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昨天我又出轨了 [打印本页]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2:41
标题: 昨天我又出轨了
近来工作激烈变化,趁这空档我的生活也丰富起来了,我出轨N次了。

想起昨天的出轨我笑了。

北岛、苏童与王安忆来新加坡了。

因缘巧合,俺这个前文学爱好者跑去参加与他们的对话会,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单独与他们每个人合了个影。

看到北岛才知道自己太俗与正常!

看到苏童才知道自己没保养好(看起来象小弟 )!

看到王安忆真欲发惊觉得自己没保养好,闭上眼睛聆听还以为她就是大学时的旧同窗( )。

三位曾经仰视的诗人、作家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与普通,感动!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2:45
标题: 《联合早报》版权所有
北岛:诗人什么环境都可写作

  北岛说:“20世纪的许多作家、诗人都在海外从事创作。作家、诗人应该在什么环境都可以写作,作家的存在与地域或国别没有直接关系。流亡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人生经验。至于失不失根,原因也很复杂,我用中文写作,而其实我一直在美国大学以英文从事教学,这对我的中文创作没有什么影响。”

目前在美国生活和从事教学的诗人北岛(58岁)一再表明,流亡对他意义不大,但是当他来到“南岛”新加坡参加“新加坡作家节2007”,记者还是要问,海外的生活对他的创作起了什么实质的意义?许多身在海外的波兰或前苏联诗人其实都在离乡后写出最好的作品。    

北岛说:“是有这样的现象,20世纪的许多作家、诗人都在海外从事创作。作家、诗人应该在什么环境都可以写作,作家的存在与地域或国别没有直接关系。流亡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人生经验。至于失不失根,原因也很复杂,我用中文写作,而其实我一直在美国大学以英文从事教学,这对我的中文创作没有什么影响。”    

问:北岛的作品,早期很有社会、政治干预及针对性,尤其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写出了成为“经典”的两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但之后的诗变得非常耗散,是否和喜用“无题”有关?    

北岛回答:“写作是不停在产生变化,现在的诗和过去就有不同。采用无题是我早已开始的,有时候有题反而会局限作品的开放程度和想象力。至于对早期诗和后期诗的看法,也是因人而异。诗人应该努力寻找自己的读者群。过去10年我写了很多诗,现在放慢了步伐,有一段时期写散文,也影响了写诗。许多诗人转写散文,水平都不会差。我也写小说,最后还是要回来写诗,虽然连我堂妹也不读我的诗。”    

问:当年同样是诗人的海子、骆一禾和顾城的自杀身亡,你有什么感受?    

北岛回答:“海子、骆一禾是我的后辈,现在海子的诗名这么高,显然是过度的评价。但顾城和我关系很好,许多时候,我们在诗艺上有互相激发和影响。”    

问:你不喜欢有人说你是“朦胧诗人”?    

北岛回答:“朦胧诗命名时,我们这群诗人并没有参与,当时的《今天》还是地下刊物。后来有人还把官方的一些诗人也当成朦胧诗人看待。朦胧诗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历史符号。”  诗歌创作与翻译    谈到中国目前的诗歌创作和翻译,他说:“70到80年代是中国诗歌最盛的时期,1985到1989年,中国诗歌整个被边缘化了,在这种时候,如果又加入恶劣的诗歌翻译作品,更容易使人对诗歌产生恶感及误解。”    

诗歌翻译方面,北岛曾译有厚厚一本的《现代北欧诗选》,也出版同样厚度的诗歌翻译论文集《时间的玫瑰》,对许多新旧译作给予相当“不客气”的批评和改译。   
 
他说:“我译北欧诗是在1983年,中国那时正大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有一年时间,我不能发表任何作品,为了生活和生存,于是转为从事翻译,第一次出版的是湖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诗苑译林》,主编是诗人彭燕郊。当时的所有翻译都有很好的专人在把关,不像现在毫无法纪,只要编辑通过就可马上出版。现在情况更糟,文坛缺乏精神力量,也没有远大的出版理想,有些文学评论竟然成为金钱交易。”

[ 本帖最后由 klcz2002 于 2007-12-8 12:47 编辑 ]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2:49
标题: 《联合早报》版权所有
  如果你喜欢中国小说,又或者,你喜欢中国电影,有一个名字一定会知道,就是获奥斯卡奖提名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小说原作者苏童。

  苏童这次来参加新加坡作家节,受访时谈到电影和文学的关系,以及参加全世界“重述神话”大工程,写作以秦朝孟姜女故事为蓝本的新小说《碧奴》。

苏童:太太说我不懂女人

吴启基(2007-12-07)


如果你喜欢中国小说,又或者,你喜欢中国电影,有一个名字一定会知道,就是获奥斯卡奖提名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小说原作者苏童。

  苏童这次来参加新加坡作家节,受访时谈到电影和文学的关系,以及参加全世界“重述神话”大工程,写作以秦朝孟姜女故事为蓝本的新小说《碧奴》。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余万字,包括中短篇小说集7部,长篇小说两部。  

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奥斯卡奖提名。他的其他重要作品有:《井中男孩》《你好,养蜂人》《离婚指南》《平静如水》《后宫》《米》《罂栗之家》等。他说目前在写一部关于中国某个乡村的小说。  

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    

先从“文学和电影”谈起,到底电影有没有造成他的小说作品的热销?    

