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看到这样一个小新闻:一个重庆小伙高考考了650多分,因填报志愿被父亲责打,后离家出走,那志愿该谁来填?父子俩又该何去何从呢?这不禁让人唏嘘,到底父亲错了吗?孩子离家出走应该吗?这志愿填报父母到底该参与吗?一切似乎都并不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只是我想说的是: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当今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为孩子包办一切,已经并不少见了。可不禁想问,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这真的是爱孩子吗?这对孩子真的好吗?孩子上幼儿园了,口渴了,一定要老师亲自端给他才会喝,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在家只要一嚷口渴,就会有人把水放到他的嘴边。孩子上中学了,父母陪读,只管学习,最后,衣服不会洗,地不会扫,俨然成了书呆子。孩子上了大学了,一个月后,父母收到了孩子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竟然全都是脏衣服。孩子大学毕业要参加工作了,父母奔波劳累,孩子呢,躺家里等待:父母这不在给我找嘛。······
这样的情境普遍存在于各个家庭中,父母放不开手,放心不下。可这一辈子的过度牵挂也许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可靠的帮助,很可能会成为一把深深的利剑,在孩子的未来给猛地刺去,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是的,我们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做孩子人生路上最稳固的绊脚石;我们可以是孩子的参天大树,为他遮风避雨,但是我们不能做一颗移动的大树,让可以走出去的孩子永远活在我们的庇荫之下,无法长大;我们可以是孩子头上永远的阳光,但是过度的热情,只会让孩子难以承受而枯萎。所以,我们爱孩子,是本性,无法改变,可我们爱孩子的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放手也是一份伟大的爱。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经商多年,家庭条件优越,40多岁才有了个女儿。对于这个女儿,他十分宠溺,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女儿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从不拒绝。相对于同龄孩子,这个女儿要幸福得多,可是她并不满足,还总是发脾气,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一次生日,父亲花了上万元为她庆生,而她却淡淡的说了一句:“没意思!”这位父亲无疑是难过的,不知道怎么办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一位专家建议让孩子去参加夏令营活动,去一个偏远山区体验农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父亲刚开始坚决反对,说:“孩子连衣服都没洗过,怎么能吃得了这个苦呢!”最后还是痛苦的放手了,经过一个月的历练,这个女孩回到了父亲身边,这孩子变得又黑又瘦,手上还起了茧子,父亲看到了十分心疼,反倒女儿留着眼泪笑着说:“爸爸,我在这儿学到了很多,你们以前辛苦了,开车送我上学,给我端饭吃,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幸福,我爱你们!”
这不就是一种放手,让孩子知道了更多的生活状态,更好的了解了家人、社会吗?这才是真正的爱,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成长,才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做的,我们只是孩子人生的导师,辅助着他,指导着他,时刻提醒着,不要让其误入歧途就好。学会放手,毕竟,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未来的蓝图得他自己去画。
放手,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难割难舍又怎么会有“放手”二字呢?可人生就是这样,也许,只有放手,才能让自己,让别人都过得更舒坦更自由。那么于孩子而言是一样的,如今的社会形态以致沉重的社会压力,都是孩子今后必须要面对的,只有早早地学会放手去爱,才能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才能真正的给孩子在人生路减轻一些伤害!
记住:有一种爱,叫做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