,实一演绎,为众人观。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9 18:26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2-9 18:21
记得有个故事:王阳明在教弟子“致良知”,说人人都有良知。有个江洋大盗,杀人如麻,把王阳明绑架,对他说:我盗人越货,坏事干尽,你却说人人有良知,请问我的良知在哪?拿得出来,我就放你走,拿不出来就杀头。王阳明说:那你得答应我按我说的去拿。强盗答应了,王阳明要他先脱去衣服和裤子,强盗照做,这样一件件脱到只剩下一条底裤,王阳明要他再脱,强盗不答应了,王阳明这时说:这就是良知。知道羞耻就是良知。强盗心服口服,把他放了。

这时我想,要是王阳明搁到现在,保准没命,有些人底裤都会脱。为什么呢?《无量寿经》云:"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世尊这话温温吞吞,其实骂人特别厉害,”先人无知,不识道德“这不是说没家教吗?骂到人家父母呀。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7-12-10 07:19
君子有诤而不忧不惧,坦坦荡荡,毫无扭捏作态,何以故?依于大义而不惑,内省不疚。
==============
顶。
=========
《无量寿经》云:"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
骂人也是心慈。顶。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12-10 08:22
天高任鸟飞君和果行育德很是恃才傲物。

看这个成语或上面这句话务必请你们客观,不要主观意愿了;亦务必借助NLP有关神经心理学、语言学以及潜意识程序等专业知识,客观了解“大脑运作机制”而后或可有一定程度的“自知之明”,不要心生猜疑和龌龊。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12-10 08:32
《无量寿经》云:"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世尊这话温温吞吞,其实骂人特别厉害,”先人无知,不识道德“这不是说没家教吗?骂到人家父母呀。

同理

爱因斯坦证明相对论,虽然最后只是一个公式,其实骂人特别厉害,这不是证明全世界的人原来认识都是错的吗?骂到了全世界当时及当时以前的所有人。

牛顿证明了地心引力,虽然只是从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人头引出来的事,其实骂人特别厉害,这不是证明全世界的人整天看到东西丢上掉下却还是一点都不知道不是白长了眼睛和脑袋了吗?

。。。
。。。
。。。

如此眼光看问题东西,确实是一个新思路新眼光。。。。。
令人佩服!不过可能是拂了扭曲了爱因斯坦和牛顿等等的本意了。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0 09:54 编辑 ]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12-10 08:51
我旨不在辩论只是在尽朋友相互提醒之份,能因此有点反省那是最好,不能引起反省就当我没有说,或者不能当我没有说而大段反驳,但请原谅我不回应。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7-12-10 09:11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2-10 11:36
标题: 回复 #10 susan_1201 的帖子
谢谢夸奖!
作者: stffa    时间: 2007-12-10 12:10
这两天看净空法师讲的太上感应篇,里面有提到,随顺众生心性,不随顺众生烦恼。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10 14:16
原帖由 stffa 于 2007-12-10 12:10 发表
这两天看净空法师讲的太上感应篇,里面有提到,随顺众生心性,不随顺众生烦恼。


stffa之意,我理解即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随顺心性,然则这“心性”不是指谓习气层面之喜好。
随顺这喜好,叫做谄媚。
不随顺烦恼,是令自己不为烦恼所迷惑所限制,不是“不令对方烦恼”。
若只是“不令对方烦恼”,文革不会终止,因为文革终止,江青最烦恼。
为大义,必令江青烦恼。

大义,即在心性之真流露,义者,心性应事之宜也。
违背大义,即是违背心性,即是缺德,必予以揭露而彰显义之所在,此谓“随顺心性,利益广大众生”


曲解佛家义理,则容易予人“佛家空寂”之把柄,不是真佛子所当为
儒家从道德彰显处,凸现心性本体,光明正大,殊为可贵。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0 14:35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2-10 16:13
随顺众生心性,不随顺众生烦恼
================
金刚经云: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所以我把这里的众生理解为自己,随顺自己的心性,就一定不会随顺自己的烦恼,更不会随顺别人的烦恼。所以最终还是对自己下功夫,对自己下的功夫多深,智慧就有多高,也会更加坚定自信,辩与不辩只问自己的存心,“汝安,则为之”。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10 16:19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9 17:00 发表
“化敌为友”亦非定必以“一团和气的乡愿方式行化”。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不争,必也事关大义乎?
故曰: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君子亦有四恶:居下流者,称人之恶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  ...