苏童说:“26岁我写了《妻妾成群》,之前也写一些先锋派作品。电影长红前小说已热卖,至于后来的销数,我不大清楚。我还有其他作品被拍成电影,如电影《茉莉花开》。我要说的是,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一是影像,一是文字,我不可能刻意去写一些可以拍成电影的小说。”    

谈到他曾写过的以4个中篇组成的“女性小说”,他说:“这4部书是《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和《另一种妇女生活》,我不是女性通,连我太太都说:‘你不懂女人’。我只是觉得,女性更有文学性、戏剧性、复杂性,她们身上有很多细节和故事。值得我们去书写。”    

前些时候在中国出版界引起注意的是:苏童参加了由英国出版社发起的神话重述写作工程,印象中,中国作家中好像只有苏童、叶兆言和李锐、蔣韵夫妇参加。苏童写的是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    

看过小说的人不难发现,为表现“哭包”孟姜女的“哭功”,苏童以如椽巨笔,以9种哭法、哭腔来书写,简直是“古今孟姜女哭功大全”。  眼泪是孟姜女最大符号    

苏童说:“眼泪是孟姜女最大的符号,我特别把它仪式化。这不是美丽的仪式,是眼泪的仪式。这人物容貌如何,我觉得次要,主要是这女人的命运和身世牵动我去写作。”    

苏童笔下的孟姜女化身为“碧奴”,而且性格一点不勇敢不刚强,更像一般乡下妇女的笨拙、古怪、糊涂和固执。    

苏童说:“中国神话非常丰富,我特别挑了孟姜女来写。作为历史人物的孟姜女,谁也说不准她的长相和性格,在那时代,女性连名字都没有,我才给她起名为‘碧奴’。”    

他说:“传说是可以想象和颠覆的,写作时我尽量去配合时代、环境和那个文化传统。总之,我保留住的是原来故事中的核心部分。”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2:50
标题: 《联合早报》版权所有
  

上海作家王安忆(53岁)说:“写个好故事是写小说的理想。”   

向来以说故事见长,反映大时代小人物故事的王安忆,今年年中发表的最新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对她而言,是一大挑战。   

《启蒙时代》描写一代人的心灵成长,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上海,塑造了一群从高级干部公寓和市井里弄走出来的男人女人。


王安忆:写作是有“性别意识”的


黄向京(2007-12-07)


应“新加坡作家节2007”之邀来新,上海作家王安忆(53岁)说:“写个好故事是写小说的理想。”


  向来以说故事见长,反映大时代小人物故事的王安忆,今年年中发表的最新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对她而言,是一大挑战。   

《启蒙时代》描写一代人的心灵成长,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上海,塑造了一群从高级干部公寓和市井里弄走出来的男人女人。王安忆说,这篇小说的时间厚度长,题材、人物、故事不是特别属性,挺不一样的。   

她说:“我不大写大事,写文革是挑战。我一般是写女性,写日常生活,写人心至微之处,比较熟练。可是作家有野心,想写不一样的。就像音乐家想写交响乐。”   

她的上一个长篇是2003年的《桃之夭夭》,每一章都以一句描写花的古诗为题,比如“一枝梨花春带雨”、“新剥珍珠豆蔻仁”、“千朵万朵压枝低”等等,独具匠心,与小说故事的发展脉络相吻合,几近细碎烦琐地写出一对母女的命运。   

王安忆至今已发表了60多篇短篇故事、30本短篇小说和7本长篇小说,其中包括得奖无数的《长恨歌》。她透露,目前正在写一些短篇小说及中长篇《骄傲的皮匠》。她的写作习惯是写一连串的短篇,再酝酿一个长篇,主要是“换换笔”。 常态人生里寻找故事   

这次应邀来新,王安忆将有两个讲座,一是与女作家张戎一同主讲“男人止步——女性作家”,另一是自己的“名家开讲”。王安忆不认识张戎,谈到女性作家的角色,她说,其实写作是有“性别意识”的,她觉得男性是社会动物,有广大的社会生活,往往与历史事件牵涉一起,而女性则具备更多自然的特质。   

她说:“女性作为写作的对象,比较丰富也具有个人性。男性则是共性,我写男性人物有类型化的趋向,女性则是个别的。写作需要同情,需要设身处地,人物才有更多的可写性。”   

比起早年代表作爱情三部曲《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王安忆认为三部曲是戏剧性情节,“当时年轻,喜欢剧烈的东西,现在安静下来,对人生的认识成熟了。现在就是在常态人生里寻找故事。”   

中国当前经历很大的社会变化,根据王安忆的观察,“在这个大时代里,男性其实已经蜕变成功,成为社会人,只有女性还在蜕变的过程中,故事特别,才能成为作家的题材。”   

