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神童之父走过的路——张政 [打印本页]

作者: ly168    时间: 2007-12-2 13:46
标题: 神童之父走过的路——张政
(一)
1987年,上海。
一个叫张方的小男孩使教育界震惊。他,才13岁,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他所在的卢湾区副区长兼教育局长王乾德躬身问小张方:“是谁教你的?”
张方告诉他:“是父亲。”
他父亲——张政,当时在一所中学当一名领49元月薪的清洁工。
7年以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史坦利教授来到上海,对精选的21名青少年进行SAT(学术才能测验)。在美国,该项测验对象是17岁高校应考生,获单科700分以上者,属学术才能超常者,其档案将储入联邦科学院电脑。然而,在上海,一个名叫朱威的小男孩轻而易举考到780分,获第一名,正好也是13岁。同时,朱威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朱威的启蒙教师,又是张政。
SAT第二名的是张政同事之子。
张政其人被照上神秘的灵光。

(二)
张政确实当过教师。1959917日,张政“与女生谈恋爱”,先是劳教,后又被判刑。刑满后,高等法院才发觉是错判。但等待他的却不是欢笑而是眼泪——文革开始了,他失业了。
张方降生时,他的父亲张政正在摆地摊、在吆喝、在四下张望有没戴红袖章的人走过来,也没有任何征兆表明将来有一天他会成为“神童”之父。著名作家理由曾写一篇《访神童》的报告文学,其中一章专写张方,写他如何被同学追打欺凌,标题即为“泪花闪闪”。
无数次闪闪泪花终于唤起张政的护犊之情。他决定让张方留在家中,闭门不出,靠《春秋》、《史记》中的历史故事,靠《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来打发儿子的时间。
去代课的机会很少,一旦有,张政总是带着张方,让他在听课的同时,也让他知道:他父亲除了是个小贩、清洁工外,还有个“人民教师”的形象。
转机恰恰源于张政代课时“拣”到的一份资料。这是一份美国科学院教育处霍尔姆兹儿童教育会议文件总汇,执笔者是“世界级”教育专家本杰明·S·布卢姆。布卢姆在《教育过程》一文中认为:只要选择恰当的途径,即可把艰深的、包括高等数学的内容向儿童“下放”。
一个令张政再次不“安份”的念头产生了:反正儿子无法接受常规的课堂教育,与阳关大道无缘,何不独辟蹊径呢?
他发现:传统教育都强调传播知识为主,如果转而以开发智力为主,那将会怎样?
传统教材是按学科发展历史顺序来“循序渐进”的,结果导致中学毕业也只学到中世纪数学水平,这样的“循序渐进”是不是科学?张政本人学贯数、理、化。他试图按某一主线,将这三门学科贯通起来。他很珍惜儿子的天性。他觉得所谓“人才”,首先是“人”,而后才能成“才”。那么,如何不逆儿童天性,而把艰深的概念、复杂的方法教给儿童,使其耳聪目明呢?
他,耐下心来,一一做了尝试。
1977年,恢复高考。张政写信给上海科大,请他们派人来考考张方。其实,他也想考考自己:那条“恰当的途径”是否已在脚下?
上海科大来了位姓叶的女教师。结果,张方的答卷让她吃了一惊:数学,张方已具有大学一年级水平。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少年班,13岁的张方成为上海籍首批学员。