夫子曾经说过:乡愿,德之贼也。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愿乎。

乡愿是什么意思?通常的讲解,就是那些汤圆太极功夫很深的老好人,但这不是夫子本意。

明夫子本意者,孟子也。

孟子曰:“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同乎流欲,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任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深入解析了“乡愿”的成因:同流合污,谄媚世俗,丧绝真诚,自以为是。

乡愿为了满足虚荣心,获得世俗的认可和尊重,当然会“背后说别人坏话、毁谤比自己高明的人”而落入同流合污,谄媚他人之生态。

乡愿之所以是“德之贼”,是因为他的蛊惑性。他的蛊惑性,来自他同流合污的虚伪。
他的虚伪,获得了周边小人和凡夫的认同,加剧他的自以为是。
他的自以为是,又反过来强化他的生存定势,强化他的虚伪,并进一步强化他的蛊惑性。
是故,夫子对乡愿深恶痛绝。

夫子义愤的,不是老好人,而是那种毫无诚意、为一己私利,肆意助长道德败坏的人。

圣人也是人,是人就有感性层面,就要通过“人之生理”这一关卡
当良知的光辉,透过这感性的层面发生作用,就是“大义凛然的义愤”
良知的智慧之光,就体现在“以什么形态、如何发出这义愤”的方式上
圣人通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来呈现他的大仁大勇。


由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所以,君子有诤,必然事关大义。
君子不是那么好取悦的,除非你尊师重道。

你尊师重道,哪怕你尖锐直言地批评他,他也不会生气,反而把你当作益友
你侮辱圣贤,辱没道德,甘居下流,即便你夸赞他谄媚他,他也厌恶你。

在事关大义之时,他必然据理力争。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0 16:23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10 21:24

有人反对论辩,主张“以德服人,以具体的行为感召他人”。

表面上看,这似乎更接近夫子“温良恭俭让”的风貌,更容易为人接受

但是,这仅仅只能令“对手”更容易接受

因为他的目的,仍然是“令对手折服”,令“对手同意自己的主张”
只是,他使用了一些心理控制技巧,令旁人难以察觉

他将敌意和轻蔑,深藏在心理控制技巧之下而不予暴露

他的行为,仍然受到“对手”这个人的牵制

他的心中,还有一个“对手”,以及这对手激发的敌意和轻蔑
他的心中,还悬挂着一个外在的“道德标准”,来限制自己的言行

当你被他温和的态度所吸引,被他委婉的言辞控制的时候
你通常看不见屏幕之后,他嘴角暗藏的一丝冷笑


他并不能如实了悟“道德”为何物
他的行为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实践
他只是在玩弄技巧,把持人性的弱点


道德是什么?
人性有什么弱点?
想一想,请想一想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12-10 22:37
现在社会的合作性越来越强,许多方面越来越讲究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里扶持别人就是扶持自己,并没有“令对手折服”或“令对手同意自己的主张”。

而所谓的团队或合作精神其实质就是人文精神,扶持别人就是扶持自己,看到小孩有危险,必然会去帮助,就是因为小孩是自己的未来,扶持小孩就是扶持自己的未来,这是站在人类社会角度来看待处理的问题。

相互争辩有什么折服的问题?!要对方折服了又会如何?!证明一方强了一方弱了?强了弱了又如何?!

相互争辩只是为了更正确,大家都更正确一些,使大家都更有利,都受益。

如果成为相互的人身攻击,就完全与争辩的真正本意相背离。不在有意义。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11 04:10

论辩,必须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却需要非常用功的细致活儿


所谓摆事实,不仅需要你有客观公正的态度,还需要你有锐利的眼目
你如果不能客观公正,很可能为了争胜而蓄意歪曲事实,诬枉栽赃
你如果没有锐利的眼目,往往事实就摆在那里,你却看不见;或者
将自己无端想象出来的臆测,误认为就是事实本身


所谓讲道理,不仅需要你有真诚恳切的学习态度,还需要有持久的定力。因为
所谓道,是宇宙间一切生灵、现象(事)、物自身的形上实体
所谓理,是如实评断宇宙间一切生灵、现象(事)、物自身之运变规律


讲道理,首先就必须要明道。
可是,道却不是那么好明白的


不要以为随便读了几篇书(有些人甚至连书都没认真读过)
会胡诌两句“大道常存”之类的口头禅,你就明白了道是个什么东西

要知道,人的生命,是有很多局限的
这些局限,制约着我们生命中,真切体认“道”的潜在能力


若不能真切体认道的存在,我们就难以做出“如实的评断”

中国儒释道的学问,正是妥善引导我们释放生命中这潜能的学问
明了道,依道而行便是德。了然于心而如实说出来的话,就是理。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有大成就大智慧的人,感叹:
自从一见《愣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
因为真正明白了之后,眼光敏锐,见识高峻
瞬间即可洞穿那些假道理假斯文的真面目。


讲道理,其次要“讲得清楚”,你必须很好地把握思辨规则
妥善运用概念、逻辑、归纳、辩证以及隐喻等等一系列说理工具
建构一个完整严谨的系统,从道德角度说,这个系统最好具有建设性
而非一味的挑刺和否定