她说:“其实我们是生活在历史转折里头,在一个小格子里头,自己是看不到全局的。”   

社会是躁动的,而王安忆早已习惯作为作家这种安静的生活方式了。



[ 本帖最后由 klcz2002 于 2007-12-8 12:52 编辑 ]
作者: 霏霏    时间: 2007-12-8 12:53
羡慕这样的出轨。

把合影照片也发上来让俺们看看,如何?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12-8 13:01
同意楼上。

俺还以为02有啥惊人之举呢。
作者: 美妈妈    时间: 2007-12-8 13:03
真羡慕,能认识名人。
作者: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时间: 2007-12-8 13:32
读过北岛和王安忆的作品,很喜欢
作者: 子云    时间: 2007-12-8 13:33
想见识一下02GG出轨的证据呢!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3:38
原帖由 子云 于 2007-12-8 13:33 发表
想见识一下02GG出轨的证据呢!


绝不公布, 02累积的出轨的PP可以够回忆录用了, 40年后没有挂再用起来
作者: soleking    时间: 2007-12-8 13:44
羡慕GG可以出轨,失业后就离文艺书很远了,埋在育儿中去了。
作者: 快乐美女    时间: 2007-12-8 13:47
你为什莫要出轨呢??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3:50
原帖由 快乐美女 于 2007-12-8 13:47 发表
你为什莫要出轨呢??


因为我在实践盖高楼大法取的标题, 顺便我看到了快乐米女
作者: soleking    时间: 2007-12-8 14:02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12-8 13:50 发表


因为我在实践盖高楼大法取的标题, 顺便我看到了快乐米女


02GG,这个标题确实很吓人 ,我一瞄到赶紧进来瞅瞅,可是啊,真要是某种“出轨”恐怕以GG的个性是藏而不露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klcz20022007-12-8 13:51威望+10没有两把刷子能盖育儿高楼?
klcz20022007-12-8 13:51金钱+10没有两把刷子能盖育儿高楼?

报告,我没有两把刷子,只有一把扫把。虽然懒人一个,可是家里很干净

以后再出轨也请秀出来,让我也反省一下,抽时间看点自己的书。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12-8 14:10
  
  俺因为诗歌过敏
  错过了激情澎湃的一个时代
  又因为对小说半绝缘
  没过上既浪漫又厚重的现实和超现实生活
  
  只好陷入说明文的泥淖捣浆糊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4:18
标题: 我参加过的集体出轨(有PP,也见报了)
新加坡河畔走一圈 新老移民搭“情感之桥”[早报]







● 李静仪

  不说或许你不知,矗立在浮尔顿酒店前的加文纳桥(Cavenagh Bridge)有个外号叫“乌龙桥”。

  原来这座建于1869年的古老桥梁,原先的设计是中间桥身可敞开让船只通过,但后来由于建造设计出了问题,摆了个乌龙,导致桥身建好后无法开启,结果造成当时普遍用来运载货品的高桅杆商船无法驶入新加坡河。

  这些高桅杆船只好停在港口外,改用驳船入港进行贸易,驳船从此兴起,60年代新加坡河最繁忙高峰期,河畔约停泊了3000艘大小驳船,这座为纪念总督加文纳上校而命名的“乌龙桥”也间接改变了整个新加坡河的面貌。

  上周六,约40名中国新移民及派驻新加坡的中国企业员工,在本地著名文史工作者韩山元的带领下,在新加坡河畔走了一趟“历史之旅”,从多个人文景点背后的故事了解新加坡历史,在彼此心中搭起“情感之桥”。

  这项活动是由中国新移民创办的中文原创文学网“随笔南洋网”和中资企业协会联办。在这之前,随笔南洋网已办过两场“新加坡河历史之旅”,总共吸引了100多人参加。

  在三个小时的行程中,他们一路从莱佛士登陆的地方,到新加坡河上三座名桥(安德逊桥、加文纳桥和埃尔金桥)的故事;从本地最古老的华人庙宇粤海清庙,到百年前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到访新加坡时居住的“客云庐”,到百多年前曾是个“猪仔码头“的克拉码头,一一走进新加坡历史。

中资企业协会 主动提议举行

  当天的活动也是中资企业协会主动提议和随笔南洋网联办的。协会秘书杨维迅说,自1999年成立以来,协会举办较多的是和商业有关的活动,例如事务讲座和培训等,这是头一次办这类人文活动。

  她说:“主要是让外派到新加坡的中资企业人员对这里的社会和人文历史加深了解,同时也希望借此协助新移民融入社会。”

  来自湖北的姜琦(37岁)已是第三次参加活动,但她还是觉得百听不腻。“想融入一个地方的生活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从感情上亲近它。”。

  她还乘着学校假期,把在本地留学的12岁女儿方舟也带来了。姜琦说:“虽然走访的景点我们之前都有到过,但之前只是流于表面的认识,并没留下深刻印象。”

