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乍一看,这个案例中的教师不卑不亢,处理问题充满智慧,并且取得了圆满的结果。然而,细一想,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调皮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基于这个常识,处理儿童之间的纠纷的时候,第一个原则是心平气和,第二个原则是包容。这两个原则,案例中的老师都做到了。然而还有第三个更重要的原则,就是“分清是非。”
面对孩子的告状,老师扮演的既是一个调停者的角色,也是一个裁判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以及隐含在处理过程中的道德判断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对于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案例中的老师,面对两个孩子打架,开始的时候不气不恼,做到了心平气和,值得称道。问“谁打输了”,然后嫌被打的孩子不好好吃饭云云,还勉强可以说是幽默。但事情到此为止,戛然而止,就不是教育,而是“和稀泥”。
两个孩子打架,肯定有原因。这原因往往是鸡毛蒜皮,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然而,在孩子看来却是大事儿。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地处理,矛盾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有可能酿成更大的矛盾。更进一步说,个子长得高矮,牵扯到很多因素,并不是仅仅靠好好吃饭就解决的。老师这么说,孩子心里不会太好受。案例中说“孩子真的从此开始认真吃饭了”,我觉得也不大可能。教育一线的老师大都知道,所谓“一句话改变孩子的一生”云云,往往都是美好的梦想。因为孩子的任何一样陋习,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孩子的陋习,不经过长期的充满智慧的矫正,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一句话就能使孩子“幡然悔悟”“洗心革面”,那教育工作也未免太好做了。
回到这个案例本身。老师即便是在处理问题开始的时候转移话题,缓和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也是一种教育智慧。但话题绝对不能到此为止,也不能顺着这个话题走下去。我认为,接下来应该是话锋一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综合分析,一碗水端平:对的就是对了,错的就是错了,不能含混不清。这对于养成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至关重要。
立德树人,认真学习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教育不应该是“和稀泥”,面对孩子之间的纠纷,正确的做法是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的基础上,认真帮他们分析,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然,断非教育之幸。面对学习,应该持有认真态度,紫尖教育出品《小学课后练习题库》,通过做一到六年级课后精选练习题,使孩子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广告自助中心
GMT+8, 2025-5-5 07:48 , Processed in 0.041890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