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发现这个帖子,讲得很好,摘录一些:
我们必须在小孩子小学毕业以前培养出他对人、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自己最起码的信心;以这些情感和自信为基础,他才有机会在国中阶段藉着简单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去进一步深化他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并且去丰富他对人生的想像;也只有当他内在情感较丰实,对世界与人生的想像较活泼以后,他才有机会在高中阶段藉着传记、小说、历史故事与粗浅的哲理文章的引导,发展出对人生初步的憧憬,并且学会藉着前人的心路历程去思索自己的未来。这样子培养出来的高中生,他对人生所知虽然有限,但却有很模糊而宽广的憧憬,以及从小培养起来的热情,这样子他才能够冶游于大学所提供的宽广知识领域,从中寻找最适合他发展的一条路。
大人被社会规范一再「制约」,面对各种规矩,总觉得天经地义的只有一种理解的可能性;但是对小孩子来说,所有的规范他都不懂,所以他仍保有一切我们无法想像的理解方式。所谓的「犯错」,有时候只不过是他对事情有跟大人不同的理解而已,既不必然意味着低能,更不必然意味着「顽强」。所以容许他一些犯错的空间,只要不致于变成「骄纵」,他反而可以更放心地在和大人互动的过程中学得更宽广的知识;如果完全不给他犯错的空间,反而会让他或者过度紧张而无所适从,甚至焦虑过度而退化,或者干脆变得被动而死板。
国小教育的目标根本不应该设定在「知识学习成效」(懂多少字,计算会几题等),而应该设定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对知识的态度」。譬如,如何培养孩子主动的读书意愿(所谓「快乐地学习」,还不如说「主动的学习」),和克服困难去自己找资料、发现答案的能力,就远比「知识的记诵与熟练」更有价值。一个小孩如果能够养成主动的学习意愿和自修的习惯,即使到了工作以后,他可以继续找寻对自己有益的书去看,这远比念完台大,却一辈子再也不愿读书要强、反之,如果在「知识的记诵与熟练」过程中养成被动、功利(读书只为了被夸奖、出人头地,乃至于把别人踩在脚底下)的习惯,他这一生恐怕永远没有机会把书上读到的东西,拿来反省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能力考虑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样的人,即使成就令人羡慕,也注定一辈子不会真正被身周的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