  三年多前到新加坡落户的姜琦一家人不久前刚成为永久居民。明年到启发小学念小六的方舟说:“山叔(韩山元)说的历史故事,课本上都找不到的,很有意思,特别是乌龙桥的背景。”

  随笔南洋网创办人之一李叶明说,“新加坡河历史之旅”自9月开办以来,获得新移民和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的热烈回响。

  他们计划从明年起,每隔一两个月定期举办活动,包括把行程扩大到小印度、福康宁山和甘榜格南(Kampong Glam)历史保留区等地。

http://www.zaobao.com/sp/sp071204_526.html


PS: 这PP能见到02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2-8 14:19
看不懂这与出轨有何干系。

在淘宝看图片看多了会影响文字理解能力。
这就是证据。
反对杜曼的人可以用,版权所有。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4:26
标题: 出轨记
听山叔公讲过去的故事


(山叔公-尊敬的新加坡老报人韩山元先生,吾辈称之为“山叔”,是俺孩子的“山叔公”认识他是读余秋雨的书记得余在南洋时是他带着余去日本人的墓地,关于日本妓女的感慨文章大家有印象否?)

儿子有点赖床,地铁出来时就已经迟到了7分钟,加上自己一直记得“新加坡河历史之旅”的行程和讲解重点第一条是“莱佛士1819年1月登陆处(旧国会大厦旁)”于是想当然的在政府大厦地铁站出来,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旧政府大厦发现没有一个人,不可能的事发生了怎么一大群人就飞了呢,赶紧给协会的杨秘书打电话请示方向,原来集合地是莱佛士坊地铁站。

不过没关系我们顺便看看挂满广告的旧政府大厦(好象不大严肃)与莱佛士的雕塑,看到了!透过自己贼亮的小眼发现了山叔公(是俺儿子的山叔公)就在河的对面,跨过传说中的乌龙桥,儿子急了跑着追着我的大步,我们迟到了,山叔公已经被人群包围了,被美女包围了。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4:33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2-8 14:19 发表
看不懂这与出轨有何干系。

在淘宝看图片看多了会影响文字理解能力。
这就是证据。
反对杜曼的人可以用,版权所有。


老虫, 参加这些活动都不是我自己固有生活轨道的事情, 昨天下午我在工作的途中离席然后偷偷摸摸地出现在"与作家对话会"的场合, 可能我是唯一一位与文学没什么联系的人(有的话也是前文学爱好者), 身旁就坐位牛津毕业研究北岛为中心的青年才俊, 2小时后出来我就觉得我是出轨, 那感觉强烈, 有点幸福, 三位是我年轻时仰望的人.
作者: 爱的翅膀    时间: 2007-12-8 15:01
明知道02GG不可能这么诚实的坦白"出轨", 还是受骗进来了.

02GG还是理想之心未灭啊.   心还年轻着呢!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2-8 15:02
标题: 回复 #19 klcz2002 的帖子
麻烦您了!

我一直觉得你挺雅的呀!
上回你不是去听了个美学对话的讲座嘛。。。。。。
作者: ddxxsc    时间: 2007-12-8 15:08
有标题党之嫌哦~
02不会是中间老者右手身后倚在桥栏上,穿白衣的男子吧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5:13
山叔公在解说号称“南洋才子”、“南洋诗宗”的新加坡唯一的举人邱菽园当年有宅-客云庐就在河畔今大华银行处,1900年2月邱菽园邀请康有为从香港来新加坡避难,甚至独捐万元,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勤王大举,也担任组织保皇党新加坡分会会长。





额尔金是带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的刽子手。在新加坡,在邱菽园当年旧宅-客云庐的斜对面就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桥-额尔金桥。



国恨涌上心头,看右上方的额尔金桥儿子不看不笑了。

额尔金:(1811~1863) 英国贵族,伯爵,破坏巴特农神庙额尔金之子。1811年生。1842年任牙买加总督。1846年任加拿大总督。1857年7月任英国对华全权专使,并率领一支陆海军赴华。12月,与葛罗所率法军在香港集结。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次年春,北上天津。5月,攻陷大沽炮台。6月,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1859年回国。不久,重任英国对华全权专使,同葛罗复率英法联军来华。次年8月,又陷大沽炮台,攻占天津。10月,进北京,焚毁圆明园。按英国外交部训令,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让“粤东九龙司”一地。1861年南下香港,依蓟?罹帕??月10日,在港督府举行受地典礼。1月19日,参加接收九龙土地的仪式。旋即率英军离港回国。1862年调任印度总督,次年,死于任上。



来个山叔公特写,认真的男人最可爱!