鸟儿凭几分钟的观察,即已直觉女儿是否适合某私塾的教法
这是眼目敏锐,但鸟儿并无把握将这“直觉”以建设性的系统的方式,
解析建构出来,这是“知慧有所不及”的表现。


这表示,悟在一刹那,修学是一辈子的事。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11 05:01

有些朋友担心
鸟儿言辞犀利,锋芒毕露,或会伤及无辜


我想,这是多余的顾虑

一直以来,鸟儿虽是非分明,坦荡爽直
却并非锱铢必较之小人,平时遇恭愈恭,从不与下愚纠缠
临大是大非,方才遇恶更恶


所谓伤及无辜,果真无辜吗?果真受伤吗?

想起多年前旧事,一死刑犯临终前咬伤母亲胸脯,母亲何尝不觉无辜?
她果真无辜吗?她余生的痛苦,
能否挽回她那 因愚痴纵容而死去的儿子呢?

大禹治水,伤及鱼虾宁不多乎?鱼虾无辜否?
洪水之祸,鱼虾混迹在这洪水之中,不知反省脱身,何不自责?


此地名曰“儿童教育论坛”
来此地的父母,为儿女的幸福,要么真诚取经,要么浏览借鉴
要么,你有真材实学,秉一慈悲责任感
可以为天下可怜的父母们,提供系统化的建设性主张
则当开辟专题,集思广益


如果你只是为了消磨时日,寻找闲聊话头
或者显示你如花妙笔,何不去“鼠目寸光版”
或者其他无聊休闲之所逗留?


既然你来到争议性话题专帖,又无真才实学,只顾搔首弄姿
填补交友之空虚,甚至不惜以众多马甲穿梭其间
与鱼虾何异,怎会无辜?


若志在鱼虾,鸟志在引水
如有闪失,各安天命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11 06:08


朋友建议,论辩就论辩,表搞人身攻击
这个建议基于良善的意图,旨在维护论坛的安定团结


我认为“人身攻击”是要不得的,这是最起码的论辩游戏规则
除非有人恶意破坏这规则,并一再犯规


事实上,“人身攻击”这个概念
对于那些不懂道德的人来讲,是比较难以确切把握的
他不懂道德,就很容易在论辩过程中,甚至在论辩开始之前
就已经屡次逾越道德底线,行“人身攻击”之实。


更卑鄙的,是将这“人身攻击”作为一种盘外招,以图在论辩中获得胜利。

就读经话题,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你如果反对读经理论,那么你可以就这个理论,提出破论,并拿出论据
如果你有道德,你还应该提出正面的建议
这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因为懒惰、虚荣和胜负心在作怪。

破论很容易,我说读经不好,就可以成为一破。
可是,接下来的论据就麻烦了
收集论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没有对儿童教育的真诚,你是懒得去寻找的

你甚至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顶多在浏览器的搜索栏,输入“反对读经”四个字
听天由命地等待乱哄哄的网络,告诉你一些似是而非的资讯

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往往就只能靠着这些靠道听途说
甚至是凭空想象,来填充论据的不足

而这些所谓论据,往往很难有效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

可是,这个时候,为了维护你可怜巴巴的一点形象需要
虚荣心开始驱使你强词夺理

强词夺理,在有些时候是很见效的
假如参与讨论的只是一些鱼虾,或者还有一些乡愿的话
你的虚荣心将会得到满足


但是,假如讨论中,出现一些对儿童教育很真诚、又富有经验的人
强词夺理往往不堪一击。


当然,假如你深研《理则学》《认识心批判》以及语言学等哲学或科学理论
你可以锤炼出较高的论证水平和论辩能力
这个能力,还可以帮助你,稍微多支撑一会儿
可惜由于你的懒惰以及不真诚,你根本不耐烦去学习
你快要支持不住了