(三)
就在这时,历史在他身后悄悄地翻过了他当清洁工、小贩的那一页,现在他的身份是:人民教师、实验班理科组组长,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围墙中占居一间教室。
学生:6~7岁儿童,就近招收。
智商测定:基本属常态儿童。
如果实验成功,他们将在6~8年时间内,完成12年(当时普教学制)中小学全部课程,并进入理工科大学深造,在20岁时,他们将比常人提前进入最佳创造发明期。
张政开始亲自刻蜡纸、摇油印机,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他“制造神童”的“秘方”。
“秘方”告诉人们:智慧的开启,使儿童变得聪明,胜于知识的传授,“神童”不在于他已经超常获得多少知识,而在于他超常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即:培养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编写教材的顺序,张政抛弃了按学科发展历史先后顺序的做法,而是按儿童的逻辑思维发展能力。如在一步完成演绎推理的求解题中,原来一年级算术中的1+2,“进化”为代数中的a+2a,或三角函数中的Sina+2Sina;原来一年级就要求求解的应用题,从析题到解题需要二至三步推算,他使之“隐退”到后期。
张政打破数、理、化之间的学科界限,他在教三角函数时,物理就跟上力的三角解析;物理讲了定量、面积的度量,数学就跟上小数运算;代数讲比值,化学就跟上分子式运算……
经常引起张政反感的,是传统教材中常让儿童去计算生产队亩产,工厂生产率。他觉得教育要与时代同步,就要让儿童接受现代、至少是近代科学概念。他不教单纯的二十以内的四则运算,因为他觉得那些东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学会,他的基础训练就是要儿童走进现代科学的王国。于是,在他编的教材中,出现了他周围的人听不懂,或者从不敢道给儿童听的概念,如:线性规划、网络矩阵、拓扑变换。
——线性规划启蒙。他出的题是:林晓有14分钱,铅笔4分一支,橡皮2分一块,有几种买法?答案用座标来表示。
——网络矩阵启蒙。图中ABC三点之间有多条单向通道,要求学生将这些通道储存在矩阵中。
——拓扑启蒙。一个立体几何图形,要求学生从一个特定视角,将其画在平面图上。
在二年级物理课上,张政就开始讲到重心、支点这类抽象概念。他画了几张画,通过画来提问:“杂技演员走钢丝为什么不会掉下来?鸭子被赶时为什么会跌跤?恐龙的尾巴和头颈为何一样长?学生们居然都听懂了。
张政把他编的教材命名为《儿童高等理科教材》——既符合儿童心理,又属“高深”的学科范畴。
然而,一些家长却被他这一“高深”吓坏了:“会不会教出个书呆子?”
张政告诉他们,他开发的是儿童智慧,教的是方法,不需要死记硬背。孩子聪明了,自有办法花比别人少的精力来达到目的。所以一张化学元素表,张政竟让他们编成儿歌来“唱背”。
儿童的精力并未达到“超负荷”。二年级,实验班在年举行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智力竞赛中都获第一,就连拔河比赛也毫不相让,摘取桂冠。
五年以后,实验班参加全市初中毕业生统考,结果,平均成绩为:数学84分,物理80分,化学70分;“发散性思维”,对比测试,实验班儿童的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与高二优生相仿。
1984年,上海市政府教卫办决定: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理科实验班”作为“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科研项目,由上海师大教科所接管,评估进一步整体化,系统化。
1985年,该班学生朱威等三人(13岁)考进交通大学。
同年,在该班基础上,一座学制八年、中小学一贯制的上海实验学校开始破土动工。
张政又一次获得成功。
1985115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有位著名的专家称赞这项实验“取的了战略性的突破”,使大家看到了我国“未来学校”的一种模式。
张政——这位“神童之父”,在慢长的岁月中所走过的道路,的确如布卢姆所预言的那样,是一条“恰当的途径”,并且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惊喜的路标。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7-12-2 14:26
张政先生的尝试极有价值。
本人曾经提出,全部打乱现行教材,重新组合各种知识点,寻找一条能让孩子快速接受的知识链条,完全可以宿短学制。
从我对女儿的教学实践来看,类似张政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孩子学得更快乐,也更轻松,也更具有儿童喜爱的挑战性,从而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7-12-2 14:48
不仅数理化打通,中英文打通,而且文理科也打通。
这应该是现代最佳教育模式的追求方向。
作者: 三宝妈    时间: 2007-12-2 14:59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7-12-2 14:48 发表
不仅数理化打通,中英文打通,而且文理科也打通。
这应该是现代最佳教育模式的追求方向。

赞成!
作者: ly168    时间: 2007-12-3 09:34
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但是社会现实还是要兼顾的.
作者: 昊儿妈妈    时间: 2007-12-3 21:04
应该是只要是正常的孩子都能做到的,只是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这样的!
作者: ly168    时间: 2007-12-5 09:42
相信孩子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作者: 柳爸    时间: 2007-12-7 22:23
能不能介绍张方的现状?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09:08
标题: 回复 #8 柳爸 的帖子
楼主只看故事的前段不看后段 , 我来回答柳爸的问题. 神童之父现在不知道失望否?  很多事情要谨慎.