山叔公详细介绍乌龙桥(加文纳桥)的来龙去脉。














[ 本帖最后由 klcz2002 于 2007-12-8 15:25 编辑 ]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5:46
新加坡最古老的华人庙宇:粤海清庙

庙小来头不小,庙内有清末光绪皇帝题字“曙海祥云”(还有一张在直落亚逸街天福宫“波靖南溟”早期华人用忠心与金钱换回来皇帝的嘉奖)

进庙门,规矩很多。
山叔公讲了几条民俗,比如不能踩门槛、门槛是神的骨,不可以踩、不能借火点香等等。
即便是走路,也有规矩的——一般来说,男左女右。中间嘛,神走的哟。









山叔公口中发给神的MSM

庙内的酬神大戏的告示牌与空空如也的临时酬神戏台。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6:16
参观同济医院旧址(这地太熟02忘了拍PP) 同济医院是新加破最古老的中医慈善机构。1892年间,在殖民地亲华的金文泰总督(Sir Cecil
Clementi Smith 1887-1893在任)的支持下,由颜永成等人出资,位于哇央街的同济医院大楼落成,始正名为同济医院。同济医院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成立之前,曾是华人的最高代表机构:


1)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的北洋水师曾经访问新加坡;他们在同济医院受到本地华人的热烈欢迎。许多著名将领如丁汝昌、邓世昌,也曾住在这里,可惜半年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舰队-北洋水师覆没。

北洋舰队三次来新详细的时间表如下:

第一次,1887年十一月十日至十七日。由邓世昌带队,目的为购粮煤。
第二次,1890年四月三日至十三日。由丁汝昌带领,目的为宣慰侨胞,宣扬国威。
第三次,1894年三月三日抵新,离开日期不详。由丁汝昌带队,目的同上。


2)
1896年4月,北洋大臣李鸿章赴俄途中,莅临新加坡,逗留一星期, 不住旅店选择住在这里的后厢房
3)
1901年7月,光绪御弟醇亲王载沣过境,在同济医院接见侨民,中国侨民齐集同济医院内向亲王递呈颂词。
4)
1905年12月11日,南洋巨富张弼士(百年张裕创始人-也是中国葡萄酒之父) 以满清的钦差大臣的身份莅星,以同济医院为行辕。他一度是南洋华人首富,他在槟城的故居“蓝屋”已成了当地的旅游景点。他在新加坡的主要功绩之一,就是以同济医院为基地,于1906年3月15日创办了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同年4月8日豁免注册。1917年9月11日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正名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

同济医院,在历史上值得浓重地记录一笔的地方。


今日游客眼中的繁华地,相信没有多少人记得克拉码头最早的辛酸,全都忘了,大多数的历史场所都成了餐馆与酒吧。















河对岸的那一排排店屋说就是当年华工上岸的猪仔馆。(所以俗称猪仔场。)不少华工猪仔在克拉码头上岸之后,就被暂时安顿在这些猪仔馆里,任人挑选之后,大部份又被贩卖到马来半岛等地,从事非常艰苦的垦荒和开矿的工作,过着比牛马还不如的非人生活,不全都是巨富与成功,希望在祖国的历史书上留一巴掌大的地方记录曾经子民的苦难与相关研究。



[ 本帖最后由 klcz2002 于 2007-12-8 16:18 编辑 ]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6:21
标题: 最后历史一下-新加坡有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 到访新加坡 (孙中山8次访新)

第一次
宫崎寅藏

  1900年夏天,宫崎寅藏到新加坡探访寄居在富商邱菽园家的康有为。但康却怀疑他来行刺自己,便向英国殖民地政府告发,结果宫崎寅藏被捕。
  孙中山听到消息后,于1900年7月9日从西贡赶来新加坡营救,谁知本身也遭到逮捕。幸亏得到好友黄康衢、吴杰模、林文庆等人的四处救援。尤其是林文庆,因为是孙中山在香港的同学,更是尽力奔走,使孙中山获得和新加坡总督见面的机会,说明宫崎的来意,并指出宫崎所携带的港币是他自己的,准备用来发给革命的军饷。   结果,宫崎被判永久出境,孙中山则被判5年内不得到新加坡来。这是孙中山第一次造访新加坡。
第二次
  1905年6月11日,孙中山从法国马赛乘轮船“唐京号”(Tonkin) 到日本,途中经过新加坡时,致电在新加坡的尢列,嘱咐他请陈楚楠、张永福和林义顺等人上船见面。尢列和陈楚楠等和孙中山晤谈后,便往新加坡警察局,要求允许孙中山上岸。经警察局批准,孙中山便在“ 小桃园酒店”下榻,和陈楚楠等详谈革命的事。孙中山指出,欧洲留学界已经成立革命机关,不久也会在日本成立,并叮嘱尢列和陈楚楠等预先在新加坡布置,以利革命事务的进行。这次见面,是孙中山与南洋革命同志相聚之始。孙中山离开新加坡后,给陈楚楠第一封信,说明革命时机已经成熟,鼓励陈楚楠等在南洋组织革命团体。
第三次
  1906年4月初,孙中山从马赛抵达新加坡,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等同志都到码头迎接,因孙中山“五年不得入境”的限制已经到期,因此可以在新加坡逗留,张永福等便安排他在晚晴园居住。