这个时候,胜负心开始蠢动着,驱使你 身不由己地开始犯规

你于是通过指责对方是“盲目崇拜”,达到降低对方可信度的目的

这是从一个人的“理智程度”进行人身贬低
然后很虚伪地玩弄一些奉承话,以便拉拢某些粉丝鱼虾的支持

“人身攻击”,就在“懒惰、虚荣和胜负心”的驱动下,悄然登场了

“盲目崇拜”这个定语,就是人身攻击
这很隐蔽(其实明眼人早就看到了,只是懒得揭穿而已)
这种招数,只能哄骗那些鱼虾们

接下来,你不断反复利用这个招数,夹杂着些一目了然的小聪明
绞绕着,企图在混乱中取胜


遗憾的是,鸟儿碰巧路过
而鸟儿正好是一个不太含糊的家伙


既然你犯规在前,鸟儿当然可以自陈事实真相
在揭露的过程中,不免使用一些你自己的刀枪

这却不能叫“人身攻击”,只能叫做“如实的人身描述”
或者叫做“以夷制夷”吧。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1 06:15 编辑 ]
作者: newagua1    时间: 2007-12-11 07:40
持续学习中。
关于论辩规则,这是一个问题。所谓“人身攻击”,我想到爱因斯坦的一段话:“一個人能夠洋洋得意地隨著軍樂隊在四列縱隊裡行進,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使我對他輕視。他所以長了一個大腦,只是出於誤會;單單一根脊髓就可滿足他的全部需要了。”
当然他没有在论辩中说这样的话。但是“人身攻击”如此含糊的话语,确实无法真正给论辩规则一个清晰的规定。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11 15:59
标题: 再说“人身攻击”
语言必然作用于人的感性
一个人的评论,只要与他人意见不一致
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人造成冲击,令他人感觉受伤


一般来讲,指责他人是“人身攻击”时
自己往往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只能借助这一指责
来安抚自己强烈的挫折感


当然,自知理亏时,那些自诩“比较有修养”的人
通常会考虑其它的发泄渠道,比如喋喋不休地骚扰纠缠
或者另开一帖展开苍白无力的讥讽


很久以前,我曾经解释过
这种“容易受伤”,其实是一种动物性的“战斗反应”,
是一种动物习气(丘脑反应机制)在作怪


人们总是寻求一致性(认同感),这样才“觉得”安全,踏实
一旦察觉到不一致(批评),即时反应总是烦躁,冲动,充满战斗力的
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读一读差不多十年前,米国威廉姆斯的一本
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科普读物《生存技巧》


我想,很多喜欢动辄就拿科学
来反驳道德学问的人,通常都是不怎么懂科学的

因为他懒惰,没有学习的诚意


勤奋本身就是一种德行
不勤奋,就是缺德(你看你看,鸟儿又搞人身攻击了)

明确“人身攻击”的特征,是论坛管理员的一项必要工作
这通常还是比较容易的,假如这些管理员少许有点哲学基础训练的话
简单而言,就是:
贬低对方智商、人格、态度、动机等,并以此作为论据,去反驳对方的理论


比如:“王财贵顶多培养些小和尚出来”,“你是典型的盲目崇拜”
这些,都是典型意义的人身攻击

通常,遇到这种情形,鸟儿的做法
首先是观察论坛管理员的态度
如果他是纵容的,甚至是“以身作则”的
那么,鸟儿就有提醒的义务


当然,在尽义务的时候,鸟儿会小声说一次
没效果的话,就大声说一次
如果仍然没效果,你说该如何?

就好像有个文人,说孔子打劫儒家文化
鸟儿通常会支持这么一种做法:打劫他本人一次,让他体会去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1 16:03 编辑 ]
作者: 果行育德    时间: 2007-12-18 20:51
        现在看,这”辩“不辩也罢。举两个辨与辩的例子,一个是《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毫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施还可以答复:“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样辩论下去,一万年也得不到结果。  

   另一个例子取自《儒林外史》:“丈人说:‘你赊了猪头肉的钱不还,也来问我要,终日吵闹这事,哪里来的晦气!’陈和甫的儿子道:‘老爹,假如这猪头肉是你老人家自己吃了,你也要还钱?’丈人道:‘胡说!我若吃了,我自然还。这都是你吃的!’陈和甫儿子道:‘设或我这钱已经还过老爹,老爹用了,而今也要还人?’丈人道:‘放屁!你是该人的钱,怎是我用的钱,怎是我用你的?’陈和甫儿子道:‘万一猪不生这个头,难道他也来问我要钱?’”

       ‘辩’能使真理愈辨(辩)愈明吗?戛戛乎难矣哉!”  

      倒是多了些“分明世上儿女语,却作高处天人声”。嘿嘿。。。幽默!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7-12-18 20:53 编辑 ]
作者: 天高任鸟飞    时间: 2007-12-18 22:59
前几天在华夏复兴论坛,有人发表有辱民族尊严、诬陷圣贤事迹、歪曲历史真相
以及全面贬损华夏文化价值的文章十多篇
小鸟要求封杀那个ID


封杀那个ID,似乎有违“言论自由”的民主原则
其实不然
封杀,是基于当前的世道人心,而有所必为

并不是针对这个ID
也不是针对ID背后,那个人

此楼一样,非为辩而辩,亦非为辨明义理而辩
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该出手就出手

心地无私,任运自然
普遍性的义理,通过特殊的事件去表现
就会受到特殊的限制,而展现特殊相
出手无情,收手无恨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7-12-18 23:03 编辑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