张方:昔日是神童 今日打零工

  13岁就考入大学,被称为神童,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以打工为生。我国第一批少年大学生张方的遭遇最近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昔日神童为什么竞会失业?记者最近来到上海进行了采访。

  第一次见到张方,记者很难将他与神童这两个字联系起来。而逼仄拥挤的住房和几件显然已经用了多年的电器也透露出了几分主人生活的窘困。张方告诉记者,从大学毕业至今,近20年的时间中,他一直在靠打工生活。直到现在也还没有正式工作,每月仅有的收入来自于给别人当家教。张方:在哪里,我都象二等公民一样,人家付出一分,我要成倍付出。

  可以看出,张方对自己的状况并不满意。不过,20多年前的张方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1978年,13岁的张方一举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在当时的上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张方也从此被称为“神童”。

  不料,毕业后的神童并没有继续他的神话。四年后,张方毕业被分配到南京的一家化工企业,因专业不对口,一年后,他从企业自动离职并回到了上海,可是因为户口无法调转,张方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万般无奈,张方走上了打工求生的路。泥水匠、管道工、电工、业余导游,几年中,他干过的工作不下10几个。回想往事,张方说,他后悔那么早就上了大学。张方:其实当初如果我再晚几年上大学,就可以自己找单位,所以要说后悔,真的就后悔这一点。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09:09
标题: 可怜天下父母心
出处见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6-11-27/113611627944.shtml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8 09:36
我现在特别感谢这些能把反面意见说出来的人!谢谢02!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7-12-8 10:09
原帖由 klcz2002 于 2007-12-8 09:08 发表
楼主只看故事的前段不看后段 , 我来回答柳爸的问题. 神童之父现在不知道失望否?  很多事情要谨慎.


张方:昔日是神童 今日打零工

  13岁就考入大学,被称为神童,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以打工 ...



从张政孩子后来的发展变化来看,除了社会和体制的问题,张政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缺失: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情商方面显然是不足的。这也是部分形成张方后来的悲剧式结尾的原因。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7-12-8 10:32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7-12-2 14:48 发表
不仅数理化打通,中英文打通,而且文理科也打通。
这应该是现代最佳教育模式的追求方向。


这里提出打通文理科,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懂得社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对社会现状、对自身环境以及自我的必要认知,否则单纯进行理科知识教育,会出现智商和情商发展不平衡而产生难于面对社会问题,尤其是一旦遭遇挫折,便难于摆脱困境。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2-8 10:32
原帖由 风中白杨 于 2007-12-8 09:36 发表
我现在特别感谢这些能把反面意见说出来的人!谢谢02!


我想您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不是持反面意见,这事我知道我以前没提过。这是个例就是张方入主中科院也还是个例。毕竟我们不是布道着,不是宗教使命的传播者,任何时候教育与世俗是紧密相连的,是需要时时修正的。张方的例子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快。

我以前用的是Nikki and Felix的ID, 个人观点反对到处推广私塾,但不反对自发办私塾,我与袁博士的看法也有很多不同,但我不反对我的浙江同乡自己办私塾教女,一是他有那份强烈的父母心,二是他个人具备这样的条件。全办私塾目前缺乏章法,袁博士在作很好的试验(他有勇气有信心有能力拿女儿作实验品,这点就值得尊敬),复制与推广袁博士自己也在思考我就不多说。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8 10:55
标题: 回复 #14 klcz2002 的帖子
我没有误会您的意思,虽然我来论坛很久了,但我的视野很狭窄,我现在认识到如果想更客观的看待问题,就要两方面看全了.而以前,我基本只看正面,所以有此一谢!这并不代表我是认可正方或反方观点.

我对您的对教育需要不断修正的看法,倒是赞同的.

不过,您从前的id我有些眼熟,但基本等于不认识。因为我以前太固步自封了!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7-12-8 10:58
的确,袁先生在不断地思考,我们都看到了!

我也从反方材料中看到:如果没有金钢钻儿,千万别揽那磁器活儿。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还是让孩子好好的,按步就搬的上学吧。
作者: 柳爸    时间: 2007-12-8 11:31
我感觉学校或家庭教育的目标只是培养专才,培养不出优秀的社会人.
我昨天在老鼠版中有个贴子谈到:
30年前,一个班级同学中,成绩好的考上了大学当干部,成绩一般的读中专或回家谋个小学老师或乡村干部当,成绩差的当兵转业进国营企业.
30年后,混的最好的是那些读中专或当乡村干部的,现各单位的一把手差不多都是这些人,而读大学的虽说也有稳定的工作,那时国家包分配,大学毕业就是干部,但还是被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管着,看着成绩不好的同学眼色讨生活;而当兵转业进企业的,大多下了岗.

做人的本事是学校学不来的,也是家庭教不来的,我觉得往往是社会环境逼出来的.

[ 本帖最后由 柳爸 于 2007-12-8 11:33 编辑 ]
作者: o123p    时间: 2007-12-16 20:42
多谢楼主的分享,真是不错的东东,收藏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