  同年4月6日,孙中山在新加坡设立“同盟会”分会,以晚晴园为会所。第一次加盟的有陈楚楠、张永福、李竹痴等。宣誓仪式在晚晴园二楼举行。首先由孙中山举起右手宣誓,接着由入会者照仪式轮流宣誓。宣誓完毕,孙中山解释三民主义的意旨。孙中山说:“我这同盟会的组织,是希望发展得很大很大。我们 的责任,当然是牺牲。但是牺牲到什么程度?我们总不能预先说。假使牺牲到只剩两个人存在,也算是同盟会存在的一日。”“新加坡同盟会分会”的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与总会的宗旨完全一样。

  1906年4月7日,林义顺、许子麟、刘金声、尢列、邓子瑜、谢心准、李晓生、李幼樵等加入。当日选出陈楚楠为正会长,张永福为副会长,许子麟为会计,李义顺为交际负责人。“新加坡同盟会分会”是南洋群岛中第一个革命组织。成立后,华侨社会的革命行动正式与中国革命运动连成一气,力量也更为壮大。所以,自从“同盟会”分会在新加坡成立后,革命思潮蔓延至整个南洋群岛,革命党在南洋群岛的势力,有如雨后春笋,蓬勃茁壮起来。

  1906年,“新加坡同盟会分会”人数从第一次入会的12人增加至4百多人,革命势力的发展,有一日千里之势。
第四次
晚晴园 (1906年)

  1906年年中,孙中山和胡汉民到新加坡,认为“同盟会”有扩大的必要。
  于是,他请胡汉民另外起草会章,在晚晴园召集开会,并重新改选。
  结果张永福当选为正会长,陈楚楠为副会长兼财政主任,林义顺为外交主任,谢心准、例子晓生为文牍科主任,组织规模比以前扩大许多。

第五次
  孙中山来新加坡视察,只逗留数日。
第六次
1908年,同盟会在新加坡成立“南洋支部”。

  “镇南关起义”失败后,清廷到安南查访孙中山的踪迹,孙中山只好退出安南,转赴新加坡。1908年3月7日,孙中山到新加坡后,为避开清廷的追杀,行踪非常隐秘。清政府向新加坡总督交涉,要求驱逐孙中山出境。总督传问孙中山,并没有执行驱逐令。
  1908年10月,孙中山从西贡到新加坡,努力扩张党务。汪兆铭、胡汉民等都陆续前来协助,并到马来半岛和印尼等地宣传。这时,“同盟会”在南洋的分会已经有20多个,会员共有三千多人。孙中山以南洋各地分会多,而与东京总部的距离又远,难以兼顾,于是在新加坡成立“南洋支部”,使南洋各分会较易于联络和管理。孙中山特写信给马来半岛的邓泽如,告诉他在新加坡设立“南洋支部”的事。
第七次

  7月11日孙中山和他的夫人卢慕贞、二女及陈粹芬抵达新加坡。孙中山想重新整顿团体,时其更坚固有力,才对革命前途有所帮助,于是等待各方同志到齐,再确定进行的方针。他向新加坡会员交代说明后,便与家眷一同去槟城,并召开著名的“槟城会议”,进行筹募,预料来年在广东再举义旗之用。
第八次
荷马李将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从法国乘英国船回返中国。12月16日,船从槟城经新加坡,邓泽如秘密登船,与孙中山会面。孙中山告诉邓泽如所以迟迟回国,是因为要在欧洲破坏满清所借的外债,另外又为日后的新政府筹借外债;今天重建中国,非5亿元不能解决。由于时间有限,孙、邓见面后,匆促分手。
  孙中山离船登岸,在码头迎接他的有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何心田、殷雪村、丘国瓦、陈武烈等人。
  孙中山和他的军事顾问荷马李将军住陈武烈大厦(陈金钟大厦)。这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到新加坡。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6:23
标题: 支持孙中山革命运动的新加坡革命志士
张永福 (1871 - 1957)    张永福祖籍广东饶平县。早年投资树胶种植,并创办胶鞋制造厂。20世纪初期与陈嘉庚垄断了新加坡胶 鞋制造业,为其从事革命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清朝末年,张永福支持维新运动,并加入维新运动的组织 “好学会”。后来追随孙中山鼓吹革命。   1904年,张永福与陈楚楠合办《图南日报》,曾出任该报编 辑。后该报停刊。《图南日报》虽然停刊,但张永福仍然继续争取机会,在星洲书报社演讲宣传。
(左起) 张永福、孙中山和陈楚楠
  1906年,孙中山到新加坡,张永福捐出他的别墅晚晴园给孙中山居住。1906年2月,孙中山在新加坡创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张永福出任副会长。1906年6月,孙中山从日本来新加坡改组同盟会, 张永福当选为会长。1907年7月,张永福与陈楚楠、林义顺创办《中兴日报》,同年又组织同德书报 社,本身担任社长。   民国成立后,1912年2月,中国国民党在新加坡成立支部,取代同盟会,张永福被推举为名誉会长。 该会于1926年被英国殖民地政府解散。
  1932年,张永福回到中国,出任汕头市长、侨务局长、中央银行汕头分行行长。后来由于对国共合作不满,抗战时倾向汪精卫。
  战后,张永福回到新加坡,1957年在香港逝世。其女张舜琴是新加坡首任女律师。其曾侄孙张志贤准将是现任新加坡教育部长。
   陈楚楠 (1884 - 1971)   陈楚楠,祖籍福建厦门。在新加坡美芝路从事木材生意。早年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在中国发动维新运动。 曾以“思明洲少年”为笔名,在保皇党所办的《天南新报》上发表文章。1901年,尢列到新加坡,陈 楚楠和张永福受到尢列的影响,逐渐产生了反满革命思想,随即开始了革命活动。但由于华侨社会风气闭 塞,他们的活动不为华侨所理解。陈楚楠和张永福觉得“欲成大事,非先唤醒民众不可”,于是便各出资 本,在1904年春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章《图南日报》。《图南日报》是南洋第一份鼓吹革命的报纸,也 是新加坡革命侨报的先驱。该报出版后不到两年,便因经费不足而停刊。

