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12-9 16:20 发表
我多事了,因为我也有社会责任感, 我喜欢默摈也没有狂狷的精神,但是看着善良父母,我就冒个泡,有缘分的可能会看到,在父母自己三叩九拜或绝尘而去之前,在帮自己的孩子作重大决定之前,多看看,多听听那些读 ...
二、伦理本位与现代价值观的对立
儒家文化是“尚德”的。“尚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哲学关于宇宙本体论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伦理学的超常发达。“尚德”的价值模式在哲学上表现为这样一种认识:追求世界的意义超过对世界本身存在的关注,对人的关系的认识超过了对人的本体价值的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史关于人的本体论的学说不过是一部长篇伦理巨著的简短序言。儒家文化的伦理本位不是关于“人”的思考,而是关于“做人”的要求。在这样一种价值模式下,人们建立起一个个规范人的思想和道德的栅栏,塑造着固定的人格模式,围困着新思想的羔羊。
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在告诉孩子:要扼止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要注意来自于长者和尊者的眼色,要学会说谎。
传统的儒家礼教体系制造虚伪而且也需要虚伪。其道德价值观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必然培养出二重人格。表面的德行成为儒士的存在之本,而本能强烈的欲望又难以抑制,只能以言行不符、表里不一,即“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种虚伪矛盾的人生行为,来实现这种严格而虚假的道德要求。
第一,家族观念与人类公德相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子后代孔融为管阳秋兄弟“天雨雪,粮绝”而吃掉同伴的罪责开脱,认为“管阳秋爱先人遗体,食伴无嫌也,”因为“所杀者,犹鸟兽而能言耳”。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以礼吃人”。
第二,自我道德形象与社会正义相背。儒家文化的“尚德”使人对一种精神需求即道德的自我实现感来得格外强烈,从而使道德实现者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自私”:为了自我道德形象的完善,而以德报怨,或以善对恶,从而让他人承受道义的心理重负;自己成为道义英雄,他人都成为“小人”。而且,以善对恶,等于是鼓励坏人作恶而委屈了好人。这里,私德并非仅是直接的自私,而是以“礼”、“仁”等伦理规范为中间环节和名义,来获得自我形象崇高感,最终实现个人的道德目的。道德的自我形象欲求导致中国人的重虚名而不务实际的行为特征,鲁迅将此称之为中国人的“面子”。并且认为“面子”问题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因为中国儒家礼教体系的道德规范与人之天性的背反,所以较多的时候,这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是向外展示给人们看的,愈来愈被形式化了。因此,在“面子”的心理机制下,自我形象感或他人形象感成了道德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第三,“尚德”本质的功利目的与“尚德”要求的人格境界的矛盾。 儒家的道德是世俗化的,其“尚德”的动力不仅在于道德心,更在功利心:德行可生利,求利必先“尚德”。如孝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伦理要求,但深层的本质和结果仍还是一种利益需求。事父、事君,最后可立身扬名得利:
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12)。
在民间,孝道演化为新娘的“哭轿”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