  1906年,孙中山抵达新加坡。陈楚楠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成立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被选为会长。1907年创办《中兴日报》,但由于经费短缺,两年后就停刊了。孙中山居留新加坡期间,和陈楚楠交往 密切。陈楚楠是孙中山在华社中募捐的中间人,并在孙中山离开新加坡后,成为执行这项任务的中坚份子 。1910年,陈楚楠创立同德书报社,大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民国成立初年,陈楚楠回到上海,管理由吴世荣创办的华侨联合会,并在《国民新闻》中开设专栏,报导 海外华侨的动态。1921到1931年期间,在中国担任福建省务委员会委员、实业厅厅长,并参加筹 建福建银行。1930年代回到新加坡。1949年到1956年,在同德书报社担任参议员。1971年9月逝世。


林义顺 (1879 - 1936)
林义顺
  林义顺,字蔚和,学名其华,广东省澄孩县人,1879年11月8日在新加坡出生。年幼时父母就去世 ,由外祖父张礼和外祖母陈宝娘(张永福的父母)抚养。童年时在私塾学中文,10岁时进入圣约瑟书院 和英华学校读英文,17岁毕业。中学毕业后,林义顺在舅父张永福的长美布庄工作,也曾在陈泰木材公 司学做生意。20岁时继承外祖父遗产,从事树胶及黄梨的种植,获利数百万。有“树胶大王”和“黄梨 大王”的称号。

  1906年,孙中山在新加坡成立同盟会分会,林义顺负责交际事务。新加坡同盟会分会成立后,孙中山 派陈楚楠、林义顺等到槟城、吉隆坡设立分会。1906年春,林义顺和陈楚楠、张永福等发起募股活动 ,准备创立报章鼓吹革命。1907年7月,《中兴日报》正式发刊。

  1908年5月26日,“云南河口起义”失败,6百多名战士退到新加坡,由陈楚楠、张永福和林义顺 接济。他们三人还特别创办中兴石山公司,让这批战士开采石山,解决生活问题。1911年,他在美芝路5 号创办林义顺公司,继后再办通美号、通益号,经营树胶制造厂、包工、代理和其他生意。

  从1906至1911年,孙中山在新加坡期间,林义顺都跟随左右。从推翻满清到讨伐袁世凯、护法运 动到北伐,林义顺先后斥资数十万支持革命,对于本地公益事业也非常热心。

  1921年,林义顺出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第十三届会长。1928年创办潮州八邑会馆,被推选为首任 总理。曾捐赠三巴旺十二英里半地皮作为华人墓地。1936年3月20日在上海宝隆医院病逝,葬于南 京中山陵附近。今天三巴旺的义顺路、义顺环路、义顺村、义顺选区、义顺工业区都是纪念他的。   
许雪秋
许雪秋 (?- 1911)   许雪秋,祖籍广东海阳县人,父亲是富商。幼年时随父亲南来新加坡,长大后继承父业,并向清朝政府捐 得道台的官衔。许雪秋生性慷慨好客,有“小孟尝”的称号。1902年结识黄乃裳,受黄影响,倾向反清革命。1904年赴汕头,密谋反清起义,事情不幸泄漏,再逃回南洋。1906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为中华民国军都督。1907年5月参与潮州黄冈起义,6月参与惠州起义,失败后于1908年回返新加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许雪秋赴潮州主军事,被清军杀害。民国政府曾通令褒扬。


林受之
林受之(?- 1924)   林受之,原名林喜尊,祖籍广东潮安县。南来后继承父亲林继志的生意,从事树胶买卖。后来创办同永顺洋杂货店,另外设立锦淞商店,从事甘蜜、黄梨、树胶种植及开炭生意。1904年,林受之独自捐出两千元给革命党作为起事的费用,并赠送数千本《图存篇》(即邹容的《革命军》)给各地华侨阅读。

  1906年,孙中山南来新加坡,设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并开设中华公司作为革命机关。林受之受委,在晚晴园的同盟会分会任要职,并兼任中华公司总经理。

  1907年,孙中山策划潮州黄冈起义,林受之惟恐军费不足,难收成效,于是和陈楚楠、张永福及林义顺等慷慨捐出巨款资助军费,又电汇3千元给黄乃裳,作为组织部署和广收同志之用。过后还筹办团练总局,以培植革命的基本军队。黄冈起义在即,林受之毁家纾难,独捐叻币14,000。

  林受之为了帮助革命,总共捐出家财数十万,结果家产荡然无存,儿女无法受教育,沦为佣工。1924年3月12日林受之在贫困中去世。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6:26
标题: 时势造英雄
02在18岁时,孙中山,上面的志士还有那个年少的汪精卫都是02的偶像,如果有可能02肯定舍命追随。

那时的02绝没有今日的贪生怕死。

汗!

大汗!

闪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8 19:30
莱佛士
新加坡河
。。。。。。
恍若隔世


那座桥的桥头还蹲着一群群的猫么?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7-12-8 20:24
敬仰LZ啊
说的人俺一个不认识
作者: soleking    时间: 2007-12-8 22:12
猜。。。图中左边背包者为02GG背影

不知中奖没,这个图太小啦。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7-12-8 22:59
猜。。。02一定是在相机后面。

不知中奖没,没觉得图小呀。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9 17:29
原帖由 江湖 于 2007-12-8 19:30 发表
莱佛士
新加坡河
。。。。。。
恍若隔世


那座桥的桥头还蹲着一群群的猫么?


老猫依旧盼江湖

叹一声, 明天开始又没有时间出轨啦, 人在江湖, 为人父母, 什么时候能悠哉悠哉南山下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9 17:37
标题: 上当了
不过俺看到手02的儿子很帅,想摸摸小脸蛋儿.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9 17:38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12-9 17:29 发表


老猫依旧盼江湖

叹一声, 明天开始又没有时间出轨啦, 人在江湖, 为人父母, 什么时候能悠哉悠哉南山下


呵呵,注意身体。

天津规划建一座中新社区呢,容留150万人口。就快要动工了。借鉴组屋。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9 17:42
标题: 又到空间
看到女儿也很美再来一个

02好福气,狂羡中。。。。。。
作者: 嘀哒嘀    时间: 2007-12-9 18:00
02码这许多的文字不知要耗时多少?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9 18:02
原帖由 风中白杨 于 2007-12-9 17:42 发表
看到女儿也很美再来一个

02好福气,狂羡中。。。。。。


LP不在,回去偷偷跟两个孩子说,那个白杨阿姨因为你们长得正常夸奖了,还给他们的老豆先左脸来个 ,后来右脸又来个 ,太幸福了 ,已经代他们谢谢白杨阿姨了。









开个玩笑。
作者: 浪花飞沫    时间: 2007-12-9 21:45
羡煞旁人

景美,人美,意更美.
作者: 嘀哒嘀    时间: 2007-12-10 09:51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12-9 18:02 发表


LP不在,回去偷偷跟两个孩子说,那个白杨阿姨因为你们长得正常夸奖了,还给他们的老豆先左脸来个 ,后来右脸又来个 ,太幸福了 ,已经代他们谢谢白杨阿姨了。









开个玩 ...

看美的你
哪有你的份呢?一个是给姑娘的,一个是给儿子的,自作多情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10 14:17
标题: 回复 #40 嘀哒嘀 的帖子
自作多情的还不轻呢!

不过02谦虚得还挺有水平,还长得正常!不但自作多情,还得便宜乖!

[ 本帖最后由 风中白杨 于 2007-12-10 14:19 编辑 ]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10 21:46
原帖由 风中白杨 于 2007-12-10 14:17 发表
自作多情的还不轻呢!

不过02谦虚得还挺有水平,还长得正常!不但自作多情,还得便宜乖!


不对不对,群众“浪花飞沫 ”的眼睛是雪亮的,他看到了那两

原帖由 浪花飞沫 于 2007-12-9 21:45 发表
羡煞旁人

景美,人美,意更美.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2-11 08:33
02很谦虚,这贴名为灌水,实则有美图有文化有历史,有看头啊。

02自诩文学青年,其实若不是命运因素,20完全可以与几位诗人、作家比肩成为文学大师!

作者: 嘀哒嘀    时间: 2007-12-11 09:22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12-11 08:33 发表
02很谦虚,这贴名为灌水,实则有美图有文化有历史,有看头啊。

02自诩文学青年,其实若不是命运因素,20完全可以与几位诗人、作家比肩成为文学大师!  

严肃地说:"很有可能!"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12-11 10:13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12-11 08:33 发表
02很谦虚,这贴名为灌水,实则有美图有文化有历史,有看头啊。

02自诩文学青年,其实若不是命运因素,20完全可以与几位诗人、作家比肩成为文学大师!  


  
  两岔了
  人家务虚扯谈成了文学大师
  主任搞实业去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